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二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145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二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二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二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二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二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二章.docx

《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二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二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二章.docx

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台湾的开发与经营

绪论

一、「台湾」的由来

1.历代的称谓:

岛夷、东夷、夷洲、东鮨、球求、流求、东蕃、大员、台员、

东都、东宁等,均是台湾的泛称

2.外国的称谓:

葡萄牙人东来时,称为「福尔摩沙」;日本称台湾为「高砂国」

3.「台湾」地名的使用

A.明中叶后,文献上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

B.清康熙23年,於台南正式设台湾府,此为官方正式采用「台湾」名称的开始

C.清光绪11年,正式建为台湾省,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

二、原住民的世界:

以南岛语族为主

1.分布:

散居於大洋洲及南洋一带;东起东太平洋的复活岛,西至非洲东岸的马达加斯加岛

2.移民

A.有谓台湾原住民来自马来半岛,也有谓南岛语族是由台湾散布出去的,说法纷绁

B.来台确切时间与源居地皆不详

a.最早移入的是泰雅、赛夏族,其次为邹、布农族,可能都由大陆东南沿海移入

b.鲁凯、排湾、阿美、卑南四族,可能是由南洋群岛迁入

c.最后来台的是雅美族,其与菲律宾巴丹岛的土着关系密切

3.分类:

A.清廷官方⌒受教化、归附、纳饷的「熟番」与不受管束、教化的「生番」

B.日据时期⌒平埔族与高砂(山)族

三、近代以来的开发与经营

1.晚明,海商郑芝龙率众入垦嘉南,奠定汉人在台的农垦基础

2.荷兰统治时期,汉人始较具规模的来台移垦

3.明郑后,采行军屯,使垦殖事业大有进展,并且奠定汉人典章制度在台湾的基础

4.清治时期

A.以消极政策治理台湾,但汉人陆续来台移垦,故增设官府,统治区域随之扩张

B.北、中、南三区已大致完成平衡的发展,两岸贸易活络

C.已从移垦社会迈入定居社会,社会型态与大陆渐趋一致,同时亦加强对本土认同

第一节移垦与开发

一、史前的台湾

1.旧石器时代晚期

A.代表:

a.台东海岸的长滨文化,以采集、渔猎维生,会制造骨针和骨鱼钩

b.苗栗丘陵、台地的网形文化

c.台南的左镇人为台湾地区出土最早的人类,但其生活状况尚难以推断

B.此时台湾还与大陆相连,而石器的型态也与华南一些史前文化颇为类似

2.新石器时代

A.早期:

以大坌坑文化为主,可能是由大陆东南传入

a.原始农耕:

属「刀耕火种」的游耕方式,种植根茎类作物,并且会制造石锄、

石斧,作为农耕的辅助工具

b.定居:

由於粮食相当稳定,也开始有了小型定居或半定居的村落

c.制陶:

技术原始且粗糙,因常饰有粗绳纹,所以又被称为「粗绳纹陶文化」

B.中期:

北部圆山、芝山岩文化;中部牛骂头文化;南部牛稠子文化

a.制陶技术颇有进步,不仅数量大增、火候提高,甚至懂得利用慢轮整修

b.已开始种植稻米、小米等谷类作物

c.牛稠子文化的垦丁出土的稻壳印纹陶片,是目前台湾所见最早的稻米栽培证据

C.晚期:

北部植物园文化;中部营埔文化;南部大湖文化;东部卑南、麒麟文化

a.普遍出现稻米等谷类作物的栽种,农具也较前期加大,聚落的人

口不仅增多,分布上也由海岸向内陆伸展

b.社会组织日趋复杂,由陪葬品种类多寡表现的差异,可知已有贫富分化和社会地位的分级

c.交通能力颇强,卑南文化制造的人兽形玉蚷曾在圆山文化中被发现,即是明证

3.金属器时代:

多为平埔族的文化

A.代表:

北部十三行文化、中部番仔园文化、南部茑松文化、东部静浦文化

B.石器、骨角器虽仍继续使用,但生产工具和武器多改用铁来制造

a.铁器的使用,使得农耕效率大幅提升,并带动聚落规模的扩大

b.为了争夺生活资源,聚落之间的战争也更加惨烈,如十三行遗址出土许多受伤致死和无头的墓葬

C.交易往来频繁

a.从普遍出土的玻璃、玛瑙等外来饰品,可知当时岛内的区间往来与岛外的交流早已存在

b.十三行遗址中发现的唐、宋时代铜镜、瓷器、钱币,也说明了两岸间的接触相当频繁

二、中国历朝与台湾的关系

1.三国:

孙权曾遣卫温、诸葛直率兵浮海征夷洲,为中国经营台湾的最早记载

2.隋:

A.炀帝命朱宽与何蛮招降流求居民不成,乃命陈棱率军征讨

B.《隋书流求国传》中载有台湾原住民的组织及风俗民情,但尚未把台湾画入其版图

3.唐:

A.唐太宗时,琉球入贡,唐诸番志中首见「澎湖」一词

B.唐末,大陆渔民已在澎湖搭盖临时性的渔寮

4.南宋:

汉人已开始定居澎湖,从事农渔生产

5.元:

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将其纳入中国版图,隶属福建泉州同安,但未积极经营

6.明:

A.洪武以后,「琉球」专指现在的琉球,另以小琉求、大员和台员等,称呼今天的台湾

B.初为防备倭寇与海盗的骚扰,曾实施海禁与「墟澎」政策,将澎湖居民迁回福建

C.中叶因闽、粤居民仍继续进行海上活动,澎湖又渐成为其渔场和移居地

D.嘉靖以来,为防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又恢复澎湖巡检司

a.海盗集团以澎湖、台湾为巢穴,骚扰大陆沿海,以林道乾、林凤、颜思齐、郑芝龙势力较大

b.其中颜、郑集团曾在台湾居留,招徕福建漳、泉二州百姓入垦嘉南一带,

奠定汉人在台湾的农垦基础

三、荷据时期的经营

1.时间:

明熹宗天启4年~南明桂王永历15年,共据有台湾38年

2.移据:

A.两度攻占澎湖,皆为明将沈有容逼退,遂转进台湾

B.以安平的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为军事、贸易、垦殖的中心

3.目的:

获取商利

4.管理与经营:

对内殖民统治与对外重商主义政策

A.从大陆沿海大量招募移民来台,规定汉族及原住民都必须定期向殖民政府缴纳各种赋税并服劳役

B.严格控制与剥削农业生产

a.汉族移民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并向荷人租买牛只,承租「王田」耕种

b.生产的稻米、甘蔗被迫卖给荷兰东印度公司,并由荷人决定收购价格

C.以「贌社制度」禁止汉人与原住民直接交易,并定下社商承包「番社」贸易的种种规定

D.海上贸易活动

a.台湾的鹿皮、硫磺与蔗糖,成为行销日本、波斯、欧洲的重要商品

b.明末中国的丝织品、蔗糖、瓷器三大出口商品,经由台湾转输日本、南洋及欧洲各地,获利极为可观

5.结果:

台湾开始发展以贸易为导向的海洋文明

四、明郑时代的拓垦与贸易

1.汉人再增:

除文武官兵及其眷属随行的大批军事移民外,亦有逃避清廷「迁界」

政策而来的沿海居民,至明郑末年,人口已达十馀万

2.经营与管理:

为谋解决迫切的军糈民食及立足台湾的需要

A.土地的拓垦

种类

地主

拓垦

今日例证

官田

政 府

明郑政权直接占有荷兰时期已经垦殖的「王田」

台南县官田乡

营盘田

部 队

复台之初,实行寓兵於农政策,指派军队按镇分地,就地开荒

柳营、新营、林凤营、左镇、前镇、左营等

文武官田

私田

文武官员

有力人士

由郑氏政权的宗室、文武官员和有力人士招佃开垦,抚辑流民来台拓殖

台南县将军乡

B.贸易的开发:

以走私方式突破清廷的海禁政策,远洋船队并获通洋之利,

国际贸易兴盛,英国亦获准在台设立商馆

3.结果

A.土地的大量开发,加上官民重视水利的兴修,不但能自足,甚至外销漳、泉一带

B.独揽通洋之利,使明郑财用益为富饶

C.拓垦与贸易,成为明郑政权立足台湾、胸怀大陆的主要凭藉

五、清领时期的拓垦与开发

1.清廷的移民政策

A.康熙:

接受施琅的建议,颁布三条渡台禁令

a.内地人民渡台,必须取得官厅的「印单」(许可证)

b.渡台者不准携带家眷,已渡台者也不准招眷→台湾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c.粤地屡为海盗渊薮,不准粤地人民入台→客家人来台时间较晚

B.雍正:

已入台者,得搬移眷口→台湾人口激增,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现象趋缓

C.闽、粤人民在谋生压力下,仍不顾禁令及渡海的危险,以各种方式偷渡来台

2.移垦方向:

从台湾行政区划的演变即可反映出移垦的方向及其成果

A.荷据、明郑时期:

局限在府城及凤山县部分地区,因军事需要,鸡笼、淡水、竹堑等地曾有点状开发

B.康熙至乾隆时期:

主力在西部平原的开垦

a.王世杰、林绍贤等开垦竹堑埔

b.「陈赖章垦号」、杨道弘、林成祖等开垦台北盆地

c.以张达京为首的「六馆业户」拓殖台中

d.施世榜、杨志申、吴洛开发彰化平原

C.嘉庆至咸丰时期:

转向内陆丘陵及交通不便的后山地区开垦

a.吴沙率众拓垦噶玛兰(宜兰)

b.李亨等人开垦祈来(花莲)

c.「金广福」垦号开发新竹东南山区

d.郑勒先入垦埔里盆地

3.开发成果:

北稻南糖

A.农业生产转向精耕细作,稻米不仅自足,还大量输出

a.重要灌溉水圳:

彰化施世榜的八堡圳、台中张达京的猫雾毋圳、

台北郭锡瑠的瑠公圳与林成祖的大安圳

b.主要是民间力量完成,显示基层民众旺盛的活力与合股经营的特色

B.嘉南平原受限於自然条件,以蔗作为主,康熙年间还曾「禁饬插蔗」以保持稻作

劳力;糖廍作坊的熬糖事业,成为当时台湾最重要的手工业

C.因贸易通商,使南、中、北三区大致完成了平衡的发展

a.台湾的米、糖与大陆的手工业形成经济互补,带动两岸贸易的郊商日渐活跃

b.此时台湾对外贸易渐趋闭锁,乃从国际贸易发达之地,转而成为中国大陆经济圈的一环

c.「一府二鹿三艋譛」的都市体系出现

鹿耳门及安平是台湾南部门户,早期移民渡台大都在此登岸,开发台南地区

乾隆年间加开鹿港、八里坌与大陆对渡,使鹿港、艋譛成为商贩聚集之所

 

第二节政治的演变

一、荷西据台的殖民经营

1.荷兰的殖民统治:

第一个在台湾建立政权的国家

A.以荷兰东印度公司执行侵略政策

a.享有独占性贸易特权,且拥有强大的陆海军及殖民地的立法、行政、司法大权

b.台湾长官为行政最高长官,下设「评议会」作为决策机构,评议员由公司派驻台湾的商务人员及军队首领等组成

B.以赤畆的普罗民遮城(今赤畆楼)为行政中心,统治占多数的原住民与汉人

a.恩威并施,有效统治原住民

¬设南部、北部、东部及淡水四大地方议会区,授以各村社长老权杖,作为统治的权力象徵,否则武力镇压,如麻豆社事件、萧壠社事件等

藉宗教怀柔原住民,以罗马拼音的「新港文字」翻译圣经,并开设宗教学校,授以荷兰语文,男女兼收

®原住民受洗信教者日众,不再反抗荷人统治,且成为荷人镇压汉人的工具

b.以「结首制」控制汉人的开垦组织,由於难忍荷人长期的贪暴苛虐,终於顺治9年爆发了郭怀一事件

2.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

A.日本的挑战

a.日本在荷兰据台之前,已在台湾活动,双方因徵商问题而屡有争执,如滨田弭兵卫事件

b.直到德川幕府实施锁国政策后,日人在台湾的活动才告一段落

B.西班牙的经营(明熹宗天启6年~明思宗崇祯15年;1626~1642年,共16年)

a.恐其以菲律宾为基地的东方贸易、传教受到荷兰的挑战,乃沿台湾东岸北上,绕过三貂角(圣地牙哥),进据台湾北部

¬在鸡笼社寮岛(今基隆和平岛)建圣萨尔瓦多城,做为其统治中心

进据沪尾(今淡水),筑圣多明哥城,即今红毛城前身

b.除传布宗教、设立学校外,更开通鸡笼、沪尾间道路,以期发挥两港的贸易转运功能

c.经营意愿低落,1642年后遭荷人逐出台湾

¬日本实施锁国政策,西班牙对日贸易与传教事业无法扩展,台湾对西班牙的重要性大减,且维持在台防务负担颇重

菲律宾境内的回教徒叛乱,亟须台湾兵力支援,乃减少鸡笼守军,使荷人有机可乘

二、明郑时期的统治

1.郑成功驱荷复台

A.郑芝龙、成功父子助南明抗清

a.唐王:

为郑芝龙所拥立,但后又变节降清;赐成功姓朱,故人称「国姓爷」

b.桂王:

流亡缅甸,为吴三桂所杀;封成功为延平郡王

B.采纳台湾通事何斌之议,攻取台湾做为反清复明基地

a.台湾原为其父郑芝龙控制之故地,收回乃理所当然

b.在与清军的长期对抗中,金、厦乃弹丸之地,不但粮饷来源不足,家眷安顿也有问题

c.海上贸易是郑氏集团的命脉,为了对抗荷兰的势力,保障海上的利权,必须驱逐荷人在台势力

C.自鹿耳门登陆,逐退荷人,这是汉人在台湾建立政权的开始

2.明郑的治台政策

A.时间:

郑成功、郑经、郑克棺三代,共21年

B.治台政策:

郑经主政时,以陈永华谋划下,奠定了台湾日后的建设开发基础

a.设置郡县

郑成功:

改赤畆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台南市)为首府,

又置天兴县与万年县,分辖承天府以北及以南地区

郑经:

改东都为东宁,升天兴、万年二县为州,

并於南、北二路及澎湖各设安抚司,规画乡治

b.奖励屯垦:

积极招徕闽粤人民,继续郑成功的军屯政策,并提倡种蔗、煮糖、制盐、烧瓦等

c.提倡文教:

广设学校,举办科举考试,并在承天府建立孔庙;以免除徭役的优惠,

鼓励原住民儿童读书

d.发展贸易:

特重通海互市之利,突破清廷海禁,台湾商船往返於日本、南洋之间,

并打开与大陆的走私贸易途径

C.对外政策:

为抵抗荷人与清廷的军事同盟,乃以经济利益拉拢英人,形成满清、

荷兰和明郑、英国两个对抗集团

3.明郑的衰乱与康熙平台

A.明郑衰乱

a.响应三藩之乱未成,使郑经抑郁以殁

b.监国郑克臧遇害,权臣冯锡范立郑克棺,军政废弛,人心离散

B.康熙平台

a.康熙22年,施琅征台,澎湖一战,郑克棺投降,台湾遂纳入清朝版图

b.清廷对台湾的弃留争论不决,因施琅以战略的角度据理力争,留台之议始定

c.郑氏政权失败的原因

¬清廷平定三藩之乱后,得以全力处理台湾问题

郑氏在中国大陆与清廷的作战失利,军力大损

®夺权发生内哄,未能一致对外

ˉ台湾出现清廷内应,动摇抗清意志

三、清领初期的治台政策

1.「为防台而治台」的消极政策

A.严密检查往来两岸船只,并依指定港口出入

B.禁止在台居民深入山地,并限制铁器与生铁输入台湾,以防止民间私藏武器

C.不许台湾建筑城垣,并避免驻台军队不易节制,设置班兵制度

D.设渡台限制,但时禁时弛,至同治年间沈葆桢方废渡台禁令

a.原因:

嘉庆以后渡台者日众,难以禁止

经济社会渐趋稳定,滋事变乱减少,禁令已无必要

b.影响:

有助台湾的开发与繁荣,以汉人为主体的社会亦从此确立

2.对清朝统治的反抗:

民变极多

A.原因:

行政区画与人员配备不足,加上吏治不良,使得官府的控制力相当薄弱,加上会党、

原乡与满汉冲突等复杂因素

B.大小民变有70多次,故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乱」的说法

a.康熙60年的朱一贵事件:

为三大民变中唯一闽、客合作者

b.乾隆51年的林爽文事件:

为清治台湾最大的民乱,后清军配合「义民」与原住民才平息

c.同治元年的戴潮春事件:

历时最久,也是清廷首次以台勇平定的台湾乱事

3.行政区域的划分

A.康熙:

台湾府(台南市)下辖台湾、凤山、诸罗(嘉义)三县

B.雍正:

添设彰化县、淡水厅(新竹)、澎湖厅

C.嘉庆:

增设噶玛兰厅(宜兰),成为一府四县三厅

D.历史意义:

清代每一次增设行政区划,代表一次重大的内外变乱和民众垦殖范围的再一次跃进

4.原住民政策

A.立碑或掘土牛沟为界以分离「生番」与「熟番(平埔族)」

B.恐汉人与「熟番」相结为乱,严禁汉人承垦「熟番」地,但效果不彰,故雍正时解除禁令

C.凡越界入「生番」地者,以偷越关口论罪

D.同治末年的牡丹社事件后,清廷始采取「开山抚番」政策,积极统理「生番」地

第三节社会生活

一、原住民的社会

1.平埔族

A.分类与分布

族称

分布

噶玛兰(Kavalan)

兰阳平原

凯达格兰(Ketagalan)

桃园台地至台北盆地附近

道卡斯(Taokas)

新竹苗栗沿海近山

巴则海(Pazeh)

台中丰原附近

巴布拉(Papora)

大甲溪、大肚溪间沿海平地

猫雾毋(Babuza)

彰化平原至台中盆地间

洪 雅(Hoanya)

台中雾峰以南至云嘉近山处

邵(Sau)

南投日月潭附近

西拉雅(Siraya)

台南、高屏沿海与近山处

B.社会生活:

母系社会

a.生产方式

¬狩猎:

由男人从事渔猎活动,以野鹿最为重要

农业:

以烧林法从事游耕或轮耕的粗放农业,女性为农事劳动主力

®商业:

如台北金山一带的巴赛族,他们熟悉计算,又擅於航行,明郑以前通商淡水、鸡笼、噶玛兰、花莲间沿海地区,并曾远至中国华南进行交易,「艋譛」即由当地平埔族的独木舟而得名

b.婚姻情形

¬男子入赘女家,随妻居住,此种婚姻方式,与汉人移垦台湾男多女少的情况,恰可互补

许多汉人男子觊觎平埔族女子的土地,而大量通婚,因而有「有唐山公,无唐山妈」之谚,更导致许多「番儿至老无妻」之憾

c.公共事务

¬男子较占优势,年轻者居会所接受训练,年长者始可叁与公共事务;长者会议是重要的权力机构,由部落成员选举产生

中部的平埔族曾在大肚溪流域建「大肚王国」,直至满清采取「以番制番」方式武装压制后,才在雍正以后完全衰亡

C.宗教习俗

a.宗教信仰:

属灵魂崇拜,尤以西拉雅族将祖灵的陶罐奉祀於公廨最具特色,因而有「拜壶的民族」之称

b.生活习俗:

和其他南岛语族一样,也有刺青、拨毛、缺齿、吃槟榔的习俗

D.文化丧失

a.由於长期与汉人接触,习俗已和汉人社会互相融合,目前仅可从语言、血缘、墓碑、信仰及日籍资料上的记载加以确认

b.目前尚能保存平埔族文化传统的仅存东海岸的噶玛兰族和居住在日月潭的邵族

2.高山族

A.分类:

泰雅、赛夏、布农、邹、鲁凯、排湾、阿美、卑南、雅美等九族

B.经济生活:

以粗耕渔猎为主;男人负责狩猎,女性负责农耕

C.文化系统差异极大,形成完全不同的社会组织

a.阿美族:

母系社会,人口最多,以丰年祭最着名

b.卑南族:

母系社会,曾出现跨部落的政治组织,并留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

c.鲁凯族:

父系的贵族社会,由男嗣继承,采阶级内婚制

d.排湾族:

贵族社会,不分男女长嗣继承,阶级相当明显

e.布农族:

典型大家族制的父系社会,住得最高,以八部音合唱享誉世界

f.邹(曹)族:

父系社会,视玉山为圣地

g.雅美族:

与菲律宾土着关系密切,采部落合议制,属平权的分享社会,最重要的组织是与经济生活最为密切的渔团组织

h.泰雅族:

没有严整的亲属组织,以称为Gaga的祭团组织最为重要,醮面

i.赛夏族:

父系社会,人数最少,最有名的祭典为矮灵祭及齐天祭

D.宗教信仰

a.神灵观念:

大多属精灵崇拜

泰雅、赛夏、雅美三族只有灵魂观念而没有神的观念

;邹、布农族的神灵尚未人格化;排湾、卑南、阿美等族具多神倾向,且神灵已人格化

b.生命礼仪:

如布农族的打耳祭、卑南族的猴祭,都是着名的成年礼

c.岁时祭仪:

祈求狩猎、渔捞的丰收,以雅美族的飞鱼祭、赛夏族的矮灵祭、阿美族的丰年祭最着名

E.政治组织主要以部落为单位,但卑南、排湾族曾出现跨族群、部落的政治组织

二、移民社会的形成

1.三大族群的开垦

A.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最多,广东客家次之

B.地理分布:

与移民的先来后到、原乡生活方式及同类相聚的习性有关

a.泉州人:

多居於西部沿海平原及台北盆地

b.漳州人:

多集中分布於西部内陆平原

c.客家人:

多聚居在西北及南侧的丘陵台地

2.人口变迁与人口结构

A.嘉庆以前的人口增加属「社会增加」,其后则为移民后代繁衍的「自然增加」

B.男多女少、青壮多老幼少的人口比例失衡

a.原因:

早期移民多属青壮男丁;明郑时期来台兵丁大半无眷;清初只准单身壮丁入台

b.结果:

¬移民社会婚姻困难,故养子之风盛行,或与原住民通婚

谋生不易,多数男子成为无家室、无恒产、无固定工作的「罗汉脚」

®经两三代人口的自然繁衍之后,人口失衡的现象始趋於正常

3.血缘、地缘观念浓厚

A.血缘的宗族组织

a.唐山祖宗族

¬原因:

为联络情谊、凝聚力量或集资创业,成立同宗或同姓的「祖公会」(客属称之为「祖尝」),奉祀大陆原乡世代较远的祖先

作法:

设有祠堂、族产和族谱,并定时举行祭祖活动,通常采自愿叁加

b.开台祖宗族

¬原因:

移民在台繁衍,人丁渐多,族人间有明确血缘关系,乃另供奉开台祖

作法:

在分产之际抽出部分作为「祭祀公业」,建立公厅或祠堂,编纂族谱

c.意义:

此为移民社会趋向定居生活的普遍现象

B.乡土观念、祖籍意识浓厚

a.同族聚居,形成奉祀不同主神的祭祀圈,各以其寺庙为中心,畛域分明

b.各分族类,闽粤漳泉,泾渭分明

C.层出不穷的民间械斗:

包括闽粤、漳泉械斗

a.经济因素:

移民争夺垦地及水源地

b.社会因素:

游民人数众多,好勇斗狠,拜盟风气盛

c.政治因素:

行政区画不敷实际需要,官方管辖鞭长莫及;官吏统治失当,使民间遇事则以私斗了断

三、社会结构与民间结社

1.清初移垦社会的结构

A.少科举出身的官绅文士,上层多是经营商、垦的富豪,以及具任侠精神、驭众能力的豪强之士

B.无明显的贱民阶层,妇女地位也较高,社会风气也较平等开放

2.定居社会的多元现象

A.随着文教日兴,士绅渐崛起於社会上层,并与豪商地主同列领导阶层

B.下层社会出现了少数操持贱业,号称「下九流」的贱民

C.人才上升流动活泼,社会上层始终拥有大量的绅商富豪,有助於台湾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

3.民间结社

A.一般性团体:

为满足成员的共同目标而组成,如诗文社与「神明会」

B.秘密结社

a.小刀会:

在中南部地区形成,目的在抵抗官员兵丁的欺凌

b.天地会:

以抗清为主要诉求,如林爽文、戴潮春事件等

四、文教俗化与宗教生活

1.由粗俗无文,进而「海东邹鲁」的社会

A.早期移民多属下层民众,志在谋生或图利,故陋俗盛行,有识之士深以民间「衣饰侈僭、婚姻论财、豪饮呼卢、好巫信鬼」为忧

B.经济繁荣后,官绅乃积极倡导兴学,各地文教转盛,精致文化随之而兴

C.文风由南渐向北发展

a.明郑时期,陈永华在台南建孔庙、设官学,使台南成为学艺中心;民间亦有沈光文在罗汉门(今高雄县内门乡)教化原住民

b.清朝则有官方的儒学、社学(教化原住民)与民间的书院、义学、书房(私塾)等文教机构,其中书院更成为台湾教育的中心

c.随着汉人北向拓垦,至道咸年间,今桃、竹、苗和宜兰地区文风渐盛,终至形成另一学艺中心

2.浓厚的经济取向

A.闽、粤地方原有重商趋利的传统,当地来台移民的主要动机,就是谋取经济利益或改善生活

B.移垦社会的重财好利之风

a.现象:

竞相种植经济作物;冒险患难,富於创业精神;竞尚奢华浮夸

b.影响:

在社会转型后,仍延续下来,影响到日后的台湾经济发展

3.民间宗教盛行

A.原因:

a.离乡背井,渴望获得安全感,且渡台必须跨越「黑水沟」,冒风涛之险

b.登岸后须面对瘴疠疾疫、毒蛇猛兽、民变匪乱等各种险恶的生存竞争

B.神种类

a.初期以乡土神的崇拜为主

泉州人以观音佛祖、保生大帝(大道公)、清水祖师等为守护神;漳州人奉祀开漳圣王;客家人多信仰三山国王

历经械斗与迁徙,对居住区认同增强,祭祀圈随之扩大,各地的乡土神逐渐转而成为地方信仰

b.海神:

因渡台航海,祈求平安,故崇敬妈祖、玄天上帝、水仙尊王等海神

c.医神:

为驱疫消灾,广泛崇拜王爷之类的瘟神和保生大帝之属的医神

d.土地公:

因具有保护农业和兴利聚财两种神格,故普遍存在

e.厉鬼祭祀:

为免客死他乡或遭变横死者变成孤魂野鬼作祟,多应公庙、大众庙

C.宗教活动的作用

a.具有强烈的功利取向,主要在消灾解厄和祈福求财,满足信众的心理需求

b.作为凝聚人心或规范行为的手段,发挥统整社群的重要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