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考前必看考点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5564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考前必看考点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考前必看考点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考前必看考点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考前必看考点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考前必看考点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考前必看考点1.docx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考前必看考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考前必看考点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考前必看考点1.docx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考前必看考点1

2015年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考前必看考点

(1)

市场需求和供给

  一、市场需求

  

(一)需求的含义

  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

一是购买欲望;二是支付能力。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例题·单选题】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

  A.愿意购买的数量B.能够购买的数量

  C.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D.实际购买的数量

  [答案]C

  

(二)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

  

(1)消费者的偏好。

  

(2)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

但对于某些产品来说,需求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下降的。

  (3)产品价格。

产品自身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

  (4)替代品的价格。

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呈同方向变化。

  (5)互补品的价格。

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6)预期。

  (7)其他因素。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例题1·单选题】消费者收入一般是指社会的人均收入,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A.呈同方向变化B.呈反方向变化

  C.不相关D.完全等价

  [答案]A

  【例题2·多选题】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A.消费者的个人收入B.互补品的价格

  C.预期D.产品生产成本

  E.消费者偏好

  [答案]ABCE

  需求规律:

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

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需求曲线:

我们把需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用曲线表示出来,这条曲线被称为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

  知识点:

市场供给

  二、市场供给

  

(一)均衡价格的含义

  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即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此时的供求数量为均衡数量。

  在实际生活中,供求十分活跃,经常发生变化,所以任何市场上供求平衡都是偶然的、暂时的、相对的。

  

(二)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

  考试内容:

熟悉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最高限价、最低保护价格的含义和运行机制。

  1.最高限价分析

  所谓最高限价,就是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

  

(1)最高限价的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2)属于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措施。

  (3)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

实施最高限价,往往出现供不应求现象,造成短缺。

  (4)要保障最高限价的顺利实施,必须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或分配措施。

如凭票供应。

  (5)最高限价只宜短期、在局部地区实行,不应长期化。

  2.保护价格分析

  所谓保护价格,也叫支持价格或最低限价,就是由政府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上进行。

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

  

(1)保护价格的目标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

  

(2)属于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措施。

  (3)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

实施保护价格,需建立政府的收购和储备系统。

(4)保护价格只宜在少数产品上实行,主要是农产品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是以三个条件为前提的,即偏好不变、收入不变和价格不变。

现在假定偏好不变和收入不变,用图形来分析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并从而说明需求曲线的形成。

  假设消费者的偏好和收入不变,并假设只有商品1的价格发生变化,商品2的价格保持不变。

开始,商品1的价格为P11时,预算线AB0与无差异曲线I3相切于M点,M点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消费选择,此时商品1的消费量为Xm假设商品1的价格下降为P12,预算线移动为AB1,AB1与无差异曲线I2相切在N点,此时消费者在N点消费获得最大满足,商品1的消费量为X12.同理,在商品1的价格为P13时消费者要实现效用最大,商品1的消费量为X13,所以商品1的上述价格与消费量的对应点都是其需求曲线上的点。

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得到商品1的需求曲线,如图2—9下半部分所示。

  从图2—9可以看到,由于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预算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动,从而引起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即消费者均衡点的移动。

把这些均衡点,如图中的M、N、P,连接起来便可以得到一条价格一消费曲线。

价格一消费曲线(PCC)表示消费者偏好和收入不变时,与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相联系的两种商品在不同价格下的效用最大化的各种组合。

由价格一消费曲线可以看出,当商品1的价格下降时,无差异曲线向外转,因而商品1的需求量上升,所以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同时,不同价格条件下的消费量,是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切点上对应的数量,所以消费者在需求曲线上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产生两种效应,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是指在名义收人不变时,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该商品数量的变化。

一种商品价格的降低会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加,提高了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反之,一种商品价格的提高则会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下降,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替代效应是指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

某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两种商品之间的最佳替换率变化,这种变化会使消费者去调整两种商品的消费比例,消费者会增加消费现在变得相对便宜的商品,减少消费那些现在变得相对较贵的商品。

在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通常会同时出现。

  对于替代效应,当一种商品变得相对便宜时,对它的购买量总会上升,因此替代效应与价格的变动方向总是反方向的。

但是,对于收入效应,则比较复杂。

我们知道,当价格下降,一个人的实际收入相对增加时,对商品的需求量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这取决于该种商品是正常品,还是低档品。

在正常品的情况下,价格下降,收入上升,需求也上升,因此,收入效应与价格变动是反方向;在低档品的情况下,价格下降,收入上升,但是需求反而下降,因此收入效应与价格变动却是同方向的。

  对于正常品而言,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从而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因此,正常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对于低档品而言,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而大多数情况下,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相应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从需求曲线来看,就是低档品的需求曲线更陡峭,而正常品的需求曲线更平缓,对价格变化的反应更大。

  边际商品替代率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是因为边际商品替代率递减。

  边际商品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

  【例题1·单选题】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取决于()。

  A.消费者的偏好B.消费者的收入

  C.商品的价格D.效用的大小

  [答案]A

  【例题2·单选题】当边际替代率沿着无差异曲线递减时,一个前提条件是()。

  A.无差异曲线斜率为负值B.无差异曲线斜率为正值

  C.无差异曲线是凹的D.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答案]D

  【例题3·多选题】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有()。

  A.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B.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可以相交

  C.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D.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

  E.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答案]ACE

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1、含义:

中级经济师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2、GDP的形态: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1)价值形态下,GDP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

  ①常住单位一般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上从事经济活动在一年以上的单位,包括我国经济领土上的所有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居民户,不包括我国在境外投资的单位。

  ②中间投入:

是各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是一次性的使用和消耗,不含固定资产折旧。

  ③增加值:

是在生产过程中追加的价值,又叫做“附加值”。

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2)收入形态下,GDP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

  (3)产品形态下,GDP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例题1-课后题第4题」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态可以分为()。

  A.价值形态B.收入形态C.产品形态D.支出形态E.实物形态

  知识点: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

  生产法:

通过核算各个产业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来核算GDP.

  支出法:

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的内购买最终产品支付总和来核算GDP

  收入法:

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GDP.

  其中,支出法和收入法是核算GDP的两种主要方法。

  

(一)支出法

  1、含义:

  所谓支出法,即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单位(居民、企业、政府、进出口部门),对最终产品的支出总量相加,得出总支出来计量GDP的方法。

  2、支出法GDP的构成:

  支出法下的GDP包括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部分。

  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GDP=C+I+G+(X-M)

  其中:

  C――消费;

  I―――投资;

  G――政府购买;

  (X-M)――净出口;

  3、教材第25章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最终消费:

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

  净出口:

是一定时期货物和服务出口价值减去进口价值后的差额。

  出口是本国向国外销售和无偿转让的货物和服务。

  进口是本国向国外购买和无偿得到的货物和服务。

  「例题07、08年单选」如果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则按照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公式是()。

  A.GDP=C十I十G十X

  B.GDP=C十I十G—M

  C.GDP=C十I十G十(X十M)

  D.GDP=C十I十G十(X—M)

  「答案」D

  「例题——07年多选」在我国统计实践中,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应包括的项目有()。

  A.消费支出

  B.固定资产投资

  C.净出口

  D.营业盈余

  E.政府购买

  「答案」ABCE

  

(二)收入法

  1、含义:

  收入法下,国内生产总值收入主要是指提供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要素(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的收入。

从企业角度来看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成本,是生产要素的收入,所以用收入法核算的GDP有时又称为要素成本法。

  2、GDP的构成:

  按收入法核算所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3、第25章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

  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分为四项:

  

(1)劳动者报酬:

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工资总额、福利费和其他物质形式的劳动报酬。

  

(2)生产税净额:

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如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及企业管理费中各种税金等,是企业的利前税,不包括所得税。

  (3)固定资产折旧:

反应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

  (4)营业盈余:

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

  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

  「例题——07年单选」按照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其公式是()。

  A.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十利润十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十折旧十统计误差

  B.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十利息十租金十利润十折旧十统计误差

  C.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十利息十租金十利润十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十统计误差

投资恒等式

  1、含义:

  在两部门经济中,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没有政府部门和进出口部门,所以就没有企业间接税等税收项目,也没有政府购买和进出口贸易。

  为了分析简便起见,不考虑折旧。

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资本设备折旧-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当不考虑资本设备折旧,没有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和政府补助金时,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

  2、投资储蓄恒等式

  I=S,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

  其中,I—投资

  S—储蓄

  3、推导过程

  ①从支出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总支出,即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

  GDP=Y=C+I

  ②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总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消费,剩余的一部分用来进行储蓄(用字母S表示)

  GDP=Y=C+S.

  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出来的GDP在理论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

  GDP=C+I=Y=C+S,即C+I=C+S

  两边同时消去C,就得到I=S,即得到储蓄—投资恒等式

  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

  1、含义:

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了三部门(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经济。

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用G表示政府购买,用T表示政府税收。

  2、投资储蓄恒等式

  I=S+(T-G)

  其中,I—投资

  S—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之和,可以通称为私人储蓄。

  T—政府净收入

  G—政府购买

  T-G—政府部门的储蓄

  S+(T-G)—整个社会的储蓄

  即:

投资=私人储蓄+政府部门的储蓄,也就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

  3、推导过程

  ①从支出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的总和

  GDP=Y=C+I+G

  ②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要有一部分用来交纳税金。

但是,居民企业一方面交纳税金,另一方面又获得政府给予的转移支付。

  政府的净收入=总税收减去转移支付。

  用T0表示政府的全部税收收入,用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T表示政府净收入,则:

  T=TO-TR

  从收入方面来看,国民收入Y=C+S+T

  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收入。

因此有

  GDP=C+I+G=C+S+T=Y

  即C+I+G=C+S+T

  I+G=S+T

  得到,I=S+(T-G)

投资恒等式

  1、含义:

  在两部门经济中,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没有政府部门和进出口部门,所以就没有企业间接税等税收项目,也没有政府购买和进出口贸易。

  为了分析简便起见,不考虑折旧。

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资本设备折旧-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当不考虑资本设备折旧,没有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和政府补助金时,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

  2、投资储蓄恒等式

  I=S,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

  其中,I—投资

  S—储蓄

  3、推导过程

  ①从支出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总支出,即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

  GDP=Y=C+I

  ②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总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消费,剩余的一部分用来进行储蓄(用字母S表示)

  GDP=Y=C+S.

  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出来的GDP在理论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

  GDP=C+I=Y=C+S,即C+I=C+S

  两边同时消去C,就得到I=S,即得到储蓄—投资恒等式

  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

  1、含义:

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了三部门(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经济。

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用G表示政府购买,用T表示政府税收。

  2、投资储蓄恒等式

  I=S+(T-G)

  其中,I—投资

  S—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之和,可以通称为私人储蓄。

  T—政府净收入

  G—政府购买

  T-G—政府部门的储蓄

  S+(T-G)—整个社会的储蓄

  即:

投资=私人储蓄+政府部门的储蓄,也就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

  3、推导过程

  ①从支出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的总和

  GDP=Y=C+I+G

  ②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要有一部分用来交纳税金。

但是,居民企业一方面交纳税金,另一方面又获得政府给予的转移支付。

  政府的净收入=总税收减去转移支付。

  用T0表示政府的全部税收收入,用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T表示政府净收入,则:

  T=TO-TR

  从收入方面来看,国民收入Y=C+S+T

  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收入。

因此有

  GDP=C+I+G=C+S+T=Y

  即C+I+G=C+S+T

  I+G=S+T

  得到,I=S+(T-G)

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

  1、含义:

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了三部门(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经济。

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用G表示政府购买,用T表示政府税收。

  2、投资储蓄恒等式

  I=S+(T-G)

  其中,I—投资

  S—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之和,可以通称为私人储蓄。

  T—政府净收入

  G—政府购买

  T-G—政府部门的储蓄

  S+(T-G)—整个社会的储蓄

  即:

投资=私人储蓄+政府部门的储蓄,也就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

  3、推导过程

  ①从支出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的总和

  GDP=Y=C+I+G

  ②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要有一部分用来交纳税金。

但是,居民企业一方面交纳税金,另一方面又获得政府给予的转移支付。

  政府的净收入=总税收减去转移支付。

  用T0表示政府的全部税收收入,用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T表示政府净收入,则:

  T=TO-TR

  从收入方面来看,国民收入Y=C+S+T

  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收入。

因此有

  GDP=C+I+G=C+S+T=Y

  即C+I+G=C+S+T

  I+G=S+T

  得到,I=S+(T-G)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通常用3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主要有:

  1.劳动的投人数量。

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社会投入生产的劳魂数量越多,生产的产品就可能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

  2.资本的投人数量。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资本数量投入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

  3.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一般用在一定时间(如一年)内每个劳动者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单位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计算。

  4.资本的效率。

也就是所谓的投资效益,是指单位资本投人数量所能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

就业与失业水平的统计

  就业与失业水平的统计

  在发达国家,失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失业总人数与民用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即:

  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X100%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民用成年人口总数的比率,即:

  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xlOO%

  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以及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的比。

  公共物品的生产

  公共物品的生产

  当公共物品供给所需的资金问题已经解决,社会成员还需决定通过树种方式完成公共物品的生产或公共服务的递送。

其中,政府生产和合同外包是两种典型的生产方式。

  政府生产,是指代表公众利益的政治家雇佣公共雇员'与他们签订就业合同,合同中对所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做出具体规定。

  合同外包,是指政治家首先与私人厂商签约,再由这个私人厂商与其雇员签订劳务合同,按政府的要求完成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生产任务。

在合同外包中,私人签约者可能是营利性机构,也可能是非营利性机构,不论其性质如何,合同外包都是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的表现。

  居民的含义

  居民的含义

  居民(或者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它为市场提供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并通过提供生产要素获取收入,而后用居民收人到市场上购买生活消费品或从事投资,居民的基本目标是满足需要和效用水平的最大化。

  企业的定义

  企业的定义

  企业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单位,它从居民那里买入生产要素,通过加工转换成为商品或劳务,进而通过商品或劳务卖给居民并获取企业收人和利润,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并实现扩大再生产。

  市场

  市场

  市场就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是在无数个买者和买者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商品交易机制,并且是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

  市场机制的基本规律就是供求规律:

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降,库存增加,生产低迷;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上涨,库存减少,生产增长;通过价格和产量不断的波动,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亚当·斯密将市场规律形容为“看不见的手”,认为不需要任何组织以任何方式的千预,市场可以自动的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就业与失业水平的统计

  就业与失业水平的统计

  在发达国家,失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失业总人数与民用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即:

  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X100%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民用成年人口总数的比率,即:

  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xlOO%

  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以及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的比。

  公共物品的生产

  公共物品的生产

  当公共物品供给所需的资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