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垣先生用药心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2388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docx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垣先生用药心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docx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一、随证治病药品

1.如头痛,须用川芎。

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3.如顶巅痛,须用藁本,去川芎。

4.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

5.如腹痛,须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

6.如心下痞,须用枳实、黄连。

7.如肌热及去痰者,须用黄芩。

肌热,亦用黄芪。

8.如腹胀,用姜厚朴(一本有芍药)。

9.如虚热,须用黄,止虚汗,亦用。

10.如胁下痛,往来潮热,日晡潮热,须用柴胡。

11.如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去痰,用白术。

12.如破滞气,用枳壳,高者用之。

夫枳壳者,损胸中至高之气,二三服而已。

13.如破滞血,用桃仁、苏木。

如不血不足须用甘草。

14.如去痰,须用半夏。

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

15.如腹中窄狭,须用苍术。

16.如调气,须用木香。

17.如补气,须用人参。

18.如和血,须用当归,凡血受病者,皆当用当归也。

19.如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

20.如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

21.如去中焦湿与痛热,用黄连,能泻心火故也。

22.如去滞气用青皮,勿多服,多则泻人真气。

23.如渴者,用干葛、茯苓,禁半夏。

24.如嗽者,用五味子。

25.如喘者,用阿胶。

26.如宿食不消,须用黄连、枳实。

27.如胸中烦热,须用栀子仁。

28.如水泻,须用白术、茯苓、芍药。

29.如气刺痛,用枳壳,看何部分,以引经药导使之行则可。

30.如血刺痛,用当归,详上下,用根梢。

31.如疮痛不可忍者,用寒苦药,如黄柏、黄芩,详上下,用根梢,及引经药则可。

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身,以酒浸煎。

32.如小便黄者,用黄柏;数者、涩者,或加泽泻。

33.如腹中实热,用大黄、芒硝。

34.如小腹痛,用青皮。

35.如茎中痛,用生甘草梢。

36.如惊悸恍惚,用茯神。

37.如饮水多,致伤脾,用白术、茯苓、猪苓。

38.如胃脘痛,用草豆蔻。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

寒热相杂,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

中满者禁用。

经云∶中满者勿食甘。

二、用药凡例

1.凡解利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

经云∶辛甘发散为阳。

风宜辛散,防风味辛及治风通用,故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

2.凡解利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是寒宜甘发也。

或有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选用,分两以君臣论。

3.凡眼暴发赤肿,以防风、黄芩为君,以泻火;以黄连、当归身和血,为佐;兼以各经药用之。

4.凡眼久病昏暗,以熟地黄、当归身为君;以羌活、防风为臣;甘草、甘菊之类为佐。

5.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

下血先后,以三焦热论。

6.凡水泻,以茯苓、白术为君,芍药、甘草为佐。

7.凡诸风,以防风为君,随治病为佐。

8.凡嗽,以五味子为君;有痰者,以半夏为佐;喘者,以阿胶为佐;有热、无热,以黄芩为佐,但分两多寡不同耳。

9.凡小便不利,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佐。

10.凡下焦有湿,草龙胆、防己为君,甘草、黄柏为佐。

11.凡痔漏,以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为佐。

详别证加减。

12.凡诸疮,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13.凡疟,以柴胡为君,随所发时所属经,分用引经药佐之。

以上,皆用药之大要。

更详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逐旋加减用之。

三、东垣报使

太阳∶羌活,下黄柏。

阳明∶白芷升麻,下石膏。

少阳∶上柴胡,下青皮。

太阴∶白芍药。

少阴∶知母。

厥阴∶青皮,上柴胡。

小肠膀胱属太阳,本羌活是本方。

三焦胆与肝包络,少阳厥阴柴胡强。

阳明大肠兼足胃,葛根白芷升麻当。

太阴肺脉中焦起,白芷升麻葱白乡。

脾经少与肺经异,升麻芍药白者详。

少阴心经独活主,肾经独活加桂良。

通经用此药为使,更有何病到膏肓。

四、诸经向导(缺)

五、制方之法

夫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

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

药之气味,不比同时之物,味皆咸,其气皆寒之类是也。

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

互相气味,各有浓薄,性用不等。

制其方者,必且明其为用。

经曰∶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

然,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

又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凡此之味,各有所能。

然辛能散结、润燥;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酸能收缓收散;甘能缓急;淡能利窍。

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其气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凡此者,是明其气味之用也。

若用其味,必明其气之可否;用其气,必明其味之所宜。

识其病之标本、脏腑、寒热、虚实、微甚、缓急而用其药之气味,随其证而制其方也。

是故方有君臣、佐使、轻重、缓急、大小、反正逆从之制也。

主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

用此随病之所宜,而又赞成方而用之。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去咽嗌近者奇之,远者偶之。

汗者不奇,下者不偶。

补上治上,制之以缓;补下治下,制之以急。

急者气味浓也,缓者气味薄也;薄者少服而频食,浓者多服而顿食。

又当明五气之郁∶木郁达之,谓吐,令条达也;火郁发之,谓汗,令疏散也;土郁夺之,谓下,令无壅滞也;金郁泄之,谓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谓制其冲逆也。

通此五法,乃治病之大要也。

六、用药各定分两

为君者最多,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

药之于证,所主同者则等分。

七、用药酒洗曝干

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

借酒力以上腾也。

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

在下生用。

大凡生升、熟降。

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

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

黄柏、知母,下部药也,久弱之人,须合用之者,酒浸,曝干,恐寒伤胃气也。

熟地黄,酒洗亦然。

当归,酒浸,曝,发散之意也。

八、用药根梢身例

凡根之在土者,中半以上,气脉之上行也,以生苗者为根;中半以下,气脉之下行也,入土以为梢。

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

根升而梢降。

大凡药根有上中下∶人身半以上,天之阳也,用头;在中焦用身;在身半以下,地之阴也,用梢。

述类象形者也。

九、用丸散药例

仲景言∶锉如麻豆大,与咀同意。

夫咀,古之制也。

古者无铁刃,以口咬细,令如麻豆,为粗药。

煎之,使药水清,饮于腹中则易升易散也,此所谓咀也。

今人以刀器锉如麻豆大,此咀之易成也。

若一概为细末,不厘清浊矣。

经云∶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果何谓也?

又曰∶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咀之药,取汁易行经络也。

若治至高之病,加酒煎。

去湿,以生姜;补元气,以大枣;发散风寒,以葱白;去膈上痰,以蜜。

细末者,不循经络,止去胃中及脏腑之积。

气味浓者白汤调,气味薄者煎之,和渣服。

去下部之疾,其丸极大而光且圆;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极小。

稠面糊,取其迟化,直至下焦。

或酒、或醋,取其收其散之意也。

犯半夏、南星,欲去湿者,以生姜汁。

稀糊为丸,取其易化也;水浸宿,炊饼,又易化;滴水丸,又易化。

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气循经络也。

蜡丸者,取其难化,而旋旋取效也。

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

十、升合分两

古之方剂,锱铢分两,与今不同。

谓如咀者,即今锉如麻豆大是也。

云一升者,即今之大白盏也。

云铢者,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二十四铢为一两也;云三两者,即今之一两;云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

料例大者,只合三分之一足矣。

十一、君臣佐使法

帝曰∶方制君臣何谓也?

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

帝曰∶三品何谓?

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凡药之所用者,皆以气味为主。

补泻在味,随时换气。

主病者为君,假令治风者,防风为君;治上焦热,黄芩为君;治中焦热,黄连为君;治湿,防己为君;治寒,附子之类为君。

兼见何证,以佐使药分治之。

此制方之要也。

《本草》说,上品药为君,各从其宜也。

十二、治法纲要

《气交变论》云∶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

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

失常则天地四塞矣。

失常之理,则天地四时之气,无所营运。

故动必有静,胜必有复,乃天地阴阳之道也。

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当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

若本高,何抑之有?

假令下者举之,非下者固当举之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太下,故举而使之高。

若本下,何举之有?

如仲景治表虚,制桂枝汤方∶桂枝,味辛热,发散,助阳,体轻,本乎天者亲上,故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为佐。

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制小建中汤方∶芍药,味酸寒,主收,补中,本乎地者亲下,故芍药为君,桂、甘草佐之。

一则治表虚,一则治里虚,各言其主用也。

后之用古方者,触类而长之,不致差误矣。

十三、药味专精

至元庚辰六月,许伯威年五十四,中气本弱,病伤寒八九日,医者见其热甚,以凉药下之,又食梨三、四枚,痛伤脾胃,四肢冷,时发昏愦。

予诊其脉,动而中止,有时自还,乃结脉也。

心亦悸动,吃噫不绝,色变青黄,精神减少,目不欲开,倦卧,恶人语笑,以炙甘草汤治之。

成无己云∶补可去弱。

人参、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气。

五脏痿弱,荣卫涸流,湿剂所以润之。

麻仁、阿胶、麦门冬、地黄之甘,润经益血,复脉通心是也。

加以人参、桂枝,急扶正气,生地黄减半,恐伤阳气。

锉一、两剂,服之不效。

予再候之,脉证相对,莫非药有陈腐者,致不效乎?

再市药之气味浓者,煎服,其证减半,再服而安。

凡药之昆虫草木,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

失其地,则性味少异矣;失其时,则性味不全矣。

又况新陈之不同,精粗之不等,倘不择而用之,其不效者,医之过也。

《内经》曰∶司岁备物。

气味之精专也,修合之际,宜加谨焉。

十四、汤液煎造

病患服药,必择人煎药。

能识煎熬制度,须令亲信恭诚至意者煎药,铫器除油垢、腥秽。

必用新净甜水为上,量水大小,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数。

用纱滤去渣,取清汁服之,无不效也。

十五、古人服药活法

在上不厌频而少,在下不厌顿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

十六、古人服药有法

病在心上者,先食而后药;病在心下者,先药而后食。

病在四肢者,宜饥食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食而在夜。

十七、察病轻重

凡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其机。

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效。

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存。

自非明医听声、察色至于诊脉,孰能知未病之病乎?

十八、五宜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小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盖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气骨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十九、五伤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