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特点和分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9468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的特点和分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散文的特点和分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散文的特点和分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散文的特点和分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散文的特点和分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散文的特点和分类.docx

《散文的特点和分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的特点和分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散文的特点和分类.docx

散文的特点和分类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二、散文的分类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⒈记叙性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

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

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

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写人散文、写景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

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

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

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

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

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对景物加以生动的描绘,可以起到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的作用。

⒉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

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

如杨朔的多数散文,茅盾的《白杨礼赞》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⒊议论性散文,也叫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

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

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

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

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

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

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

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苏轼的《赤壁赋》等都是典型的哲理性散文。

 

三、散文的特征

⒈较强的纪实性

散文写作,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的,而是主张“大实小虚”。

也就是说,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真实(请注意,这里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文学科学中的‘真实性’的含义,故称之为‘题材的纪实性质’)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乃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拟,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许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

……关键则是要‘大实小虚’。

”(韩少华《散文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写作论》)

但是,尽管散文的细节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⒉取材的广泛性。

散文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大千世界几乎无不可写,所以郁达夫说:

“散文清淡易为,并且包括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

”(《<达夫自选集>》鲁迅说,散文的“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

”(《致罗清桢》,《鲁迅书信》P241),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周立波说:

“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历史,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

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

”(《散文特写选·序言》)。

骆文说,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好处甚多。

一石之嶙,可以为文。

一水之波,可以写意。

一花之瓣,可以破题。

实在自由。

”(《我的散文观》)

正因如此,有人讲散文作者“触目闻声,随处可感。

鲁迅目阅白雪纷飞而抒怀,形成《雪》的精魂;茅盾见白杨挺拔而命笔,致成《白杨礼赞》;巴金观朝暾乍涌而心吟,因有《海上的日出》;吴伯萧忆纺车声韵而挥毫,写下名篇《记一辆纺车》。

总之,一个作者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都有可能被取来作为写散文的材料。

”(汉基《关于散文取材种种》))。

在取材领域上,小说、戏剧、诗歌都不能与散文相比。

小说的题材,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戏剧的题材,要有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

诗歌的题材,要有深郁的情韵。

而散文却没有这些限制,可以写小说、戏剧、诗歌的材料。

都可以写散文,不可写小说、戏剧、诗歌的题材,亦可写散文。

取材广泛,首先表现在它选择题材可以不分古今,不分中外,不分大小上下,凡能给人以知识、美感,陶冶人的情操的东西都可信手写来,缀成优美的篇什。

其次,表现在写作散文时,可以在一个主题的统率下选取不同时间、空间的材料,十分自由。

我们承认和强调散文取材的广泛性,但也不是说什么东西都可写成散文。

那种不分青红皂白,挖到篮里就是菜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写散文要选取揭示“人类那种崇高感和庄严感”的材料,要选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材料。

3.形式的灵活性

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①     结构多种多样

首先散文的结构中心多样。

既可以用人物为结构中心,如《藤野先生》;可以用典型的细节为结构中心,朱自清《背影》;可以用景物为结构中心,郁达夫《故都的秋》;也可以用某一象征事物作结构中心,如《茶花赋》。

其次,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

有的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如《小桔灯》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如张洁《挖荠菜》和杨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如《土地》。

②     表达方式自由灵活。

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

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和议论;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

③ 语言运用自如。

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

文言语辞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中:

“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

”用歌谣谚语的如:

朱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郦道元《巫峡》中“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⒋诗意浓郁。

散文不象小说、戏剧靠虚构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塑造的人物形象吸引读者,而是靠浓郁的诗意和理趣来感染读者。

在抒情、叙事类散文中要追求诗意。

有的散文家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象苹果饱含果汁一样。

毫无诗意的散文是没有生命力的。

因此,散文作者努力在生活中寻求诗意,并使自己的作品富有诗意。

杨朔说:

“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诗意。

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凡是遇到这种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

散文的诗意与它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分不开的,其诗意的浓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总是成正比的。

为什么散文长于抒情呢?

因为:

a、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无论写到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见解,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灵的歌声”(高尔基)。

b、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笔调,即所谓散文笔调。

散文笔调,首先是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笔法灵活疏放,挥洒自如。

议论性散文中,追求文章的理趣也是散文富有诗意的一种表现。

朱自清评鲁迅的杂感说:

“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还有别的,那就是传统的理趣,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而这也是诗。

”这类文章让我们为作者深邃的思想所震撼,被其中精辟的论辩所折服。

如韩愈的《马说》,朱自清的《匆匆》。

散文的说理与议论文不同,它必须借助形象来说理(苏轼《赤壁赋》),将情与理交融起来,使之“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

”(普列汉诺夫语)

⒌语言优美

优美的语言是散文所以成为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

散文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①讲究文采。

常用多种手法,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彩,着力表现事物的“画意”,再现美好的形象。

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识地化常语为奇语,以更好地表现散文的“诗情”和“画意”。

如朱自清先生《春》中开头几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再如《赤壁赋》中写箫声一段: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散文讲究文采,但并非只使用华美的语言,有的散文家使用最平常的语言,写出极美的文章来。

即所谓的“家常风”。

如魏巍《我的老师》。

②     灵活疏放。

作者可以浮想联翩,随意点染,任情穿插,时而叙,时而议,时而抒情,或将它们水乳交融起来。

可谓腾挪翻飞,无不随心应手。

③     注重节奏。

句式富于变化,有时骈散相间,平仄相调;有时长短交错,张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乐美。

请看袁鹰《青山翠竹》中的一节: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子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坎了,还有深埋于地下的竹根。

学习散文写作,既要掌握华丽的文采,也要掌握朴素的文采。

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

徐迟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常用赋的方法兼用比、兴修辞,使得文采华美。

但是他说:

“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

古今大散文家,都是这样写作的。

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

而文采闪耀在朴素的篇页之上。

”我们还要看到,不管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散文的富有文采的语言都是从新鲜、活泼的口语中来的,也是对优秀的古代散文创造性的继承,也是作者仔细选择、锤炼和加工的结果。

⒍(篇幅)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层次较少,结构不很复杂,但又具有选材精要,言简意赅,立意深邃的特点。

郁达夫“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

”(《现代散文序跋选》)秦牧说:

“像苏州的园林,小是小了,然而却境界深邃,天地开阔。

(《园林扇画散文》见《笔谈散文》)

 

 

附:

散文并不“散”              

我们今天的散文多数是用白话写的。

按说,这就不应当有多少困难。

可是,我们差不多天天可以看到不很好的散文。

这说明了散文虽然是用白话写的,到底还有困难。

现在,我愿就我自己写散文的经验,提出几点意见,也许对还没能把散文写好的人们有些帮助。

  

一、散文是用加过工的语言组织成篇的。

我们先说为什么要用加过工的语言:

散文虽然是用白话写的,可并不与我们日常说话相同。

我们每天要说许多的话。

假若一天里我们的每一句话都有过准备,想好了再说,恐怕到不了晚上,我们就已经疲乏不堪了。

事实上,我们平常的话语多半是顺口搭音说出的,并不字字推敲,语语斟酌。

假若暗中有人用录音机把我们一日之间的话语都纪录下来,然后播放给我们听,我们必定会惊异自己是多么不会讲话的人。

听吧:

这一句只说了半句,那一句根本没说明白;这一句重复了两回,那一句用错了三个字;还有,说着说着没有了声音,原来是我们只端了端肩膀,或吐了吐舌头。

想想看,要是写散文完全和咱们平常说话一个样,行吗?

一定不行。

写在纸上的白话必须加工细制,把我们平常说话的那些毛病去掉。

我们要注意。

  

二、散文中的每个字都要用得适当。

在我们平日说话的时候,因为没有什么准备,我们往往用错了字。

写散文,应当字字都须想过,不能“大笔一挥”,随它去吧。

散文中的用字必求适当。

所谓适当者,就是顺着思路与语气,该俗就俗,该文就文,该土就土,该野就野。

要记住:

字是死的,散文是活的,都看我们怎么去选择运用。

“他妈的”用在适当的地方就好,用在不适当的地方就不好,它不永远是好的。

“检讨”、“澄清”、“拥护”……也都如是。

字的本身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全凭我们怎给它找个最适当的地方,使它发生最大的效用。

就拿“澄清”来说吧,我看见过这么一句:

“太阳探出头来,雾慢慢给澄清了。

”“澄清”本身原无过错,可是用在这里就出了岔子。

雾会由浓而薄,由聚而散,可不会澄清。

我猜:

写这句话的人可能是未加思索,随便抓到“澄清”就用上去,也可能是心中早就喜爱“澄清”,遇机会便非用上不可。

前者是犯了马虎的毛病,后者是犯了溺爱的毛病;二者都不对。

一句中不单重要的字要斟酌,就是次要的字也要费心想一想,甚至于用一个符号也要留神。

写散文是件劳苦的事;信口开河必定失败。

  

三、选择词与字是为造好了句子。

可是,有了适当的字,未必就有好句子。

一句话的本身须是一个完整的单位;同时,它必须与上下邻句发生相成相助的关系。

有了这两重关系,造句的困难就不仅是精选好字所能克服的了。

你看,就拿:

“为了便于统制,就又奴役了知识分子。

”这一句来说吧,它所用的字都不错啊,可不能算是好句子——它的本身不完整,不能独立地自成一单位。

到底是“谁”为了便于统制,“谁”又奴役了知识分子啊?

作者既没交代清楚,我们就须去猜测,散文可就变成谜语了!

句子必须完整。

完整的句子才能使人明白说的是什么。

句子要简单,可是因为力求简单而使它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也行不通。

简而整才是好句子。

造句和插花儿似的,单独的一句虽好,可是若与邻句配合不好,还是不会美满;我们把几朵花插入瓶中,不是要摆弄半天,才能满意么?

上句不接下句是个大毛病。

因此,我们不要为得到了一句好句子,便拍案叫绝,自居为才子。

假若这一好句并不能和上下句作好邻居,它也许发生很坏的效果。

我们写作的时候虽然是写完一句再写一句,可不妨在下笔之前,想出一整段儿来。

胸有成竹必定比东一笔西一笔乱画好的多。

即使这么作了,等到一段写完之后,我们还须再加工,把每句都再细看一遍,看看每句是不是都足以帮助说明这一段所要传达的思想与事实,看看在情调上是不是一致,好教这全段有一定的气氛。

不管句子怎么好,只要它在全段中不发生作用,就是废话,必须狠心删去。

肯删改自己的文字的必有出息。

长句子容易出毛病。

把一句长的分为两三句短的,也许是个好办法。

长句即使不出毛病,也有把笔力弄弱的危险,我们须多留神。

还有,句子本无须拖长,但作者不知语言之美,或醉心欧化的文法,硬把它写得长长的,好像不写长句,便不足以表现文才似的。

这是个错误。

一个作家必须会运用他的本国的语言,而且会从语言中创造出精美的散文来。

假若我们把下边的这长句:

不只是掠夺了人民的财富,一种物质上的掠夺;此外,更还掠夺了人民的精神上的食粮。

改为:

不只掠夺了人民的物质财富,而且抢夺了人民的精神食粮。

一定不会教原文吃了亏。

  

四、一篇文字的分段不是偶然的。

一段是思想的或事实的一个自然的段落,少说点就不够,多说点就累赘。

一句可作一段,五十句也可作一段,句子可多可少,全看应否告一段落。

写到某处,我们会觉得已经说明了一个道理或一件事实,而且下面要改说别的了,我们就在此停住,作为一段。

假若我们的思路有条有理,我们必会这么适可而止地、自自然然地分段。

反之,假若我们心中胡里胡涂,分段就大不容易,而拉不断扯不断,不能清楚分段的文章,必是糊涂文章。

有适当的分段,文章才能清楚地有了起承转合。

有适当的分段,文章才能眉目清楚,虽没有逐段加上小标题,而读者却仿佛看见了小标题似的。

有适当的分段,读者才能到地方喘一口气,去消化这一段的含韫。

近来,写文章的一个通病,就是到地方不愿分段,而迷迷糊糊地写下去。

于是,读者就因喘不过气来,失去线索,感到烦闷,不再往下念。

写完了一段,或几段,自己朗读一遍,是最有用的办法。

当我们在白纸上画黑道儿的时候,我们只顾了用心选择字眼,用心造句;我们的心好像全放在了纸上。

及至自己朗读刚写好的文字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

(1)纸上的文字只尽了述说的责任,而没顾到文字的声音之美与形象之美。

字是用对了,但是也许不大好听;句子造完整了,但是也许太短或太长,念起来不顺嘴。

字句的声音很悦耳了,但也许没有写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不能立刻抓到我们所描写的东西。

这些缺点是非用耳朵听过,不能发现的。

 

(2)今天的写作的人们大概都知道尊重口语。

可是,在拿起笔来的时候,大家都不知不觉地抖露出来欧化的句法,或不必要的新名词与修辞。

经过朗读,我们才能发现:

欧化的句法是多么不自然;不必要的新名词与修辞是多么没有力量,不单没有帮助我们使形象突出,反倒给形象罩上了一层烟雾。

经过朗读,我们必会把不必要的形容字与虚字删去许多,因而使文字挺脱结实起来。

“然而”、“所以”、“徘徊”、“涟漪”,这类的字会因受到我们的耳朵的抗议而被删去——我们的耳朵比眼睛更不客气些。

耳朵听到了我们的文字,会立刻告诉我们:

这个字不现成,请再想想吧。

这样,我们就会把文字逐渐改得更现成一些。

文字现成,文章便显着清浅活泼,使读者感到舒服,不知不觉地受了感化。

  

(3)一段中的句子要有变化,不许一边倒,老用一种结构。

这,在写的时候,也许不大看得出来;赶到一朗读;这个缺点即被发现。

比如:

“他是个作小生意的。

他的眼睛很大。

他的嘴很小。

他不十分体面。

”读起来便不起劲,因为句子的结构是一顺边儿,没有变化。

假若我们把它们改成:

“他是个作小生意的。

大眼睛,小嘴,他不十分体面。

”便显出变化生动来了。

同样的,一句之中,我们往往不经心地犯了用字重复的毛病,也能在朗读时发现,设法矫正。

例如:

“他本是本地的人。

”此语是讲得通的,可是两个“本”字究竟有点别扭,一定不如“他原是本地的人”那么好。

  

以上是略为说明:

散文为什么要用加过工的语言和怎样加工。

以下就要说,怎么去组织一篇文字了。

  

五、无论是写一部小说,还是一篇杂文,都须有组织。

有组织的文字才能成为文艺作品。

因此,无论是写一部小说,还是一篇短的杂文,我们都须事先详细计划一番,作出个提纲。

写了一段,临时现去想下段,是很危险的。

最好是一写头一段的时候,就已经计划好末一段说什么。

 

 

最近读者

wgb_ls

缘定天涯

Smile

备考007

laiyecongcong.22

 

分享(0) 

评论

(1) 

538次阅读

 

 

∙下页

∙1/1

∙上页

Smile

谢谢 对我很有帮助

回复2008-11-2812:

53

∙下页

∙1/1

∙上页

    我要登录 ->

    

 

 

 

 

 

 

 

公司简介-联系方法-招聘信息-客户服务-相关法律-精准营销-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