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微专题6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5450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0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微专题6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微专题6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微专题6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微专题6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微专题6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微专题6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docx

《高考地理微专题6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微专题6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微专题6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docx

高考地理微专题6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微专题6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知识点1大气受热状况

【基础知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成】:

内容比较简单,请大家参照必修一课本表格进行复习即可。

大气的分层:

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原因是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1.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自己绘制受热过程示意图,明确各个箭头含义)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削弱作用用

大气逆辐()射

 

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选择性性。

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水汽、CO2吸收红外线;

反射:

无选择性。

实例:

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散射:

有选择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实例:

树荫下,房间里无阳光照射处仍然明亮。

日出之前天已亮,日落之后天不黑。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

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

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散失快,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①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②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温室大棚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入,而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从而将热量保存在塑料大棚里面。

例1【2019年江苏卷】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下面左图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右图中()

A.①增大B.②增大C.③增大D.④减小

解析:

读图可知三峡库区上方出现大面积的云海,那么在这种状态下三峡库区的大气保温作用将会增强,即大气逆辐射会增强,②为大气逆辐射,②增大,正确,三峡库区上方出现大面积的云海,大气反射增强,透过大气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即④属于大气反射,增大,①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小,故A、D错误;③属于地面辐射,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小,地面辐射也减小,C错误;所以选B。

【点睛】

三峡库区出现大面积云海时,意味着库区一带的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即大气逆辐射环节将会增强,即图中的②环节会增强。

二、气温的垂直变化与逆温

(1)气温的垂直变化

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均垂直递减率0.6℃/100米

(2)逆温:

对流层大气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1.逆温的类型及成因

①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气温日较差大的晴天晚上和黎明。

地面热量辐射散失,越接近地面空气越冷,导致逆温。

过程为:

 

图1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2);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3);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4、5)。

②地形逆温:

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晚上。

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利+弊)

a.出现多雾天气

b.加剧大气污染

c.对航空造成影响

例题2:

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时空变化图(单位:

℃/百米),完成下列问题。

1.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A.8时-16时30分B.17时-23时

C.16时30分-次日7时D.23时-次日5时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500米B.100米C.350米D.150米

3.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1.C注意图中垂直温度梯度(℃/100米)知,图中所给的不是气温,而是上升一个单位高程后气温的变化值,正负表示温度升高或降低,只要垂直递减率等于或大于零,就属于逆温现象。

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对流运动减弱,不利污染物的净化。

图中所给出的垂直温度梯度(℃/100米)并不是气温,而是上升一个单位高程后气温的变化值,正负表示温度升高或降低,只要垂直递减率等于或大于零,说明随着高度升高气温是升高的,就说明出现逆温现象。

读图可知,图示16时30分-次日7时区间内容,发生逆温现象,选C。

2.C只要垂直递减率等于或大于零,就属于逆温现象,其中垂直递减率等于零处对应的海拔高度为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读图可知,在4时后出现逆温高度范围最大,约为350米,选C。

3.B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空气对流减弱;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污染物净化慢;一般不利于大气成云致雨;对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无影响。

所以选B。

三、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气温的分布规律

3.气温的影响因素

1、位置: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①纬度因素:

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②海陆分布: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差下;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如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③下垫面性质:

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广的地区温差小,裸露地区温差大2、大气:

锋面活动、天气状况

2、天气①锋面活动:

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气温较高;过境时,大风降温;过境后,气温较低②天气状况:

白天多云,气温较低;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全天多云,昼夜温差较小;全天晴天,昼夜温差大(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作用)

3、地形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

4、洋流: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植被:

植被覆盖率高,温差较小(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蒸发量的影响)

6、水文:

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温差较小(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

7、人类活动:

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温室效应、兴修水库、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的影响

☆等温线的判读技巧

例题3:

【2018江苏卷】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题。

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

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

1.A

【解析】

本题考查气候特征的形成。

【详解】

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地形、洋流、海陆位置等。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不易散热,毕节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因此气温较低。

故选A。

例题4:

【2018全国卷I】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C.③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解析:

1.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平均温度为偏高,则说明①②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③④。

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

①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②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因此答案选B。

2.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因此A错;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因此B错;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C正确,D错误。

【跟踪训练】

俗话说“果园不冬灌,受冻又受害;果园灌冬水,开春发的美”。

果农常在“大雪”至“冬至”期间,土壤冻结前灌一次水。

结合图文资料,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果园冬灌可增强a辐射,减弱b辐射B.果园冬灌可增强b辐射,减弱c辐射

C.a、b、c辐射波长大小关系是a

2.“大雪”至“冬至”期间,果园冬灌的主要目的

A.可以满足果树对水分的需求,缓解干旱状况

B.可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

C.有利于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果树冻害

D.有利于保护表层土壤,减少风力搬运和侵蚀

林线、雪线的高度分布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大影响,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和外围地区分布高度存在差异的现象。

地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的该山脉沿39°N山体内外10℃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a)及沿39°N的地形剖面图(图b)。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比较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A.T甲>T乙B.T甲

4.图乙中甲、乙两地的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甲地大气削弱作用较强B.甲地吸收地面辐射热量多

C.乙地大气保温作用较弱D.乙地气温垂直递减率较高

5.下列有关研究团队考察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A.由西向东林线高度呈先升后降趋势B.由西向东雪线高度呈先降后升趋势

C.随海拔升高山坡两侧水汽交换减弱D.随海拔升高植被多样性呈增强趋势

二、综合题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材料二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

下图为“陕西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767米,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

下图为“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

(1)比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

          

(2)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24℃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答案解析:

a是太阳辐射,b是地面辐射,c是大气逆辐射。

1.冬灌不能增强太阳辐射,但能保持地温,增强地面辐射,空气中水汽增多,有利于增强大气逆辐射,故本题AB错;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故波长由短到长的是a

2.冬灌,也被果农们称为灌封冻水。

其作用可概括为①冬灌促进树体花芽分化,让花芽更饱满,有利于下一年的开花坐果。

②、增强树体抗寒和抗冻能力,减少和减轻冻害的发生。

③、提高树体生长势,促进树体下一年的强壮生长。

④、防止和减轻幼树抽条,防止和减轻冻害的发生。

⑤、提高下一年果实的产量和品质。

⑥、提高肥效,促进基肥的吸收和利用,达到以水调肥的作用。

同时保持根系旺盛的生命活动,降低叶温减少叶伤害,保证光合作用的持续,增加树体内营养贮藏量。

故C对。

3.读图a可知,10°C线在落基山内部分布海拔较两侧高,根据图b,甲和乙两地海拔高度相同,所处位置不同,甲位于落基山内部,相同海拔气温较高,故选A。

4.读图,结合上题分析,甲气温高于乙地,甲地海拔高度较乙高,且距离山体近地面较近,而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所以甲气温高于乙,故选B。

5.读图可知,自西向东由于气温呈波状变化,所以林线并非先升后降,A错。

雪线受降水的影响,西侧位于西风迎风坡,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增多,雪线降低,而东侧同海拔的气温较低,雪线较低,B错。

受海拔影响,海拔低处的气流交换较弱,C错。

随着海拔升高,温度升高,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增多,D对。

故选D。

6.

(1)夏季,北坡大于南坡;冬季,南坡大于北坡。

(2)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  地形

【解析】

(1)根据图示曲线,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夏季,北坡大于南坡。

冬季,南坡大于北坡。

(2)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所以气温较高。

24℃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位于黄河谷地,海拔低,气温比同纬度两侧高。

【点睛】

根据曲线对应的月份,判断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夏季,北坡大于南坡。

冬季,南坡大于北坡。

24℃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原因是位于黄河谷地,海拔低,气温比同纬度两侧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