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筹码分布和主力成本分布特征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833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股票筹码分布和主力成本分布特征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股票筹码分布和主力成本分布特征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股票筹码分布和主力成本分布特征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股票筹码分布和主力成本分布特征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股票筹码分布和主力成本分布特征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股票筹码分布和主力成本分布特征doc.docx

《股票筹码分布和主力成本分布特征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股票筹码分布和主力成本分布特征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股票筹码分布和主力成本分布特征doc.docx

股票筹码分布和主力成本分布特征doc

第三讲股票筹码分布和主力成本分布特征

股票交易都是通过买卖双方在某个价位进行买卖成交而实现的。

随着股票的上涨或下跌,在不同的价格区域产生着不同的成交量;这些成交量在不同价位的分布量,形成了股票不同价位的持仓成本。

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人管股票叫筹码,也只有中国人把投资股票叫“炒股”。

而股票前面加上“炒”字,就有了更多的人为操作的味道有了更多的博弈的味道。

而如果把股票的仓位叫做“筹码”,那就无异于把股市当成了赌场,这个我们不做讨论。

在股市的这场博弈中,人们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资金换取别人的筹码,再用自己的筹码换取别人的资金,于是乎就赚了别人的钱。

所以对任何一个炒股的人,理解和运用筹码及成本分布是极其重要的。

1.筹码分布及成本对应原理

  我们先做这样一个假设:

某公司有16股股票,这16股被3个不同的投资者持有。

股东A曾在10元价位上买过3股,而后又在11元价位上买了6股;而股东B则在12元的持仓成本上买进了4股;股东C,在13元上买了1股,在14元上持有2股。

把这3位股民的股票加起来,正好是16股。

  我们来做一张图,在这张图上,我们就把股票换成像麻将牌一样的筹码,在图的右边,我们先把价位标清楚,从10元一直标到14元,共5个价位,然后我们把这些筹码按照当时股东们买它的成本堆放到它相应的价位上,于是就形成了下图12-------1的样子: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这只股票在11元价位上,投资者的筹码比较重一些,12元至10元次之,13元以上筹码量就不多了。

此外,除了上面所说的股东A、B、C以外,曾经还有一位投资者D,在9元左右买过这只股票,后来又以11元转卖给了股东A,于是D先生提出了一个问题:

“我9元钱的历史交易怎么没有在这张筹码分布图上得到反映?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讲清楚,大家注意到图上的筹码总共只有16股,而这只股票的流通盘也是16股,筹码分布只去表现这一天所有在册股东的建仓成本,由于D已经卖掉了自己的股票,所以他的筹码在筹码分布上就看不见了。

这是筹码分布的一个重要特征:

既它反映一只股票的全体投资者在某一个交易日全部流通盘上的建仓成本和持仓量,它所表明的是盘面上最真实的仓位状况。

  随着交易的继续,筹码会在投资者之间进行流动,因而筹码分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假定随后发生了一个交易:

股东B把他的12元价位建仓的4股股票卖掉了3股,成交价是14元,由股东D承接,于是筹码分布就成为了图12---2的那个样子:

事实上,筹码分布并不关心盘面中的筹码到底是属于股东A的还是股东B的,上面的两张模拟图之所以标注股东的持股状态,仅仅是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一些。

股票的流通盘是固定的,100万的流通盘就有100万的流通筹码;无论流通筹码在股票中怎样分布,其累计量必然等于流通盘。

股票的筹码分布就是流通盘在不同的价位有多少股票数量。

如果换成真正的上市公司,那么一个公司的流通盘最少也有1000万股,其价位分布是相当广阔的。

图12—3是一张真正的筹码分布图,它被放在K线图的右边,在价位上它和K线图使用同一个坐标系。

当大量的筹码堆积在一起的时候,筹码分布看上去像一个侧置的群山图案。

这些山峰实际上是由一条条自右向左的线堆积而成,每个价位区间拥有一条代表持仓量的横线。

持仓量越大则横线越长,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堆在一起就形成了高矮不齐的山峰状态,也就形成了筹码分布的形态。

从图1—3中可以看出,2000年5月15日的深宝安A有两个不同的建仓密集区。

换句话说,在筹码分布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非常明显的密集峰:

一个位于4块多钱的价位附近,另一个位于6块多钱的价位区间。

图12—3:

深宝安A2000.05.15日的筹码分布

成本理论以及筹码转换原理:

根据相当多的投资者的获利了结的习惯,尤其就散户而言,在获利10%至20%之间最容易把股票卖掉;而对主力而言,很难在盈利30%以下时卖出他的大部分仓位。

那么,获利15%的获利盘对当日成交的贡献就比获利25%要大一些。

也就是这些投资者推动了成本的变化。

一轮行情发展都是由成本和筹码转换开始的,又因筹码成本转换而结束。

什么是成本和筹码转换呢?

形象地说,成本转换就是筹码搬家,是指持仓筹码由一个价位向另一个价位搬运的过程;它不仅仅是股价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持仓筹码数量的转换。

股票的走势在表象上体现了股价的变化,而其内在的本质却体现了持仓成本的转换。

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对一轮行情进行过程分析。

可以说,一轮行情的跌宕起伏是与庄家的行为密不可分的。

庄家行为最本质的体现是对做庄股票持仓成本的控制。

如同商品交易,从低价位买进,在高价位卖出,才会产生利润。

庄家的行为与商品交易有相同之处,但决不是简单的类似;它比商品交易的低买高卖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它是庄家行为和市场行为的高度体现。

一轮行情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

吸筹阶段、拉升阶段和派发阶段。

吸筹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低位大量买进股票。

吸筹是否充分,庄家持仓量的多少对其做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其一、持仓量决定了其利润量;筹码越多,利润实现量越大;其二、持仓量决定了其控盘程度;吸筹筹码越多,市场筹码越少,庄家对股票的控制能力越强。

同时,在吸筹阶段也常伴随着洗盘过程,迫使上一轮行情高位套牢者不断地割肉出局,庄家才能在低位吸筹承接。

其实,庄家吸筹的过程就是一个筹码换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庄家为买方,股民为卖方。

只有在低位充分完成了筹码换手,吸筹阶段才会结束,发动上攻行情的条件才趋于成熟。

庄家的吸筹区域就是其持有股票的成本区域。

拉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股价脱离庄家吸筹成本区,打开利润空间。

在此过程中,庄家用部分筹码打压做盘,同时又承接抛压筹码,但其大部分筹码仍按兵不动地留在了吸筹区域,等待高位卖出。

在拉升过程中,部分股民纷纷追涨,同时部分股民获利回吐;对于做庄技巧较好的庄家,如有大势的配合,庄家只需点上一把火,拉升工作主要由股民自行完成的;其间,庄家主要利用控盘能力调控拉升节奏。

在拉升阶段,成交异常活跃,筹码加速转手,各价位的成本分布大小不一。

派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卖出持仓筹码,实现做庄利润。

股价经拉升脱离成本区达到庄家的赢利区域,庄家高位出货的可能性不断增大;随着高位换手的充分,拉升前的低位筹码被上移至高位。

而当低位筹码搬家工作完成之时,庄家出货工作也宣告完成;一轮下跌行情了随之降临。

在一轮行情的流程中要充分重视二个概念:

低位充分换手和高位充分换手。

低位充分换手是吸筹阶段完成的标志;高位充分换手是派发阶段完成的标志。

它们是拉升和派发的充分必要条件。

所谓充分换手就是在一定的价格区域成交高度密集,使分散在各价位上的筹码充分集中在一个主要的价格区域。

总之,任何一轮情都是由高位换手到低位换手,再由低位换手到高位换手;这种成本转换的过程不仅是利润实现的过程,也是割肉亏损的过程,从而形成了股票走势的全部历史。

13.2成本和筹码分布形态

1、筹码单峰密集:

单峰密集是移动成本分布所形成的一个独立的密集峰形,它表明该股票的流通筹码在某一特定的价格区域充分集中。

根据股价所在的相对位置,单峰密集可分为低位单峰密集和高位单峰密集。

形态特征:

成本分布在某一价格区域高度密集,形成一个密集峰形。

在这个密集峰的上下几乎没有筹码分布。

形成机理:

在单峰密集区域,流通筹码实现了充分换手;上方的筹码割肉,在单峰密集区域被承接;下方的筹码获利回吐,在单峰密集区域被消化。

几乎所有的筹码在单峰密集区域实现了成交换手。

单峰密集对于行情的研判有三个方面的实战意义:

当庄家为买方股民为卖方时,所形成的单峰密集意味着上攻行情的爆发;当庄家为卖方股民为买方时,所形成的单峰密集意味着下跌行情的开始;当庄家和股民混合买卖时,这种单峰密集将持续到趋势明朗。

2、多峰密集形态特征:

股票筹码分布在两个或两个以价位区域,分别形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密集峰形;上方的密集峰,称为上密集峰;下方的密集峰,称为下密集峰;中间的密集峰,称为中密集峰。

根据上下峰形成的时间次序不同,可分为下跌多峰和上涨多峰。

(1)下跌多峰是股票下跌过程中,由上密集峰下行,在下密集峰处获得支撑形成下密集峰,而上密集峰仍然存在。

形成机理:

上密集峰被击穿,股价下行在下密集峰处受到支撑,止跌企稳。

上密集峰的部分筹码割肉至下密集峰,形成多峰密集。

通常上密集峰称为套牢峰,下密集峰称为吸筹峰。

相反有时候下跌多峰中的上峰也通常是庄家派发区域,其峰密集是庄家派发的结果.

双峰密集是由上密集峰和下密集峰构成,对股价的运行有较强的支撑力和阻力。

当股价运行至上密集峰处常常遇到解套压力,受阻回落;当股价运行至下密集峰处常被吸筹承接而反弹。

为此,也可将上密集峰称为阻力峰,下密集峰称为支撑峰。

峰谷:

双峰之间称为峰谷。

峰谷常常被填平,使双峰变成单峰。

由于双峰的上峰为阻力位,下峰为支撑位,股价通常在双峰间上下震荡运行,最终将上下峰消耗掉,在原峰谷的位置形成单峰密集,这就意味着吸筹整理阶段告以段落。

当股价处于下跌双峰状态时,一般不会立即发动上攻行情。

因为如果股价迅速突破上峰,展开上攻行情,就会使市场获利分布不均匀,下峰获利较高,如果市场追涨意愿不高,庄家就会面临下峰的获利抛压和上峰的解套抛售的双压力,给庄家的拉升带来困难。

必须指出,峰谷仅对下跌双峰具有意义;只有下跌双峰才会在峰谷处形成二峰合一的单峰密集。

(2)上涨多峰是股票上涨过程中,由下密集峰上行,在上密集峰处横盘震荡整理形成一个以上的上密集峰。

形成机理:

股价突破下密集峰形成上行趋势,经过一段涨幅后作震荡整理。

在此阶段由下峰处跟进的筹码在上峰处获利回吐,继续看涨的投资者在上峰处再次跟进,形成了上峰密集。

上峰密集的筹码全部来自下峰,是下峰部分筹码移位上峰的结果。

上涨多峰通常出现在做庄周期跨度较大的股票中,该类股在长期上涨过程中作间息整理,形成多峰状态。

它表明庄家仍没有完成持仓筹码的派发。

对上涨双峰的行情研判主要观察上下峰的变化对比。

在上涨双峰中,下峰的意义非常的重大,它充分表明了庄家现阶段仓底筹码的存有量。

如果上峰小于下峰行情将继续看涨,反之随着上峰的增大,下峰迅速减小,是下峰筹码被移至上峰的表现,此时庄家出货的可能性增大。

3、筹码发散形态特征:

筹码分布呈现不均匀松散的分布状态。

形成机理:

在一轮行情的拉升或下跌过程中,由于股价的波动速度较快,使得持仓筹码在每一个价位迅速分布;对于单交易日而言,其筹码换手量增大,但整个价格波动区域呈现出筹码分散的状态。

必须指出,筹码发散是一个过渡状态,当新的峰密集形成后,成本发散将随着峰密集程度的增大而消失。

筹码密集是下一阶段行情的孕育过程,筹码发散是行情的展开过程。

成本分布的密集和发散将投资行为鲜明地分为两个阶段,密集时是决策阶段,分布发散是决策的实施阶段。

一旦成本密集就意味着发生了大规模的成交换手。

这种大规模的成交换手意味着行情的性质将发生改变。

12.3筹码分布实战运用

1、上峰不死熊市不止;在下跌行情里,如果上密集峰没有被充分消耗,并在低位形成新的单峰密集将不会有新一轮行情的产生。

上攻行情的充分条件:

(1)股价的上方没有大量的套牢盘;

(2)在低位形成新的峰密集意味着止跌企稳;

(3)下跌多峰中的一个上峰是弱阻力位;

(4)对于下跌多峰的股票不宜草率建仓,应等待突破建仓。

600601方正科技97年2月展开了一轮上升行情。

该股二个月上涨了70%;随后该股在高位作震荡走势。

该股的筹码分布显示,高位换手极为充分;这就意味着在这个高位区庄家已大量出货和股民被大量套牢;其顶部密集峰就是套牢盘的形象表现。

随着下跌行情的展开,原顶部峰密集不断地向下发散,使得原顶部峰密集不断收缩减小。

这个过程就是顶部套牢盘不断的割肉的表现。

割肉过程在移动成本分布的透视下显得历历在目,触目惊心。

该股虽然大幅下跌,但是由于套牢峰仍然大量存在,使得该股的空方能量并没有被有效地消耗,产生上升行情的条件根本不具备。

该股在经历了较长时间超跌后的震荡整理,移动成本分布在低位逐渐密集形成了一个新的低位峰,原高位峰密集被充分消耗。

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