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劳动与唯物史观理论建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626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剩余劳动与唯物史观理论建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剩余劳动与唯物史观理论建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剩余劳动与唯物史观理论建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剩余劳动与唯物史观理论建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剩余劳动与唯物史观理论建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剩余劳动与唯物史观理论建构.docx

《剩余劳动与唯物史观理论建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剩余劳动与唯物史观理论建构.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剩余劳动与唯物史观理论建构.docx

剩余劳动与唯物史观理论建构

剩余劳动与唯物史观理论建构

——走向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鲁品越

  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7页)这两个发现完全不可分离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

然而在今天的教科书体系中,马克思的这两大发现被人为地分离开来:

唯物史观被归结到哲学,剩余价值学说被归入政治经济学。

二者关系似乎是:

剩余价值学说是唯物史观的一种具体应用,而唯物史观却不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由此被理解为三个不同部分的组合:

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只是在讲阶级产生的条件时提到剩余劳动,后来很快就把它放置一边,到了资本主义又突然重提剩余价值,然而讲到社会主义社会时,又刻意回避。

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思想在唯物史观中的若隐若现,导致整个理论体系的不完整性。

于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只是对马克思那段经典表述简单扩充,这是前苏联的教科书体系的最根本的缺陷。

  实际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只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的方法论骨架。

而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则是这一方法论的分析对象,是唯物史观的血肉。

一旦我们把剩余劳动作为贯穿整个历史过程的基本范畴,将会展示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哲学画卷,由此构成的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自然地被融入到这个理论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

本文是沿着这一理论建构路径的所做的初步尝试的理论提纲。

  一、剩余劳动的社会历史功能

  历史唯物主义把历史看成人类在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中的发展史,劳动是人类历史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仅仅停留于这种一般性认识,并不能把握历史过程中的真正本质。

马克思的伟大正在于把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概念推广到人类历史领域,将人类劳动分解为两个层次,这就是“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

他说:

“在任何社会生产(例如,自然形成的印度公社,或秘鲁人的较多是人为发展的共产主义)中,总是能够区分出劳动的两个部分,一个部分的产品直接由生产者及其家属用于个人的消费,另一部分即始终是剩余劳动的那个部分的产品,……在这里我们撇开用于生产消费的部分不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92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劳动通过市场结清之后而实现为剩余价值,它是剩余劳动的特殊形式。

马克思之所以对人类劳动作如此区分,是因为这两种劳动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历史功能,遵循着不同性质的客观规律,实现着人类所追求的不同的价值目的。

  简单地说,“必要劳动”是满足人类生存所必需产品的劳动,其功能是维系作为生物物种的人类的生存与繁衍。

如果人类劳动仅仅是必要劳动,那么人类将完全处于自然界力量的支配之下:

首先是处于人类自身的生理本能的支配之下,它决定人们生产什么;同时也处于劳动过程及其技术体系的自然规律的支配之下,它们决定如何生产。

这时人类虽然能够制造工具,生活于某种社会组织之中,但仍然没有真正从动物界脱离出来,因为这种劳动实质上是人类在物种的生存竞争中所特有的“生物性状”,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仍然是动物群体中的自然关系,它们的功能都仅仅是使人类能够在“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中维系自身物种的生存。

因此此时的“人类”仍然与其他动物一样,完全处于“生存斗争”生物进化过程中。

只有超越了必要劳动之后,人类才有可能真正开始进行“人的生产”。

  马克思曾经对比过“动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

他说,“诚然,动物也生产。

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

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97页)。

按照马克思的这种区分,那种“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以维系生存和繁衍为目标的“必要劳动”,仍然是“动物的生产”。

而“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的剩余劳动,使人从动物世界中真正提升出来,真正成为人:

因为它使人类不再仅仅“生产自身”,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由此来创造和表现自身的本质力量,使世界成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正是有了剩余劳动,人类才创造了各种超越生存目的的劳动——艺术性劳动,创造了各种剩余劳动结晶——音乐、绘画、宗教、神话、哲学等等文化产品。

由此产生了人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剩余劳动是人类从自然界的支配下获得的自由,人类通过它来建构和展示自身无限丰富的人性,按照美的规律来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另一根本区别,在于它产生了一种新的支配人类的力量——社会关系力量。

马克思说: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实际上,由必要劳动生成的是人们的自然关系,而由剩余劳动生成的才是真正的社会关系。

因为剩余劳动只要一出现,便会陷入各种社会力量对它的支配权的争夺之中,由此产生了各种社会冲突和合作,产生了人们之间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结构,产生了体现这些社会关系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如等级制度、市场制度、平均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等等,它们反过来支配人们的劳动。

于是,剩余劳动作为从自然界那里获得的自由,又在人们对它的争夺过程中,转化为一种支配人的社会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自身所特有的规律,从而使人类历史成为按照不同于自然规律的、具有自身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如果说在必要劳动领域,人们处于自然界的必然王国的支配之下,那么作为人类在剩余劳动领域,则被由其自己构筑的新的客观力量——客观的社会关系结构及其规律所支配。

这才是人的真正的社会性,它不同于动物之间依靠自然关系结成的群体性。

因此,正是剩余劳动的发展生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要揭示这个历史进程的根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需要搞清楚下面的问题:

一是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所追求的总的价值目标,历史发展的总方向;二是实现这一历史发展总方向的充满矛盾的历史进程——人类在各种社会结构中的矛盾中追求解放的历程。

而剩余劳动的发展则是贯穿于这两大问题之中的主线。

  二、剩余劳动与人类发展的价值目标

  人类历史发展有没有总的价值目标、总的方向?

如果有,这个总的方向是什么?

从剩余劳动的角度可以回答这个历史之谜。

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作为整体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虽然个人与各个集团的目的多种多样,甚至相互对抗,然而都是这一根本目的在复杂的历史情境中的折射或“反射”,最终必将服从于这一根本目的。

于是,这一根本目的引导着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

首先引导人类进行必要劳动以实现生存,然而最重要的是引导人类进行剩余劳动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它具体地表现两种价值目标:

这就是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

  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先进的生产力。

这是人类追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的条件。

所谓生产力,是人们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生产以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能力。

而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剩余劳动的发展:

其一是看它提供剩余劳动的能力,其决定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

劳动生产率越高,必要劳动花费的时间便越短,对资源开发利用越广泛和越节约,能够提供的剩余劳动便越多,因而越能提供实现人们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把“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称为“自由王国”,指出“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

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7页)其二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的基础上,“剩余劳动形态”及其产品在种类、数量和质量上的发展程度。

总而言之,社会能够提供的剩余劳动的数量、质量与种类,集中地表现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以剩余劳动的发展来看待生产力的发展,将会使我们的生产力观念发生重大变革。

  与必要劳动不同,剩余劳动的主要功能已经不再是满足人们“肉体的直接需要”,而是越来越趋向于满足人们求知求美等精神生活需要,于是精神生产在剩余劳动中所占的比重正越来越大。

精神生产的成果,有的是物质产品的附加品,例如住宅的装修,食品的“色香味”,各种商品的美学设计等等;而有些则提供纯粹的精神服务,物质只是它的载体:

如各种工艺美术品、宗教用品,以及以CD、VCD、DVD为载体的文化产品。

于是就产生一个问题:

那些纯粹精神生产活动,如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的创造活动,以及哲学、科学的探索活动,乃至提供教化的道德宣传活动,是否属于“剩余劳动”?

其生产过程中所体现的生产能力是否生产力?

  这些纯精神活动常被视为意识形态活动而排除在“劳动”之外,“劳动”仅被理解为生产物质产品的物质活动,劳动者仅仅限于物质生产者。

这种理解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体系的一系列混乱:

又如,按此理解,诸如庙宇礼器等工艺美术作品,戏剧、电影等等文化产品,都不再是劳动产品,至少其中的精神创造活动不属于“劳动”范畴。

于是剩下的“劳动”只是机械性动作,只是生产那些生产物质产品的体力劳动。

然而由于物质产品中精神性劳动越来越多,最后导致“劳动创造历史”仅仅表现为体力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条件,而把真正的创造历史的人类脑力活动排除在“劳动”之外。

  产生这种错误理解的原因,是不理解人类历史活动是统一整体,劳动(严格地说,剩余劳动)及其生产力、文化和意识形态,都是这个统一体的不同方面,而不是机械地相互分离的几个部分。

  一切精神生产活动,不论是生产物质产品(如日常生活用品与工艺品)过程中的精神生产活动,还是单纯形态的精神的生产活动(如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只要它们能够利用资源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生产活动,都是“剩余劳动”的各种形态。

这些精神性劳动成果已经如此深刻地进入到社会日常生活之中,以至我们不可能、也不应当把它们排除在社会劳动之外。

而人们进行精神生产活动的技术水平与能力,包括精神生产的技术手段(如电脑特质、雕刻技术等等),技艺水平,科学发现和理论创新能力等等,则是“精神生产力”,它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精神生产力有些是“公共生产力”,向社会无偿提供精神性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哲学、科学和宣传教化等。

有的则有偿地向个人提供的精神产品,如娱乐产品等等。

当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精神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正越来越大,成为DGP增长和出口创汇的越来越重要的来源,这已是不容争论的客观现实。

2000年,美国影视和音像类文化产业的产值超过航天航空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业,占据国际音像市场40%以上份额。

2002年,日本动画产业的市场总规模达2万亿日元,超过了汽车产业而成为该国支柱产业。

由于物质生产力正越来越受到物质资源有限性的限制,而精神生产力则以低物质资源消耗为特征,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所以必然是未来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领域。

面对如此事实,如果我们硬要把这些它们排除在社会生产力之外,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且在实践上必将使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物质资源的严重束缚,与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因此,现代先进生产力结构是以必要劳动为基础、以剩余劳动为发展方向的结构,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统一体,也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生产力与提供私人性服务的商业化生产力的统一体。

这个统一体的无限发展将必然以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为主体。

当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