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3 第39讲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9024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3 第39讲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3 第39讲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3 第39讲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3 第39讲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3 第39讲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3 第39讲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3 第39讲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3 第39讲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3 第39讲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3第39讲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Word版含答案

第39讲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2)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高涨。

(3)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2.提出:

孙中山在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三民主义。

3.内容

(1)民族主义:

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2)民权主义: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3)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

[易错提醒] “平均地权”≠“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

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

4.评价

(1)它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2)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3)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4)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作用。

(5)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多次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孙中山认识到革命力量在人民群众之中;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提出: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3.含义

(1)民族主义:

突出反帝的内容;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2)民权主义: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3)民生主义:

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4.意义: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是孙中山在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归纳总结] “一、二、三、四、五”归纳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一个目标: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二个阶段:

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三个革命:

民族革命(前提)、政治革命(核心)、社会革命(补充)。

四大成果:

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兴起国民革命。

五大转变:

由从医救民到政治救国;由和平改良到暴力革命;由集中推翻清政府到全面反帝反封建;由依靠军阀到建立革命武装;由资产阶级独立奋斗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毛泽东思想

1.萌芽:

国民大革命时期。

(1)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

(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强调农村革命的意义。

2.诞生:

井冈山时期。

(1)标志: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

(2)文章: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成熟:

延安时期。

(1)标志: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中国革命进行了系统论述。

(3)文献: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4.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

(1)理论: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理论以及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等。

(2)文章: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

[易错提醒] 正确区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个人的正确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

(2)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其错误的思想认识,因此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否定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

四、邓小平理论

1.形成

(1)1978年12月,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2)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

2.发展

内容

意义

南方

谈话

深刻阐发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

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中共

十四大

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中共

十五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精微点拨] 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

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考点一 “天下为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1.唯物史观——多元视角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2.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名称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由不反帝到反帝;由反满到各民族平等(联俄、联共)

民权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到平民共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联共)

民生

平均地权

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更加关注工农的利益(扶助农工)

1.论从史出:

孙中山的民生与民权思想的发展

(1)由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史料 ……中国以农立国,而全国各阶级所受痛苦,以农民为尤甚。

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

——《国民党一大宣言》

结论 民生主义新发展——耕者有其田。

(2)由资产阶级专有民权→平民的民权

史料 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

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孙中山《国民党一大宣言》

结论 民权主义更丰满,凸显与时俱进的品质。

2.史由证来: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是反满兴汉吗?

分析史料,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

史料 孙中山的反满民族主义有六点“革新”:

一是“把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统一民族国家的思想灌注到原有的华夏民族意识中去,从而改造了适合地主阶级需要的‘内中国而外四夷’的传统观念”;二是“主张改君主政体为共和政体,从而扬弃了‘尊周攘夷’和‘反清复明’这类有浓厚的宗法色彩和帝制思想的传统观念”;三是“主张‘师夷’,从而否定了盲目排外和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四是“对内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从而基本上排除了‘贵华夏而贱夷狄’的传统观念”;五是“寓联满于排满之中”,“这就破除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观念”;六是“主张在革命胜利后实行民族同化”,“从而扫荡了‘明夷夏之辨’和‘严夷夏之防’这类传统观念”。

——史学家张正明

提示 有的观点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是反满兴汉,史学家张正明认为孙中山将其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创新,是值得肯定的。

论证  

答案 作者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反满的民族主义,且进行了六点革新,从而合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需要,扬弃、否定、排除、破除、扫荡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为近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实现民族平等与团结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从民族主义角度肯定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思想,其观点是值得肯定的。

考点二 “走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影响

(1)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2.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1)从思想路线上看:

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从道路选择上看:

正如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样,邓小平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后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符合中国的国情。

(3)从统一战线上看: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同样,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统一战线。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综合认识

中共理论成果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并中国化的产物,其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解决了怎样完成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问题(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获取材料信息:

分析材料,解读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之处

材料 同城市相比,农村是落后的。

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

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

……由于共产党的领导,新式的农民战争不同于旧式的农民起义;由于农民参加了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又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强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社会基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主要信息  

答案 材料肯定了毛泽东创造性地找到了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与依靠力量。

主要表现在:

①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然性。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战争的特殊性。

江苏卷5年考题统计

2015年

选择题T13,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2014年

选择题T10,农村生产关系的改变

2013年

选择题T12,1978~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

1.命题点:

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论断

(2015·江苏单科,13)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可知邓小平的这一讲话是让人们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据此判断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故A项正确。

浦东开发与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故排除B项。

“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改革开放,故排除C项。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初步建立的,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自发性

(2014·江苏单科,10)有学者指出:

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

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

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答案 D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四川农民于1978年底至1979年初率先实行的,在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支持下,这一制度迅速扩展到全国农村,使农民告别了人民公社制度,符合材料“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故D项正确。

A、B、C三项都是政府行为,不符合题意。

1.命题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

(2017·泰州二模,28)1924年1月孙中山说:

“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

“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

A.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

C.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D.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可以知道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故D项正确。

2.命题点: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目标

(2018·宿迁模拟,28)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材料说明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  )

A.奠定政治革命社会基础

B.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C.实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

D.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

答案 B

解析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基础问题,故A项错误;“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表明欧洲的问题主要是贫富不均,所以被列为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帝的内容,故D项错误。

3.命题点: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历史地位

(2017·宜兴高三摸底,29)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这一时期(  )

A.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逐渐探索出来

B.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特点

C.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明确提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

答案 A

解析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A项正确;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特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形成完整的体系是在抗战时期,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明确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命题点:

邓小平的“南方讲话”的历史作用

“南方讲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

也有理论上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

邓小平“南方讲话”(  )

A.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B.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C.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起到了打破思想认识误区,坚定人们社会主义信念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 1985年3月,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故A项错误;1979年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故B项错误;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故C项错误;“南方讲话”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命题,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故D项正确。

5.命题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答案 C

解析 史料中“改革的目标”→“市场经济体制”是关键主题语,这是对中共十四大内容的描述,由此可快速确定答案为C。

6.命题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法国民族主义的比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

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

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

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 相同:

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

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

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相互间是平等的”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进行总结。

第二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信息“抨击君主专制”“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进行概括。

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主要是两国的国情,可以侧重分析两国当时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中国方面还要考虑中共和苏俄的影响等。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常州三模,7)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

“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有鉴于此,他认为应该实行(  )

A.民主主义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D.民生主义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实行社会革命即民生主义,故A项错误;民族主义是民族革命,故B项错误;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故C项错误;民生主义是社会革命,故D项正确。

2.(2018·南通月考)1905年,孙中山曾拜访位于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

当时比利时的一家报纸就曾引述他的谈话:

期盼中国“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但又能戒除这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中国人应该“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

这说明孙中山的思想(  )

A.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怀

B.蕴涵了社会主义的要素

C.避免了西方道路的印记

D.符合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答案 B

解析 孙中山是革命政治家,材料中“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表明了其现实追求,而非仅仅充满了理想主义,故A项错误;第二国际主张社会主义,材料中“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表明孙中山借鉴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避免了西方道路的印记,与材料中“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不符,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的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中“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不符,故D项错误。

3.(2018·海门一模,11)1918年夏季,孙中山通过美洲华侨向列宁和苏俄政府发去电报,表示他对列宁和苏俄政府的祝贺。

1923年8月,又派出“孙逸仙博士访苏代表团”赴苏考察。

这表明(  )

A.中苏两国已达成革命共识

B.孙中山认同苏俄革命道路

C.孙中山已产生联俄的倾向

D.反帝反封已成为时代潮流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均无法看出中苏两国已达成革命共识,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苏俄的革命道路,即城市中心论,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孙中山对列宁和苏俄政府的祝贺到派遣代表团赴苏考察可以看出孙中山已经产生联俄倾向,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反帝反封,故D项错误。

4.(2017·盐城高三期末)清帝退位后,曾有记者问孙中山为何对“今日北京之政争”不甚注意,孙中山明确表示目前对中国的社会革新,“比党务与政治问题更有兴趣”。

材料中“社会革新”主要是指(  )

A.振兴民族经济、改善民生

B.反对军阀专制、捍卫民主共和

C.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启蒙

D.号召民众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孙中山明确表示目前对中国的社会革新,‘比党务与政治问题更有兴趣’”说明“社会革新”不属于政治问题,结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可以判断应该是“振兴民族经济、改善民生”,故A项正确;清帝退位后,军阀专制统治还没建立,故B项错误;“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启蒙”,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符,故C项错误;“号召民众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符,故D项错误。

5.(2018·南通一模,8)下图是孙中山为黄埔军校题写的训词。

孙中山当时主张(  )

A.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

B.加快北伐战争的进程

C.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中华民国十三年”可知,当时是1924年,所以材料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应为新三民主义思想,清政府被推翻(1912.2.12,溥仪下诏退位)是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不符合题目中的时间,故A项错误;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此时孙中山已经逝世(1925年),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故C项正确;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但不是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故D项错误。

6.“等到自强、变法、拳祸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作者认为,孙中山的方案(  )

A.有利于挽救清朝统治的危机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是第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D.寄托了解决民族危机的新希望

答案 D

解析 材料“等到自强、变法、拳祸都失败了”说明前面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农民阶级等救国的尝试失败是国人关注孙中山主张的背景,故D项正确。

7.(2017·南京、盐城二模)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

“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

”由此推断国民党(  )

A.广州国民政府实行土地国有

B.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D.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 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核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