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消费电子行业集体沦陷 内忧外患不败神话破灭.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116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消费电子行业集体沦陷 内忧外患不败神话破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日本消费电子行业集体沦陷 内忧外患不败神话破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日本消费电子行业集体沦陷 内忧外患不败神话破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日本消费电子行业集体沦陷 内忧外患不败神话破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日本消费电子行业集体沦陷 内忧外患不败神话破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消费电子行业集体沦陷 内忧外患不败神话破灭.docx

《日本消费电子行业集体沦陷 内忧外患不败神话破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消费电子行业集体沦陷 内忧外患不败神话破灭.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本消费电子行业集体沦陷 内忧外患不败神话破灭.docx

日本消费电子行业集体沦陷内忧外患不败神话破灭

日本消费电子行业集体沦陷内忧外患“不败神话”破灭

  眼前这场危机无疑是日本电子制造业有史以来遭遇的最大打击。

更为不妙的是,这也许只是梦魇的开始,对那些在亏损泥潭中苦苦挣扎的电子厂商来说,最好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日本消费电子产业的“不败神话”正在破灭。

  2月4日,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制造商松下发布声明称,受经济持续滑坡和日元走强等因素的影响,公司或将创下6年来的最大亏损,预计截至3月31日的2008财年,公司将出现3800亿日元(约合43亿美元)的净亏损。

就在去年11月,松下还曾预计该财年有望实现300亿日元的盈利。

显然,松下当时低估了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效应。

  松下同时宣布裁员1.5万人并关闭27家工厂的计划。

松下董事上野山实表示,公司下一财年还将关闭更多的工厂,届时松下关闭的工厂数将占总数的20%。

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分析师MasahikoIshino将松下的股票评级定为“弱于大盘”,称“销量的放缓速度比预期的要快,松下明年也很难实现盈利”。

  事实上,松下当下面临的惨境正是日本消费电子产业的集体写照,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已经蔓延到整个日本电子业。

虽然在2008年11月之前,日本各大电子巨头还在盘算着该财年或多或少的净利润,不过短短几周之后,整个日本电子业却呈现哀鸿遍野的景象。

包括松下在内的日本七大电子制造商发布的预期数据显示,这些企业2008财年总计净亏损将达223亿美元,其中日立预计净亏损高达78亿美元,创日本制造业史上最高年度亏损纪录。

  在日元大幅升值、消费需求萎靡等多重不利因素冲击下,整个日本消费电子产业几乎全线溃败。

  

  外部环境恶劣

  

  2月2日,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发表声明称,日元兑美元汇率居高不下是日本制造业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日本电子制造商也强烈要求政府尽快干预汇市。

据报道,去年日元兑美元升值近22%;今年1月,日元兑美元汇率更达到87.13比1,为1995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日元升值已严重削弱日本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日本财务省数据显示,去年12月该国对外贸易顺差比上年同期少了80%,出口总额减少35%,为1980年开始相关统计以来的最大月度降幅。

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高级经济学家新家义贵认为,日本出口额很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进一步下降,该国经济衰退正在加剧。

  受汇率影响,日本电子企业在海外的投资价值也明显缩水。

索尼方面表示,公司约80%的营收来自海外市场,受日元汇率波动影响非常大,日元走强蚕食了索尼的海外业务利润。

  在日元持续走强的同时韩元却在大幅贬值,这使得竞争对手三星和LG的产品价格竞争力大幅提高。

2008年第四季度1美元兑1362韩元,而2007年同期则为1:

921,这意味着在欧美市场韩国电子产品的价格同比下降了40%,而日本产品的价格则上涨了30%。

  另一方面,日本股市在金融危机下严重缩水。

2008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日经平均指数较上年底下跌42%。

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松下、日立等消费电子业巨头股票资产也大幅贬值。

  让日本电子企业备受打击的还有经济危机下消费者的信心缺失。

大和证券SMBC分析师MaikoNoguchi称,去年9月之后,金融危机引发的不安情绪席卷各地,不只是发达国家,包括新兴市场在内的世界各国内部需求都将无法提振。

  经济下滑抑制了消费支出,研究公司预测2009年全球PC、液晶电视等消费市场均会出现萎缩。

DisplaySearch分析师克里斯?

克罗蒂称,经济下滑和需求放缓对日本消费电子行业构成了双重打击,“没有哪款产品能够帮助这些企业摆脱困境”。

而美国最近一份调查也显示,今年只有5%的消费者打算增加消费电子产品方面的支出,大部分消费者都打算缩减此类支出。

  企业削减生产的速度跟不上销售下滑的速度。

为了应对当前的供货过剩问题,除了关闭工厂和推迟扩张计划外,相关企业会采取更加激烈的措施。

日本瑞穗证券分析师RyosukeKatsura称,企业通常都会通过降价来刺激消费并清空库存,但是经济危机使得消费者囊中羞涩,无论降价与否,他们都不太可能购买液晶电视这类高价产品。

  

  发展模式受质疑

  

  全球经济危机还放大了日本消费电子产业长期以来的先天性缺陷。

  美国《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这些电器巨头们的亏损暴露了日本公司一直以来就未曾解决的深层问题:

笨拙的企业结构、对日益商品化的产品线抱残守缺,以及将问题推到将来解决的习惯。

  以索尼为例,在过去的八年里,该公司已有七年未能实现预期收益目标。

事实上,虽然目前索尼仍占据全球消费电子行业领军地位,但其在多个领域正遭受竞争对手的强大压力。

  索尼随身听(walkman)曾开创音乐播放器的全新时代,现在它却远远落后于苹果i-Pod;其视频游戏机也曾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不过却是在长期亏损运营,而主要竞争对手任天堂盈利能力正持续增长;液晶电视是索尼最大的业务之一,2008年第三财季索尼共卖出500万台,完成3700亿日元的销售额,但营业亏损达430亿日元――索尼液晶电视业务已经亏损多年。

  业内分析认为,索尼的问题在于,公司没有能够在各地建立起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使得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比如液晶电视业务,目前其液晶面板主要在日本生产,甚至整机也由该公司独立完成。

大和总研的数据显示,索尼半数以上的产品仍在本土生产,而日本市场只占其电器销售收入的15%。

  索尼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整个日本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状况。

长期以来,日本消费电子业在产品的高附加值方面优势明显,有人曾归纳其产业发展模式:

首先在某部件上取得关键技术,然后依靠巨额投资获得成本优势,从而实现对该部件供应链的控制。

  这一以技术为先导的商业模式确立了日本消费电子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市场需求旺盛时,这种模式优势明显,但在当下灵活的低成本竞争对手和越发挑剔的消费者面前,这一模式显得滞后。

  有分析师指出,有着强大市场号召力的苹果iPhone几乎没有采用日本制造的高附加值部件,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代工厂商选用了商品化程度更高的廉价部件,这对一直信奉技术至上和自有工厂的日本电子厂家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实际上,苹果、RIM等最近发展迅速的欧美公司并没有自己的硬件制造工厂,却实现了较高的利润率,并保持着运转的灵活性。

不过这一模式似乎违背了日本制造企业的原旨,大部分日本消费电子制造商坚信企业就应该有自己的生产车间。

  无法让自己的技术形成全球标准,也是日本电子业的先天性缺陷。

业内专家罗清启曾指出,欧美成熟消费电子业的竞争并不是简单的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首先获取全球化标准话语权,然后在这种话语权的控制下生产或者授权生产。

  对日本消费电子企业来说,变革不是容易的事,不过眼下的生存危机正在动摇日本消费电子制造商的核心价值观。

  

  自救“过冬”

  

  日本公司少有裁员事件发生。

不过,尽管不符合日企传统,受全球经济疲软的影响,日本电子巨头近期均宣布大规模裁员计划,日本九大电子厂商裁员规模已超过6.6万人。

其中NEC更是裁员超过2万人,占该公司全球员工总数的13%左右。

  在大规模裁员的同时,各大电子厂商正通过削减固定支出应对眼下亏损局面,以尽快走出困境。

日立表示,将实施剥离非盈利业务、关闭部分工厂等重组措施,以实现在2010年3月前削减固定成本2000亿日元的计划。

该公司高级副总裁ToyoakiNakamura甚至悲观地表示:

我们难以预测将来的情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削减固定成本、试图产生现金流。

  索尼将液晶电视部门作为业务重组的重心,计划将日本的两家液晶电视工厂合成一家,并准备关闭一成左右的工厂。

索尼CEO霍华德?

斯金格认为“没什么不能实施的措施”。

  东芝或将关闭部分本土芯片工厂,并将2009财年的设备投资缩减到1000亿日元以下。

东芝在日本有十家芯片工厂。

不过为了充分利用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公司没有关闭位于中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芯片工厂的计划。

  松下也宣布,定于今年3月底前关闭全球27家工厂,其中日本13家,海外14家,超过其工厂总数的一成。

松下总裁大坪文雄重申,公司将关闭过去3年呈现亏损的任何事业体、工厂或生产线。

  另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东芝、索尼、日立、松下四大厂商2009财年削减固定开支合计将达到8500亿日元。

  此前日本电子巨头们制定的大规模投资计划也在迅速缩减。

夏普和索尼为对抗三星而制定的共同生产液晶面板的计划已拖延至2010年3月;松下宣布,原先计划在未来3年内投入4450亿日元用于液晶面板工厂建设,现在削减计划的23%。

  NEC计划关闭位于加州的6英寸芯片工厂,并于2010年3月前关闭在日本的另一家工厂。

NEC称,将关注更先进的、在成本上更具竞争性的产品生产线。

  除企业内部重组外,行业内的整合也在逃一步展开。

松下将三洋电机收归囊中,并继续加大对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环保产品领域的投入,以摆脱旧有业务模式,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东芝和NEC已开始就芯片业务整合进行谈判,如果合并成功,新公司的收入约为167亿美元,规模将超过三星的芯片部门。

有传闻称,富士通未来也可能会加入。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全球经济衰退的状况短期内不会好转,如果日元汇率未来一段时间一直高企,日本电子产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将更加严峻,到时候,日本电子厂商为求生存可能会加快重组合并的步伐。

  

  寻找中国市场机会

  

  虽然日本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一海之隔的中国市场仍可能是2009年日本消费电子企业渡过难关的最重要避风港。

  近日,日立中国宣布,自今年4月1日起,将由日立现任理事大野信行接替长野?

s史,就任中国总代表。

由于日立刚刚公布亏损7000亿日元的预期业绩,曾有分析怀疑日立中国是因业绩不佳而换帅。

  对此,日立中国方面回应称,换帅仅是一次正常的人事调整,与业绩下降无关。

日立中国公共关系部沈悦表示,长野?

s史任期内日立中国的业绩发展良好,其回到日立总部后将会升职并负责集团海外销售业务。

  不过,业内分析认为,日立中国此时换帅,显然是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情况下,中国政府对基础设施投入4万亿元,这提高了日立对中国市场的期望值。

同时,一些宏观数据也显示,中国市场即将见底反弹,这也让日本企业有了想象空间。

2008年上半年日立在中国地区销售额达5885亿日元,同比增长11%,占其全球份额的11%。

日立预计到2010年其在华销售规模将达到130亿美元。

  不光是日立,其他各大日本电子商都把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中国看做走出眼下困境的绝佳机会。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影响相对较小的中国市场,将在日本企业的战略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索尼称,未来几年是中国消费电子业向数字化和网络化过渡的重要时期,产业升级和消费需求将带来巨大的商机,中国作为索尼最大潜力增长市场和运营价值链上重要一环的地位将不会发生改变;松下中国也表示,虽然全球的经济环境严峻,需要适当的措施改善经营状态,但在中国市场,松下没有收缩投资的想法,将继续加大对该市场的开发力度。

  全球金融危机让日本电子最重要的欧美市场成了重灾区,随着欧美市场的萎缩,中国市场成为日本电子巨头的战略要地。

市场调研机构GfK认为,今年的中国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该机构还预测,今年中国电子消费品市场占全球市场的比例将达到14.5%。

  不过,也有专家指Ⅲ,除了日本厂商,越来越多的欧美电子巨头也将目光转向中国市场,恐又将形成同质化的竞争格局。

在与同样实力强大的欧美、韩国甚至中国本土电子厂商的竞争中如何占据先机,将成为日本电子厂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