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题999999.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5726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7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复习题99999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文言文复习题99999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文言文复习题99999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文言文复习题99999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文言文复习题99999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复习题999999.docx

《文言文复习题99999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复习题999999.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复习题999999.docx

文言文复习题999999

 文言文复习

一、《童趣》沈复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神游,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体态庞大的家伙掀倒山压倒树似的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主题:

通过对童年生活中细致观察景物和奇趣的具体描绘,充分体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及稚气烂漫的情趣。

注释

《童趣》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

(1)张目对日(睁开眼)

(2)明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成语的意思是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也形容人很精明,能洞察事理。

(3)私拟作(私自)(4)项为之强(脖子、颈项)(强,通“僵”僵硬)

(5)果如鹤唳云端(果真)(鸟鸣)(6)怡然自得(安适、愉快的样子)

(7)兴正浓(兴趣)(8)方出神(正)(9)捉虾蟆,鞭数十(鞭打)

(10)驱之别院(赶,驱逐)

问题: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夏夜观蚊,神游草间,观虫斗鞭虾蟆。

3.这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

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

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

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凹凸处拟作“林、兽、丘、壑”,再到癞虾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4.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作者为什么会“时有物外之趣”?

用原文回答: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5.一位哲人说:

“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

”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6.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得到“物外之趣”须有两个条件:

过人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口技》林嗣环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

“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

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

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巷里的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

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也被吵醒了。

妇人拍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奶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着哄他睡觉。

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哼声,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妙维肖。

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没有过多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

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子等器具倾斜打翻的声音,妇人在睡梦里的咳嗽声。

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

“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

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

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

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主题: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异常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而连续的生活场面,表现了我国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

注释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

口技是一种用摹仿各种声音的民间表演艺术,历史悠久。

又称“学象声”“哨声”“相声”等。

(1)善:

擅长,善于。

   (2)会:

适逢,正赶上。

   (3)厅事:

大厅、厅堂。

(4)施:

设置,安放。

   (5)少顷:

一会儿。

     (6)但闻:

只。

(7)惊觉:

被惊醒。

    (8)欠伸:

打哈欠,伸懒腰。

 (9)呓语,说梦话。

(10)既而,不久,一会儿。

  (11)妇抚儿乳:

喂奶。

(12)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13)是时,这时候。

(14)众妙毕备:

妙处。

(15)以为妙绝:

奇妙。

(16)意少舒:

(稍微。

)(伸展,松弛。

) (17)稍稍:

渐渐。

(18) 间:

夹杂。

(19)虽:

即使。

  (20)名其一处:

说出。

 (21)几欲先走:

几乎,差点儿。

跑。

(22)股,大腿。

  (23)奋,扬起,举起。

  

问题

1.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深夜惊醒,醒而复睡,深夜救火)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艺高超:

(听众的反应;道具的简单;对表演的描绘。

)                                                

2.本文运用了正确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________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______描写。

宾客们“几欲选走”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__________。

(正面;侧面;技艺的高超)

3.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

    首尾呼应;同时强调道具的简单,从侧面表现了口技人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突出了其技艺之“善”。

4.作者在第二段中怎样表现口技之“善”的?

          既有正面描写各种声音,又有侧面描写宾客为表演所陶醉、折服的神态,这样共同表现其表演之“善”。

 

5.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

⑴在口技人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听众表现出全神贯注并听得细致入微的样子:

满坐宾客……以为妙绝。

⑵在表演者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听众的神情动作的变化是: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⑶在表演者摹拟火灾时,听众“如临其境”,其表现为:

于是宾客……几欲先走。

6.文中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  (善)   。

7.“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演出前肃静、紧张的气氛,暗示口技表演者的艺术声望之高,为下文写口技者的表演作衬托和伏笔。

8.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时间词语:

表示突然发生:

忽、忽然     表示同时发生:

一时   表示相继发生:

既而

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

是时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俄而、少顷、未几

三、《三峡》郦道元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的路程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隐没遮蔽了天空和太阳,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

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呀。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无限趣味。

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接连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久才消失。

所以打鱼的人唱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主题:

课文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奇景,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注释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

【自非】:

如果不是。

 【略无】,毫无。

          【亭午】:

正午。

【夜分】:

半夜。

   【曦】:

日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

到。

【襄】:

上。

     【不以疾也】:

认为,觉得。

      【湍】:

急流的水。

【沿】:

顺流而下。

  【溯】:

逆流而上。

         【奔】:

这里指奔驰的快马。

【疾】:

快。

     【素湍】:

白色的急流。

       【回清】:

回旋的清波。

【绝巘】:

极高的山峰。

【飞漱】:

急流冲荡。

 【清荣峻茂】:

水清,树荣,山高,草茂。

【晴初霜旦】:

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

    【属引】:

连续延长。

属:

连续。

引,延长。

【通假字】阙通"缺",中断,空缺。

问题

1.《三峡》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

总分结合:

先总写三峡的山水再分写三峡一年四季的景色,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

2、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3、引用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充分写出了三峡秋天令人伤感的独特风光。

3..《三峡》一文分别从(夏季)、(春冬之季)、(秋季)描写了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4.分别用四个字写出春冬之季和秋季三峡的景物特征:

清荣峻茂(清险奇秀),林寒涧肃(清冷凄寂)。

5.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中最见秋之精神的几个字是:

寒、肃、凄、哀。

6.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7、文中写山岭连绵和山势漫长的句子是: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8、写山势峻峭巍峨的句子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9、第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10、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

(试用两个字概括)连和高

11、“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12、课文写三峡的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答:

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

所以文章先从山写起。

13、写三峡夏季江水暴涨的句子是: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4、文章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描绘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15、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6、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

突出了什么气氛?

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

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的三峡四季的景物特征:

夏水暴涨,春冬景美,寒秋肃杀。

18、《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

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9、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季合为一体?

 答: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春冬二季水势状况比较接近,故一并写。

四、《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主题《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流露出作者遭贬生涯中自我派遣的苦闷心情。

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

重点词语解释

1、念无与为乐者念:

考虑,想到

2、怀民未寝寝: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只是闲人:

清闲的人

4、相与步中庭相与:

共同,一起步:

散步(或:

漫步走行走)。

5、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6、月色入户户:

窗户

7、欣然起行欣然:

高兴的样子。

行:

走。

8、解衣欲睡解:

脱、脱下

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问题

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或: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

(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

(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

(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

(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遂至承天寺。

理由: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怀民亦未寝。

理由:

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

关系亲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

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意思对即可)

   开放性试题

   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

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五、《与朱元思书》吴均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风烟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都是一样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从富阳到桐庐的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异的山水风光,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猛似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翠绿的树,使人看了生出寒意。

它们凭借(高高的)山势,争着向上,比着向高处远处伸展。

山也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那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追名逐利之心;那些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主题本文通过描写富春江雄奇秀丽的奇山异水,表现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文体:

山水小品。

注释1、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

他的文章善于写景,尤其擅长小品书信,“文体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

2、 书——书信,一种文体。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讲究对仗和声律,多用偶句(骈句),少用散句。

3、《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录,可自成一篇写景散文。

文中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间的山光水色。

钱塘江从下游上溯到桐庐这一段称富春江。

天下闻名的富春江景色,就集中在富阳到桐庐这一地带。

重点字词

1.俱:

  2.净:

散尽

  3.共色:

一样的颜色。

共,相同

  4.从流飘荡: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

从,顺,随。

  5.至:

  6.许:

上下,表示大约的数量

  7.独绝:

独一无二

  8.缥碧:

青白色。

  9.急湍:

湍急的水流

  10.直视无碍:

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1.甚箭:

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

胜过。

  12.若:

好像

  13.奔:

这里指飞奔的马。

与上文“箭”相对应。

  14.寒树:

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形容树密而绿。

  15.负势竞上: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

凭借。

竞:

争着

  16.轩邈:

意思是这些山峦都争着向高处和向远处延伸。

轩,高。

邈,远。

这里作动词用。

  17.直指:

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指:

向上。

  18.千百成峰:

意思是形成无数的山峰。

  19.激:

冲击

  20.泠(līng)泠作响:

泠泠地发出声响。

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1.好鸟相鸣:

好鸟,美丽的鸟;相鸣,互相和鸣。

  22.嘤(yī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