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莒南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4256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莒南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莒南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莒南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莒南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莒南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莒南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莒南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莒南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莒南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莒南县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莒南县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6分)

1.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石墨导电B.金刚石切割金属

C.用铅笔写字D.用焦炭冶炼

【答案】D

【解析】A、B两项中前者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体现了物质的导电性、硬度的物理性质;

C、只是物质形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D、体现了物质的可燃性,同时具有新物质CO2等生成,是化学变化。

2.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做好实验的基础,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B.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实验室制取氧气D.过滤

【答案】B

【解析】A、用如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应插入液面中,防止气体直接从长颈漏斗跑掉,错误;

B、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图正确;

C、用固固加热型装置制取氧气时,试管要略向向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错误;

D、图中过滤装置中缺少玻璃棒,错误。

故选B。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磷在氧气中能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B.硫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答案】B

【解析】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在空气中也能燃烧,错误;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正确;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错误;D、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若不点燃,不会剧烈燃烧,错误。

故选B。

4.正确理解和应用化学用语是重要的学科素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H4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B.三种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C.O2和CO2中都含有氧分子

D.H2O和H2中数字“2”均表示每个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

【答案】D

【解析】A、铵根中的氮元素显-3价,硝酸根中的氮元素显+5价,故化合价不同,错误;

B、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三种微粒分别是原子和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故错误;

C、O2和CO2中都含有氧原子,他们都是纯净物,二氧化碳中不含氧分子,错误;

D、H2O和H2中数字“2”均表示每个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正确。

故选D。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答案】B

【解析】A、金刚石的硬度大,可以做裁玻璃刀,正确;

B、石墨作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与质软没有关系,错误;

C、金属有导热性,故不锈钢可以作水壶,正确;

D、钛合金是新型的合金,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正确。

故选B。

6.在管道煤气中常添加微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乙硫醇(化学式为C2H6S),目的是及时发现煤气泄漏.下列有关乙硫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硫醇是由碳、氢、硫三种元素组成

B.乙硫醇中C、H、S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3:

16

C.乙硫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1个乙硫醇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硫原子

【答案】C

【解析】A、从化学式为可知,乙硫醇是由碳、氢、硫三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B、乙硫醇中C、H、S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故B正确;C、从乙硫醇中C、H、S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可知硫元素的质量对大,质量分数也最大,故C错误;D、1个乙硫醇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硫原子,故D正确。

故选:

C。

7.水是生命之源,下面有关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1:

2(相同温度和压强下)

B.水在自然界不断循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D.净化水的方法中,蒸馏是单一净化程度最高的

【答案】D

【解析】A、电解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

1,错误;

B、水在自然界中不断循环,但大多是海水,真正能被利用的淡水资源缺很少,故要节约用水,错误;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水的化学性质是由水分子保持,错误;

D、净化水的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其中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正确。

故选D。

【点睛】

在电解水实验中,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与负极相连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产生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

8.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30

12

3

5

反应后的质量/g

6

27

12

a

 

A.表中“a”值为10B.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为分解反应D.反应中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9:

4

【答案】C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30+12+3+5=6+27+12+a,得a=5,错误;

B、丁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没有变化,可能是催化剂,可能是不参加反应的杂质,错误;

C、由表可知,甲物质的质量减少,是反应物,乙物质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丙物质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故该反应是分解反应,正确;

D、反应中乙物质的变化质量为15,丙物质的变化质量为9,故比为:

15:

9=5:

3,错误,故选C。

【点睛】

反应中的某物质是否是催化剂要从两方面判断:

一是看该物质的质量有没有改变,二是看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9.科学研究表明,氨气在常压下就可液化为液氨,液氨能在氧气中燃烧,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aNH3+bO2═cN2+dH2O.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氨气液化是物理变化B.NH3中氮元素化合价为+3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a、b、c、d分别为4、3、2、6

【答案】B

【解析】A、氨气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正确;

B、氨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x+3=0,x=-3,错误;

C、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物也是单质和化合物,故是置换反应,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得,a、b、c、d分别为4、3、2、6,正确,故选B。

10.石墨烯是单层的石墨,它是已知世界上最薄、最坚硬的新型材料,有良好的导电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下列有关石墨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C60是同一物质B.属于新型的化合物

C.可做润滑剂D.在氧气中燃烧可能生成CO2、CO或二者的混合物

【答案】D

【解析】A、石墨烯是单层的石墨可以判断为C与C60不是同一物质,错误;B、石墨烯是碳单质,错误;C、石墨烯是单层的石墨,它是已知世界上最薄、最坚硬的新型材料可以判断硬度大于金刚石,错误;D、石墨烯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CO2、不充分燃烧生成CO,即石墨烯在氧气中燃烧可能生成CO2、CO或二者的混合物,正确。

故选D。

11.关于C、CO、CO2三种物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三种物质都含有碳元素,都具有还原性

②CO、CO2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③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④CO2排放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CO易引起中毒

⑤CO2可用来灭火,CO可用作燃料.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⑤

【答案】C

【解析】①C、CO、CO2三种物质中都有碳元素,碳和一氧化碳有还原性,但二氧化碳没有还原性,错误;②CO、CO2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正确;③CO2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不能用于人工降雨,错误;④CO2排放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CO易引起中毒,正确;⑤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来灭火,CO可用作燃料,正确,故②④⑤正确,故选B。

12.下列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实验,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

B.通过上述实验能得出,灭火原理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

C.实验Ⅲ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

D.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答案】B

【解析】A、实验Ⅰ中蜡烛因为没有氧气,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实验Ⅱ中因为氧气充足,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正确;B、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实验Ⅲ中蜡烛熄灭,是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但没有降低温度灭绝空气,错误;C、在实验Ⅲ中蜡烛熄灭,是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正确;D、实验Ⅳ中蜡烛熄灭,可以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正确。

故选B。

点睛:

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下列对意外事故的处理中,错误的是(  )

A.家用电器着火时,应立即用水浇灭

B.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C.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时,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D.发生火灾时,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

【答案】A

【解析】A、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浇灭,会造成触电,错误;B、发现煤气泄漏,关闭阀门开窗通风,正确;C、若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这样可以隔绝氧气,从而起到灭火的原理,正确;D、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时可拨打119火警电话,身陷火灾现场,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自救,正确。

故选A。

14.下列物质,前者属于单质,后者属于氧化物的是(  )

A.水、二氧化硫B.生铁、二氧化锰

C.氢气、高锰酸钾D.金刚石、干冰

【答案】D

【解析】A、水和二氧化硫都是氧化物,错误;

B、生铁是混合物,二氧化锰是氧化物,错误;

C、氢气是单质,高锰酸钾是化合物,不是氧化物,错误;

D、金刚石是碳的单质,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氧化物,正确,故选D。

【点睛】

单质是指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5.把某稀硫酸分为等体积的两份,放入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金属,反应后金属都没有剩余且生成的化合物中金属元素化合价都为+2,产生H2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活动性甲>乙B.相对原子质量甲>乙

C.反应硫酸的质量甲>乙D.消耗金属的质量甲>乙

【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乙物质的反应速率比甲物质的反应速率快,故乙比甲活泼,错误;

B、由图可知,乙物质比甲物质生成的氢气少,故乙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甲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大,错误;

C、甲乙物质完全反应,甲物质生成的氢气多,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故甲物质反应消耗硫酸的质量多,正确;

D、由题可知消耗金属的质量相等,且没有剩余,错误,故选C。

16.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

【答案】D

【解析】A.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C+2CuO高温2Cu+CO2↑,属于置换反应;CuO+CO△Cu+CO2,不属于置换反应。

错误;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碳元素、铜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改变,错误;C.氧化铜是黑色固体,铜是红色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