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9425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复医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康复医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康复医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康复医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康复医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康复医学复习重点.docx

《康复医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医学复习重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康复医学复习重点.docx

康复医学复习重点

康复医学复习重点:

康复医学工作方式:

多专业联合作战,组成由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师领导的康复治疗团队。

残疾的定义:

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状态。

残疾的特点:

1.具有生活和工作潜力,但需要康复引导

2.具有不同程度的身心障碍,需要关心和照顾

3.在社会上享有同样的权利和机会,不应受到歧视

残疾的分类:

1.ICIDH法:

分为残损(机能障碍、生物学水平)、残疾(能力障碍、个人水平)和残障(社会性不利、社会水平)不足:

单一片面、忽略主观障碍、忽略环境障碍

2.ICF法:

包括层次和背景性因素两大方面。

a)层次包括身体功能和结构(损伤、病损)、活动(活动受限)和参与(参与限制)。

b)背景性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

不属于残疾的情况:

1.保留示、拇指而失去其余三指

2.保留足跟

3.双下肢长度差小于5厘米

4.70°以下驼背或45°以内的侧凸

针对ICIDH的基本对策:

1.病损:

a)恢复或改善存在的功能障碍

b)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c)调整心理状态,加强接受与克服的心理

2.残疾:

a)利用和加强残存的功能

b)辅助器具的装配和使用

3.残障:

a)改善居住和社会环境

b)改善家庭环境

c)促进就业,保证教育和过有意义的生活

主动运动可以改善肺组织的弹性和顺应性。

I型(红肌)主要构成耐力肌肉,IIb型(白肌)纤维主要构成高强度运动的肌肉。

力量训练:

大力量、少重复

耐力训练:

20次动作以上的负荷

爆发力训练:

数秒至2分钟高强度训练。

1.第一类杠杆:

支点位于力点和阻力点之间,主要作用是传递动力和保持平衡。

比如肱三头肌伸肘运动。

2.第二类杠杆:

阻力点位于力点和支点之间,为省力杠杆。

如足承重时的跖屈。

3.第三类杠杆:

力点位于阻力点和支点之间,不省力但运动速度很快。

比如肱二头肌屈肘。

肌肉分型:

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和协同肌。

肌肉收缩类型:

包括等张收缩(向心肱二头肌,离心肱三头肌)、等长收缩、等速收缩(向心,离心)和肌肉对电刺激的反应。

1.向心性收缩:

阻力负荷低于肌肉所产生的力时所发生的肌肉收缩。

2.离心性收缩:

阻力负荷大于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肌肉被拉长时的肌肉收缩。

为了主动适应和反映外界环境各种变化,神经系统能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维持一定时间,这种变化就是可塑性或可修饰性。

1.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

2.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引起的、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3.痉挛性肌张力增高(见于锥体束病变)时,检查者在做被动活动时,起始阻力较大,过程中阻力突然减小称为折刀现象。

4.强直,也称僵硬,指做关节被动活动时各方向阻力均匀(主动肌和拮抗肌张力同时增加),与弯曲铅管的感觉类似,称铅管样强直。

5.强直伴有震颤则出现有规律的停顿,称为齿轮样现象,常为锥体外系损害引起。

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0级:

I级:

肌张力轻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ROM末突然卡住后释放或出现最小的阻力

I+级: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屈伸时,ROM后50%范围内突然卡住,进行到底时依然有小的阻力

II级:

肌张力明显增加;ROM大部分阻力增加,受累部分仍能较轻易地移动

III级:

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

IV级:

僵直;受累部分僵直不能活动

MMT是通过被检查者自身重力和检查者用手施加阻力而产生的主动运动来评定肌肉或肌群力量的方法。

MMT肌力分级标准:

0级(O):

不可测量的肌肉收缩,相当于正常肌力的0%

1级(T):

轻微肌肉收缩,不能引起关节活动,相当于正常肌力的10%

2级(P):

解除重力影响,关节全范围运动,相当于正常肌力的25%

3级(F):

抗重力完成全范围活动,不能对抗阻力,相当于正常肌力的50%

4级(G):

轻度抗阻力,相当于正常肌力的75%

5级(N):

对抗较大阻力,相当于正常肌力

上肢MMT检查:

三角肌前部+喙肱肌:

仰卧试屈有收缩,对侧侧卧垫滑板,2级肩可主动屈,345级中立坐,上臂远端加阻力

三角肌后部+大圆肌+背阔肌:

俯卧伸肩触收缩,对侧侧卧垫滑板,2级肩可主动展,345级俯卧位,肩膀伸展三四十

三角肌中部+冈上肌:

仰卧外展有收缩,垫上滑板可外展,坐位屈肘肩外展,90度时加远端

冈下肌+小圆肌:

俯卧上肢垂床外,试图外旋胛外缘,俯卧外展屈肘垂,外旋阻力前臂远

肩胛下肌+大圆肌+胸大肌+背阔肌:

俯卧垂床试内旋,俯卧外展屈肘垂,内旋阻力前臂远

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

坐位肩外展,上肢垫滑板;坐位上肢垂,阻力加远端

肱三头肌+肘肌:

坐位肩外展,上肢垫滑板;俯卧肩外展,屈肘垂床边

下肢MMT:

髂腰肌:

仰卧腹股沟上缘,同侧侧卧托对侧,仰卧小腿悬床外,屈髋阻力股远前

臀中、小肌:

仰卧约大转子上,下肢垫板可外展,对侧侧卧半屈放,外展阻力股远外

臀小肌:

仰卧伸腿试内旋,一级触大转子上,仰卧小腿垂床外,阻力小腿下端外

股四头肌:

仰卧伸膝髌韧带,同侧侧卧托对侧,仰卧小腿垂床外,阻力小腿下端前

腓肠肌:

侧卧跖屈摸跟腱,俯卧伸膝或屈膝,阻力加在足跟部

MMT检查注意事项:

1.单侧肢体病变,先检查健侧,以便与患侧比较

2.主动肌肌力减弱,协同肌可能取代被检查的主动肌进行代偿,检查时应选测恰当体位和固定方法避免代偿

3.重复检查同一块肌肉的最大收缩力时,间隔2分钟为宜

4.阻力大小根据被检查者个体情况决定

5.检查不同肌肉时需要采取相应检查体位。

为方便患者,根据体位确定检查顺序。

6.尽量靠近被检查者,但不妨碍运动

7.施加阻力时,阻力方向与肌群牵拉方向相反,阻力点应附着于肌群附着段远端。

4级以上肌力,抗阻必须连续施加,并保持与肌群相反的方向。

8.选择合适的测试时机:

疲劳、运动后及饱餐后不宜进行。

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亦称关节活动度。

1.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

2.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

步行周期:

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落地到再次落地的时间过程,根据步行时的空间位置分为支撑相(单支撑相和双支撑相)和摆动相。

步行与跑步关键差别在于步行有双支撑相。

步态障碍的影响因素包括骨关节因素和神经肌肉因素。

时间-空间主要参数:

步长、步长时间、步幅(跨步长)、平均步幅时间(支撑相+摆动相)、步频、步速、步宽(支撑基础)、足偏角。

外周神经障碍异常步态:

1.臀大肌步态:

鹅步,躯干向后摆动明显增加

2.臀中肌步态:

鸭步,躯干左右摆动增加

中枢神经疾病常见步态:

1.偏瘫:

膝关节过伸,足下垂,足内翻,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展外旋,患侧画圈。

2.截瘫:

L3以下有可能独立步行,但摆动相足下垂,因而跨步,称跨槛步态。

落地时膝过伸。

3.脑性瘫痪:

痉挛型(踮足剪刀步态)足下垂+外翻/内翻+摆动相足偏向内侧+膝关节屈曲;共济失调型(醉汉):

快速而不稳定

4.帕金森病:

慌张步态,启动困难,步频加快,重心前移,髋膝关节微屈。

上肢ROM测量法:

关节

运动

体位

轴心

固定臂

移动臂

活动范围

屈伸

坐位或立位,臂体侧,肘伸直

肩峰

平行腋中线

平行肱骨纵轴

屈0~180

伸0~50

外展

坐位或端位,臂体侧,肘伸直

肩峰

平行身体中线

平行肱骨纵轴

0~180

内旋

外旋

仰卧,肩外展90,肘屈90

鹰嘴

垂直地面

平行尺骨

各0~90

屈伸

仰卧、坐、立,解剖位

肱骨外上髁

平行肱骨纵轴

平行桡骨

0~150

旋前

旋后

坐位,上臂体侧,肘屈90

中指尖

垂直地面

包括伸展拇指的手掌面

各0~90

屈伸

坐、站,前臂完全旋前

尺骨茎突

平行前臂纵轴

平行第2掌骨纵轴

屈0~90

伸0~70

侧偏

坐位,屈肘,前臂旋前,腕中立

腕背侧中点

平行前臂背侧中线

第三掌骨纵轴

桡偏0~25

尺偏0~55

平衡是指身体所处在的一种姿势状态和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人体平衡维持机制包括:

1.感觉输入:

视觉系统、躯体感觉和前庭系统

2.中枢整合

3.运动控制

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模式应变平衡的改变,包括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和跨步动作机制。

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运动质量。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控制的部位主要有小脑、基底节和脊髓后索。

临床试验包括:

指鼻试验、指指试验、轮替试验、示指对指试验、拇指对指试验、握拳试验、拍膝试验、跟膝胫试验、旋转试验、拍地试验

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反映了人们在家庭和在社会中的最基本能力,是康复医学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

Barthel指数评定有10个评定项目,最高分100,60分以上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为中度残疾(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40~20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明显),20分以下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40分以上者康复治疗效益最大。

失语症是由于脑损伤使原来已获得的语言能力受到损伤的一种语言障碍综合征,可分为以下几种:

1.外侧裂周围失语综合征:

Broca失语(优势侧颞下回后部皮质或皮质下)、Wernicke失语(优势侧颞上回后1/3及其周围)和传导性失语

2.分水岭区失语综合征:

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经皮质感觉性失语(优势侧颞顶分水岭角回和颞叶后下部)和经皮质混合性失语

3.完全性失语

4.命名性失语

5.皮质下失语综合征:

丘脑性失语和基底节性失语

构音障碍包括:

运动性构音障碍、器质性构音障碍和功能性构音障碍。

运动性构音障碍:

由于参与构音的器官的神经肌肉系统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一般分为六类:

弛缓型、痉挛型、共济失调型、运动减少型、运动过多型(快速/缓慢)和混合型。

由多种原因导致食物不能经口腔进入胃中称之为吞咽障碍,表现为液体或固体食物进入口腔、吞下过程中发生呛咳、哽噎。

吞咽功能评定包括吞唾液测试、饮水试验和摄食-吞咽过程评定。

饮水试验(坐位,20mL温水)的分级标准:

I级正常,II级轻度障碍,III级重度障碍,IV级完全不能

各种原因导致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进而导致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适应困难,使其发生生活和社会适应性的障碍。

神经发育疗法是治疗脑损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方法,典型代表为Bobath,Brunnstrom,PNF技术,以神经系统作为重点治疗对象。

运动治疗强度指标包括心率、机体耗氧量、代谢当量和主观感觉。

直流电对机体的作用:

1.膜电位阳极下升高,超极化,镇痛,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钙镁离子相对多;阴极下膜电位下降,去极化,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钠钾例子相对多

2.细胞膜阳极下通透性升高,促使炎症消散;阴极下通透性降低,利于水肿和渗出液消散

10μA的微弱直流电可促进骨生成、骨折愈合

3.静脉血栓退缩,血管再通:

退向阴极,阳极下血栓机化、退缩、远离

4.小血管扩张

低频电疗法包括:

1.镇痛TENS疗法,主要治疗作用为镇痛

2.电体操疗法,主要治疗作用包括:

a)增强肌力

b)帮助运动功能的恢复

c)增强肌肉血液循环,减轻水肿,防止、延缓或减轻肌萎缩,防止纤维化、硬化和挛缩

d)促进中枢运动控制功能的恢复和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建

e)刺激平滑肌可提高平滑肌张力

3.功能性电刺激疗法,主要治疗作用包括:

a)补偿丧失的肢体运动功能

b)促进肢体功能的重建和心理状态的恢复

中频电疗法:

1~20kHz正弦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等幅中频点疗法,习惯称为音频电疗法。

主要作用包括消散硬结、软化瘢痕和松解粘连,同时可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镇痛等。

高频电疗法:

短波波长100~10m,频率3~30MHz;超短波波长10~1m,频率30~300MHz。

主要治疗作用为深透而明显的温热效应。

脉冲式或小剂量时可引起生理功能或病理过程的变化,属于非热效应。

治疗剂量分级:

无热量(I级剂量):

无温热感

微热量(II级剂量):

刚能感觉到的温感

温热量(III级剂量):

明显而舒适的温热感

热量(IV级剂量):

刚能耐受的强烈热感

治疗急性伤病时采用无热量;

亚急性伤病时采用微热量;

慢性伤病、急性肾功能衰竭采用温热量;

恶性肿瘤采取热量。

蓝紫光疗法主要应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长波紫外线治疗色素沉着,荧光反应作用强,生物学作用弱;

中波紫外线红斑反应最强,生物学作用最强;

短波紫外线对细菌和病毒的杀灭和抑制作用最强。

紫外线红斑:

一定剂量紫外线照射皮肤或黏膜2~6小时,局部出现界限清楚的红斑。

紫外线生物剂量:

一个生物剂量即最小红斑量,是指紫外线灯管在一定距离垂直照射下引起机体最弱红斑反应(阈红斑反应)所需的照射时间。

低强度激光对组织产生激活、刺激、光化作用;

高强度激光对组织产生高热、压强、高电磁场作用。

频率高于20KHz的声波超过人耳的听阈,称为超声波,作用于人体时产生细微按摩效应、温热效应、空化效应及多种理化效应。

西方关节松动术手法等级:

I级:

在关节活动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

II级:

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

III级:

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IV级:

在关节活动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I,II级用于治疗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

III级用于治疗关节疼痛并伴有僵硬

IV级用于治疗关节因周围软组织粘连、挛缩而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

凹凸法则:

运动的关节面为凸面时,滑动方向与骨的角运动方向相反;

运动的关节面为凹面时,滑动方向与骨的角运动方向一致。

脑卒中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法:

分期

特点

上肢

下肢

1

无随意运动

无任何运动

无任何运动

2

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

仅出现协同运动模式

仅有极少的随意运动

3

随意出现的共同运动

可随意发起协同运动

坐位、站立位有髋膝踝的协同性屈曲

4

开始出现分离运动

出现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

坐位上可屈膝

5

肌张力逐渐恢复,分离精细运动

出现相对独立于协同运动的活动

健腿站立,病腿可先屈膝后伸髋

6

运动接近正常水平

接近正常

接近正常

康复治疗:

1、康复目标与时机选择

a)康复目标:

采用一切有效措施预防脑卒中后可能发生的残疾和并发症,改善受损的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b)康复时机的选择:

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原发神经病学疾病无加重或改善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窗口期为此后3~6个月。

2、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

a)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早期康复时机

b)康复治疗计划是建立在康复评定的基础上,由康复治疗小组共同制订,并在治疗方案实施过程中逐步加以修正和完善

c)康复治疗贯穿于脑卒中治疗全过程,做到循序渐进

d)康复治疗必须有脑卒中患者的主动参与和家属的配合,并与日常健康教育相结合

e)采用综合康复治疗

3、急性期康复治疗

a)急性期通畅指发病后的1~3周,相当于Brunnstrom1~2期

b)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进行

c)目的:

通过被动活动和主动参与,促进偏瘫侧肢体肌张力恢复和主动活动的出现,以及肢体正确的摆放和体位的转换,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通过对偏瘫侧的各种感觉刺激、心理疏导和相关的康复治疗,帮助受损功能的改善。

d)方式:

i.肢体摆放和体位转换:

预防压疮

ii.偏瘫肢体被动活动:

保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肿胀和僵硬,促进偏瘫侧肢体主动活动的早日出现

iii.床上活动:

1.双手叉握上举运动:

Bobath握手后,在健侧肢体帮助下,做双上肢伸肘,肩关节前屈、上举运动

2.翻身:

向偏瘫侧翻身呈偏瘫侧卧,双手叉握、伸肘、肩前屈90°,健侧下肢屈膝屈髋、足踏床,头转向偏瘫侧,健侧上肢带动偏瘫侧上肢向偏瘫侧转动,同时健侧足蹬床帮助下肢翻身;向健侧翻身呈健侧卧,要领同前。

偏瘫侧下肢起始位需要他人帮助。

3.桥式运动(仰卧位屈髋、屈膝、挺腹运动)

iv.物理因子治疗:

常用方式有局部的机械刺激和功能性电刺激

v.传统疗法:

按摩和针灸治疗

4、恢复早期康复治疗

a)发病后3~4周,相当于Brunnstrom2~3期

b)特点:

患侧由共同运动到痉挛明显

c)目标:

预防常见并发症,抑制痉挛、促进分离运动恢复,加强偏瘫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并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同时注意减轻偏瘫肢体肌痉挛的程度和避免加强异常运动模式

d)方法:

i.床上与床边活动:

1.上肢上举运动

2.床边坐与床边站

3.双下肢交替屈伸运动

4.桥式运动

ii.坐位活动:

1.坐位平衡训练

2.偏瘫侧上肢负重

3.上肢功能活动

4.下肢功能活动

iii.站立活动:

1.站立平衡训练

2.偏瘫侧下肢负重

3.上下台阶运动

iv.平衡杠内行走

v.室内行走与户外活动:

上下楼梯训练的原则是上楼梯时健侧腿先上,下楼梯时偏瘫侧腿先下。

vi.物理因子治疗

vii.传统康复疗法

viii.作业治疗

ix.步行架与轮椅的应用

x.言语治疗

5、恢复中期康复治疗

a)发病后4~12周,相当于Brunnstrom3~4期

b)特点:

从痉挛明显到能主动活动偏瘫肢体,出现选择性肌肉活动

c)目的:

加强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运动,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进行上肢和下肢实用功能的强化训练,同时注意抑制异常的肌张力

d)方法:

i.上肢和手的治疗性活动:

治疗前需先进行RIP(反射性抑制模式)以降低屈肌张力

ii.下肢的治疗性活动

iii.作业性治疗活动

iv.认知功能训练

脑卒中肩部并发症:

1.肩手综合征(肩痛、运动障碍、手肿痛、手部肌萎缩、指关节畸形):

抬高患肢,腕关节背屈,鼓励主动运动,辅助以被动运动

2.肩关节半脱位:

纠正肩胛骨后缩、刺激三角肌和冈上肌主动收缩

3.肩部软组织损伤

小儿原始反射、姿势反射和自动反应:

1.原始反射:

a)交叉性伸肌反射、Galant反射(躯干侧弯反射)0~2个月

b)Moro反射(拥抱反射)、抓握反射0~6个月

2.姿势性反射:

a)紧张性迷路反射0~6个月

b)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2~4个月

c)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4~10个月

3.自动反应:

a)放置反应0~2个月

b)平衡反应

i.倾斜反应、降落伞反应、坐位平衡反应6个月~终生

ii.立位平衡反应12个月~终生

iii.Landau反应6~30个月

iv.自动步行反应0~3个月

脑瘫康复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临床特征分类:

1.中央束综合征:

常见于颈脊髓血管损伤。

上肢受累重于下肢。

2.半切综合征:

常见于刀伤或枪伤。

损伤半侧,同侧肢体本体感觉和运动障碍,对侧痛温觉丧失。

3.前束综合征:

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和痛温觉消失,本体感觉存在。

4.后束综合征:

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消失,运动和痛温觉存在。

5.脊髓圆锥综合征:

膀胱、肠道和下肢反射消失。

6.马尾综合征:

膀胱、肠道及下肢反射消失。

可能恢复。

7.脊髓震荡:

暂时性和可逆性脊髓或马尾神经生理功能丧失。

反射亢进但不痉挛。

损伤评定:

1.T2~L1节段,运动损伤平面难以确定,主要依靠感觉损伤平面来确定。

2.运动损伤平面和感觉损伤平面是通过检查关键肌的徒手肌力和关键感觉点的痛觉和轻触觉来确定。

3.确定损伤平面时,该平面关键肌的肌力必须≥3级,该平面以上肌力必须正常。

4.两侧损伤平面分别记录。

ASIA残损分级:

A、完全性损伤

B、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有感觉但无运动功能

C、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平面以下一半以上关键肌肌力<3级

D、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平面以下至少一半关键肌肌力≥3级

E、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运动功能评定采用运动评分法(MS)和MMT测肌力,痉挛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

感觉功能评定采用ASIA和ISCoS的感觉评分(SS),选择28个关键节段点分别检查两侧各点的针刺和轻触觉。

单项最高2分,单侧最高56分。

ADL能力评定:

截瘫患者可使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对四肢瘫的患者用四肢瘫功能指数(QIF)评定。

QIF评定内容共10项,每项最高4分。

康复治疗: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包括急性期的康复治疗和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急性期(2个月以内)的康复:

1.当临床抢救告一段落,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基本稳定、脊柱稳定即可开始康复训练

2.主要采取床上训练方法

3.主要目的是及时处理并发症,防止废用综合征

4.训练内容包括:

良肢位训练、关节被动活动、体位变换、早期坐起训练、站立训练、呼吸及排痰训练和大小便的处理

恢复期(2个月以后)的康复:

1.骨折部位稳定,神经损害或压迫症状稳定,呼吸平稳后即可进入恢复期治疗

2.训练内容包括:

肌力训练、垫上训练(翻身训练、牵伸训练、垫上移动训练、手膝位负重及移行训练)、坐位训练、转移训练、步行训练(治疗性步行·T6~T12、家庭功能性行走·L1~L3、社区功能性行走·L4损伤平面以下)、轮椅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脱容易,上衣好穿,先穿患侧,先脱健侧)

骨折的康复:

1.防止或减轻长期制动引起的系统功能下降和固定侧的肿胀、萎缩、肌力和耐力下降、组织粘连、关节囊挛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并进行心理疏导

2.康复分期:

外伤炎症期、骨痂形成期、骨痂成熟期

3.原则:

a)固定坚实可靠

b)固定和训练同步进行

c)预防制动综合征

d)愈合的不同阶段有不同重点

4.早期(外伤炎症期):

a)特点:

肿胀和疼痛

b)目标:

消除肿胀、缓解疼痛、稳定骨折

c)方式方法:

i.主动运动:

消除水肿最可行有效、花费最少的方法。

1.患侧近端和远端未被固定关节的各个轴位上的主动运动

2.固定部位进行该肌肉有节奏的等长收缩练习

3.关节内骨折固定2~3周后,每日短时取下外固定,在保护下进行不负重的主动运动

4.健侧肢体及躯干尽可能维持正常活动

ii.患肢抬高:

有助于肿胀消退

iii.其他物理治疗:

改善肢体血液循环、消炎、消肿、减轻疼痛、减少粘连、防止肌肉萎缩及促进骨折愈合。

5.后期(骨折愈合期):

a)特点:

原始骨痂形成,轮廓接近正常、机械强度渐高

b)目的:

消除残存肿胀,软化和牵伸挛缩的纤维组织,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重新训练肌肉的协调性和灵巧性

c)方式方法:

i.恢复关节活动度:

1.主动运动

2.助力运动和被动运动

3.关节松动术

ii.恢复肌力:

逐步增加肌肉训练强度,引起肌肉的适度疲劳

iii.其他物理治疗:

局部紫外线照射

iv.恢复ADL能力及工作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