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团队取胜《第六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3873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靠团队取胜《第六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靠团队取胜《第六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靠团队取胜《第六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靠团队取胜《第六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靠团队取胜《第六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靠团队取胜《第六章》.docx

《靠团队取胜《第六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靠团队取胜《第六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靠团队取胜《第六章》.docx

靠团队取胜《第六章》

靠团队取胜

第六章不利于团队的八种行为

第一节只做分内之事

在职责清楚分工明确的基础上,相互之间进行协作是一个团队的应有之义。

可以说,团队的竞争更多地表现在相互协作上。

没有成员之间的充分协作,就不能算是一个团队,而且团队的绩效是通过充分协作来实现的。

可以说,1+1>2的团队绩效是通过协作来实现的。

但在现实的企业以及其他组织群体中,更多的人把分工与协作割裂开来,只关注分工而不重视协作。

他们以分工为名,把自己的工作范围界定的很清楚,专注于自己份内的事,而对于那些分外的事,则不管不问;一旦被吩咐做看似分外的工作时,不情愿的心态溢于言表,冠冕堂皇的以不属于自己的工作范围为由加以搪塞或者拒绝。

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吧。

柯金斯在福特汽车公司担任总经理时,有一天晚上,公司里因有十分紧急的事,要发通告信给所有的营业处,任务很大,所以需要全体员工协助。

然而,当柯金斯安排一个秘书去帮忙套信封时,那个年轻的职员却说:

“这不是我的工作,我不干!

我到公司来不是做套信封工作的。

”听了这话,柯金斯一下就愤怒了,但他仍平静地说:

“既然这件事不是你分内的事,那就请你另谋高就吧!

这个秘书不明白,在团队里,永远没有分外的事。

有些事看似与你无关,实际上却关系慎密。

试想如果有哪件事情没做好,那可能整个团队都会遭受损失。

团队遭受损失,作为团队的一份子势必也会受到牵连和影响。

只有做好每一件看似分外实则分内的事才能使团队和自己双方都获益。

作为一个团队要有分工更要注重协作。

而团队中过分强调分工、不愿意多做一点分外工作的人,是把自己与团队割裂开来,把自己当做一个独立的国王,而与团队毫不相干。

他们就是那种“各人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

这种观念是团队精神的敌人。

有了这种观念,人们就会认为自己和公司只是一种交易关系,一分报酬一份付出,从不愿意在报酬之外多做一点付出。

这种斤斤计较的人一开始可能只是为了争取个人的小利益,但久而久之,当他变成一种习惯时,这些人就会为利益而利益,为计较而计较,就会变的心胸狭隘,自私自利,从而把团队的协作精神丢掉一边,最终把团队割裂开来。

团队将是21实际的核心工作模式。

致力共同的目标的团队通过分工协作、能力互补,最大程度地创造团队绩效,将是团队面临的重大任务。

埋头做好自己的工作,扫好门前雪是没错的,但如果只限于自己的门前,而亡调团队应有的协作精神,那是违背团队精神的。

优秀的员工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还要想想在其中工作的团队,不能各人只扫门前雪。

第二节各自为政,相互牵制

中国有句古话叫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这句话,边吃的就是那种只管自己不管他人的自私自利者。

诚然,这种自私自利者是令人深恶痛绝的,但有一种比这更为自私的行为是:

“我不好,你也别想好”。

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是:

“相互拆台,互相攻讦”。

最终落得个两败俱伤。

每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人的努力。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离开他人独自生存。

成功是需要各自都付出行动的。

俗话说:

独木不成林,一枝独秀不是春。

各自为政,只能导致分崩离析;相互牵制,更是只能带来相互失败。

有一篇微型小说写了这样一件事。

讲的是美国的一个企业,由许多个国家的员工组成。

一次,这个企业的主管,决定对美国、日本、中国这三个国家的员工实行奖励,但每个国家的员工内只能有一名可以获得。

在美国员工的圈子内,他实行了民主的办法,按得票的多少最终产生了一名奖励的得主。

在日本员工的圈子内,他们通过掰手腕的办法,看谁的劲最大,就由谁来得到这笔奖金,最后也产生了一名奖励的得主。

而在中国员工的圈子内,大家表面上虽然都特别谦虚,但内心却谁也不愿意把这笔奖金拱手相让。

于是,在内部之间就因这笔奖金产生了内斗,有的甚至还相互告发,相互摩擦,在一个很小的圈子内搞得乌烟瘴气。

但是,这样斗来斗去将近半个月,仍无法确认奖金得主。

于是,该企业的主管便只得无奈地取消了中国员工的奖励。

最后就因相互牵制,谁也没有得到这笔奖金,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引用这个故事并非有意贬低中国人的团结精神,但这样的事例,在我国却是古今皆有。

著名作家柏杨先生曾经说过:

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

为什么一个中国人能闯遍天下获得成功,而三个中国人却不能齐心协力,共创辉煌呢?

这里面缺乏的就是团队精神,团队意识。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各自为政”的帮事。

郑国与宋国一直不和,两个国家之间常常有战争发生。

有一次,郑国又准备出兵攻打宋国,于是宋国派出大元帅华元为主将,率领军队迎战敌人。

在两批人马交战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于是下令宰杀牛羊,准备好好犒赏将士们,忙乱中,华元一时大意忘了分给他的马夫一份,马夫心想自己做牛做马,却什么都没得到,越想越不是滋味,于是怀恨在心:

我没有吃到酒肉你也别想把仗打胜。

后来,两国军队正式交战时,马夫对华元说:

“分发羊肉不公平的事你说了就算,但是驾车的事由我做主。

”说完,他就把战车赶到郑军阵地中,堂堂郑军主帅就这样轻轻松松的被郑军活捉了。

而宋国军队也因失去了主帅,乱了阵脚,因而被郑国打败了。

这个马夫也因卖出了自己的主帅被郑国处死。

故事中华元的马夫,其嫉妒之心可以说是达到了极点,其团队意识也可以说是近乎于零。

仅仅因为一时之误,没有吃上一顿酒肉,就不惜出卖自己的主帅,甚至出卖自己的国家。

像这种心怀我不好你也别想好的员工,要是放到现代企业中,哪个企业还能做好,哪个老板又敢要呢?

第三节不从团队角度出发

一位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把一盘点燃的蚊香放到蚁巢里。

开始时,巢中的蚂蚁惊惶万状,过了十几分钟后,便有许多蚂蚁纷纷像火中冲去,对着点燃的蚊香,喷射出自己的蚁酸。

虽然一只蚂蚁能射出的蚁酸量十分有限,而导致一些蚁群中的勇士葬身火海。

但是,他们前赴后继,过了几分钟后,便将火扑灭了。

活下来的蚂蚁将战友们的尸体移送到附近的一块墓地,盖好薄土,安葬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这位科学家又将一支点燃了的蜡烛放到了那个蚁巢里细细观察。

虽然这一次的火灾更大,但是这群蚂蚁已经有了上一次的经验,他们用很短的时间,便协同在一起,有条不紊地作战,不到一分钟,烛火便被扑灭了,而蚂蚁无一殉难,这真是个奇迹。

从蚂蚁扑火的现象中我们可以发现,个体的力量是很有限的,而团队的力量可以实现个人难以达成的目标。

如果每只蚂蚁只顾自己活命而不去想办法扑灭火灾,那到头来肯定自己的栖息之地不保,可能最终还会搭上性命,幸运的是,没有哪只蚂蚁这样想,他们只想着蚁巢的安全、其他同样的安全。

但只蚂蚁虽然力量弱小,但团体的力量却不容忽视。

所以说,作为团队的一名成员,我们要从团队的角度出发,树立起自己对团队工作认真负责的观念。

每一个公司都类似于一个大家庭,其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仅仅是其中的一份子,只有每个人都具备了团队工作的精神后,才能对团队的工作认真负责,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负责。

例如,在登山的过程中,一般登山运动员之间以绳索相连,假如其中有一个人失足了,其他运动员就上前全力抢救。

否则,这个团队便无法继续前进了。

而当大家都绞尽脑汁,使用完了所有的力气也无济于事的时候,只好割断绳索,让那个队员坠入深谷,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其他队员的性命。

而此时,割断绳索的常常是那名失足的队员,

这就是团队精神。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一个人的成功是建立在团队成功的基础上的。

下面这个故事中的几个设计师的行为不能不说是令人痛心的。

某设计公司有几个才华出众的设计人员,在开始进入设计公司时,他们都能够齐心合力,以公司的发展为目标,因此,公司的业务一天天的扩大。

但是随着公司的成长,利润的分配出现了问题,几个有才华的人都认为自己为公司创造了高利润,可是公司给自己的回报却微乎其微。

于是就出现了极端的行为,有的人因为在公司中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些利益,竟然在外面接私活干,以取得心里的平衡,另一些人也纷纷效仿。

时间长了设计公司的正式工作反而被荒废了。

设计公司经理苦劝这些设计师,希望他们不要再干私活,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事情被经理揭穿后,这些设计师反而肆无忌惮,更加追求一个高的利益回报,最后设计公司在经理的一声叹息中倒闭了。

这些设计师们才纷纷需找自己的客户想要跳槽,但是他们的这种只顾个人利益的行为却深深让他们的客户反感,“你在那个公司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在我们的公司难道会替公司的利益着想”,这就是他们遭拒绝的理由。

可叹这些设计师虽然才华出众,却因为只顾自己的私利而毁了前程。

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与每个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保持密切的合作。

而不是丢弃了自己团队工作的荣誉感,为求个人的表现,打乱了团队工作的秩序。

这样,才能够保证团队工作的精神不被破坏,也不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造成致命的伤害。

亨利的做法就是一个教训。

亨利是一家销售公司的一名优秀的营销员。

他所在的部门里,曾经因为团队工作的精神十分出众,而使每一个人的业务成绩都特别突出。

后来,这种和谐而又融洽的合作氛围被亨利破坏了。

那段时间,公司的高层把一项重要的项目安排给亨利所在的部门,亨利的主管反复斟酌考虑,犹豫不决,最终没有拿出一个可行的工作方案。

而亨利则认为自己对这个项目有了十分周详而又容易操作的方案。

为了表现自己,他没有与主管磋商,更没有贡献出自己的方案。

而是越过他,直接向总经理说明自己愿意承担这项任务,并向他提出了可行性方案。

他的这种做法,严重地伤害了部门经理的感情,破坏了团队精神。

结果,当总经理安排他与部门经理共同操作这个项目的时候,两个人在工作上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产生了重大分歧,导致了团队内部出现了分裂,团队精神涣散了下来。

项目最终流产了。

所以说,一个人只有从团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才能获得团队与个人的双赢结果。

第四节拒不承认错误

人的错误在认识上表现为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不相符;在行动中表现为客观效果与行动目标不一致。

人都是肉眼凡胎,所以,错误不是可免的,关键在于我们如果对待错误。

在众多对待错误不正确的做法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诿过于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能看到这样的现象:

把生活中的一些灾难归罪于别人和社会,把自己打扮成无辜受害者,似乎这样就能维护一种虚伪的尊严:

你看,错误不在我吧!

姑娘爱的一个男朋友弃她而去,她不会认为自己不可爱,而会认为对方背叛了自己,于是气恼和仇恨。

错误在对方,自己则是无辜的。

领导重用了一个部下,但如果觉得受到重用的部下不知道感恩与他,他就会后悔:

我怎么用了这个无情无义的人?

领导不会认为自己有什么错,而自然会把错误归于部下,自己则是无辜的。

感觉丈夫对自己没有热情,妻子就会想是不是丈夫变心了。

他不会反省自己是不是越来越庸俗了,越来越让丈夫没有情绪了。

反正,错误是别人的,自己则是无辜的。

上述两种情况不胜枚举,许多人遇到问题时,总是找出自己的无辜和别人的邪恶,把自己打扮成无辜的受害者,心安理得地谴责别人。

为什么总是别人的错?

这种诿过于人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尤其是在一个组织中。

相对来说,这还是犯错误的简单形式,因为这种错误的结果只局限于个人。

而在一个组织当中,由于人数较多,一个错误所导致的结果恐怕要比个人犯错误的情况复杂得多。

因为一个组织中,由于人数较多,个人的错误,哪怕是微小的错误,也会由于管理的问题而使错误的结果无限地放大。

很可能的情况是,当一个细节或者局部错误发生的时候,其后果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而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通过其他条件的作用,最终导致一个令人可怕的结果。

这种结果的突出表现,就是蝴蝶效应。

可以说,在一个团队中,个人的错误即是团队的错误,都要由团队来承担后果。

从团队的建设来说,决不能容许诿过于人的情况发生。

诿过于人的人,在错误后果出现时的第一反应就是:

这不是我的错。

这样想,这样做的人,想以此来摆脱自己与错误的关联。

他没有想到在自己错误的同时,实际上把自己与团队的关系割裂开来。

所以,诿过于人是团队建设当中最为有害的一种做法。

因为诿过于人不仅仅意味着这种人承担不起相应的责任,使团队朝着有背于团队精神的方向发展,如不及时制止,必然会给团队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当诿过于人表现自己无辜的时候,当事者并没有因此而获得轻松,也没有切断进一步痛苦的原因——自己所犯的错误。

所以,在团队建设中,一定也要造成一种气氛,使团队成员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错误带来的后果,这样才能从总结经验教训中切实地明白如何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尽量减少错误的发生。

第五节期待不劳而获

“不劳动者不得食”,这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真理。

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人希望少劳多得,或者不劳而得。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你就不要警惕:

你将会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下面是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

许多年前,一位聪明的老国王召集了所有聪明的大臣,给他们下达一个任务:

让他们编一本《古今智慧录》,留给后世。

这些聪明的大臣们工作了一段很长时间后,完成了一部洋洋12卷的巨著。

国王看了说:

“各位先生,我相信这是古今智慧的结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们读不完。

把他浓缩一下吧!

”这些聪明的大臣又进行了长期努力的工作,在原书的基础上几经删减后,变成了一卷书。

然而,国王还是认为太长了,命令他们再浓缩。

结果这些聪明人把一本书浓缩为一章,然后缩为一页,再变成一段,最后变成了一句。

聪明的国王看到这句话时,显得很满意。

“各位先生”,他说:

“这真是古今智慧的结晶,我们各地的人一旦知道这个真理,我们大部分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这句话是: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这句话几乎是每个美国人的口头禅,意味着天底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

要想取得非凡的成就,就要做出非凡的努力。

但真切地体会这句箴言的人并不多。

这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可以看到:

有多少人是在认认真真地工作?

除了工资之外,又有多少人用真实的成绩来衡量自己的工作?

实际情况是,很多人一找到工作就认为万事大吉了,是否做好工作则变成另一回事了。

有那么多人需要工作,但又有那么多人像逃避传染病一样逃避工作。

下面这个故事会让我们看到,不劳而获的人将要付出的代价。

在很久以前,一个村庄的几头猪逃跑了,逃进了附近的一座山上。

经过几代以后,这些野猪变得越来越凶悍,甚至威胁经过那里的人。

几位经验丰富的猎人很想捕获它们,但这些猪却狡猾的很,从不上当。

一天,一个老人牵着一头拖两轮车的毛驴,走进野猪出没的村庄。

车上装的是木料和谷粒。

老人告诉当地的居民说他要帮助捉野猪。

没有人相信老人能做那些猎人做不到的事。

但是,两个月以后,老人又回到村庄,告诉村民,业主已经被他关在山顶的围栏了。

他向村民解释他是怎样捕捉它们的: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野猪经常出来吃东西的地方,然后我就在空地中间放少许谷粒作为陷阱的诱饵。

那些猪起初吓了一跳,最后还是好期地跑了过来,由老野猪开始在周围闻味道。

老野猪猛尝了一口,其他猪也跟着吃,这时我知道我能捕到他们了。

第二天我又多加了一点谷粒,并在几尺远的地方竖起一块木板。

那块木板像幽灵一样,暂时吓退了他们,但是白吃的午餐很有吸引力,所以不久以后,它们又回来吃了。

此后,我要做的是每天在鼓励旁边多树立几块木板而已,直到我的险境完成为止。

每次我加进一些东西,他们就会远离一阵子,但最后都会再来‘白吃午餐’。

围栏做好了,陷阱的门也准备好了,不劳而获的习惯使他们毫无顾忌地走进围栏。

这时我就出其不意地把他们捕捉了。

这个真实的故事语音很简单:

动物靠人类供给食物时,就会失去应有的机智,最终会成为人类的俘虏。

人也一样,想要不劳而获,等待免费的午餐,只会造成一种依赖心理,使自己变得被动消极,失去创造力,乃至失去生命力,最后无情地被团队剔除。

请记住: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第六节凡事总爱拖延

行动是通向成功的桥梁,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做出来的,没有行动就不可能有成功。

有一位老农的农田当中,多年以来横着一块大石头。

这块石头碰断了老农的好几把犁头,还弄坏了他的农耕机。

老农对此无可奈何,巨石成了他种田时挥之不去的心病。

一天,在又一把犁头打坏之后,想起巨石给他带来的无尽麻烦,他终于下决心清楚这块巨石。

于是,他找来撬棍伸进巨石底下,却惊讶地发现,石头埋在地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深,那么厚,稍使劲就可以把石头翘起来,再用大石打碎,清出地里,老农脑海里闪过多年被巨石困扰的情景,再想到本可以更早些把这桩头痛事处理掉,禁不住一脸的苦笑。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遇到问题应立即弄清根源,有问题更应立即处理,决不可拖延。

习惯性的拖延者通常也是制造借口与托辞的专家。

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辩解为什么事情无法完成,而对为什么事情应该完成的理由却想得少之又少。

许多人平庸一辈子,就是因为被动。

企业管理活动中,往往会遇到反复出现的问题或不良现象,如若炜疾忌医或久拖不决,积压下来,就必然给企业造成困难,甚至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严重时还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所以,对企业管理中出现频率较多的问题,不应回避,而是抓住苗头,及时调查,追根溯源,及时找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前进的步伐在加快,所以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除了传统的大鱼吃小鱼之外,快鱼吃慢鱼也成为竞争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一个人如果不能立即行动,那么所有成功的机会都会溜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顺应时势,因时而变,必将在竞争中遭到淘汰。

胜家公司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胜家公司曾经是美国首家国际性公司,它所生产的胜家缝纫机操作简便,备受人们喜爱,是风靡世界的名牌产品。

1940年,世界每3部缝纫机中,就有两部是胜家牌。

然而,到了1986年,胜家公司董事会却沉痛地宣布:

忍痛割爱,抛开它赖以成名的胜家,从此再也不生产缝纫机了。

胜家公司为什么会在市场上败得这么惨呢?

原来,胜家公司在成功后,对胜家传统产品过于依赖,不能因时顺变,忽略了世界大市场的变化,直至1985年,胜家出场的仍是19世纪设计的产品。

而此时,其他竞争者纷纷开发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产品。

日本厂商研制出说话缝纫机,在操作失误时会发出声音提醒改正;英国推行“音乐”缝纫机,缝纫机能自动播出优美动听的音乐;瑞典生产出一种电脑缝纫机,它可以根据布料特性,自动地将封法、针脚长度、缝纫松紧度等调到最佳状态。

这样,胜家缝纫机当然敌不过其他竞争者,其市场份额逐步被其他厂商挤占,最终全部被淘汰出局。

所以,立即行动是团队成员的重要素质,也是团队的一种重要能力。

一个团队如果不能应对外界发展形势的变化,立即采取行动,就会被迅速变化的世界甩在身后,被无情的市场淘汰出局。

第七节把工作当苦役

泰戈尔曾说过:

如果把人生当做苦役,那人生就无穷地长了。

我想说,如果一个人把工作当做苦役,那么他永远也品尝不到成功的快乐。

快乐与否是考核我们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个好员工一定是一个能体验到工作快乐的人。

如果你认为所做的工作是乏味的,是一种苦役,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抵触的心理,就不会全力以赴地工作,自然就会影响到工作的效果。

下面故事里的小和尚就是这种人。

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于是敷衍了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

小和尚的工作状态被主持看得一清二楚。

主持认为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决定掉他到后院劈柴烧水,以便让他受到更好的磨练。

小和尚却很不服气地问:

“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

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

“你撞钟虽然很准时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

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老主持的话道出了小和尚工作的症结所在。

一个人工作的好坏,只要看他工作时的精神状态就可以了。

如果你对工作是被动而非主动的;如果你对工作感觉到厌恶;如果你对工作毫无热诚和爱好之心,无法使工作成为一种享受,只觉得是一种苦役;如果你没有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而认为工作是一种痛苦,那么你绝对做不好你的工作,取得成绩就更无从谈起了。

不能快落地工作的人,一定还没有融入到整个团队中去,最终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进程。

有条件的话,一个人要做自己所爱的;如果没有条件选择自己所爱的,那么就要爱自己所做的。

一句话:

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得到成功的乐趣,得到人生的乐趣。

一个不能快乐工作的人,绝对不会有好的职场生涯。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主人把货物装在两辆马车上,让两匹马各拉一辆车。

在路上,一匹马渐渐落在了后面,走走停停。

主人便把后面车上的货物全放到前面的车上去。

后面那匹马看到自己车上的东西全搬完了,便开始轻快地前进,并且对前面那匹马说:

“你辛苦吧,你越是努力干,主人越是折磨你。

到达目的地后,有人对主人说:

“你既然用一匹马拉车,那么你养两匹马干吗?

不如好好的喂一匹把另一匹宰掉,总还能拿到一张皮吧。

主人听从了建议,便把那匹不干活的马杀了。

快乐应该是工作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

如果不能从工作中体验到快乐,那么你就会认为工作是一种负担,你就会对工作斤斤计较,甚至采取办法逃避工作,其结果可能就是成为那另一匹马。

所以,那些不在工作状态的人,那些不能在工作中获得乐趣的人,一定要问问自己:

为什么不能快乐地工作?

第八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一句说臭了的口头禅,也是许多人奉为行事准则的哲学。

在这一哲学的指引下,生活中便有许多人在公共汽车上遇见老人、小孩、病人、孕妇旁若无人,对别人的事也总是冷眼旁观,处处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些人看起来不招惹是非,省了不少事,好像也不会吃亏,其实却不尽然。

假如在一个团队,或是在一个集体中,人人都不管闲事,处处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那么,团队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谁也不提,谁也不说,到头来,当问题越变越大,直至无法收拾时,吃亏的将不仅仅是整个团队,自己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我们来看一个笑话:

一个人经常教育儿子要少管闲事,否则会引起麻烦。

一次,父亲与儿子买米回来,米漏了,父亲没发现,儿子却看见了。

可是儿子没有声张,因为他遵守父亲的教诲:

“少管闲事”。

结果到了家里米已漏完了。

父亲责备儿子,儿子答道:

“漏米与我无关,这是闲事。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却提醒我们:

在一个团队中,任何事都不会是闲事。

因为,团队是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如果团队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像上面故事里的父亲那样教育儿子:

少管闲事,那么,整个团队就会陷入漠不关心、裹足不前的状态。

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一个齐心奋进的团队、员工,每个人都满足现状,明哲保身,自谋私利,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不想揭示企业或团队中阴暗的一面,那么这个企业的发展计划都将成为空话。

林语堂先生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指出:

要中国人民变散漫为团结,化消极为积极,必先改此明哲保身的态度。

因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能使社会增添冷漠,只能给团结带来散漫。

一旦有强敌入侵、有困难出现,整个团队就会失去所有战斗力,变得岌岌可危。

一次,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

有个在火车上盗窃十年的罪犯被抓后说,他之所以越做越大胆,是社会鼓励的,因为一般偷盗时,即使被抓住了,只要把钱包还给当事人,就没事,没有几个人报案。

至于旁边的人,都是睁只眼闭只眼。

旁观者知道偷盗是犯法的,但没有损害他的利益,用不着他去冒险。

比这个案例更有戏剧性的情节是,居住在上海某小区的一对夫妇,一次下班回家后,走到自家的门口,看到有一个形迹可疑的人扛着一个电视机从自家单元的门口出来,夫妻俩悄悄地说,这人可能是个小偷。

但当时他们都觉得那台电视机不像是自家的,就视而不见地上楼了。

结果跑到家里一看,平时摆在客厅里的电视机竟不翼而飞了。

可见,这就是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带来的结果,也是我们民族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少管闲事所造成的悲哀。

对此,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中国人习惯了做看客。

所以,对于表面上看似和自己没有切身利益的东西总是置若罔闻。

有一个这样的事例,在南京某宾馆门前发生这样一件事:

一个男子不知什么原因痛打一名女子(后据了解两人是夫妻),女子痛苦不堪,引起不少路人围观,但都表情木然,任凭男子打人。

这时候,一名路过此地的意大利人见状,马上用生硬的汉语向当地警方报警。

110民警到了之后,这名意大利人又像民警提供了男子打人时的相关证据,随后便悄然离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