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3956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2018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文综

历史试题

1.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

东周

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

秦汉

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

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为“雅言”

魏晋

西晋以“洛语”为官话。

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

唐宋

“洛语”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周边国家皆学习洛阳官话

元朝以元大都(北京)的汉语语音为官话,称为“天下通语”

历代战乱时期衣冠南渡,使南京话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南京话成为官话

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并融入满族语音,这样就形成了北京官话

A.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

B.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

C.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秦朝已经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且材料反映的是官方语言的发展,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朝代更迭、都城迁移与官方语言的融合发展紧密相关,这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认同,故B正确;官方语言的变化并未消除各地语言的差异,故C错误;官方语言的变化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表格材料的内容,抓住关键信息“官话的变迁”,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官方语言形成的背景原因和性质作用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官方语言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认同”的结论,据此进行正确判断。

2.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演化为士族集团,这体现了儒学对当时政治的强大影响力,故D正确;秦朝已经确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选官的经济基础问题,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学对士族集团政治地位的影响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下表为宋代各地书院的数量情况表。

该表说明当时

四川

湖南

湖北

河北

山西

陕西

河南

江苏

安徽

31

70

17

3

4

1

11

29

20

浙江

江西

贵州

广西

广东

福建

海南

上海

香港

156

224

1

10

39

85

2

4

1

A.江南地区经济文化比较繁荣

B.陆王心学成为主流思想

C.政府选拔官员以南方人为主

D.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答案】A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宋代浙江、江西等江南地区书院的数量居多,当时经济重心南移,故说明江南地区经济文化比较繁荣,故A正确;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材料并不能说明陆王心学成为主流思想,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书院数量,也无法体现政府选拔官员以南方人为主,故C错误;宋代之前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材料数据变化,可以发现:

宋代浙江、江西等江南地区书院的数量居多,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4.明初,朱元璋曾谕户部:

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撙节用度,自有余饶。

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自然家给人足。

嘉靖九年,又将赋役名目统一后折银征收,减少征收环节,使各级官吏难以巧立名目渔利。

这些举措的目的是

A.减轻贫困以缓和社会矛盾

B.增强中央政府财政实力

C.限制苛扰以促进农业发展

D.适应封建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撙节用度,自有余饶。

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自然家给人足”反映了统治者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以促进农业生产,故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缓和社会矛盾的问题,故A错误;限制百姓的赋税并不能增强中央政府财政实力,故B错误;“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自然家给人足”,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以促进农业生产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

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

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

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

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

据此可知当时

A.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

C.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

D.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前期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收取规银贿赂,这些腐败统治加剧了列强侵略,潜伏着民族危机,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鸦片走私禁绝,故B错误;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也不能说明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官员腐败,参与鸦片走私的影响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民国初年

1912年1月

1912年2月

1912年2月

1912年3月

1912年4月

1915年12月

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提出有条件的辞职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举行就职典礼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蔡锷等率军反对袁世凯称帝

A.民主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

B.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

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D.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1912年到1915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称帝,这说明当时民主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故A正确;材料内容并不能反映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故C错误;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称帝说明政治民主化遭遇挫折,故D错误。

故选A。

7.1936年,中德签订合同,德国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中国可随时用之于购买德国工业产品及其他产品,并规定贷款除南京资源委员会提取小部分用于购买工矿设备和技术合作外,其余绝大部分由南京用来购买德国军火和兵工设备。

中国签订该合同的目的是

A.借助德国力量牵制日本

B.体现两国政权的密切合作

C.夯实中国备战物质基础

D.发展有利抗日的国际环境

【答案】C

【解析】1936年德日两国已经走向军事结盟关系,且材料只反映了德国向中国提供贷款,用之于购买德国工业产品及其他产品,不能说明中国借助德国力量牵制日本,故A错误;德国向中国提供贷款也无法体现两国政权的密切合作,故B错误;当时中国抗日形势严峻,获取德国贷款购买德国军火和兵工设备,是为了夯实中国备战物质基础,故C正确;1936年法西斯国家侵略气焰日益嚣张,国际环境不利于中国,故D错误。

故选C。

8.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说:

“我在法国看到一座低水头的水电站,全部用电子计算机控制,节假日没有工人上班,照样运行发电。

联想到国内的经济技术水平,差距太大,很有咄咄逼人的紧迫感。

”谷牧这番话旨在强调

A.总结经济建设教训

B.中西方技术的差距

C.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D.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1978年正值改革开放前夕,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指出法国与中国的经济技术水平的差距,意在强调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科技的必要性,故D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对中国经济建设教训的总结,故A错误;“中西方技术的差距”是进行改革开放的客观原因,故B错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1988年邓小平提出,故C错误。

故选D。

9.古罗马保民官由平民会议选出,人数为2至10人,其人身不受侵犯,可否决罗马元老院的决议。

除独政官外,保民官对其他任何高级长官的决定,只要其违背罗马平民的利益,均有权予以否决。

断由此可以推保民官

A.使私有财产受国家保护

B.使法律高于独裁者意志

C.激化了与元老院的矛盾

D.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答案】D

【解析】材料“保民官对其他任何高级长官的决定,只要其违背罗马平民的利益,均有权予以否决”反映了保民官维护平民的利益,这有利于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私有财产受国家保护的问题,故A错误;保民官有权否决元老院或其他任何高级长官的决定,这不能说明法律高于独裁者意志,故B错误;材料不仅仅限于保民官有权否决元老院决议,还涉及其他任何高级长官,故C错误。

故选D。

10.从1585年到1604年,英国每年至少有一百到两百艘国家授权的武装商船出海,他们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运输船队。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工业革命需要寻求大量原料

B.英国已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

C.新航路开辟后多国殖民竞争

D.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答案】C

【解析】1585年到1604年,英国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故A错误;英国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是在18世纪打败法国后,故B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列强的殖民竞争激烈,英国与西班牙的矛盾尖锐,故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而是强调殖民扩张的矛盾,故D错误。

故选C。

11.《全球通史》载:

“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

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

B.其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

C.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

D.其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答案】B

【解析】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广大人民要求停止战争,农民要求获得土地,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导致其与群众的矛盾尖锐,故“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故B正确;“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并不是当时俄国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不符合当时俄国史实,故C错误;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的矛盾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

故选B。

12.1979年,美国为遏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后,世界各国的美元大量流向美国,五年内美元综合汇率上升59%,贸易逆差创下历史纪录。

1985年,日、德、英、法四国为配合国打压美元汇率的要求而抛售美元,很快日元和德国马克对美元汇率上升超过100%。

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

A.发达国家联合应对全球化

B.国家干预经济形式有新发展

C.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大国

D.经济区域集团化走趋势明显

【答案】B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不仅是一个共和国,而且是一个联邦。

但是在美国,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

我这里只举两个例子。

法国共有十三个最高法院,它们绝大部分有权解释法律,而且不准上诉。

另外,一些称为“国中国”(paysd’Etat)的省份,在负责代表国家的最高当局制定税法时,有权拒绝同最高当局合作。

而在美国,正像只有一个立法机构可以立法一样,只有一个法院可以解释法律。

因此,在这两个主要点上,美国比旧法兰西王国还要集全……

——1835年【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

材料二(1791年乾隆谕旨)国初(建立)以来,设立(世袭的清朝贵族)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议政)王大臣承充办理(军国大事)。

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应皇帝)召对,承旨遵办,而满洲(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向(来)例俱兼议政(王大臣)虚衔,(非军机大臣则)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

朕向来办事,祗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著不必兼充,嗣后该部亦毋庸奏请。

——《清高宗实录》卷一三八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旧法兰西王国相比,美国政治制度所具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91年乾隆谕旨所体现的清朝前期中央政治机构的制度性变化,概括指出当时中美政治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

【答案】

(1)特点:

民主共和;中央政府更有权威;立法权更集中;法律解释权唯一。

(2)变化:

中央权力决策机构发生改变;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了完全听命于皇帝的军机处。

不同之处:

性质不同:

美国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国是封建制度。

政体不同:

美国是三权分立制度,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制衡,中国是君主专制,军机处为执行机构。

经济根源: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资产阶级力量较为雄厚,民主力量比较强大,通过1787年宪法将美国的资产阶级政治成果用宪法形式固定下来。

而当时中国是小农经济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君主专制存在和发展的根源。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在美国,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主共和、中央政府更有权威、立法权更集中、法律解释权唯一等方面指出与旧法兰西王国相比美国政治制度所具有的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二“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应皇帝)召对,承旨遵办”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央权力决策机构改变、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军机处等方面说明1791年乾隆谕旨所体现的清朝前期中央政治机构的制度性变化。

再从性质不同、政体不同等方面概括指出当时中美政治制度的不同之处。

再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方面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850年到1899年这段时期中,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4:

1;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2:

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1912年到1940年这一时期中,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多两倍。

——《全球通史》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

近代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反应重心从军事和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和文化领域。

阐述:

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科学与技术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达尔文的进化论、电磁学、石油技术、化学技术、内燃机技术等出现和发展,西方的科技和军事相对于中国的优势更加明显。

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建立了军事工业,发起了洋务运动,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中国又从制度方面学习西方,进行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又从传统文化改造方面着眼进行社会思想的启蒙。

结论:

可见,近代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反应,从军事、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和文化领域。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试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15.【历史一一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古肉刑(古代摧残犯人肉体的刑罚)之不复用,汉文(帝)之仁也。

然汉之刑,多为之制,故五胡(指西晋时期匈奴、鲜卑、羯、羌、氐这五个少数民族)以来,兽(像野兽一样)之食人也得恣其忿惨。

至于拓跋、宇文、高氏之世,定死刑以五(肉刑):

曰磬(绞刑的一种)、纹、斩、枭(首)、碟(车裂),又有门房之诛焉,皆汉法之不定启之也。

政为隋(文帝杨坚)定律,制死刑以二:

曰绞、曰斩,改鞭为杖(用大荆条或大木板、棍棒拷打),改杖为笞(用小荆条、木板、棍棒拷打),非谋反大逆无族刑,垂至于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九

(1)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肉刑制度存续的变化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和隋文帝改革肉刑的原因。

【答案】

(1)过程:

汉文帝之前古代中国存在肉刑;汉文帝时期废除了肉刑;魏晋时期又恢复了肉刑;隋文帝时再次废除了肉刑并为历代所沿用。

(2)原因:

汉文帝改革肉刑是因受儒家仁义思想文化的影响而废除不人道的刑罚。

隋文帝改革肉刑的原因是隋朝结束了动乱局面,为了稳定社会而减轻刑罚。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古肉刑之不复用,汉文(帝)之仁也……至于拓跋、宇文、高氏之世,定死刑以五(肉刑)……政为隋(文帝杨坚)定律,制死刑以二……垂至于今”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汉文帝之前存在肉刑、汉文帝时期废除肉刑、魏晋时期恢复肉刑、隋文帝时再次废除肉刑、为历代所沿用等方面指出古代中国肉刑制度存续的变化过程。

(2)本题根据材料“古肉刑之不复用,汉文(帝)之仁也……政为隋(文帝杨坚)定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儒家仁义思想文化的影响、隋朝结束动乱局面、为了稳定社会等方面分析汉文帝和隋文帝改革肉刑的原因。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一,四大国(美国、苏联、英国、中国)将承诺并承担道德义务,保证相互之间不发动战争或针对其他国家发动战争,并相互合作以及与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合作以维护和平;第二,四大国将保持足够的武装力量,并在形势需要时愿意使用该力量去防止或制止出现的任何侵略行为。

——1944年2月罗斯福《关于建立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的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战后和平构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此构想的内容与影响。

【答案】

(1)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盟国协同作战,二战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盟国的方向发展;美国实力强大,企图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饱受战乱之苦的各国人民期望战后建立稳定的世界秩序。

(2)内容:

防止大国之间的战争和防止大国侵略别的国家;大国之间互相合作并协调一致,共同制止其他国家的侵略战争。

影响:

有利于打破传统殖民体系,缓和大国矛盾;便利了美国经济等方面的对外扩张;推动了战后世界秩序的确立。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1944年……四大国……保证……并在形势需要时愿意使用该力量去防止或制止出现的任何侵略行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盟国协同作战、美国实力强大、各国人民期望战后建立稳定的世界秩序等方面概括罗斯福战后和平构想产生的背景。

(2)本题根据材料“四大国……保证相互之间不发动战争或针对其他国家发动战争,并相互合作以及与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合作以维护和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防止大国之间的战争和防止大国侵略别的国家、互相合作并协调一致共同制止其他国家的侵略战争等方面说明罗斯福此构想的内容。

再从打破传统殖民体系、缓和大国矛盾、美国对外扩张、推动战后世界秩序的确立等方面回答其影响。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我聘用教员以其个人的学问、造诣为原则,在校授课以无悖于思想自由为界限。

我主张学术研究自由,可是并不主张假借学术的名义,作任何违背真理的宣传,不只是不主张,而且反对。

本教员中如有脑曳长辫而持复辟论者,如果他所讲授的在英国文学的领域之内而无涉及政治,本校亦没有排斥干涉的理由。

——1917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针对部分人要求辞退英国文学系教授辜鸿铭的声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元培对辜鸿铭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的办学原则。

【答案】

(1)认识:

辜鸿铭在英国文学领域内学问造诣较高;在政治领域内持保守复辟的态度;在北京大学讲英国文学课时并不宣扬其保守的政治复辟思想。

(2)原则:

重视教师的专业学术能力;主张学术研究自由,强调“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本教员中如有脑曳长辫而持复辟论者,如果他所讲授的在英国文学的领域之内而无涉及政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辜鸿铭的英国文学造诣、在政治领域的保守复辟、在北京大学并不宣扬其保守的政治复辟思想等方面指出蔡元培对辜鸿铭的认识。

(2)本题根据材料“以其个人的学问、造诣为原则,在校授课以无悖于思想自由为界限……本校亦没有排斥干涉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重视教师的专业学术能力、主张学术研究自由、“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方面概括蔡元培的办学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