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培养模式 规范内部管理 构建面向三农职业教育体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2441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培养模式 规范内部管理 构建面向三农职业教育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创新培养模式 规范内部管理 构建面向三农职业教育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创新培养模式 规范内部管理 构建面向三农职业教育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创新培养模式 规范内部管理 构建面向三农职业教育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培养模式 规范内部管理 构建面向三农职业教育体系.docx

《创新培养模式 规范内部管理 构建面向三农职业教育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培养模式 规范内部管理 构建面向三农职业教育体系.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培养模式 规范内部管理 构建面向三农职业教育体系.docx

创新培养模式规范内部管理构建面向三农职业教育体系

创新培养模式规范内部管理

构建面向“三农”职业教育体系

——全省教育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材料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09年以来,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结合学院自身发展实际,以“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学院突出问题”为基本原则,以“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并规范内部管理机制、构建面向‘三农’职业教育体系”为主要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努力推进我院教育体制改革。

一、抓住机遇,加强制度建设,深化内部体制改革

2008年,学院经省政府(加个文号)批准,机构规格升格为副厅级。

2010年,学院被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云教高〔2010〕130号文件)确定为2010年度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学院的发展活力。

(一)调整内设机构。

根据省编办批复对学院内设机构进行了重新设置,设立党政管理部门11个、基层党组织6个、群众组织1个、教学系部6个、教学辅助机构4个。

7月份按照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同意成立云南省农民创业指导中心的批复》,成立了云南省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

9月份针对学院4个系发展不平衡,学生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根据省级示范性院校建设的有关要求,再次对教学系部进行了调整,将农学与园艺系原有的5个专业划归生物工程系,农学与园艺系更名为园艺与园林工程系。

进一步优化了校区布局,将生物工程系搬迁到小哨校区办学。

(二)创新管理机制。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完善了党委会议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财务制度和公文处理制度,完善了督查制度,严肃了工作纪律。

针对校园分散、管理难度大的实际,积极实施院系二级管理,将部分人权、财权、物权下放,将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变为以系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使系部拥有更多的权力和利益,充分调动系部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各系分别设系办公室主任和系团总支书记各1名,在各系设置专职辅导员和教学秘书。

(三)改革分配制度。

经充分调研和反复讨论,并多层次、多渠道广泛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后,对院内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较大幅度提高了教职工的福利待遇,本着向教师倾斜的原则,教师平均增幅在50%左右,行政人员也有较大增幅,教师地位显著提高。

学院每年新增开支150万元左右。

这一改革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初步构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

(四)实施岗位设置管理。

根据农业厅的统一安排,经反复征求教职工意见和建议,制定了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方案和细则,编制了各级各类岗位说明书,组织职工完成了岗位申报与聘任工作。

共使用管理岗位30个,专业技术岗位192个,工勤技能岗位57个。

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

(五)有序推动国有资产管理。

根据云南省财政厅的要求,制定了《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对2007年—2009年度的固定资产明细帐进行了重新整理,实现了“统一领导、按职归口、责任分解”的管理目标,真正体现了“谁使用、谁管理、谁维护”的管理模式。

完成了固定资产实物的自查与核查工作,共清查资产约4191项,进行复查的有1736项,全面掌握学院固定资产的在用、未使用、报损、报废情况。

二、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切实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结合各专业情况,推进多元化工学结合,创新、构建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切合了农业需求,凸显了农业特色。

(一)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我院获批省级以上高职高专质量工程项目29项:

有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校内外示范性实习实训教学基地7个、省级重点和特色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材3部、“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1项、省级小语种教研室建设项目1个、省级教改项目1项。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在总结畜牧兽医专业在五十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职教育发展新要求,结合云南畜牧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凝练提出了“四双五环”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获准立项为“云南省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项目,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我院畜牧兽医专业在省内的领先地位。

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构建并完善了“靠接式”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靠接,以符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课程设置与农事生产靠接,以符合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靠接,以实现学生就业“零距离”,办学水平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2010年获省级特色专业。

三、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努力实现“面向农林牧渔等综合性第一产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提高“双证书”要求。

学院按照统一标准、教材、题库、考务、证书的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

依托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农业47003248)和云南省第210职业技能鉴定所,为所有毕业生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

学院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保持在92%以上。

(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学院目前已经形成了教学服务型、生产实训型和企业主导型的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格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

一方面,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建有占地近占地520亩的实习农牧场,近两年来投入300余万元用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有园林实训园区、园艺实训园区、中草药实训园区等农学与园艺类实训场所,建有猪、兔、狗、羊、鸡、水禽等养殖类实训场所;2011年又按照“实训基地跟着专业走”原则,对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撤销了实习农牧场建制,将实习农牧场养殖部分交由牧医系管理,种植部分分别交由园艺与园林工程系和生物工程系管理。

另一方面,利用地处省级重点农业和畜牧业技术应用推广基地的优势,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0余个,其中有3家合作企业为世界500强企业,学生可到这些企业开展顶岗实习以提高实践技能。

目前共有省级以上示范性实训基地8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一个——园林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7个(校内4个、校外3个)。

由于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的突出表现,在第一、二、三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该院学生均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优秀组织奖等各种奖项。

(三)校企合作程度逐步深入。

校企合作从单纯的提供实习实训平台向多元化模式发展。

有企业深入校园,以企业名称冠名,开办特色班,培养符合企业需要,能尽快上手的人才的进校办班模式。

例如:

康大养兔班、大北农班、北农大班、铁骑力士班。

有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助学金,资助学生完成学业的捐资助学模式。

例如:

大北农集团在学院设立并发放“大北农”助学金10000元,2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受助;昆明天穗农资有限公司建立贫困优秀生奖学金5000元。

有企业为学生提供场地、技术、资金,帮助学生创业的指导创业模式。

例如:

云南德丽花卉有限公司为学生提供创业资源支持,并回收产品,让学生独立承包菊花鲜切花生产,进行创业。

四、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推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一直以来,我院秉承“立足农业、多科发展、注重实践、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积极对自身所依托的农业行业背景进行跟踪分析,了解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明确农业发展的思路、重点和目标要求并根据农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过程,紧紧依托农业办学。

充分发挥学院人力资源优势和实训资源优势,主动融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融入农业、农村和农民各项工作中,争取实施或参与实施与农业有关的各种技术培训、技术示范以及技术服务等政府项目,实现了教育教学与农业发展的有机对接,服务“三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农民创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获农业部“校外三结合基地建设先进单位”、“农业系统成人教育先进集体”,云南省人民政府“支农服务先进单位”,云南省农业综合实验示范区领导小组“综示区先进集体”,省农业厅“农技推广先进集体”等表彰。

(一)面向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学院利用云南省农职业教育培训中心,面向农村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招收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的专业户,有志从事农业生产而缺乏专业技术的农村社会青年和外出务工返乡的农民群众,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在师资方面,学院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聘请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人员;在教学内容方面,选择实用性强,贴近“三农”,针对性强的内容;在教学组织方面,根据农民群众的要求,采取半脱产学习、农闲时集中学习、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深入村庄田间地头、种养殖场,开展教学。

自2005年以来,送教下乡300余人次,累计培训8000多人次,为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扎根农村、带领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2009年10月,学院被云南省农业厅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在省农业厅科教处的指导下,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作。

一是主动与各示范县进行沟通,在掌握了他们对农业新技术、农业新信息等方面的需求后,对11个产业的培训知识点进行了整合,使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是积极与共同承担此项工作的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等沟通,一起交流培训方案,创新培训方法,共享培训资源。

三是根据《基层农技人员(普通班)培训大纲》和培训内容,咨询有关专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四是在院内挑选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和聘请科研单位、生产企业专家、学者负责授课。

目前,已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283人。

提高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水平,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面向农村开展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创业能力,推动农民创业。

2010年6月,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劳转办”)同意在我院成立云南省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全省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后续指导服务工作。

2011年10月,省劳转办确认我院为省级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基地,并在我院的成立农民创业指导专家库。

学院根据省劳转办的统一安排,以引导、帮扶和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方向,按照推进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要求,面向返乡农民工、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等,开展农民创业指导服务。

一是科学制定培训方案。

我们在培训前向省养猪协会、省旅游协会、省花产联等单位征求意见,多次召集对农业比较了解熟悉的专家进行座谈,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了科学的培训方案。

二是在培训内容上狠下功夫。

为取得良好培训效果,我们在调查了解受训学员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农业技术发展和创业政策,有针对性的设置培训内容。

三是构建农民创业咨询服务的平台。

学院高度重视培训的后续服务,积极主动与受训学员进行联系,为其提供咨询、实地指导等服务。

到目前为止,学院共为503人次提供创业指导服务,指导学员撰写项目报告书4份,实地指导学员开展创业工作5次,切实帮助创业农民解决了问题和困难,受到了创业农民的广泛好评。

(三)面向农村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我院的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农业47003248)和云南省第210职业技能鉴定所,除了完成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还一直面向农村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我们采取先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