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训练8.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5279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训练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训练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训练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训练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训练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训练8.docx

《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训练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训练8.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训练8.docx

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训练8

限时规范训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浙江宁波期末)读地球上较大尺度大气活动中心的气流运动示意图,回答1~2题。

1.若甲、乙两地均位于30°N附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此时我国东部盛行西北风

B.甲乙均是由热力原因形成

C.甲地温和湿润

D.乙地炎热干燥

2.若乙地的气温年较差小于甲地,最可以确定的原因是

(  )

A.甲地太阳辐射强于乙地

B.甲地纬度位置低于乙地

C.甲地海拔高度高于乙地

D.甲地的热容量小于乙地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甲地为上升气流,近地面则为低气压带,乙地为下沉气流,近地面则为高气压带,若两地均位于30°N附近时,亚欧大陆上受低压控制,故为我国夏季,盛行东南风,A错误。

甲为热力原因,乙为动力原因,B错误。

甲地上升气流且位于30°N附近大陆东岸应该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C错误。

乙地受下沉气流影响,炎热干燥,D正确。

第2题,若乙地的气温年较差小于甲地,乙地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甲地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强于甲地。

A错误。

甲地可以是纬度60°附近,乙地可以是纬度30°附近,故B错误。

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C错误。

甲地是陆地,乙地是海洋,甲的热容量小可以满足图示情况,D正确。

答案 1.D 2.D

下图为我国某省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单位:

毫米)。

读图完成3~4题。

3.甲地年降水量大于周边地区的原因是

(  )

A.山地地形截留水汽,形成地形雨

B.盆地地形使水汽不易扩散,云雨较多

C.湖泊蒸发导致水汽增多,降水增加

D.茂密的植被涵养水源,增大空气湿度

4.图中甲、乙两地相比

(  )

A.乙地年降水量比甲地小

B.甲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较乙地大

C.乙地气温年较差较甲地大

D.甲地气候的成因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无关

解析 第3题,甲地位于闭合的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中心,其降水量大于周边地区,这是由于该地地势高,山地地形截留水汽,地形雨较多。

第4题,由图可以看出,乙地年降水量为800~1000毫米,而甲地年降水量为600~800毫米,乙地年降水量比甲地大;从区域位置和降水量来看,甲地气候的大陆性比乙地强,所以甲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比乙地大;乙地相对湿润,气温年较差较甲地小;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

答案 3.A 4.B

(2018·浙江金华十校调研)读下图,完成5~6题。

5.甲、乙、丙三地与右图中降水折线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A.甲—①、乙—②、丙—③B.甲—③、乙—②、丙—①

C.甲—②、乙—①、丙—③D.甲—③、乙—①、丙—②

6.影响甲、丙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正午太阳高度B.西风控制时间

C.洋流影响程度D.平原面积大小

解析 第5题,根据地理位置判断,该地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降水主要由盛行西风带来的水汽而形成。

甲、丙位于西岸迎风岸,降水较乙多,丙地较甲地纬度高在40°N~60°N之间,受盛行西风影响更强,且附近有山地抬升,降水比甲地更多,所以甲、乙、丙三地与右图中降水折线的对应关系是甲—①、乙—②、丙—③。

故选A。

第6题,据上题分析,丙地位于40°N~60°N之间大陆西岸,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甲地位于30°N~40°N之间的大陆西岸,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甲地西风控制时间较丙地短。

所以影响甲、丙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西风控制时间。

答案 5.A 6.B

7.(2018·上海地理,20)非洲大陆有甲、乙、丙三个气象测站,三地纬度大致相同,气候类型相同,但由于所处海拔高度、离海洋远近不同,温度与降水量却存在一定差异。

读图,回答问题。

三个气象测站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是

(  )

A.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B.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解析 根据气温曲线,7月份气温最低,故在南半球;低温期少雨,高温期多雨,且最低温度在15℃以上,故排除地中海气候,选D。

答案 D

冰雹是一种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2018年7月,新疆伊犁州昭苏县连续发生数场冰雹灾害,受灾面积达11.55万亩。

据此回答8~9题。

8.此次冰雹过程,影响新疆昭苏县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  )

9.当昭苏县遭遇强冰雹天气袭击时,正在阿克苏市采访的记者感受到了6~8级西南风,则阿克苏市位于昭苏县的

(  )

A.东南方B.西南方

C.东北方D.西北方

解析 第8题,冰雹属于强对流性天气,是由强烈的气旋导致的。

由于空气快速上升,气温急速降低到0摄氏度以下,水汽凝结成冰而成。

选项A表示气旋,B表示反气旋,C表示冷锋,D表示暖锋,故选A。

第9题,当昭苏县遭遇冰雹天气时,表明气旋中心位于昭苏县,在北半球的气旋中心西南侧,风向为西南风,记者在阿克苏感受到吹西南风,表明阿克苏位于气旋中心的西南方向,所以阿克苏位于昭苏县的西南方向,故B项正确。

答案 8.A 9.B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并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

下左图为美国五大湖区年平均降雪量(1971~2000年)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上右图为五大湖区东岸附近一年中气温与水温变化示意图。

图中因大湖效应而产生降雪的主要时期是

(  )

A.①B.②C.③D.④

11.与大湖效应产生的降雪过程原理类似的天气系统是

(  )

A.暖锋B.冷锋

C.气旋D.反气旋

解析 第10题,由题干可知,大湖效应的形成与气温、水温有关,气温、水温都接近0℃且气温低于水温。

读图可知,①时期气温、水温都低于0℃,湖面已封冻;②③时期气温、水温都高于0℃,不会形成降雪;④时期气温低于0℃,说明具备冷空气,水温高于0℃,说明湖面尚未结冰,符合大湖效应形成条件。

第11题,形成大湖效应的冷空气先从水面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受地形抬升作用,不断降温形成雨雪天气,其形成原理与暖锋中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形成降水的过程相似。

答案 10.D 11.A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8·杭州七校联考)(26分)下图为东亚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甲地气压值为________。

(2分)

(2)图示季节,乙地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乙丙两地风力更大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4)未来48小时内,丙地将经历一次明显的天气变化过程。

据图,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

(12分)

(5)当日丁地出现了严重的沙尘天气。

据图,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6分)

解析 第

(1)题,图中甲地气压中心与两条锋面相连,可知甲地为低气压中心,根据图中等压线数值可判断出995<P甲<1000。

(2)题,由图中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出现高压中心可知图示季节为冬季,乙点在长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特点应为低温少雨。

第(3)题,风力大小主要由气压梯度来决定,在图中可以根据等压线的疏密进行判断,乙处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

第(4)题,此时,丙地位于冷锋前面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当冷锋南移,受锋面影响时,气温降低,出现大风,雨雪天气;锋面过后,丙地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第(5)题,由图可知丁地在华北平原,距沙源地近;此时受高压脊线控制,天气晴朗;该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

答案 

(1)995<P甲<1000 

(2)低温少雨

(3)乙 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4)此时,丙地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当受锋面影响时,气温降低,出现大风,雨雪天气;锋面过后,丙地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5)距沙源地近;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有大风。

13.(2018·安庆模拟)(30分)根据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希望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

00至18:

00的温升数据并绘制了图1、图2(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

材料一 几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

下垫面

道路(沥青)

混凝土

吸收率

0.8~0.95

0.65~0.9

0.6~0.8

0.65~0.8

下垫面

土壤

沙漠

吸收率

0.6~0.95

0.55~0.85

0.74~0.84

0.9~0.97

材料二 图1中小区1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2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材料三 图2中小区3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m/s;小区4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m/s。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升的影响及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理。

(10分)

(3)分析该实验小组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有何启发。

(10分)

解析 第

(1)题,结合材料二中的图文信息,可判断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与小区温升的关系。

大气增温的热源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不同下垫面,热容量不同;利用该原理可分析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升的影响。

(2)题,读图可得出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空气的流通可带走热量,根据该原理可分析出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

第(3)题,该题具有一定开放性,答案合理即可,但必须与实验小组研究成果有关。

答案 

(1)影响:

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小的小区的温升幅度(作用)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区。

原因:

吸收率小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和对流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引起的温升幅度小。

(2)关系:

风速与热岛强度(温升幅度)呈负相关。

原理:

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由风带走的热量也越多,因而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建筑群的“热岛效应”;风速小则相反。

(答案合理即可)

(3)①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小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来铺装全部地面;②增加绿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垫面热容量(减少地面辐射量);③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适当),加强小区的自然通风,有利于城区的热量散失到郊区,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热岛效应”。

(答案合理即可)

14.(供自选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8年8月16日,北京市气象局发布近期北京地区雷电及雷电灾害情况,6月1日至8月16日8时,北京市地闪数已经达到28799次。

材料二 下图为雷电成灾示意图。

(1)雷电往往还伴有阵风和暴雨灾害,这反映了灾害具有________特征。

(2分)

(2)试分析频发的雷电对北京地区的主要危害。

(4分)

(3)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预防雷电?

(4分)

答案 

(1)链发性

(2)造成人畜伤亡;引发火灾和损毁建筑物;导致电力、通信和计算机系统的瘫痪。

(3)加强防雷教育,提升公众防雷意识和能力(如雷电天气时减少手机的使用、避开水面及其他空旷的场地等);贯彻防雷政策法规;加强雷电的监测、预报、预警;完善防雷设施建设(如安装避雷设施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