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0808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文言文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文言文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文言文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文言文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复习题.docx

《文言文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复习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复习题.docx

文言文复习题

文言文复习题(八上)

一、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题目。

1、该段文字选自课文《桃花源记》,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作者陶渊明,(朝代)人,名潜,字元亮,后人称他为。

2、出自《桃花源记》一文,常用来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的成语是“”,常用来比喻理想中环境优美、生活安乐的世界的成语是“”,常用来比喻不了解外界情况、十分闭塞的成语是“”,常用来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的成语是“”。

3、原文填空:

(1)《桃花源记》中的“豁然开朗”一词,陆游的《游山西村》中与之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2)写桃花林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4)写老人、小孩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5)写桃花源社会风情的句子是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原因是

4、读下面每句话,都会想起一个名句。

根据你的理解,任选其中二句,填写在横线上。

(2分)

陶渊明那朵菊花温暖了宁静深远的峰峦;李白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杜甫的雄心量出了泰山的高度;李清照憔悴如风中的一株黄花;苏拭矫健弯弓,梦想射下天上的星座。

(1)

(2)

5、句子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复前行,欲穷其林。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解释加点词:

(1)仿佛若有光()

(2)初极狭,才通人()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此中人语云()

(5)便扶向路()(6)未果,寻病终()

7、问答题

(1)第一段在情节发展中属于哪一部分,该段文字写了哪些内容

(2)作者写第一段段景物描写的目的是

(3)渔人对桃花源的人说了什么?

桃源人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4)作者写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的目的是什么?

(5)谈谈你对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理解。

8、六个古今异义词:

(1)鲜美——古义今义:

指食物味道好。

(2)交通——古义今义: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妻子——古义今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4)绝境——古义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古义今义:

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6)不足——古义今义:

不充足,不满。

二、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16—19题。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二)子曰:

“贤哉,回

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选自《论语》)

(注释:

回:

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不堪:

无法忍受。

(三)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

“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信乎其似巢也!

”  (《陆游筑书巢》)

(注释:

①椟:

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

dí,相见。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2分)

(1)有仙则名()

(2)惟吾德馨()(3)妻子不觌()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

“何陋之有?

(3)辄自笑曰:

“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3、用原文句子填空。

(1)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

(2)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3)写陋室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的句子是

(4)“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言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言下围棋之妙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言交友之妙境。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

陋室的主人自评“,”,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来表达。

4、简答题:

(1)《陋室铭》一开始并没有写陋室,而是先写水和山,然后引出陋室,这是什么写法?

(2)“孔子云:

何陋之有?

”一句作用?

(3)本文托的什么物,言的什么志?

(4)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

(5)从文中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陋室”不陋的?

(6)结合文章想像作者在陋室里经常干些什么?

表明作者有怎样的志向?

(7)“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突出环境怎样特点?

(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杨雄。

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三、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

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4、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5、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7、《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8、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②亭亭净植()

9、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

④何陋之有之:

12、《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3、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

画卷。

②物色:

观察。

③逮:

等到。

1、【甲】文介绍了                          ;

【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       。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佛印绝类弥勒    类()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  

③一士人善画     善()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旦()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译文:

 

【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

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

  答:

                                        

五、阅读《大道之行也》,按要求答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与(jǔ)

  B.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ān)

  C.男有分,女有归分(fēn)

  D.是故谋闭而不兴兴(xī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崇尚、培养)

  C.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大家一样)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

4、根据选文,“大同”社会有以下特征:

  ①

  ②

  ③

六、阅读《三峡》,完成后面的题目。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B.绝/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D.常有高/猿长啸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天蔽日(隐瞒) B.良多趣味(实在确实)

 C.绝多巘生怪柏(山峰)D.哀转久绝(消失)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已而之细柳营            D.策之不以其道

4.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七、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一)基础知识演练

1.注音颓(   )鳞(   )遂(   )荇(   )与(   )奇者  藻、(   )荇(   )

2.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   ):

________________晓雾将(   ):

________________

(   )竞跃:

________________未复有能(   )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如吾两人者耳()

月色入户()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

4.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6.翻译下列句子。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实是欲界之仙都。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翻译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

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4.文中“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三)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

1.《答谢中书书》选自《》,作者,字,号。

2.填补原文空白。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内外延伸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

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乙)游白水书付过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

 

(2)循山而东:

(3)折处辄为潭:

 (4)顾影颓然:

(5)不复甚寐:

 (6)书以付过:

2.翻译句子:

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

时间:

地点: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5.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八、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⑴是日更定()⑵余拿一小船()

⑶拥毳衣炉火()⑷客此()

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⑵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⑶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白:

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余:

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间

C.更:

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及:

及下船及郡下

4.选出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A.舟子:

舟子喃喃曰左右舟子各一人

B.是:

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C.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

D.饮: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简答。

①文章的文眼是

②作者“雪”是按什么顺序?

6.请你写出两句写雪景的诗句。

答案:

一、《桃花源记》

1、东晋靖节先生2、豁然开朗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无人问津

3、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夹岩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先世避秦时乱

7、

(1)故事的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2)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听过后,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桃花源的人在得知外面情况后,担心被官府发现,所以叮咛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4)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5)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百姓和乐,确实是当时及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

当然,这种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但我们不要去苛求古人。

8、

(1)鲜艳美丽。

(2)交错相通。

(3)妻和子女。

(4)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5)不要说,更不必说(6)不值得。

二、1、

(1)出名(著名)(3)妻子和儿女

2、

(2)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3)(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

“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3、

(1)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分)信乎其似巢也(1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分)

4、

(1)答:

以水为类比,引出陋室,以山不高水不深衬托“陋”,以“仙”“龙”衬托“徳”,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

(2)答:

反映了作者以古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惟吾德馨”呼应,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节操。

(3)答: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答:

不矛盾。

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5)答:

“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脱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的是作者的生活情趣。

(6)答:

主人情趣高雅,琴棋书画可能样样精通。

自己本已才学非凡,与之交往的人更有博学的学问。

志向:

雅致淡泊、豁达乐观、不图功名利禄,追求个人品德的高尚和道德的安宁与乐观。

(7)答:

对偶;“上”和“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是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出作者对这景物的喜爱之情,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8)答:

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且才华横溢。

三、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

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