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传统文化上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6246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传统文化上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上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上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上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上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传统文化上教案.docx

《五年级传统文化上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传统文化上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传统文化上教案.docx

五年级传统文化上教案

第1课《声律启蒙》

(一)

教学内容: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教学过程:

一、简介《声律启蒙》。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教案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第2页

六、拓展活动:

第2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一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声律启蒙》

(二)

一、教学内容: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

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

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

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第4页

六、拓展活动:

第4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二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声律启蒙》(三)

一、教学内容:

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

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

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

鱼游池面水,鹭立崖头沙。

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

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第6页

六、拓展活动:

第6页

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三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

“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

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

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第二单元诗词诵读

(一)

第5课登金陵凤凰台

一、教学内容: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故事链接:

第11页

六、拓展活动:

第11页

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第6课、《古诗两首》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古诗两首》,《汴河怀古》作者是唐代诗人皮日休,《题乌江亭》作者是唐朝的杜牧。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第14页

六、拓展活动:

第15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第7课诗词两首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诗词两首》,分别是唐朝刘禹锡写的《西塞山怀古》,和元朝张养浩写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学习《西塞山怀古》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

②、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知识链接:

第17页

四、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

②、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第19页

六、拓展活动:

第19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第8课诗词两首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第8课《诗词两首》,分别是唐朝章碣写的《焚书坑》,和宋朝辛弃疾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学习《焚书坑》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

②、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知识链接:

第21页

四、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

②、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第23页

六、拓展活动:

第24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第三单元魅力汉语

第9课对联

一、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对联吗?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

二、学生自学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对联是怎么来的?

2.对联有什么特点?

三、小组交流

四、全班交流

1、指生说说对联的来历。

2、指生说说对联的特点。

五、拓展活动

1、填空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月()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湖

三代夏()周,四诗风雅颂

四、课后拓展:

收集对联。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对联,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0课谜语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什么是谜语吗?

谜语是暗示文字、事物,让人猜测后知道答案的隐语。

二、学生读课文第2、3自然段。

思考下列问题。

1.谜语由哪几部分组成?

2.古人是怎么制谜的?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三、教师介绍祝枝山和唐伯虎制谜的故事。

四、学生读四、五自然段,思考:

文义谜和事物谜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五、拓展活动

猜谜语:

依山傍水(打一字)

凸眼睛,阔嘴巴,尾巴要比身体大,碧绿水草衬着它,好像一朵大红花。

(打一动物)

春穿绿衣秋黄袍,头儿弯弯垂珠宝,从幼到老难离水,不洗澡来只泡脚。

(打一植物)

千里相逢(打一字)

七、课外延伸

1、课外搜集谜语,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1课谚语与歇后语

一、导入新课

出示歇后语:

脚正不怕鞋斜,心正不怕雷打

岸上不刮风,合力不起浪

半斤对八两,拳头对巴掌

不是孙猴子,不上花果山

师:

知道以上句子是有什么句子吗?

(谚语)指生读以上谚语。

二.学习谚语

1.学生自读29页内容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每组派一名代表回报。

①什么是谚语?

②中国民间谚语有哪些内容?

③谚语的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歇后语

1.学生自读30页内容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每组派一名代表回报。

歇后语有什么特点?

三、拓展活动

30页

四、课外延伸

1、课外搜集谚语和歇后语,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四单元古代都城

第12课北京

一、导入新课

出示首都北京的图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城市。

板书课题。

让学生说说对北京的了解。

二.了解北京的历史

1.学生自读31、32页内容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每组派一名代表回报。

④古代有哪些朝代在北京建都?

⑤古代各朝代是怎么建设北京的?

⑥北京名称的来历?

二、了解北京的建筑美和人们对北京的印象

1.学生自读33页内容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每组派一名代表回报。

①北京的建筑美。

②人们对北京的印象。

三、拓展活动

33页

 

第15课南京

教学目标:

1、把文章读通顺。

2、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南京这座城市,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听说过吗南京吗?

你对南京有哪些了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京,看看南京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板书:

南京

二、指导学生自学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在历史上,古人对南京都有哪些称呼?

为什么这么称呼它?

三、全班交流、拓展

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三国时的南京,为什么南京被称为十朝都会?

明代的南京是什么样的?

2.拓展活动

有关南京的诗词很多,毛主席也曾写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的词句,找找这首词朗诵一下,体会词中表现了怎样的气概。

活动广角:

南京历史文化悠久,把你知道的有关的南京的传说、诗句、对联等讲给同学听。

五、成长阶梯

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南京有哪些了解?

3、有机会亲自去南京看一看,并把历代名士的题词、题句抄录下来。

 

第16课洛阳和开封

教学目标:

1、把文章读通顺。

2、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古都洛阳和开封这两座城市,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听说过吗洛阳和开封吗?

你对洛阳和开封有哪些了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洛阳和开封,看看洛阳和开封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板书:

洛阳和开封

二、指导学生自学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在历史上,古人对洛阳和开封都有哪些称呼?

为什么这么称呼它?

三、全班交流、拓展

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洛阳为什么被称为“九朝古都”?

开封为什么被称为“七朝古都”?

2.拓展活动

读古诗:

洛阳开花

宋司马光

洛阳春日最繁华,

红绿荫中十万家。

谁道群花如锦绣,

人将锦绣学群花。

活动广角:

洛阳和开封历史文化悠久,把你知道的有关的洛阳和开封的传说、诗句、对联等讲给同学听。

五、成长阶梯

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洛阳和开封有哪些了解?

3、有机会亲自去洛阳和开封看一看,并把历代名士的题词、题句抄录下来。

 

第17课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茶和中国的茶文化。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喝过茶吗?

你知道中国的茶文化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饮茶的起源和中国的茶文化。

板书:

17茶

二、指导学生自学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全班交流、拓展

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⑴.饮茶的起源

⑵.中国的茶文化的内容有哪些?

2.拓展活动

⑴读唐元稹写的词《茶》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⑵做课后连线题

 

第18课酒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酒和中国的酒文化。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喝过酒吗?

你知道酒是怎么酿造出来的吗?

了解中国的酒文化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酒和中国的酒文化。

板书:

18酒

二、指导学生自学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全班交流、拓展

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⑴.酒是怎样酿造出来的?

⑵.李白和酒的不解之缘?

⑶酒令是怎么回事?

2.拓展活动

古诗中有很多的内容与酒有关,你还能找到哪些与酒有关的诗呢?

古代酒令也很有意思,你知道哪些有趣的古人行酒令的故事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