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古汉语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5875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古汉语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成语古汉语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成语古汉语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成语古汉语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成语古汉语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语古汉语分析.docx

《成语古汉语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古汉语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语古汉语分析.docx

成语古汉语分析

1.0绪论

成语是汉语词句的特殊用法,是汉语的一大特色,也是汉语独有的语言。

成语的产生主要及较为常见的几个来源。

源于古代神话,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而概括成为成语例如:

愚公移山、女娲补天。

其余还有很多源于如历史故事、前人故事、寓言传说、古人原句、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群众口语,谚语俗语、外来或改造的成语和生活的新生成语。

当然随着社会、生活、文化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种类的成语“创造”出来。

成语大部分与古代典籍有关,从整体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达,是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遗留现象。

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在成语中不仅保留着不少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读音,保留着大量的古词义,而且还保留着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汉语特有的汉语现象。

从时间上看,在“五四”以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它是通过书面形式保留下来的。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

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六朝时对佛经的翻译用了当时的口语。

文人们也渐渐认识到模仿古人的弊端。

其实,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汉语书面语和古白话都与当时的口语联系紧密。

《尚书》,在我们看来似乎是非常难读的,却也只是当时的口语而已。

其实,说它难读也不然。

我们现在有不少成语都出自《尚书》。

如:

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尚书•盘庚》)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

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

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

宋元以后“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

“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词语在句子中临时改变词性或语法功能。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经常性的,而活用是临时性的。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和意动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宾语的方式有所改变。

动词的活用包括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法和及物动词使用法。

在此份课业中,我将根据我所学过的古汉语语法知识,选择八个成语,并以图表格式写出这八个成语的语法特点、出处及加以分析。

而在每个成语中我也会作个小结。

为了能更深入了解何谓古汉语语法及如何分析成语,我从各类语法书刊及互联网收集了有关古汉语语法的的资料,以便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更加透彻。

 

2.0成语的古汉语现象

成语1:

路不拾遗

语法特点

分析/注释

出处

动词作名词

动词在某个成语的结构中具有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是作为名词来使用,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人或事物。

“遗”本为动词,遗失的意思,在这里活用作名词,指丢失的东西。

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把它捡走。

形容社会风气好。

用法

紧缩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形容社会风气好 

成语解释:

我们经常听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句话。

路不拾遗的意思就是指道路上有遗落的东西,却没有人拾为己有。

汉·贾谊《新书·先醒》:

“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

” 

小结:

路不拾遗可说是一句人人皆知的成语。

它的语法特点是动词作名词。

“遗”本为动词,遗失的意思,在这里活用作名词,指丢失的东西。

其含义是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把它捡走,形容社会风气非常好。

 

成语2:

草行露宿

语法特点

分析/注释

出处

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除时间名词外,一般不能单独充当状语,名词作状语时通常要在前加介词,组成介宾词组才能作状语。

而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单独作状语却比较常见的。

一个名词处在动词的前面,不是这个动词的陈述对象,而是对这个动词起修饰或限制作用,那么这个名词就是用作状语。

古代汉语的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等都可以用作状语,而且经常不需要介词的帮助。

草行露宿的成语用法是联合式;作谓语。

草行露宿中的“行”指行走、“宿”指住宿,都是动词,动词前的“草”指草地和“露”指露天,都是名词。

这些名词处在动词的前面,不是这些动词的陈述对象,而是对这些动词“行”和“宿”起了修饰或限制作用,那么名词“草”和“露”就是用作状语。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形容旅途的艰辛

成语解释:

形容旅途的艰辛。

意思为在草里行走,在露天住宿。

《晋书·谢玄传》:

“闻内生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小结:

草行露宿这成语属联合式;充当谓语成份。

草行露宿的语法特点是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单独作状语是比较常见的。

名词“草”处在动词“行”的前面,“草”不是这个动词“行”的陈述对象,而是名词“草”对这个动词“行”起了修饰或限制的作用,因此这个名词“草”就是用作状语。

以此同时,“露”和“宿”的分析也是如此。

成语3:

膏唇拭舌

语法特点

分析/注释

出处

名词作动词

在古汉语中,有些名词在一定语言结构中可以临时用作动词。

这种现象保留在成语里多见普通名词。

“膏”和“唇”都是名词。

“膏”的意思为油脂,脂肪,“膏唇”两个名词连用,“膏”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关系,“膏唇”表示“用油拭唇”的意思。

用膏涂嘴唇,用巾揩舌头。

比喻非常想把心里的话说出来。

《后汉书·宦者吕强传》:

“群邪项领,膏唇试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小结:

在古汉语中,膏唇拭舌的语法特点是名词作动词。

“膏”和“唇”都是名词。

但,当这两个名词连用时,“膏”却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关系。

在这里,“膏唇”表示“用油拭唇”的意思。

膏唇拭舌则比喻非常想把心里的话说出来。

 

成语4:

急功近利

语法特点

分析/注释

出处

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是指用作一般动词,即用作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不包括使动和意动用法。

在成语中保留的多是用作及物动词。

结构:

联合式

“急”“近"都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作及物动词,意为”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九·对胶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功。

小结:

急功近利的语法特点是形容词作动词。

“急”和“近"都是属于形容词,但在这成语里却活用作及物动词。

这成语带有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的含义。

 

成语5:

破釜沉舟

语法特点

分析/注释

出处

使动用法

谓语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施行的,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主语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

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

主语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

破釜沉舟的“釜”就是使动用法。

“破釜”既是“使釜破”“釜”就是指锅的意思,而“沉”也是使动用法。

“沉舟”既是“使舟沉”在这成语里面,具体表现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成语解释:

砸碎锅子;凿沉船只。

比喻战斗到底。

明•陈孝逸《与罗杓庵书》:

“秋间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粮;为射贼擒王计;必不败;而后杜门却轨。

小结:

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这成语属于联合式。

“破釜沉舟”这句成语具体表现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这成语的主语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

“破釜”既是“使釜破”,而“沉舟”既是“使舟沉”。

成语6:

鱼肉百姓

语法特点

分析/注释

出处

意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为意动,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有的语法书把它从意动用法中分出来,叫处动用法)

指名词,形容词活用作意动动词后,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什么”的意思。

它分别两种情况形容词的意动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鱼肉”名词用作意动词,主语把宾语“百姓”看成这个名词一样的事物,整个意思是统治者把百姓看成可吃的鱼肉。

比喻用暴力欺凌,任意残害无辜的人们。

<<后汉书.仲长统传>>:

"于是骄逸自恣,志意无厌,鱼肉百姓,以盈其欲."

小结:

古汉语的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鱼肉百姓”这句成语里,主语把宾语“百姓”当作“鱼肉”。

整个意思是统治者把百姓看成可吃的鱼肉。

这足以证明这成语属于意动用法。

 

成语7:

光前裕后

语法特点

分析/注释

出处

为动用法

宾语是主语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原因,也就是主语因宾语而动。

表示主语对宾语施行某种动作行为,也就是主语对宾语动。

为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光前”的意思是为前人增光;“裕后”的意思是给后人造福。

从这成语的解释看来,“光前”就带有“为宾语“前人”怎么样的意思。

而“裕后”也带有“为后代怎么样”的意思。

用法:

褒义谓语

南朝·陈·徐陵《欧阳頠德政碑》:

“方其盛也,绰有光前。

”《尚书·仲虺之诰》:

“垂裕后昆。

”宋·王应麟《三字经》: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小结:

为动用法是一种少见的动宾关系。

指谓语动词“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光前裕后”的含义是为前人增光,给后代造福。

光前裕后这句成语的解释足以看出它属于的为动用法的特点。

 

成语8:

夜以继日

语法特点

分析/注释

出处

特殊的语序

宾语前置

宾语通常是用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到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宾语无条件前置的情况较少。

“以”属于介词。

在这句成语里,为了强调宾语“夜”,而把“夜”放到介词“以”的前面。

因此,“夜以继日”属于介词“以”的宾语前置的成语。

成语解释:

以:

用。

继:

继续。

晚上连着白天工作或学习。

形容勤奋工作或学习。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工作等 

《庄子·至乐》:

“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孟子·离娄下》:

“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小结: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但在文言文中却相反,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夜以继日这句成语的语法特点属于宾语前置的特殊语序。

这句成语为了强调宾语“夜”,而把“夜”放到介词“以”的前面,形成了宾语前置的效果。

 

3.0结论

在完成课业的过程中,我清楚的了解到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特殊的固定短语,它脱胎于古代汉语。

它深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也从中体悟到成语还有一种不大为人注意的妙用:

大凡古汉语中不易为同学理解的语言现象,字词也好,语音也好,语法也罢,与其声嘶力竭地正面解释,不如拈来一条含有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稍加说解点拨,同学每每茅塞顿开。

在文言文教学中联系成语的常用方法。

此外,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

所以结合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印象,便于记忆。

利用成语复习古汉语,既可以将一些模糊认识的成语清晰化,又可以复习到大量的古汉语知识,还可以在作文中应用,可谓一举三得,事半功倍。

在完成课业后,我对古汉语语法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学会了如何辨析成语的语法特点,真是受益无穷啊!

但是,我个人认为若要想迅速、准确地辨析成语的语法特点,就凭这份课业是不够的。

我们必须要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识别水平和判断能力。

这种水平和能力,要靠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长期的经验积累来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因此,我会在未来的日子中多学古汉语语法,提高语言素养;多学逻辑,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多读古文,培养较强的语感。

当我们有了一定的识别古文的能力,我们就可以对成语的语法特点直接作出辨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