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6619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6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docx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docx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33.(13中考)(7

分)四硫化钠(

Na2S4)固体可替代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反应

原理为:

2Na2S4+O

2+2H

2O

8S

+4NaOH

【实验资料】

①受热时,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少量有毒气体硫化氢(水溶液呈酸性)

②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溶于水,常温下与NaOH溶液不反应。

 

【实验过程】

①取碳酸钠、硫粉混合后置于试管中,加热(如图1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制得

反应为

 

Na2S4,

4Na2CO3+12S+X

2Na

2S4

+2Na

2S2O3+4CO2

,X

的化学式为

,蘸有浓

NaOH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

 

②冷却后,取下棉花,入置一段时间,再向该试管中加入10ml水,迅速塞紧橡胶塞,充

分振荡,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1(如图2所示)

③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3所示),按下橡胶塞,观察到,塞紧橡胶

塞。

将试管取出,倒过来,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2,理论上h1:

h2

=。

④按照①~③再重复实验2次。

3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h1

/cm

11.0

11.4

11.6

H2

/cm

8.7

9.1

9.2

 

【解释与结论】根据第1次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结果精确

到0.1%)

【反思与评价】若实验过程②中,取下棉花后,未放置一段时间即进行后续操作,会影响

测定结果,请说明有何影响,并阐述理由:

(2013海淀期末)33.(8分)小丽对家中的家用制氧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通过阅读说明

书了解到家用制氧机的工作原理如下:

加压时,装填在制氧机内部的分子筛吸附空气中的氮气,制取高浓度氧气。

减压时,分子筛将所吸附的氮气排放。

整个过程中,分子筛并不消耗。

小丽用这台家用制氧机制取并收集了一袋气体,带到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

 

实验I:

小丽欲通过以下实验验证所收集的气体是否为纯净的氧气。

【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取一只250mL的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所

木炭燃烧得更

化学方程式I

带气体,然后把一小块燃着的木炭插入集气瓶中

 

表中,化学方程式I是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收集的气体是纯净的氧气。

【实验反思】老师指出上述实验并不能证明小丽所带来的气体一定是纯净的氧气。

该实

验不能证明所收集气体为纯净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实验II:

测定小丽所带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重复多次。

 

(250mL集气瓶)

【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加入药品,将装置连接固定

打开止水夹a和b,向A中缓

③慢鼓入一定量气体后关闭止水

夹a和b

④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

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

进行操作I

表中,操作I是______________;现象

【数据记录】

收集200mL气体(由

A中水进入到B中,B

压强差引起的误差忽

中水的体积为200mL。

略不计)

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小丽收集的气体不是

现象I

纯净的氧气

I是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次序

1

2

3

4

5

B中剩余水体积/mL

100

42

39

41

38

【数据处理】已知,在上表数据中,第

1

组数据偏差较大,存在明显误差,在数据处理

时应删去。

小丽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

(1)这台家用制氧机制氧气的过程发生的变化属于

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导致第1组数据产生较大误差的可能原因是

_____________。

33.(11中考)(8分)化学课上,同学们做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后,对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及含量非常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呼出的气体中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的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

①呼出的气体中仍含有O2。

②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非常小。

【猜想与实践】

猜想:

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N2、O2、CO2、水蒸气等。

实验Ⅰ:

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1)实验操作如右图所示。

(2)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根据该现象可以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实验II:

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O2、CO2,并测其含量。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

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B是带有刻度的量气装置)

 

(1)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向装置中

加入药品。

关闭止水夹

a~f。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打开b、c、d,向B中吹入一定

B中液体进入到

A中,B中液体

量气体后关闭d,并冷却到室

收集500ml气体

减少500ml。

温。

关闭b,打开a、e、f,用打气

反应到化学方程式为

筒向A中缓缓充气,直到B中__________,D中液体为475ml

__________。

气体刚好全部排出。

 

关闭e、f,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呼出到气体中含有

 

白磷。

量热。

O2。

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打

呼出到气体中含有

开f。

________,D中剩余液体为400ml

N2。

(2)数据处理

 

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的含量

 

N2O2CO2

 

体积/ml

 

体积分数/g

同学们经过3次重复实验,确认了呼出的气体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

 

【实验反思】

(1)该实验设计依据的N2性质有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难溶于水B.不能和NaOH溶液反应

C.无色无味的气体D.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实验II操作⑤中,若C中气体未完全冷却就打开f并读数,则所测O2的体积分

 

数________(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32.(13西2)(6分)某小组同学利用如下装置进行了两组实验,研究密闭装置内压强变化

的原因。

同学们点燃一定质量的红磷和木炭,分别放入250mL的集气瓶中,迅速盖紧胶塞,后续实验记录如下(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和现象

K

K

冷却至室温,打开K。

500mL

A中水倒吸入集气瓶内约

红磷

红磷

500mL

30mL,B中水倒吸入集

空气

空气

气瓶内约50mL。

A

B

 

K

饱和

K

NaOH

NaHCO3

溶液

溶液

500mL

木炭

500mL

木炭

氧气

氧气

C

D

①冷却至室温,打开K。

C、D均无明显现象。

②关闭K,分别将2mL的溶液滴入集气瓶,一段时间后,打开K。

C中部分水倒吸入集气瓶中,D中水不倒吸。

③将装置D中的集气瓶放

在盛有冰水的水槽中。

部分水倒吸入集气瓶中。

(1)红磷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向A、B实验后的集气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成红色,此时溶液的pH7(填

“>”、“<”或“=”)。

A、B中倒吸水的体积不同,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3)向D中集气瓶内滴加饱和NaHCO溶液,一段时间后,打开K,水不倒吸的原因

.........3...

是。

(4)上述实验中,导致集气瓶内压强降低的因素有(填序号)。

a.物质的性质

b.装置内的温度

c.装置内气体的分子数目

32.(13大2)(5分)通过化学反应可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如磷燃烧的反应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就有多处应用。

 

A.探究燃烧条件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实验

A中,主要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2)实验

B中,气球的作用是

(3)①得用实验

C中装置达不到实验目的,其原因是

②某化学小组同学利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设计如右图所示装

置粗略地测定某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取250mL气体样品于集气瓶中,

 

注入,充分反应后,打开止水夹。

计算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

 

为。

 

33.(2012昌平期末)(6分)根据初中化学知识,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

明根据所学内容,红磷、白磷、木炭、镁条都可以和氧气发生反应,但是哪种物质更适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小明进行如下探究。

 

【探究问题】红磷、白磷、木炭、镁条几种物质,哪种更适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

①红磷、白磷对比情况

红磷白磷

状态暗红色固体蜡状固体有毒

燃烧温度240°C40°C

 

②镁条可以与空气中多种物质反应,如N2、CO2等

【探究过程】如下图所示,按照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探究几种物质测定空气中

 

O2含量的可

行性。

 

(1)红磷、白磷探究实验

 

小明认为选用红磷进行实验,其原因是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化学方程式

如图所示,将足量红磷放到燃

 

烧匙中,点燃红磷,进行实验

空气中氧气约占

 

化学方程式

 

 

2

)若

 

 

验药品改为木炭,反应结束后降至室温,打开止水夹,水不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3)若将实验药品改为镁条,反应结束后降至室温,观察到水倒吸入集气瓶大于1/5。

根据

 

资料信息,小明知道镁条可以与空气中的氮气、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进而影响反应结果。

镁条与氮气反应可以生成氮化镁(Mg3N2)和碳,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

 

式。

【探究结论】几种物质中,红磷是最适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32.(12石1)(5分)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为了验证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采用了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1)验证二氧化碳

锥形瓶1和

2中盛放的是

________。

连续数次吸气时,开关

A和B

的状态分别是

________(以“打开”或“关闭”进行说明);调整开关A和B,再进行连续数次呼

气操作。

整个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证明吸入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

量不同。

(2)验证水蒸气

更换锥形瓶

1和

2中的药品,连续进行吸气和呼气操作(步骤同上)

,为了得出正确

的结论,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__。

 

催化剂的探究实验

 

33.(2013西城期末)(7分)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除二氧

化锰外,还有氯化铁溶液、氯化铜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和土豆中含有的过氧化氢酶。

同学们通过如下实验进行相关研究。

http:

//www.xkb1.com

实验一:

验证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A

 

B

分别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向B中试管内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如上图所示)。

A中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B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证明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A中木条不复燃的原因是,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二:

研究催化剂的某些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方案Ⅰ:

分别取2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3个大小相同的锥形瓶中。

向其中两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含相同数目金属离子的氯化铁

溶液和氯化铜溶液,分别连接传感器测体系压强(如右图所示)。

测定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s

0

60

120

180

240

300

试剂

压强/KPa

2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

101.86

102.99

103.42

103.67

103.9

104.00

9

加入氯化铁溶液

102.21

105.35

115.40

129.69

145.52

163.99

加入氯化铜溶液

101.50

102.73

107.53

114.78

122.49

130.39

(1)加入含相同数目金属离子的氯化铁溶液和氯化铜溶液,该步操作的实验目的

....

是。

(2)根据上表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方案Ⅱ:

从同一部位取2个质量均为1.7g的正方体土豆块,将其中一块切成若干片,

片与片相连不断开,同时分别放入盛30mL5%过氧化氢溶液的50mL量筒中。

均看到有

气泡生成,一段时间,只有土豆片不断上升。

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反思】通过实验一和实验二说明,测量不同的物理量可判断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下列做法中能比较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的是

(填选项序号)。

A.

测量完全反应后气体的总体积

B.

测量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的体积

C.

测量相同时间内体系压强的变化

D.

测量相同时间内溶液质量的变化

33.(13房末)(8分)为了研究外界条件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某同学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分别在试管A、B中加入5mL5%(溶液浓度)

试管A中不再产生气泡;

H2O2溶液,各滴入2

CuSO4溶

滴相同浓度的

试管B中产生的气泡量增

将试管A

液。

待试管中均有适量气泡出现时,

大。

放入盛有5℃左右冷水的烧杯中浸泡;

将试管

B放入盛有40℃左右热水的烧杯中浸泡。

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

5mL5%H2O2溶液和

试管A、B中均未明显见到

5mL10%H2O2溶液

有气泡产生。

(1)

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

实验①的目的是

实验中滴加CuSO4溶液的目的是

(3)实验②未观察到预期的实验现象,为了帮助该同学达到实验目的,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用实验中所提供的几种试剂)。

(4)对于H2O2分解反应,Fe2(SO4)3溶液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为比较Fe2(SO4)3和CuSO4溶

液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

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

请回答相关问题:

 

5滴浓度相同的

Fe2(SO4)3和CuSO4溶液

 

2mL5%

H2O2溶液

如图所示,同学们分别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进行了比较。

①定性分析:

如图甲可通过观察

,定性比较得出结论。

②定量分析:

用图乙所示装置做对照试验,实验时均以生成

40mL气体为准,其它可能影响

实验的因素均已忽略。

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

(5)通过对上述实验过程的分析,在实验设计时,要考虑_________方法的应用。

33.(11密末)(8分)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

命题。

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总结

 

结论

总结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

有气泡产

实验一

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

生,木条

二氧化

木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不复燃

锰是过

实验二

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

没有明显

氧化氢

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现象

分解的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

催化剂

实验三

分解

 

(1)请你帮小丽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在小丽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又补充设计了两步探

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步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

第二步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

接下来的实验操作、

现象和结论是:

33.(11西末)(5分)催化剂在科研、医药生产和电子工业等前沿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1)为探究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作用。

在相同条件下,同学们按下表进行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

(其他影响实验的因素均相同)

编号

KClO3质量/g

其他物质质量/g

待测数据

实验1

2.0

实验2

a

MnO20.5

①表中a的数值应是

②表中的待测数据指

(填字母序号)。

A.氧气的质量B.反应后固体的质量

C.氧气的体积D.单位时间内产生氧气的体积

③设计“实验1”的目的是。

(2)同学们继续探究二氧化锰是否参与了氯酸钾的分解反应。

MnO2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2KCl+3O2↑。

已知氯

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时连续发生如下反应,试分析后按要求填空。

(I)2KClO3+2MnO2===2KMnO4+Cl2↑+O2↑;

(II)(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III)K2MnO4+Cl2===2KCl+MnO2+O2↑。

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得出结论:

二氧化锰参与了氯酸钾的分解反应。

【拓展】氟利昂释放出的氯原子参与了臭氧层的破坏,其微观示意图如下:

 

+

 

 

+

 

日光

+

+

 

氧原子氯原子

 

综合图中①②③的反应过程,写出臭氧层被破坏的化学方程式。

 

33.(10大末)(7分)在学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后,老师给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布置任务:

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结论或总结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总结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

有气泡产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

二氧化

实验一

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

生,木条不

是反应慢。

该反应的化学方

复燃

程式为:

锰是过

实验二

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

没有明显现

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氧化氢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

分解的

分解

实验三

催化剂

 

(1)请你帮小组内的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在上述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

(3)老师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要求同学们补充设计了两个方

面的探究实验,最终证明了“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其实验操作、现象和

结论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