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情景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3856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物理情景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三物理情景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三物理情景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三物理情景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三物理情景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物理情景题.docx

《初三物理情景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物理情景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物理情景题.docx

初三物理情景题

一.知识点梳理:

1.杠杆:

定义: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

②动力:

③阻力: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④动力臂:

⑤阻力臂:

画力臂方法:

⑴找支点O;⑵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标力臂(大括号)。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是指:

实验前:

应调节杠杆两端的,使杠杆在平衡。

这样做的目的是:

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4、应用:

名称

结构

特征

特点

应用举例

省力

杠杆

费力

杠杆

等臂

杠杆

说明:

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

 

2.滑轮:

定滑轮:

①定义:

②实质:

③特点: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

动滑轮:

①定义:

②实质:

③特点:

【例1】如图所示,杠杆OA处于平衡状态,在图中分别画出力F1和F2对支点O的力臂l1和l2。

类题变形:

如下图甲所示,杠杆OA在力F1、F2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l2是力F2的力臂。

在图中画出力F1的力臂l1和力F2。

题型二有关杠杆的动态平衡问题

【例2】如图所示,用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位置A拉至位置B,

阻力G的力臂,动力F。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类题变形:

1.如图所示,一根重木棒在水平动力(拉力)F的作用下以O点为轴,由竖直位置逆时针匀速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若动力臂为l,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为M,则()

A.F增大,l增大,M增大

B.F增大,l减小,M减小

C.F增大,l减小,M增大

D.F减小,l增大,M增大

2.如图所示杠杆在A和力F作用处于静止,现只将力F的方向改为沿图中虚线方向,要使杠杆仍平衡,必须使()

A.F增大

B.F减小

C.F不变

D.F小于GA

题型三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例3】下图中可视为费力杠杆的是()

【例4】如图所示,杠杆重力不计,O为支点,AO=0.2m,当在A点悬吊一重6N的物体,绳子的拉力F=3N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图中画出拉力矿的力臂l2,力臂l2为________m。

类题变形:

1.杠杆左右两端分别挂有20N及30N的重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若使两端都减少5N,则()

A.左端下沉B.右端下沉

C.仍保持平衡D.以上说法都不对

2.一人挑担子,扁担长1.2米,在A端挂上400N重物,B端挂上200N重物,要使扁担平衡,此人肩膀距离B端几米?

若两端各减100N重物,要使扁担平衡,肩膀应距离B端几米?

题型四有关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题

【例5】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实验时先调节杠杆在_________位置平衡,当在

A处挂三个钩码如图所示,要使杠杆平衡应在B处挂_________个钩码(每个钩码质量

均100g)。

拿去B处钩码,改在C处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平衡时弹簧测力

计上的示数为_________N。

类题变形:

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或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

2.如图是小明同学三次实验的情景,实验时每个钩码重0.5N,杠杆上每格长5cm,部分实验数据已记录在下表中。

(1)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1.5

10

1

2

1

20

10

3

1

20

1.5

10

 

(2)小明的第3次实验存在错误,其错误是。

1.如图所示杠杆中,动力臂用l表示,图中所画力臂正确的是()

2.关于力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B.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叫阻力臂

C.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力臂D.杠杆的力臂一定在杠杆之上

3.两个小孩坐在跷跷板上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

A.两个小孩的重力一定相等B.两个小孩到支点的距离一定相等

C.两个小孩的质量一定相等D.小孩的重力和他们各自到支点的距离的乘积一定相等

4.使用下列简单机械时,一定省力的是()

A.铡刀和定滑轮B.撬棒和理发剪刀

C.羊角锤和手推车D.瓶盖起子和钓鱼杆

5.在图中,杠杆有可能平衡的是()

ABCD

6.如图所示,使杠杆平衡,作用在A点上的力分别为F1、F2、F3中最小的力是()

A.沿竖直方向的力F1最小B.沿垂直杠杆方向的力F2最小

C.沿水平方向的力F3最小D.无论什么方向用力一样大

7.如图所示,一根轻质木杆,A端细线下所挂50N的重物静止在水平地面上。

在B点加竖直向下的力F=30N作用时,恰能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此时

细线竖直。

已知OA=15cm,OB=5cm,则重物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

A.80NB.60NC.40ND.20N

 

8.

(1)画出下图中各力对支点O的力臂。

9.如图所示,杠杆的B端挂一重物,在A点施加一个最小的力,使杠杆平衡在图中所示的位置上,试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10.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巧妙的应用。

护城河上安装使用的吊桥就是一个杠杆,

由图可知它的支点是______点(填“A”、B”或“C”),在匀速拉起时,它属于_

______杠杆(填“省力”或“费力”),并在图中画动力臂l1。

11.一根1米长的杠杆,在它的左端挂1千克的物体,右端挂4千克的物体时,杠杆恰好处于平衡状态,求支点在离杠杆左端多远的地方?

 

13.如图所示,一根细棒用绳在O处吊起,当A、B两端分别挂两个重物GA和GB时,

细棒刚好平衡,若AB=2.2米,OA=1.4米,GA=50牛,求GB的大小。

 

14.做“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时,所用的器材有带刻度的杠杆、铁架台、钩码、线(弹簧夹)和等。

实验前,首先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调节,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实验中需要测定的物理量__、________、__、__。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的试验装置如图4-17所示,在未挂钩码时,螺母A、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挂上钩码后发现杠杆不平衡,则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4-18

15.在图4-18中,挂在B点的两只相同的砝码质量均为50克。

当弹簧秤在A点沿竖直向上的a方向拉时,杠杆平衡。

这时弹簧秤的示数Fa=牛。

若弹簧秤沿斜向上的b方向拉时杠杆仍然平衡,则弹簧秤的示数FbFa(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2

1.如图物体重10N,且处于静止状态。

该滑轮是______滑轮,手拉弹簧测力计在1位置时的

示数为______N。

若手拉弹簧测力计在1、2、3三个不同位置时的拉力分别是F1、F2、F3,

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F1______F2______F3。

这证明使用定滑轮不能改变力的______,只能

改变力的______。

2.如图所示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不计滑轮重和绳重,如果物体的重分别为G1和G2,那么G1和

G2的关系是()

A.G1=G2B.G1=2G2C.G1=

G2D.无法判断

3.使用定滑轮______省力,但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工作带来方便;使用动滑轮能_________,但是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动滑轮实质是个_____的杠杆,升国旗的旗杆上的滑轮是______滑轮。

5.使用一个定滑轮或一个动滑轮提起重物时,人对绳子的拉力是80N。

若不计滑轮重及摩擦,可以匀速提起______N或_____N的重物。

6.如左下图,物体所受重力等于120N,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为零,拉力F应等于_______N。

 

7.如右上图所示装置中,不计滑轮摩擦,当水平向右拉力F=5N时,物体恰能匀速向右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N。

8.如图所示,物体A重为G,当F=_______G时,才能将物体A匀速提起时;若F=G/3,则重物对地面的压力为_________N。

 

9.如图所示,B物体重20牛,A为动滑轮,绳子一端固定在地上,当滑轮A在力F的作用下,以0.5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则物体B的速度是()

A.0.25米/秒

B.1米/秒

C.0.5米/秒

D.无法确定

10.如图所示,重为100N的物体A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以0.4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N。

不计滑轮、绳子、弹簧测力计的重力,忽略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则:

(1)物体A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为多少牛?

(2)若想减小拉力的大小,可以采取哪些方法?

 

11.某同学研究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研究过程如图4-26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定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结论。

比较A、B两图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B、C、D三图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一:

滑轮的特点

例题1:

某小组同学研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他们先用弹簧测力计缓慢提起钩码,如图(a)所示,再分别用重力不同的动滑轮甲、乙、丙(G甲>G乙>G丙)缓慢提起相同钩码,如图(b)、(c)、(d)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是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归纳得出结论。

比较图9(a)与(b)[或(a)与(c),或(a)与(d)]两图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图9(b)与(c)与(d)三图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研究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研究过程如图5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比较(a)、(b)两图可知;

比较(b)、(c)、(d)三图可知。

3、某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器材,用实验研究某个物理问题。

实验过程以及可以得到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他每次都是匀速提起钩码)。

根据图中得到的信息,你认为该同学在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物理问题。

比较图中(a)、(b)、(c)三图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丽同学研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所用的钩码每个重0.5牛。

她利用动滑轮将钩码缓慢提升,实验过程如图8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8中的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分析比较图8(a)、(b)、(c)可知:

(2)分析比较图8(a)、(d)、(e)可知:

5、某同学研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研究过程如图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已知动滑轮的重为0.2牛。

(1)比较(a)、(b)两图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b)、(c)、(d)三图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