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提纲及其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2483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提纲及其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提纲及其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提纲及其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提纲及其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提纲及其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提纲及其答案.docx

《大学语文提纲及其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提纲及其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提纲及其答案.docx

大学语文提纲及其答案

《大学语文》考试要点

第一单元《大雅·生民》

第一节《诗经》概述

了解早期文学样式:

原始神话、远古歌谣

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传统,先秦史散文史上的黄金时代,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

了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本命《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

了解《诗经》共收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305篇。

了解《诗经》按照音乐性质不同的分类,每一类的特点。

《诗经》按乐曲得不同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民间歌谣,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风”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艺术水平最高。

“雅”为朝廷之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时的乐歌,大都是舞曲,音乐较为舒缓,内容多歌颂祖先的功业,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了解传授《诗经》的四个学派,重点是毛诗。

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

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

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

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

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三家诗加毛诗合称“四家诗”,四家传诗独剩毛。

现存的《毛诗》每篇都有一个题解,叫做“小序”。

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

现在一般都认为解说文字除少数几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

但是毛诗序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

古人作诗、写文章用典都爱用里面的解释。

如果给出必要的注释,应当能够分析国风中诗歌基本的主题思想。

能够解释赋、比、兴,重章复唱(重章叠句),四始六义。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诗集传》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是指“铺陈直叙”,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直述法),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

“比”是指“托物拟况”,是打个比方,用一件事物比喻另一件事物(比喻法),如《鄘风‧相鼠》﹑《魏风‧硕鼠》用可恶的老鼠的譬喻统治者的贪婪。

“兴”是指“托物起兴”,是从一件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也可以说是:

先言他物,再兴起联想(联想法),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联想到新娘出嫁时的美貌有如桃花盛放。

重章复唱,是《诗经》基本结构。

但从诗意的表达看,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即重章之易辞申意和重章之循序渐进。

《草虫》首章末句“我心则降”、次章末句“我心则说”、末章末句“我心则夷”,即为语虽异而情相类的重章之易辞申意。

《摽有梅》则属于重章之循序渐进。

三章重唱,却一层紧逼一层,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情急意迫的心理过程。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了解《诗经》与《楚辞》的历史地位。

中国诗歌史的发轫及现实主义创作源头——《诗经》,

中国诗歌史的浪漫主义源头——楚辞,浪漫主义文学的“活水源头”,楚乡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交融的结晶。

《离骚》——屈原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是个体制,突破了诗歌的基本格式,在诗歌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二节《大雅·生民》

熟读《大雅·生民》。

能够熟练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

1、厥:

代词,其2、初:

3、时:

通“是”4、禋(yīn):

祭祀

5、弗:

“祓(fú)”的借字。

祓是除不祥,祓无子就是除去无子的不祥,也就是求有子。

6、履:

践,踩

7、武:

指足迹8、敏:

脚拇指,“武敏”就是足迹的脚拇指。

9、攸:

语气词10、介:

通“界”,分界,指分居。

11.震:

娠,就是怀孕。

12、止:

处,只怀孕后在房内独处。

13、夙:

通“肃”肃敬,指严守胎教。

14、时维后稷:

即是为后稷。

后稷又名弃,周之始祖。

15、诞:

发语词,有叹美的意思。

16、弥厥月:

意思是满了怀孕应有的月数。

17、先生:

首生,第一次分娩。

18、达:

通“羍”,小羊。

羊出生是连胞而下,这里是说姜嫄很顺利得剩下后稷。

19、不坼(chè)不副(pì):

坼,分裂;副,裂开。

指胞衣未破。

20、赫:

显示出21、灵:

灵异

22、宁、康:

都训“安”,意思是:

“上帝莫非不安享我的禋祀吗?

23、寘(zhì):

即“置”,搁24、腓(féi):

通“庇”,庇护。

25、字:

乳育26、翼:

名作动,用翅膀保护。

27、实:

与“寔”同,是。

28、载路:

充满道路。

29、歧:

通“企”,站立;嶷:

古音“逆”:

指小孩聪明懂事。

30、就:

求31、艺:

种植

32、旆旆(pèi):

茂盛的样子33、穟穟(suì):

美好的样子

34、幪幪(měng):

茂密的样子35、唪唪(běng):

果实累累的样子

36、相:

帮助37、茀(fú):

拔除

38、茀(fú):

拔除39、方:

整齐

40、苞:

丰茂41、坚好:

言谷粒充实

42、恒(gèn):

通“亘”遍;满

43、是获是亩:

收割而分亩计数

44、揄(yóu):

《说文》引作“舀”,取出

45、叟叟:

亦作“溲溲(sōu)”,释米之声

46、浮浮:

《说文》引作“烰烰(fú)”,热气上升貌

47、軷(bá):

剥48、燔(fán)、烈:

烧烤

49、嗣岁:

来年50、居:

51、歆:

享受52、臭:

气息。

指上文“其香始升”的香

53、亶:

诚54、时:

善,好。

了解史诗的概念

叙述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

史诗是人类最早的精神产品,对我们了解早期人类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了解诗歌主题思想。

这篇作品主要记叙了周始祖后稷神奇地诞生、成长及发明耕种、教民稼樯、发展农业、开创祭祀的事迹,描述了周人作为一个农业民族走过的艰辛历程,其中倾注了先民的理想、智慧和美德,也客观地反映了上古人类社会的生活情况。

了解《大雅·生民》艺术特色,能够举例说明。

1、神话传说色彩浓厚。

《生民》一诗的神话传说色彩突出,象后稷为姜嫄“履帝迹而生”、“初生如达”、“三弃不死”以及聪颖过人,“生而知之”等等,无不带有神话色彩。

后两章的宗教祭祀,对未来生活的祈福与展望,虽增加了庄严的气氛,但仍不失浪漫主义色彩。

2、叙事性很强。

此诗的叙事性很强,但叙述简明而有条理。

由于其写作目的主要在于记述史实和颂扬祖先,所以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不甚重视。

3、结构严密,层次井然,讲究章法布局。

如《生民》叙述后稷自诞生到成人立业的经过,基本上是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叙述。

全诗前三章从姜嫄入手描述后稷的神奇降生和屡弃不死的灵异,后五章叙写后稷在种植方面的超人技艺及农业的丰收与祭祀之事,脉络清晰。

《生民》中间六章连续以带赞叹语气的“诞”一词开头引领下文,构成排比,感情不断反复。

最后两章以后稷创立祀典,以祈来年丰收作结。

整篇诗结构宏伟,层次井然,极富气势。

4、语言丰富,注重修辞技巧。

如《生民》的四、五、六章着重描述了后稷在农业种植方面的技能,用一系列的排比把农作物生长的全过程形象地描绘出来,用词贴切,节奏感很强。

诗人还以简洁而形象的语言,表现出一种动态美。

如“牛羊腓字(庇护、养育)之”、“鸟覆翼(覆盖、展翅)之”,传神而逼真地表现了后稷的神异。

能够把《大雅·生民》与其他诗歌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第二单元《史记·项羽本纪》

粗略了解汉赋和《古诗十九首》的情况

1.汉赋是汉家的新体赋。

是一种吸收“楚辞“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而创造的”以铺张为能事,以适应统一的帝国需要为目的“的用韵散文。

2.汉赋在汉代盛极一时。

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共有词赋家78家,共计创作了1004篇作品。

3.西汉重要的赋家有: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是汉代散体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的标志性作品))。

后四者合称为“汉赋四大家“。

文人五言诗在东汉时的代表是《古诗十九首》。

内容主要是游子之歌与思妇之辞。

因此,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其主题。

其间充满了对仕途失意、岁月流驰,人生易逝的浓厚感伤情绪,以及希望及时行乐、珍惜光阴的强烈愿望,表现了对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社会现实给他们造成悲剧结局的尖锐矛盾。

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背景和大概过程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即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受宫刑。

司马迁忍辱含垢,不敢无意义地屈死。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这一划时代的著作的撰写。

能够比较《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相同点:

《史记》、《汉书》同为彪炳千秋的历史巨著,体例上都是纪传体。

《史记》首创纪传体,内容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种体裁以帝王为中心记载历史,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有利于君主独尊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同时各体配合,可以容纳丰富的内容,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

《汉书》继承发展了这一传统,内容上有纪、表、志传。

两书作者都有深厚的文学造诣,文采斐然,使得两部史学著作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不同点:

1、内容上的差异。

《史记》为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轩辕氏,下迄汉武帝天汉年间,近3000年的历史,内容丰富,是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汉书》则是第一部断代史。

2、体例上的差异。

司马迁吸收融汇先秦史书的编纂方法,《史记》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5种体例组成。

《汉书》体例基本上承继《史记》而略有变化,如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3、旨趣上的差异。

《史记》继承和发扬了《左传》纪传体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其写作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还具有严肃的批判精神,尤其是他对当代史所持的批判精神,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都不失中国古代良史的传统。

尽管班固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能够从实际出发给以批判的考察和分析,体现出史学家的严肃态度和求是精神,相对而言远远不及司马迁的勇气,《汉书》记载本朝历史,迫于政治上的压力,更多的是歌功颂德的成分。

4、思想上的差异。

司马迁不完全信从孔子的儒家说教,为一些被世俗瞧不起的小人物立传,宣扬追求物质财富为人的本性,为秦末的反秦斗争唱赞歌,都表现了司马迁进步的思想倾向;在政治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分裂;主张任贤施仁,反对酷吏暴政;在哲学问题上,司马迁的认识论,有承认天人感应、天命支配人事的一面,还有怀疑天命,以至不相信天命的一面,甚至明确表示了否定天命的思想观点。

班固把这种新儒学作为主导思想,《汉书》中充斥着天人感应、五德终始、谶纬怪异等思想,充满了天意支配人事的说教,集中体现了班固错误的历史观。

5、文学上的差异。

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文学,善于刻画历史人物,精于剪裁,栩栩如生,文采飞扬,堪称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中的经典。

班固行文简练整饬,详赡严密,但是过于重辞赋散文,使文学性加强,然引文太多,有时也影响文气的连贯。

熟读本课文内容,从故事情节,场景,细节中分析人物形象

能对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加以分析。

1.项羽的英雄事迹在《项羽本纪》中给予了大量的描写和充分的肯定,不需要在最后多说了。

2.作为史学家,司马迁要给予项羽在历史上公正地位和评价,而不能任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