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综合生物化学基因信息的传递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6352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医综合生物化学基因信息的传递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西医综合生物化学基因信息的传递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西医综合生物化学基因信息的传递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西医综合生物化学基因信息的传递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西医综合生物化学基因信息的传递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医综合生物化学基因信息的传递三.docx

《西医综合生物化学基因信息的传递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医综合生物化学基因信息的传递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医综合生物化学基因信息的传递三.docx

西医综合生物化学基因信息的传递三

西医综合-生物化学基因信息的传递(三)

(总分:

37.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B}}不定项选择题{{/B}}(总题数:

5,分数:

37.00)

∙A.Klenow片段

∙B.连接酶

∙C.碱性磷酸酶

∙D.末端转移酶

(分数:

2.00)

(1).常用于合成cDNA第二链的酶是(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2).常用于标记双链DNA3'端的酶是(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解释]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的Klenow片段(E.coliDNA-polⅠKlenowfragment),又叫做Klenow聚合酶或Klenow大片段酶。

它是由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全酶,经枯草杆菌蛋白酶(一种蛋白质分解酶)处理之后,产生出来的分子量为76×10dal的大片段分子。

Kle-now聚合酶仍具有5'→3'的聚合活性和3'→5'核酸外切酶活性,但失去了全酶的5'→3'的核酸外切酶活性。

在DNA分子克隆中,Kle-noW聚合酶的主要用途有:

①修补经限制酶消化的DNA所形成的3'隐蔽末端;②标记DNA片段的末端;③cDNA克隆中的第二链cDNA的合成;④DNA序列测定。

∙A.TATA盒

∙B.GC盒

∙C.CAAT盒

∙D.CCAAT盒

(分数:

25.00)

(1).TFⅡD的结合位点是(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2).转录因子Sp1的结合位点是(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RNA聚合酶Ⅱ启动转录时,需要一些称为转录因子的蛋白质,才能形成具有活性的转录复合体。

能直接、间接辨认和结合转录上游区段DNA的蛋白质,统称为反式作用因子。

反式作用因子中,直接或间接结合RNA聚合酶的,则称为转录因子(TF),有时称为通用转录因子或基本转录因子。

真核生物的TFⅡ又分为TFⅡA、TFⅡB等。

所有的RNA聚合酶Ⅱ都需要通用转录因子,这些通用转录因子有TFⅡA、TFⅡB、TFⅡD、TFⅡE、TFⅡF、TFⅡH,在真核生物进化中高度保守。

通用转录因子TFⅡD不是一种单一蛋向质,它实际上是由TBP和8~10个TAFs组成的复合物。

TBP结合一个10bp长度DNA片段,刚好覆盖基因的TATA盒,而TFⅡD则覆盖一个35bP或者更长的区域。

此外,还有与启动子上游元件如GC盒、CAAT盒等顺式作用元件结合的蛋白质,称为上游因子,如Sp1结合到GC盒上,C/EBP结合到CAAT盒上。

这些反式作用因子调节通用转录因子与TATA盒的结合、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及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协助凋节基因的转录效率。

(3).变构调节和化学修饰调节的共同特点是

∙A.引起酶蛋白构象变化

∙B.酶蛋白发生共价修饰

∙C.属于快速调节方式

∙D.有放大效应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释]酶活性的调节:

①酶原与酶原的激活:

消化管内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不仅保护消化器官本身不受酶的水解破坏,而且保证酶在其特定的部位与环境发挥其催化作用。

此外,酶原还可以视为酶的贮存形式。

②变构酶:

如果某效应剂引起的协同效应使酶对底物的亲和力增加,从而加快反应速度,此效应称为变构激活效应;效应剂称为变构激活剂(allostericactivator),反之,降低反应速度者称为变构抑制剂(allostericinhibitor)。

例如,ATP和枸橼酸是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之一磷酸果糖激酶-1的变构抑制剂。

这两种物质增多时,此代谢途径受到抑制,防止产物过剩;而ADP和AMP是该酶的变构激活剂,这两种物质的增多激发葡萄糖的氧化供能,增加ATP的生成。

是体内快速调节的重要方式。

③酶的共价修饰调节:

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为酶的共价修饰(covalentmodification)或化学修饰(chemicalmodification)。

酶的共价修饰包括磷酸化与脱磷酸化、乙酰化与脱乙酰化、甲基化与脱甲基化、腺苷化与脱腺苷化,以及-SH与-S-S-的互变等。

其中以磷酸化修饰最为常见。

酶的共价修饰是体内快速调节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4).DNA上的外显子(exon)是

∙A.不被转录的序列

∙B.被转录,但不被翻译的序列

∙C.被转录也被翻译的序列

∙D.调节基因序列

∙E.以上都不对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DNA上的外显子是被转录也被翻译的序列。

(5).下列关于核糖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遗传密码的携带者

∙B.南rRNA与蛋白质构成

∙C.由snRNA与hnRNA构成

∙D.由DNA与蛋白质构成

∙E.由引物DNA和蛋白质构成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核糖体是糖质合成的场所,mRNA才是遗传密码的携带者。

核糖体是由rRNA和核糖体蛋白共同构成的,又称核糖体。

snRNA是核内小RNA,它在hnRNA和rRNA的转录后加工、转运及基因表达过程的调控方面具有重要功能。

在原核生物由DNA与蛋白质构成的为类核结构,在真核生物DNA和组蛋白共同构成核小体,它是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引物DNA和蛋白质三者只在DNA复制起始时,引物形成、复制延长之初很短暂的时期在一起,并不形成特定结构。

(6).重组DNA技术中,常用到的酶是

∙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DNA连接酶

∙C.DNA解链酶

∙D.反转录酶

(分数:

1.00)

 A. √

 B. √

 C.

 D. √

解析:

[解释]重组DNA技术中常用的工具酶有: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反转录酶、DNA聚合酶Ⅰ、多聚核苷酸激酶、末端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等。

不需DNA解链酶类。

(7).参与复制起始过程的酶中,下列哪一组是正确的

∙A.DNA-polⅠ、DNA内切酶

∙B.DNA外切酶、连接酶

∙C.RNA酶、解螺旋酶

∙D.Dna蛋白、SSBE.DNA拓扑异构酶、DNA-poll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释]参与复制有DnaA蛋白、解螺旋酶DnaB蛋白,rep蛋白、DnaC蛋白、引物酶(DnaG蛋白)、SSB(单链DNA结合蛋白)、拓扑异构酶等等。

DNA-polⅠ、RNA酶、连接酶等均参与复制的终止过程。

DNA-polⅠ本身具有5'→3'核酸外切酶活性及3'→5'核酸外切酶活性。

复制过程无须DNA内切酶参与。

(8).共同参与构成乳糖操纵子的组分有

∙A.三个结构基因

∙B.一个操纵序列

∙C.一个启动序列

∙D.一个调节基因

(分数:

1.00)

 A. √

 B. √

 C. √

 D. √

解析:

[解释]原核生物绝大多数基因按功能相关性成簇地串联、密集于染色体,而共同组成一个转录单位--操纵子,如乳糖操纵子等。

乳糖操纵子含Z、Y、A三个结构基因,它们分别编码β-半乳糖苷酶、透酶和乙酰基转移酶,此外还含一个操纵序列O,一个启动序列P,一个调节基因I。

(9).DNA重组技术中,用来筛选重组体的方法有

∙A.标志补救

∙B.分子杂交

∙C.特异性抗体与产物结合

∙D.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

(分数:

1.00)

 A. √

 B. √

 C. √

 D.

解析:

[解析]重组体的筛选。

①直接选择法:

a.抗药性标志选择:

如果克隆载体携带有某种抗药性标志基因,转化后只有含这种抗药基因的转化子细菌才能在含该抗生素的培养板上生存并形成菌落,这样就可将转化菌与非转化菌区别开来。

如果重组DNA时将外源基因插入标志基因内,标志基因失活,通过有、无抗生素培养基对比培养,还可区分单纯载体或重组载体(含外源基因)的转化菌落。

噬菌体载体转化菌形成的噬菌斑也是一种筛选特征。

此法只适用于阳性重组体的初步筛选。

b.标志补救:

若克隆的基因能够在宿主菌表达,且表达产物与宿主菌的营养缺陷互补,那么就可以利用营养突变菌株进行筛选,这就是标志补救。

酵母咪唑甘油磷酸脱水酶基因表达产物与细菌组氨酸合成有关。

当酵母DNA与人噬菌体载体结合后,再将重组子转染或感染组氨酸缺陷型大肠杆菌,在无组氨酸的培养基中培养。

因为只有带咪唑甘油磷酸脱水酶重组基因的菌株才能在无组氨酸的培养基中生长,所以,这样获得的生长菌即含有咪唑甘油磷酸脱水酶基因。

利用α互补筛选携带重组质粒的细菌也是一种标志补救选择方法。

c.分子杂交法:

这是利用32P标记的探针与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上的转化子DNA或克隆的DNA片段进行分子杂交,直接选择并鉴定目的基因。

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中,还有一种原位杂交技术是用于检测某一基因在组织内的定位表达,这与分子克隆筛选的原位杂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或技术,应注意区分。

②免疫学方法:

如果克隆基因的蛋白质产物是已知的,可利用特异抗体与目的基因表达产物相互作用进行筛选,因此属非直接选择法。

免疫学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尤其适用于选择不为宿主菌提供任何选择标志的基因。

分为免疫化学方法及酶免检测分析等。

(10).tRNA的前体加工包括

∙A.剪切5'和3'末端的多余核苷酸

∙B.去除内含子

∙C.3'末端加CCA

∙D.化学修饰

(分数:

1.00)

 A. √

 B. √

 C. √

 D. √

解析:

[解释]tRNA的前体加工包括:

①剪切5'和3'末端的多余核苷酸;②去除内含子;③3'末端加CCA;④化学修饰(甲基化)。

(11).下列选项中,属于顺式作用元件的有

∙A.启动子

∙B.增强子

∙C.沉默子

∙D.操纵子

(分数:

1.00)

 A. √

 B. √

 C. √

 D.

解析:

[解释]顺式作用元件是指可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DNA序列,可将真核基因的这些功能元件分为启动子、增强子及沉默子等。

启动子指的是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周同的一组转录控制组件。

增强子是远离转录起始点、决定基因的时间、空间特异性表达、增强启动子转录活性的DNA序列。

沉默子为负性调节元件,对基因转录起阻遏作用。

操纵子是原核生物绝大多数基因按功能相关性成簇地串联、密集于染色体上,共同组成的一个转录单位,操纵子包括启动序列、操纵序列、调节基因及结构基因。

(12).下列属于终止密码子的是

∙A.UCA

∙B.UCC

∙C.UAC

∙D.UAAE.UGC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释]64个遗传密码其中61个密码子分别代表各种氨基酸,有3个密码子不代表任何氨基酸,而为肽链的终止信号,称为终止密码子,是:

UAA、UAG、UGA。

(13).下列哪种酶不参加DNA的切除修复过程

∙A.DNA聚合酶Ⅰ

∙B.DNA聚合酶Ⅲ

∙C.AP内切核酸酶

∙D.DNA连接酶E.蛋白质UvrA、UvrB等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释]DNA切除修复有不同方式:

从糖基化酶起始作用的切除修复;UVrA、UVrB、UvrC的修复。

两种方式中都需要DNA聚合酶Ⅰ及连接酶,而前者尚需AP内切核酸酶,后者还需蛋白质UvrA、UvrB等,但两种方式均不需要DNA聚合酶Ⅲ,此酶在DNA复制中DNA链的延长上起主要作用。

(14).DNA复制需要:

①DNA聚合酶Ⅲ;②解链蛋白;③DNA聚合酶Ⅰ;④DNA指导的RNA聚合酶;⑤DNA连接酶参加。

其作用的顺序是

∙A.4,3,1,2,5

∙B.2,3,4,1,5

∙C.4,2,1,5,3

∙D.4,2,1,3,5

∙E.2,4,1,3,5

(分数:

1.00)

 A.

 B.

 C.

 D.

解析:

[解析]DNA的复制过程大致为由解链蛋白解开DNA双螺旋,由DNA指导的RNA聚合酶先合成—段起始引物,随之由DNA聚合酶Ⅲ催化DNA复制延长,另一随从链则合成冈崎片段,经RNA酶切除RNA引物后,由DNA聚合酶Ⅰ催化DNA聚合以填补空隙,最后由DNA连接酶将相邻的DNA片段连接起来。

故2,4,1,3,5是正确的。

(15).RNA转录时碱基的配对原则是

∙A.A-U

∙B.T-A

∙C.C-G

∙D.G-A

(分数:

1.00)

 A. √

 B. √

 C. √

 D.

解析:

[解释]DNA上的A,转录成RNA上的U;DNA上的T,转录成RNA上的A;DNA上的C,转录成RNA上的G。

(16).AUC为异亮氨酸的遗传密码,在tRNA中其相应的反密码应为

∙A.UAG

∙B.TAG

∙C.GAU

∙D.GATE.TAG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释]mRNA上的密码与tRNA上的反密码是互补配对的,异亮氨酸的密码为AUC即5'-AUC-3',则配对的tRNA异之反密码子应足GAU(5'-GAU-3')。

(17).下列DNA中,一般不用作克隆载体的是

∙A.质粒DNA

∙B.大肠杆菌DNA

∙C.病毒DNA

∙D.噬菌体DNA

∙E.酵母人工染色体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克隆载体(又称基因载体),这是为“携带”感兴趣的外源DNA、实现外源DNA的无性繁殖或表达有意义的蛋白质所采用的一些DNA分子。

可充当克隆载体的DNA分子有质粒DNA、噬菌体DNA、病毒DNA。

另外为增加克隆载体插入外源基因的容量,还设计有酵母人工染色体载体等。

此外为适应真核细胞重组DNA技术,特别是为满足真核基因表达或基因治疗的需要,发展了一些用动物病毒DNA改造的载体,如腺病毒载体、反转录病毒载体、杆状病毒载体(用于昆虫细胞表达)。

大肠杆菌DNA一般不用作克隆载体。

(18).将DNA核苷酸顺序的信息转变成为氨基酸顺序的过程包括A.复制B.转录C.反转录D.翻译(分数:

1.00)

 A.

 B. √

 C.

 D. √

解析:

[解释]DNA的核苷酸顺序的信息先经转录到mRNA分子上,然后以mRNA为模板将其所携带的信息翻译成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19).下列选项中,符合Ⅱ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特点的是

∙A.识别的序列呈回文结构

∙B.没有特异酶解位点

∙C.同时有连接酶活性

∙D.可切割细菌体内自身DNA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存在于细菌体内,与相伴存在的甲基化酶共同构成细菌的限制-修饰体系,限制外源DNA、保护自身DNA,对细菌遗传性状的稳定遗传具有重要意义。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为三类。

重组DNA技术中常用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为Ⅱ类酶。

大部分Ⅱ类酶识别DNA位点的核苷酸序列呈二元旋转对称,通常称这种特殊的结构顺序为回文结构。

(20).下列氨基酸中,无相应遗传密码的是A.异亮氨酸B.天冬酰胺c.脯氨酸D.羟赖氨酸(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释]某些蛋白质肽链中存在共价修饰氨基酸残基,是肽链合成后特异加工产生的,蛋白质正常生物功能依赖于这些翻译后修饰。

所以不存在遗传密码。

如酪蛋白某些丝氨酸、苏氨酸或酪氨酸被磷酸化,某些凝血因子中谷氨酸残基的羧基化,使酪蛋白、凝血因子肽链残基产生负电基团而能结合Ca2+。

胶原蛋白前体的赖氨酸、脯氨酸残基发生羟基化,为成熟胶原形成链间共价交联结构必需。

还有氨基酸残基的甲基化、乙酰化等其他修饰。

肽链中半胱氨酸间可形成二硫键,参与维系蛋白质空间构象。

(21).真核生物mRNA的5'末端的帽子结构是

∙A.-mGpppXm

∙B.-m2CpppXm

∙C.-m2ApppXm

∙D.-m7GpppXmE.-m7ApppXm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释]帽子结构是m7GpppXm。

(22).参与DNA复制起始的有A.Dna蛋白B.SSBC.解螺旋酶D.RNA酶(分数:

1.00)

 A. √

 B. √

 C. √

 D.

解析:

[解释]原核生物参与复制起始的有Dna蛋白,它包括有:

①DnaA的功能是辨认复制起始点;②DnaB又称解螺旋酶,其功能是解开DNA链;③DnaC主要协同DnaB起作用;④DnaC又称引物酶,其功能是催化RNA引物生成。

SSBRp单链DNA结合蛋白,其功能是稳定已解开的DNA单链。

此外还需拓扑异构酶负责理顺DNA链。

RNA酶是降解RNA的酶,不参与复制起始。

(23).遗传密码的简并性是指

∙A.蛋氨酸密码可作起始密码

∙B.一个密码子可代表多个氨基酸

∙C.多个密码子可代表同一氨基酸

∙D.密码子与反密码子之间不严格配对

∙E.所有生物可使用同一套密码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密码子与反密码子之间不严格配对,此内容属遗传密码的摆动性。

所有生物可使用同一套密码则属遗传密码的通用性。

遗传密码的简并性是指密码子上前两位碱基决定编码氨基酸的特异性,而第三位碱基改变往往不影响氨基酸翻译,同一氨基酸可有多个密码子,除蛋氨酸和色氨酸仅有一个密码子外,其余氨基酸有2、3、4个或多至6个密码子为其编码。

蛋(甲硫)氨酸密码子可作为起始密码子。

(24).下列关于转录因子Ⅱ(TFⅡ)的叙述,正确的有

∙A.属于基本转录因子

∙B.参与真核生物mRNA的转录

∙C.在真核生物进化中高度保守

∙D.是原核生物转录调节的重要物质

(分数:

1.00)

 A. √

 B. √

 C. √

 D.

解析:

[解析]RNA聚合酶Ⅱ启动转录时,需要一些称为转录因子的蛋白质,才能形成具有活性的转录复合体。

能直接、间接辨认和结合转录上游区段DNA的蛋白质,统称为反式作用因子。

反式作用因子中,直接或间接结合RNA聚合酶的,则称为转录因子(TF),有时称为通用转录因子或基本转录因子。

真核生物的TFⅡ义分为TFⅡA、TFⅡB等。

所有的RNA聚合酶Ⅱ都需要通用转录因子,这些通用转录因子有TFⅡA、TFⅡB、TFⅡD、TFⅡE、TFⅡF、TFⅡH,在真核生物进化中高度保守。

通用转录因子TFⅡD不是一种单一蛋白质,它实际上是由TBP和8-10个TAFs组成的复合物。

TBP结合一个10bp长度DNA片段,刚好覆盖基因的TATA盒,而TFⅡD则覆盖一个35bp或者更长的区域。

此外,还有与启动子上游元件如GC盒、CAAT盒等顺式作用元件结合的蛋白质,称为上游因子,如sp1结合到GC盒上,C/EBP结合到cAAT盒上。

这些反式作用因子调节通用转录因子与TATA盒的结合、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及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协助调节基因的转录效率。

(25).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

∙A.氨基酸活化酶识别氨基酸

∙B.tRNA携带氨基酸

∙C.mRNA起模板作用

∙D.rRNA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分数:

1.00)

 A. √

 B. √

 C. √

 D. √

解析:

[解释]蛋白质生物合成有:

①氨基酸活化,在氨基酰tRNA合成酶催化下,先形成AMP、酶及氨基酸的中间复合体,在复合体中,氨基酸的羧基与一磷酸腺苷的磷酸以酐键相连,成为活化的氨基酸;②活化氨基酸的搬运,中间复合体中的活化氨基进一步转移到tRNA分子上,形成相应的氨基酰tRNA,以此形式存在的活化氨基酸即可投入氨基酸缩合成肽的过程;③活化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的缩合,核糖体由大、小不同的两个亚基组成,各亚基由不同的rRNA与多种蛋白质共同构成。

核糖体相当于合成蛋向质的"装配机",能促进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按着mRNA上核苷酸排列顺序构成的暗码合成多肽链。

∙A.AUU

∙B.CUA

∙C.AUG

∙D.UCAE.UCA

(分数:

3.00)

(1).遗传密码中的起始密码是(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2).遗传密码中的终止密码是(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释]遗传密码子有64个,其中61个密码子分别代表各种氨基酸,还有3个密码子(UAA、UAG、UGA)不代表任何氨基酸,为肽链的终止信号,密码子AUG不仅代表一定的氨基酸(蛋氨酸或甲酰蛋氨酸),而且位于mRNA启动部位的AUC还是肽链合成的起始信号,为起始密码子。

(3).氯霉素的抗菌作用是由于抑制了细菌的

∙A.细胞色素氧化酶

∙B.嘌呤核苷酸代谢

∙C.二氢叶酸还原酶

∙D.核糖体上的转肽酶

∙E.基因表达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氯霉素通过抑制细菌核糖体上的转肽酶而抗菌。

∙A.复制

∙B.转录

∙C.反转录

∙D.翻译E.翻译后加工

(分数:

4.00)

(1).将RNA核苷酸顺序的信息转变为氨基酸顺序的过程是(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2).将病毒RNA的核苷酸顺序的信息,在宿主体内转变为脱氧核苷酸顺序的过程是(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释]翻译足指将mRNA的遗传信息翻译成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顺序信息;转录则指DNA的遗传信息转录为mRNA上的遗传信息;反转录则系将RNA上的遗传信息反转录成DNA上的遗传信息;翻译后加工则无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3).从带有遗传信息的mRNA构建成DNA重组体,要利用

∙A.质粒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C.DNA连接酶

∙D.反转录酶

(分数:

1.00)

 A. √

 B. √

 C. √

 D. √

解析:

[解释]首先mRNA应在反转录酶作用下,反转录成目的DNA;然后将其组装到一定的质粒中去;构建时需借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将质粒切开,并用DNA连接酶将质粒DNA及目的DNA连接起来才形成DNA重组体。

(4).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能在核蛋白体E位上发生的反应是

∙A.氨基酰-tRNA进位

∙B.转肽酶催化反应

∙C.卸载tRNA

∙D.与释放因子结合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其实这道题比较简单,就是你别想得太复制。

原核生物核糖体上有3个位点,结合氨基酰-tRNA的氨基酰位(aminoacylsite)称A位,结合肽酰-tRNA的肽酰位(peptidylsite)称P位,两者都是由大、小亚基蛋白质成分共同构成。

排出卸载tRNA的排出位(exitsite)称E位,主要是大亚基成分。

真核细胞核糖体没有E位。

每个位点均与mRNA序列上的密码子相对应。

当肽酰-tRNA结合在P位、另一氨基酰-tRNA结合在A位时,两个tRNA的反密码子也就正好与mRNA的两个密码子互补结合,而转肽酶就位于这两个位点之间。

在转肽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