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资料精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117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资料精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资料精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资料精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资料精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资料精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资料精简.docx

《经济地理学资料精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资料精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资料精简.docx

经济地理学资料精简

第一章 绪论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生产制约分布,分布反作用于生产

从空间上解释了经济增长

二、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异问题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区位:

某事物(人类活动)占有的场所

经济(活动)区位:

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主体:

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区位条件

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特性:

1)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2)随时间而变化3)有主次之分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

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分类收入因子

经济因子运费因子

区位因子成本因子

非经济因子非运费因子

区位理论:

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空间选择、空间内组合)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可能性可行性

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

劳动对象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城市的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利用分化

二、原材料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影响机制

运费、可运性、可替代性、自身价值、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经济活动区位

(二)影响机制的新变化

1、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吸引力增强

2、供应商园的出现

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聚集区

三、能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大耗能产业要求接近廉价的能源供应地

影响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及公众态度

四、资本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固定资本:

厂房、设备等;金融资本:

流动性大

五、劳动力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劳动力的特色、素质、成本、移动)

1、导致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

2、对不同经济活动影响不同

3、智力密集程度及区域创新条件,对现代经济活动尤为关键

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技术与知识的区域差异

2、技术与知识的地理集中,成为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3、对不同的经济活动影响不同

4、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高新技术园区的出现

第三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区域环境:

除基本生产要素外,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制约作用

2、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差异,导致不同的区位选择

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市场规模

影响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

需求门槛规模经济

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二)市场特性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

规模经济生产规模

经济效益

生产的集聚与组合

生产规模与经济效益

内部规模经济:

发生在单一的工厂、公司或生产单位,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

外部规模经济:

平均生产花费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产生,是来自于不同工厂、公司或生产单位在同一特定区位上的空间集中和联系。

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2.“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3.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4.改善信息环境

四、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通过规划和基础设施投入引导

保证自由竟争环境的形成

通过税收优惠等调节

第四节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一)概念

交通现象——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

(二)交通现象的要素

1.交通网——连接A、B、C、D的交通线

 点:

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

 线:

铁、公、水、空等。

长-距离(时间、空间、经济)宽-通行强度(运输容量)

2.交通流——人和物质的流动方向性;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3.地域——影响交通产生、存在、结果的地域条件

二、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一)运费成本的影响

运费:

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

1)线路运行费:

同运输距离相关

——线性函数关系

与不同的运输方式有关

两者不是简单的等比例关系

根据定价制度而不同

2)站场费:

与距离无关

同装卸、站场设施及管理维护费有关

站场成本一般是固定的:

水路>铁路>公路

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胡佛)

交通枢纽对重型原材料工业吸引力很大

(二)交通便捷程度的影响

1、网络的密度:

单位面积内运输通路的总长度

地方水平:

1)距离衰减

2)与人口密度正相关

区域水平:

与自然地理条件和发展类型相关

国际水平: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2、交通网结构

1)连结度:

网络的交通运输效率

E(边的数量)

β=————————

V(顶点的数量)

Β指数越高,网络连接度越好,高的指数与发达的经济相关

可考察运输网的时间演化

缺点:

描述性差

3、运输网空间结构的意义

影响固定投资和运作花费,进而影响整个运输网络的经济效益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要解决的问题:

农业呈现怎样的状态、距城市远近对农业的影响

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演绎的方法

二、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

城市近处:

笨重而体积大、易于腐烂、须新鲜时消费的产品。

距城市距离的增加:

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三、形成机制

一般地租收入公式:

R=PQ-CQ-KtQ=(P-C-Kt)Q

R+ktQ=(P-C)Q

式中:

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P-C)Q是常数:

R+ktQ=常数

目的:

通过农业合理布局来节约运费,增加利润

作物都有地租曲线,不容易运输的斜率(运费率)较大

运费是唯一变量,当种植区太远,利润为零时,经济上就不合理

结果:

分布圈的界限取决于不同作物的比较利益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圈层:

自由式林业圈轮作式谷草式三圃式畜牧业圈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一)农业地理学意义

自然条件相同,也出现农业空间分异

两个原理:

(1)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

(2)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

(二)经济区位研究的意义

科学抽象法:

孤立化的思维方法

第一次阐明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五、理论局限性

理论修订河流、其它小城市、谷物价格和土质

其它缺陷自给性农业经营与追求最大地租收入

经营者的目的不是永远不变

技术与交通的发展

城市周围土地利用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1、区位因子(locationalfactors)  经济活动发生在特定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2、一般因子:

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

3、特殊因子:

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

4、集聚因子与分散因子

集聚因子:

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

分散因子:

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

构建步骤

第一阶段:

运费指向

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

劳动力成本指向

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

集聚指向

再次偏移

(2)最小运费原理

第一种情况:

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

第二种情况:

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原料地为两个且同消费地不在一起时——三角形

第三种情况:

原料地为多个,并不同消费地在一起——多边形  

最小运费为目标的区位指向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区位法则

仅使用遍在原料原料指数(Mi)<1(区位质量<2)——消费地

——消费地

仅使用纯原料原料指数(Mi)=1(区位质量=2)——自由区位

——自由区位

仅使用损重原料原料指数(Mi)>1(区位质量>2)——原料地

——原料地

运费最小地点区位三角形或多边形的重力中心

(3)综合等费用线

等费用线:

运输费用相同点的连线

综合等费用线:

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2、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2)思路:

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

3、集聚指向论

条件:

集聚节约额>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

四、意义

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最小费用区位原则;指向理论成为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五、理论与现实

运费构成;完全竞争条件;决策者的差异;技术、交通变化;政策因素等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二、基本概念

(一)中心地:

周围区域的中心,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二)中心性:

就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三)货物的供给范围:

即商品服务范围:

  ◆上限—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  

◆下限—能够获得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

门槛人口:

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人口。

中心商品◆高级中心商品——上限和下限都大

  ◆低级中心商品——上限和下限都小

(四)中心地的等级

1.中心地等级划分及特征中心地的等级和中心职能是相互对应

高级中心地-中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

  2.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

低级中心地:

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也少;

高级中心地:

相反。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一)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P96

3.中心地系统的两种关系

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1,3,9,27,81,…K=3的中心地系统

中心地之间的关系1,2,6,18,54,…

4.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中心地具有等级性,各级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

  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二)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

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1,4,16,64,256,…。

K=4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1,3,12,48,192,…。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

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1,7,49,343,…K=7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1,6,42,294,2058,…

(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市场原则是基础交通原则行政原则

四、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一)意义演绎的思维方法;城市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第二节零售业区位论

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人口密度

1)消费市场状况消费者指向总购买力

消费者收入

购买行为模型

2)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

空间距离:

距购物中心地距离增加,消费需求减少

交通条件:

交通好的市区购物时间、费用低商品销售范围大,商业等级高

交通枢纽常形成大型商业中心

3)零售业间的竞争同业种间:

趋于分散或产生联合

不同业种间:

集聚更明显

4)地价的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