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考语文面对面文言文阅读题库15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149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中考语文面对面文言文阅读题库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内蒙古中考语文面对面文言文阅读题库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内蒙古中考语文面对面文言文阅读题库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内蒙古中考语文面对面文言文阅读题库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内蒙古中考语文面对面文言文阅读题库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中考语文面对面文言文阅读题库15篇.docx

《内蒙古中考语文面对面文言文阅读题库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中考语文面对面文言文阅读题库15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中考语文面对面文言文阅读题库15篇.docx

内蒙古中考语文面对面文言文阅读题库15篇

文言文阅读15篇

一、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1~5题。

(15分)

【甲】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①,三年艺成而大旱,盖无所用,乃弃而学为桔槔②。

又三年艺成而大雨,桔槔又无所用,则又还为盖焉。

未几而盗起,民尽改戎服③,鲜有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以种稻,三年皆伤于涝。

人谓之宜泄水以树黍,弗对,而仍其旧。

其年乃大旱,连三岁,计其获则所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之名言也。

(选自《郑鄙人学盖》)

【注释】①盖:

雨具。

②桔槔(jiégāo):

井上汲水的工具。

③戎服:

这里指穿军装。

1.选出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中加点“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乃弃而学为桔槔

B.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者(《鱼我所欲也》)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

(3分)(  )

A.郑之鄙人学为盖

余幼时即嗜学   

B.鲜有用盖者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C.欲学为兵。

鱼,我所欲也。

(《愚公移山》)

D.越有善农者

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4.【甲】文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句子回答)【乙】文郑人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5.纵观两个语段可知,【甲】文主要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乙】文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在写法上两文均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都在结尾点明中心论点。

(3分)

一、【参考译文】【乙】郑国的一个乡下人学做雨具,三年后技艺学成了却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于是他就放弃雨具改学做井上汲水的工具。

三年后学成了却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于是他又回头重做雨具。

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改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

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是他(已经)老了。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来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

有人对他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仍按他原来的干。

干旱连续三年,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歉收还有盈余呢。

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准备裘皮衣’,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1.(3分)A【解析】A项中“而”与例句中的“而”的意思均是连词,表并列,可不译;B项中“而”的意思是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着”;C项中“而”的意思是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D项中“而”的意思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

2.(3分)D 【解析】A项中两个“学”的意思均为:

动词,学习;B项中两个“鲜”的意思均为:

少;C项中两个“欲”的意思均为:

想要;D项中两个“者”的意思分别为:

……的人/……的样子,可不译。

故选D项。

3.(4分)

(1)(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外患,这个国家往往就会导致灭亡。

(2)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准备裘皮衣。

4.(2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没有提前做好准备(没有未雨绸缪)。

【解析】【甲】文以六位先贤的事例来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由此推及国家的发展,强调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内的法度大臣和敌国外患,由此即可找出答案。

【乙】文通过讲郑人失败和越人成功的案例,进行对比论证,进而得出“旱斯具舟,热斯具裘”的观点,强调了一个人做事情前应提前做好准备,据此概括即可。

5.(2分)“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解析】首先分析【乙】文可知,文章先写郑人学盖、弃而重学,但最终一事无成的故事,接着写越人种稻最终成功的事例,一正一反论述了“旱斯具舟,热斯具裘”的观点。

其次分析【甲】【乙】两文的论证方法,【甲】文开篇引用六位贤人的事例,【乙】文讲述郑人和越人的例子,可知均采用了举例论证;【甲】文由个人的发展推及到国家的存亡,【乙】文由郑人和越人的小故事推及到做事的普遍规律“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可知两文均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乙】闵本性刚正敏给而刻志于学。

御史大夫不花①奇本之才,辟以为掾②,平反冤狱,甚有声。

擢③御史台照磨④,皆以能见称。

本素贫,且有目疾,尝上章乞谢事,不允,诏授集贤侍讲学士。

大明兵薄京师,本谓其妻程氏曰:

“国事至此,吾知之久矣。

愧不能立功补报,敢爱六尺躯苟活哉!

”遂各缢焉。

(节选自《元史·闵本传》)

【注释】①不花:

人名,时御史大夫。

②掾(yuàn):

古代属官的通称。

③擢:

提拔,提升。

④照磨:

官名。

即“照刷磨勘”的简称。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2分)

闵本性刚正敏给而刻志于学。

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故不为苟得也

(2)妻妾之奉

(3)万钟于我何加焉(4)辟以为掾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愧不能立功补报,敢爱六尺躯苟活哉!

 

4.【甲】文中多处使用对比,请列举出来,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分)

 

5.结合【甲】【乙】文内容,说说两位主人公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2分)

 

二、【参考译文】【乙】闵本,性情刚毅敏捷,在学习上志向专一。

御史大夫不花惊异于闵本的才能,招他为部属助理,由于(他)平反冤狱,非常有声誉。

后提升为御史台照磨,在所有的职位上,他都干得很出色。

闵本一向清贫,并且有眼病,曾上奏请求朝廷免除他的职务,但未获准许,还被授予集贤侍讲学士。

朱元璋反元义军接近国都时,闵本对他的妻子程氏说“国家到了这个地步,我很早就已知道了。

自愧不能为国立功,现在只能以死报君,不敢贪生苟且地活着!

”于是(他们夫妻二人)各自上吊而死。

1.(2分)闵本/性刚正敏给/而刻志于学。

2.(4分)

(1)苟且

(2)侍奉(3)益处(4)征召

3.(4分)

(1)用脚踢(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2)自愧不能为国立功,现在只能以死报君,不敢贪生苟且地活着!

4.(3分)文章中将鱼与熊掌对比、“生”与“义”对比、重义轻生与贪利忘义对比、“乡为”与“今为”对比,突出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甲】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鱼与熊掌、“生”与“义”、重义轻生与贪利忘义、“乡为”与“今为”等进行对比,突出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据此概括即可。

5.(2分)舍生取义。

【解析】【甲】文的中心句“舍生而取义者也”,很明显作者的价值取向是“舍生取义”;而【乙】文也体现了主人公闵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他们都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舍生取义”。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题。

(11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二十八日,梦中闻人言大雪,促奴起视,弥山漫谷矣。

余强卧。

巳刻①,同伯化蹑屐二里,复抵文昌阁。

览地天一色,虽阻游五井,更益奇观。

二十九日,奴子报:

“云开,日色浮林端矣。

”急披衣起,青天一色,半月来所未睹,然寒威殊甚。

方促伯化共饭。

饭已,大雪复至,飞积盈尺。

偶步楼前,则香炉峰正峙其前。

楼后出一羽士②曰程振华者,为余谈九井、桥岩、傅岩诸胜。

三十日,雪甚,兼雾浓,咫尺不辨。

伯化携酒至舍身崖,饮睇元阁。

阁在崖侧,冰柱垂垂,大者竟丈。

峰峦灭影,近若香炉峰,亦不能见。

(选自《游白岳山日记》)

【注释】①巳(sì)刻:

上午9~11点。

②羽士:

道士。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每小题1分,共4分)

①余拏一小舟()②拥毳衣炉火()

③梦中闻人言大雪()④近若香炉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每小题2分,共4分)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②半月来所未睹,然寒威殊甚。

翻译

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

【甲】文表达的是;【乙】文写出的是作者的心情。

(每空1分,共3分)

三、【参考译文】【乙】二十八日,睡梦中听见有人说下大雪了,我催促仆人起床查看,白雪已漫山遍谷了。

我强行躺到床上。

上午9~11点,(我)同汪伯化穿好木鞋,走了二里路,又抵达文昌阁。

看天地间茫茫一片白色,虽然五井胜景的游览被阻,但更增添了奇异的景象。

二十九日,仆人报告说:

“云已散开,太阳光已浮现在树林梢端了。

”(我)急忙披好衣服起床,只见蓝天一色,是半个月以来所没有见到过的(好天气),然而严寒的威力非常地厉害。

于是催促汪伯化一同吃饭。

吃完饭,大雪又重新下起来,飞雪积起来超过一尺厚。

偶然走到楼前,只见香炉峰正好屹立于楼前。

楼后走出一位叫程振华的道士,为我讲述九井、桥岩、傅岩等各处胜景。

三十日,雪下得更大,兼有浓雾弥漫,(人)在咫尺之间不能辨别方向。

汪伯化带着酒到舍身崖,在睇元阁里边饮边看雪。

睇元阁在山崖侧面,冰柱一根根从崖上垂下,长的竟然有一丈。

峰峦的影像都已消失于雪雾之中,像香炉峰这样距离很近的,人也不能看见它的影像。

1.(4分)

(1)撑(船)

(2)穿着(3)听见(4)像

2.(4分)

(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2)是半个月以来所没有见到过的(好天气),然而严寒的威力非常地厉害。

3.(3分)雪景和人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游历时的匆匆和渴望遍游全山的心情。

【解析】【甲】文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乙】文通过“促”“强”等字,可以看出作者游历时的匆匆和渴望遍游全山的心情。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15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