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蔡礼旭.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914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记学记蔡礼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礼记学记蔡礼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礼记学记蔡礼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礼记学记蔡礼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礼记学记蔡礼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礼记学记蔡礼旭.docx

《礼记学记蔡礼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学记蔡礼旭.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礼记学记蔡礼旭.docx

礼记学记蔡礼旭

礼记学记学习分享

第七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10/10/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

  我们一起学习《礼记·学记》,今天应该也是最后一节课。

而上一节课讲到,主要的重点,是让我们了解,教育是因为怎么样而兴盛,教育因为哪些不足、哪些错误的教学方法而衰败。

一个教师(教育工作者),他很明白教育怎么兴盛、教育怎么衰败,他就懂得如何为人师。

有了这些认知,而且要循循善诱、“和易以思”,来开导、来教育学生。

“和易以思”,“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用这样的一个心境、一个引导,一般学生都很容易接受。

  我们看到这个“和易以思”的方法,方法能不能产生效果,还是跟教学者的心境有关。

我们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常常参加研习课程,而且学校还有规定,一个学期要上多少研习课程才行,那都是几十个小时的时间。

上了几十个小时的课,我们自己在教学当中,曾经用出来多少?

然后用出来效果好还是不好?

其实学每个东西、做每件事情,都应该事后要有一个沉淀、一个反思,才能知道学得扎不扎实,才能知道做得恰不恰当,甚至下一次能不能更好。

这也是一个对事的态度,精益求精。

学习也好,教学也好,他就不是一个交代的工作而已,“反正我也去上了课,反正我也教过了”。

应该要深入,学到的东西有没有用出来?

用出来之后效果到底好不好?

不好,应该再怎么调整、怎么进步?

  我们学到了“和易以思”,是个教学的方式,但这个方式能不能发挥很好的效果,跟一个教学者的心境有很大的关系。

比方我们说“道而弗牵”,引导他,不要让他感觉好像硬拉着他、牵着他的鼻子走。

那怎么达到循循善诱,让受教者很能接受,如沐春风?

教学者他自己要放下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急于求成的态度,他才能这么柔软。

所以看着方法,方法跟心境它要相应,叫心行一如,他的整个言语行为跟心境是完全相应的。

  有一个故事讲到,有一个人走在路上披着一个大衣,刚好北风跟太阳看到了这个路人,当然天气也比较冷,所以披着个大衣。

北风呼呼的吹,说道了,“太阳,我们来较量一下,看谁能把他身上的大衣给拿掉。

”北风就说“我先来”,然后就开始一阵一阵强风刮起来了。

结果这个行人看到风愈来愈大,他的衣服抱得愈紧,他愈紧,北风看了就愈不高兴,就吹得愈大,愈吹他愈紧,这叫适得其反。

  我们面对自己的小孩、面对自己的学生,大家有没有一种感慨:

这个孩子是我下最多功夫的,结果效果最差,有没有?

三个孩子,四个孩子,那个最让我操心的,反而最不懂事。

很有可能我们在面对这个孩子的时候,我们有很强烈的控制欲望,执着点,就拼命要把道理塞在他的脑子里。

其实他已经听得两眼发直,我们还继续一直灌输、一直灌输,到最后就好像一个人吃不下,“你再吃、再吃”,他会怎么样?

很简单嘛,吐出来。

东西、食物如是,很多知识、学问,你硬把他塞,塞到最后他实在是消化不良,他就会排斥,他就会看到你就赶紧跑。

听到妈妈的脚步声,赶紧装着在看书的样子,不然妈妈要啰嗦了。

  所以,虽然北风吹得很强,适得其反,最后精疲力竭,只好放弃了,“不然你试试看吧。

”太阳先生不慌不忙,你们什么时候看过太阳慌张了?

是吧?

它那个热慢慢加、慢慢加,不着急。

最后不长的时间,这个行人马上“哎呀,天气真好”,就把外套给脱掉了。

  徐徐的阳光就好像春风化雨,人很容易接受。

所以内心没有控制,很柔软,让人很舒服,这个是“道而弗牵”的内功。

  “强而弗抑”,这个“强”是鼓励,而不去压抑他,而不去否定他。

而这个鼓励,那不是套几句话,那是真正打从内心信任“人之初,性本善”。

不管这个人现在有怎么偏颇的行为,自始至终都不怀疑他的本善,这个时候的言语就非常恳切,非常让人家觉得有信心。

  所以,其实一个孩子,他假如身边的人都看不起他,这种孩子很敏感。

可是他假如碰到一个人,是相信他可以成圣贤,绝不怀疑他,绝不否定他,时时看到他就是鼓励他,这个孩子面对这个长者,他的态度会很不一样。

为什么?

没有人喜欢让人瞧不起他。

碰到一个信任他的长者,信任他的老师,他也被唤醒善良,希望能好好的提升、表现一下。

  我们之前在学校带班,班上难免有一些学生,你还没见到他们,就有同事很热心,这热心加个引号,来跟你“哎呀,这个人来历不小”,怎么样怎么样,就开始讲。

所以当老师的要练一个功夫,人家跟你讲这个学生哪里不好、哪里不好,右耳进,左耳出,要练这个功夫。

不然一听,把它记在心上,看那个孩子怎么看都很奇怪、都不顺眼。

所以人的心要像镜子一样,不要落这些不好的痕迹。

  所以能够不否定孩子,知道那是“苟不教,性乃迁”,那是因为没有好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我们成人的错,不是孩子的过失,还是信任他可以好。

我们这种真诚,孩子毕竟是涉世未深,他的心还是很敏锐的,他可以感觉到老师的这种真诚。

所以在你面前,就会找一些表现的机会,让老师肯定。

  我记得带那几个学生,早上一大早来,他看我一进来,就走到我旁边,在那转过来转过去,然后看我没说话,他主动问,“老师,今天有什么事要帮忙吗?

”他觉得自己有价值,在老师旁边可以做很多事。

所以从言语当中、从做事当中,给他机会、给他鼓励,“强而弗抑”。

  不是言语是鼓励,我们当老师的人,面对每一个学生的眼神,都能达到“强而弗抑”的力量。

那不是当老师如此,我们现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每一个人了解人生的真相,都知道人都有本善、都有明德,那我们也要信任一切的人,只要他有好的教育,慢慢的改过,他也可以成圣成贤。

我们今天希望能成就、能利益身边的人,都能够掌握这个“和易以思”的心境跟方法,来跟我们的亲朋好友互动。

  最后“开而弗达”,这个“开”是启发,这个“达”是不要把话全部都讲尽了,他都没有思考,那就只是填鸭而已了。

能“开而弗达”,这个也要教学者不要太急躁。

有的教学的人,一开口,哒哒哒哒就停不下来,像机关枪一样。

教学要善于用心观察,看学生他在听的过程当中,他有没有思考?

他有没有领受?

这个时候边讲,看他的眼睛,可以了解到他吸收的状况好不好。

  比方,我们讲得太快了,然后他的眉头就会开始皱起来;你稍微放慢了,他就有点和缓下来了。

不能一个教学的人,讲到人家口吐白沫,他还继续讲。

人家倒下去,再把他拉起来,拿一盆水冲下去,是吧?

真的,我们有时候在一起谈话,一个人话特别多,哒哒哒哒,旁边的人都“啊”(打呵欠),他还继续讲,愈讲愈来劲。

这个都没有很好的结这一个缘分,待会大家假如“啊”,我们就下课。

  当然,很多方法它不是固定的,人家已经听得都快睡着的时候,你可以下课,也可以讲讲故事,是吧?

这个就要在每一次教学当中,察觉自己的不足,“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

一个教学的人,第一次讲课睡了三分之二,下一次目标就是二分之一,慢慢进步。

  而一个人他对于我们所谈的道理能不能受用,是他有没有贯通这个道理,而不是说你把理给他讲完了,就达到效果了,不是这个逻辑。

所以我们有时候都会说,“我都跟他讲过了”,请问我们讲的时候,他的眼睛告诉我们听懂了吗?

  而且这个“开而弗达”,还要不强求,今天讲,看他不能完全领会,也不着急,下次再讲,很有耐性。

人没有耐性,要“开而弗达”,不容易,都会很急躁。

等待机会,“当其可之谓时”,刚好一个机会点,点这个道理特别适合。

抓住这个时间点引导,点到为止,让他自己思考,想通了。

他自己想通的,那个道理就留在他的心中,那个不是知识,那是他的体悟,那是他的智慧。

  所以这个时代的教育,好像觉得学愈多愈好,然后拼命装知识进去,十几年的岁月走过去了,我们都塞了不少东西。

请问大家还记得多少?

拼命塞。

这个就好像吃东西,拼命吃,最后会怎么样?

吃坏肚子,全部排掉了。

  而领悟的东西,一辈子都不会忘,所以孔子里面给我们引导的观念,我们记忆都很深刻。

我们前不久,才一起学习《论语》里面的有关学习的经句。

请问大家,印象最深的记得哪一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还有没有?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夫子譬喻学习就好像要造一座山,只剩下一抔土还没有运上去,我们就放弃了,那还是没有做成,学问不能半途而废。

都是善用譬喻跟生活结合,让我们体会得很深刻。

所以教育绝不能跟生活给脱节开来。

  那我们之前也跟大家讲到,用《了凡四训》里面的一段,云谷禅师非常善于引导教学,教得很好。

他不只是教小孩,他是给一个读书人引导,给他鼓励,给他思考,确实很善于教育。

  佛陀是印度的圣者,东方是孔子,西方耶稣基督,印度有佛陀。

佛陀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刚好遇到一群孩子在玩耍,结果远方来了一个工人,他专门在帮这个村落清理大便的。

结果他人还没到,小朋友都知道了,因为那味道很重。

结果当下,小孩子有的在玩花,“哇,我的花都臭了”,觉得他很扫兴。

当下有的就拿起石头扔这个工人,这个工人叫尼提,就扔他。

  佛陀看到这个景象,就像我们今天看到一群孩子在这样对待一个叔叔,请问大家该不该教育?

该教育,怎么用“和易以思”呢?

当下因为那个石头一个一个扔过去,尼提很难受。

突然,佛陀看到这个情景,就走到尼提的面前,对着孩子讲,“孩子,不可以这样,住手。

”走过去的时候,石头也落在佛陀的身上。

  结果尼提,他们在印度,他们是四个阶级,属于奴隶阶级。

佛陀,在那个时代连国王都向他学习,他是个很好的老师。

而尼提是奴隶阶级,是最下等的,所以他一看到佛陀帮他挡,他就很难受。

然后佛陀说,“来,你过来。

”他双手都是用粪便的,他就更难过了,“佛陀,你不要再接近我了,我会把你给弄脏。

”结果,佛陀一点都没有嫌弃他,赶紧把他请过来,然后对他说,“我听说,你不是说要听我说法吗,今天就是机会了。

”就把他带过来。

  结果那一群孩子也很敏感,看到大人来了,因为他们不认识佛陀,看到大人来了,又拿石头丢人,其实孩子还是有良心,知道这样做还是不对,正想开溜。

佛陀就,“小朋友,你们过来。

”其中一个小朋友说,“叔叔要骂人了。

”结果佛陀说,“我是跟你们讲个故事。

”一说讲故事,就有一些孩子很喜欢听了。

  所以这个时代教书,不会讲故事还不行,是吧?

教学者,我们说因材施教,必须讲得让他比较容易接受,比较容易专注。

那故事,现代人他就比较容易听,大家其实不相信都可以做试验。

比方,你跟亲朋好友在谈话,你讲道理讲了十分钟,一定有人开始梦见周公了,你可以做试验做看看。

不然我们现在来做试验好不好?

你一定要讲讲生活上的例子、故事,人精神就比较振奋。

所以大家也别怪,为什么现在人怎么听一下道理就想睡觉?

因为从小听太多了。

  假如今天讲道理的人,自己德行很好,都做到了,那听的人会肃然起敬。

假如爸爸妈妈老师讲一堆道理,自己也没做好,愈听愈想睡觉,提不起敬,他提不起恭敬的态度。

所以讲道理,一般的人就想睡了,就是反映我们这个社会太缺榜样了,太缺言行一致的人。

所以人一听到道里,就觉得:

不现实,做不到,不想听了。

  比方说,今天假如师长现在到了,大家想象一下,你们要配合一下。

师长在这里讲两个小时的道理,大家都是眼睛瞪得大大的,“我是做梦吗,居然可以碰上”,都不会打瞌睡。

为什么?

肃然起敬。

今天我假如讲十分钟……这个还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问题还是在自己身上。

  所以当下,这个孩子本来要开溜了,佛陀善巧方便:

“你们有没有听过一个大蛇的故事?

那一条蛇长到了可以从这个屋子绑到那个屋子。

”小朋友说,“哇,蛇这么大。

  “结果这一只蛇走啊走啊,这个蛇头领着这个蛇尾。

突然有一天蛇尾就说了,阿头(他称这个蛇头叫阿头),阿头,怎么都你走在前面,今天不管,我走前面,你走后面。

阿头讲了,不行,我有眼睛可以看前面,你走前面都不知道东西南北了,不行不行,我走前面。

阿尾说了,那你试试看吧,你能走你走吧。

结果阿头往前,走不动了。

因为这个阿尾绑在树上,不肯让他走了。

啊,全身无力,好好好,你走前面吧。

结果这个蛇尾走前面,蛇头跟着走,撞得满身是伤,最后掉到火山岩里面去了。

  佛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