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真题及详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6385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真题及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真题及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真题及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真题及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真题及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真题及详解.docx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真题及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真题及详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真题及详解.docx

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真题及详解

2014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主要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是(  )。

A.音调B.音高C.音响D.音色

【答案】A

【解析】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相应的听觉的基本特性包括音调、音响和音色。

频率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幅是指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振幅越大,声音越响;波形是指声波的形状,最简单的是形状是正弦波,波形不同,音色不同。

2.词干补笔作业通常用于测量(  )。

A.内隐记忆B.外显记忆C.瞬时记忆D.短时记忆

【答案】A

【解析】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其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

词干补笔作业和知觉辨认。

词干补笔作业通常包括两个阶段:

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学习一些项目,如“cognition”;测验阶段不要求被试回忆刚才学过的项目,而是给出学过项目的词干,如“cog”,并要求被试用心里想到的第一词来完成填空,然后观察被试在学习阶段获得的信息是否会影响这一作业的成绩。

结果发现,一周之后,词干补笔的作业成绩前后没有显著的变化,表明内隐表明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3.将一个灰色圆环放在红色背景上,圆环呈现绿色,这种视觉经验属于(  )。

A.视觉适应B.视觉对比C.正后像D.负后像

【答案】B

【解析】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两种。

颜色对比是指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

例如,将一个灰色圆环放在红色背景上,圆环呈现绿色,放在黄色背景上,圆环呈现蓝色。

总之,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

4.从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度区分智力活动的学者是(  )。

A.斯皮尔曼B.斯腾伯格C.韦克斯勒D.吉尔福特

【答案】D

【解析】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

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是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智力活动的产品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

这些结果可以按单位计算,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

5.根据艾里克森的观点,“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这一发展任务大致在(  )。

A.婴儿期B.学前期C.学龄期D.青年期

【答案】A

【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①婴儿前期(O~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②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③幼儿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④童年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⑤青少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⑥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⑦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⑧成年后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6.幼儿的道德认识大致处于(  )。

A.道德相对论阶段B.自律道德阶段C.习俗水平D.前习俗水平

【答案】D

【解析】皮亚杰将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前道德阶段(0~3岁),他律道德阶段(3~7岁),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7~12岁);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可以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0~9岁),包括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9~15岁),包括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阶段。

7.反映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是(  )。

A.方差B.全距C.平均数D.变异系数

【答案】C

【解析】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反映一组数据离中趋势的统计量皆称之为差异量数,其反映的是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常用的差异量数有全距、方差和标准差、平均差、变异系数等。

8.回归方程解释力的指标为(  )。

A.回归系数B.确定系数C.相关系数D.通径系数

【答案】B

【解析】确定系数,又称为决定系数、测定系数或判定系数,记为R2,取值范围为0~1,是指回归平方和占总的平方和的比例,主要说明列入模型的所有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联合的影响程度,即回归效果的问题。

一般来说,确定系数越大(越接近1),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越高。

9.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  )。

A.命题和命题网络B.正例和反例C.变式和比较D.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答案】A

【解析】知识的表征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组织结构。

不同类型的知识在头脑中以不同方式表征,陈述性知识以概念、命题、命题网络、表象或图式表征,而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10.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  )。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掌握学习D.意义学习

【答案】B

【解析】布鲁纳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形式,以表征系统发展顺序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

发现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还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奥苏贝尔提倡的;布鲁姆提倡掌握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倡意义学习。

11.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的是(  )

A.罗斯B.麦独孤C.奥尔波特D.勒温

【答案】C

【解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用实验方法系统地验证了“群体因素对个体运动的影响”,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

1924年出版了以比较系统的实验材料为依据的《社会心理学》一书,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他本人也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12.解释“过度理由效应”的理论基础是(  )。

A.归因理论B.控制点理论C.符号相互作用论D.认知不协调理论

【答案】D

【解析】过度理由效应是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过度理由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条依从策略,是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识不协调理论”中衍生出来的。

13.适合于表示总体内部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统计图是(  )。

A.折线图B.直方图C.圆形图D.条形图

【答案】C

【解析】圆形图,又称饼图,目的是为显示各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比较。

A项,线形图,更多用于连续性资料,凡欲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描述某种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趋势,或一种现象随另一种现象变化的情形,用线形图表示是较好的方法,常见的有折线图和曲线图;B项,直方图,是以矩形的面积表示连续性随机变量次数分布的图形;D项,条形图,是以条形的长短表示各事物间数量的大小与数量之间的差异情况,主要用于表示离散型数据资料。

14.当两总体为非正态分布,样本数据为等级数据时,对两总体平均数差异进行检验的适用方法是(  )。

A.t检验B.Z检验C.非参数检验D.F检验

【答案】C

【解析】非参检验对总体分布不做严格假定,特别适用于计量信息较少的资料,往往仅依据数据的顺序、等级资料即可进行统计推断。

t检验、Z检验和F检验均为参数检验,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

①抽样总体为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②各抽样总体为等方差或方差齐性;③各变量值间是相互独立的。

15.属于准实验设计的是(  )。

A.被试内设计B.被试间设计C.混合设计D.时间序列设计

【答案】D

【解析】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

它的特点是被试不能进行随机抽样,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非实验设计要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控制得充分和广泛。

主要包括单组准实验设计(时间序列设计、相等时间样本设计)和多组准实验设计中(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平衡设计)。

ABC三项属于真实验设计。

16.多因素实验设计中的“因素”是指(  )。

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

【答案】A

【解析】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在实验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即自变量,并且每个因素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

各因素的各个水平互相结合,构成多种组合处理的一种实验设计,又称完全随机析因设计。

17.能够用以探索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B.问卷法C.测量法D.实验法

【答案】D

【解析】实验法是一种按照某种因果假设设计的,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人为操纵某些因素,以检验两现象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又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18.由偶然因素引起的、不易控制的误差叫做(  )。

A.过失误差B.恒定误差C.随机误差D.系统误差

【答案】C

【解析】测量误差一般可分为:

①随机误差也称偶然误差,是由于测定过程中一系列有关因素微小的随机波动而形成的具有相互抵偿性的误差,这种误差不容易控制;②过失误差是由于测量过程中一些非随机性事件所引发的测量数据严重失真现象;③系统误差是在对同一被试进行多次测量过程中,出现某种保持恒定或按确定的方法变化的误差。

19.通过率通常用来衡量题目的(  )。

A.难度B.区分度C.效度D.信度

【答案】A

【解析】难度是指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

如果不考虑被试作答是猜测成功的机遇,二分法记分测验项目的难度通常以通过率(P)来表示,通过人数越多,P值越大,其难度越小;通过人数越少,P值越小,难度越大,题目越难。

20.测量的两个要素是(  )。

A.对象和工作B.单位和参照点C.目标和量表D.分数和常模

【答案】B

【解析】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任何测量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即测量的参照点和测量的单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1.学习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一概念有三个含义:

首先,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其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最后,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经验既可以指个体通过活动直接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过程,也可以指在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

2.标准分数

标准分数是一种具有相等单位的量数,又称Z分数。

它是将原始分数与团体的平均数之差除以标准差所得的商数,即,它是以标准差为单位度量原始分数偏离其平均数的分数之上或之下多少个标准差,以明确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

它是一个抽象值,不受原始测量单位的影响,并可接受进一步的统计处理。

3.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是指向受测者提供预先编制的一些未经组织的、意义模糊的标准化刺激情境,让受测者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地对刺激情境作出反应,然后通过分析受测者的反应,推断受测者的人格特征。

4.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是人们在完成简单任务或熟练任务时,如果有观察者在场(观众效应),或者有竞争者(合作者效应),将会激发起优于独处时的表现的倾向。

但是对于复杂任务或不熟练任务,情况则相反,常会出现表现较差的情形。

对于人类,关心他人意见者,以及在不认识观众的情况下,这种效应表现得最为强烈。

5.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是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常见的印象管理策略有,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投其所好。

6.程序性知识答:

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

它通常与一定的问题相联系,在问题情境面前被激活,而后被执行,这一过程几乎是自动进行的,不需要太多意识的参与。

7.自我中心性

皮亚杰在解释儿童认知发展时,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具有自我中心性,即儿童是站在自己的经验中心看问题的,认识不到他人的认知过程,并认为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别人也会知道,自己看到的就是别人看到的。

这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和利己主义不同。

8.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它的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个性结构中并非孤立的存在,受个性倾向性的影响。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简述表情的基本内容。

答:

面部表情是一种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是人们运用较多的体语形式之一。

(1)面部表情可以表现肯定与否定、接纳与拒绝、积极与消极、强烈与轻微的情感。

它可控,易变,效果较为明显。

个体可通过面部表情显示情感,表达对他人的兴趣,显示对事物的理解,表明自己的判断等。

(2)任何一种面部表情都是由面部肌肉整体协同变化的结果,但某些特定部位的肌肉对于表达某些特殊情感的作用更明显。

一般地说,表现愉悦的关键部位是嘴、颊、眉、额;表现厌恶的是鼻、颊、嘴;表现哀伤的是眉、额、眼睛及眼睑;表现恐惧的是眼睛和眼睑。

(3)一般情况下,人们的目光与面部表情是一致的,与其内在心态对应;但在特殊情况下,个体的目光与面部表情会出现分离,此时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效线索是目光而非面部表情。

2.简述测验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答:

测验的标准化就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量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

测验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1)测验内容的标准化所有接受测量的个人都应该实施相同的或等值的测验内容。

(2)测验条件的标准化所有接受测量的个人必须在相同的施测条件下接受测验。

其中包括:

①相同的测验情境;②相同的指导语;③相同的测验时限。

(3)评分规则的标准化要求评分结果具有客观性,因此测验中所制定的评分规则要足以使不同的评分人的评分结果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

(4)测验常模的标准化编制测验的一个重要步骤是编制测验的常模,常模的功能就是给解释测量分数提供一个可比较的参照点。

3.简述问卷法的优点。

答:

问卷法是根据一定的调查目的,以严格设计的问卷为工具,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

问卷法的优点包括:

(1)问卷法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①问卷调查调查范围广,样本规模较大,能获得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资料,所耗时间相对较短,具有较高的效率。

②调查程序相对简单,在调查人员的挑选和培训上,投入也较少(通过电话询问、邮寄问卷的方式实施调查时,经费与人力的投入尤其低廉)。

(2)问卷调查结果容易量化问卷调查是一种结构化的调查,其调查问题的表达程序、提问的顺序、答案的方式与方法都是固定的,而且是一种文字交流的形式,因此,无论是研究者还是调查员都不可能把主观偏见带入研究调查之中。

(3)问卷调查结果便于统计处理与分析。

问卷的标准化程度高,调查结果易量化,所获得的资料便于整理,可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

(4)匿名性强当被调查者面临社会现象、个人隐私、社会禁忌等敏感性问题时,被调查者往往难以与陌生人交谈。

而问卷法无需被调查者署名,也不易受他人影响,这样就使得回答的隐秘性、客观性、真实性更强,同时这种方法大大减轻了被调查者的心理压力,充分尊重了他们的个人隐私。

(5)避免偏见、减少误差在问卷调查中,每个被调查者所得到的都是完全相同的问卷,问题的表达、题目的顺序、答案的类型和回答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即被调查者受到了相同的刺激。

问卷法可以更好地避免人为的各种误差,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不同被调查者的情况。

4.简述正态分布的特点。

答:

正态分布也称常态分布或常态分配,是连续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一种。

正态分布的特点包括:

(1)正态分布的形式是对称的(但对称的不一定是正态的),它的对称轴是经过平均数点的垂线。

正态分布中,平均数、中数、众数三者相等,此点y值最大。

(2)正态分布的中央点最高,然后逐渐向两侧下降,曲线的形式是先向内弯,然后向外弯,拐点位于正负1个标准差处,曲线两端向靠近基线处无限延伸,但终不能与基线相交。

(3)正态曲线下的面积为1,由于它在平均数处左右对称,故过平均数点的垂线将正态曲线下的面积划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积划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4)正态分布是一族分布。

它随随机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的大小与单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分布形态。

如果平均数相同,标准差不同,这时标准差大的正态分布曲线形式低阔;如果标准差小,则正态曲线的形式高狭。

(5)正态分布中各差异量数值相互间有固定比率。

(6)在正态分布曲线下,标准差与概率(面积)有一定的数量关系。

平均数上下各延伸一个标准差,包括总面积的68.26%,正负1.96个标准差之间,包含总面积的95.96%;正负2.58个标准差之间,包含总面积的99%;正负3个标准差之间,包含总面积99.74%;取值在±4s之间的概率为O.9999,即包含总面积99.99%。

5.简述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答: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包括:

的过程包括:

(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搜集信息,整理资料,作前期准备的阶段。

由于对要解决的问题,存在许多未知数,所以要搜集前人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形成新的认识,从而为创造活动的下一个阶段做准备。

(2)酝酿阶段酝酿阶段主要对前一阶段所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以便考虑解决这个问题的各种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问题由于一时难以找到有效的答案,通常会把它们暂时搁置。

但思维活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这些问题会无时无刻萦绕在头脑中,甚至转化为一种潜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容易让人产生狂热的状态。

所以,在这个阶段,要注意有机结合思维的紧张与松弛,使其向更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发展。

(3)豁朗阶段豁朗阶阶段即顿悟阶段。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和酝酿,思维已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进入一种豁然开朗的状态。

这种顿悟并不是个人有意识努力得来的,它的出现大都是在疲倦经过一段休息之后,或正当在别的事情上入神的时候。

(4)验证阶段验证阶段也称实施阶段,主要是把通过前面三个阶段形成的方法、策略,进行检验,以求得到更合理的方案。

这是一个否定-肯定-否定的循环过程。

通过不断的实践检验,从而得出最恰当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6.简述研究课题选择的策略。

答:

科学研究实践中,选题的方法灵活多样,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性质、方向不同,加上研究者本身的差异,使得选题无一定之规。

但从科研的实践来看,适当采用一些策略,对于选择一个好的课题很有帮助。

(1)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策略由于一个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要想真正取得成果,研究者就必须把精力集中在一两个研究方向上,形成自己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

在选题时,要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步步为营,逐步发展。

这要求研究者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者要选准一个恰如其分的研究基点,从一个基本问题做起,等有了成果,有了积累之后,再继续深入下去、扩展开来,最终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2)转轨策略转轨策略即转变原来的思维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上重新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

转轨策略包括横向转轨与纵向转轨。

①横向转轨横向转轨是在同一层次上的转向,研究者的思维从一个方面转向另外一个方面来思考问题。

②纵向转轨纵向转轨包括了两个方向上的研究,一是研究者按照内在逻辑关系把一个问题分解为相互关联的许多小问题,从对一般性问题的研究转向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是指当一个问题解决后,要把握时机及时转向由此引申出的其它相关问题,表现出问题延伸的系列。

(3)边缘搜索策略“边缘搜索”就是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缘地带寻找未解决的问题,进而确立研究课题。

当代科学发展总体上呈现出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并存,且以高度综合为主的趋势,这使得学科之间的边缘地带成为科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不仅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及教育科学也是如此。

(4)联想移植策略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移植是将一领域中的科学研究创造出的成果、方法应用到另一领域去。

联想可通过四种方法进行①相似法,即联想相似的事物;②矛盾法,即联想对立和相反的事物;③接近法,联想接近的事物;④组合法,把几种事物、想像、概念组合在一起。

联想移植是在联想中得到启发,把其它学科领域的成果、原理、方法技术用于教育科研。

近年来,人们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原理指导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及最新成果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都是这一策略的应用。

(5)厚积薄发策略厚积薄发策略强调研究者要注意日常的积累,广泛地占有资料,努力做到学会积累信息,提高对新信息的敏感性和获取能力,提高对各种新信息融会贯通的能力。

积累、储存、加工信息的工作不仅在研究前进行,在研究中乃至研究后都要不断的进行。

除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外,积累信息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例如,在用大脑储存知识的同时还要做卡片、做笔记、做摘要,学会用电脑储存资料、学会用信息高速公理查询信息。

总之,从发现研究问题到选择确定研究问题往往要经过反复的修正、提炼、扩充等,因而其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阐述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答:

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以后,学派纷争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

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各派间就出现了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新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某些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观念(如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受到日益猛烈的攻击,而新的心理学思潮相继产生。

这些思潮不是以学派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一种范式、一种潮流、一种发展方向去影响心理学的各个领域。

研究取向是指这种能影响学科发展方向的研究范式。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包括: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采用这种取向的心理学家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把生理学看成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的基本手段,认为我们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都和生理功能,特别是脑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有脑功能的定位、心理免疫学、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和生物化学方法等。

近年来,随着神经生理学、影像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神经成像或脑成像的技术已应用于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

这些技术有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图和脑磁图。

(2)行为主义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作为一个学派已接近销声匿迹了,但是,作为一种研究取向,它仍活跃在心理学的某些应用研究领域中。

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的研究在某些应用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①程序学习华生之后,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正规的学习情境,提出了基于自我学习的程序学习系统。

斯金纳认为,应该将学习材料分解成一些小的片断,并按顺序一步一步地学习这些材料,对学习结果给予及时的强化,在成功地学会了一个片断之后,再继续学习下一个片断。

按照这种方法,个体就能成功地学习到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行为。

程序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曾风行了一个时期,以后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程序学习的思想已经和计算机教学结合在一起,成为个体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

②行为治疗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具有心理障碍的儿童或成人的临床环境,帮助人们改变或消除不需要的行为或不适应的行为,代之以需要的或适应性行为,这就是行为治疗或行为改善。

如系统脱敏就是常见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

③生物反馈通过训练让个体自行控制自己的身体过程,如心率、血压、体温等。

这种训练通常借助于生物反馈仪来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