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函数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719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数函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对数函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对数函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对数函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对数函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数函数教案.docx

《对数函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数函数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数函数教案.docx

对数函数教案

§2.8.1对数函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2、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教学方法:

学导式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我们研究指数函数时,曾经讨论过细胞分裂问题,某种细胞分裂时,得到的细胞的个数是分裂次数的函数,这个函数可以用指数函数=表示。

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要求这种细胞经过多少次分裂,大约可以得到1万个,10万个……细胞,那么,分裂次数就是要得到的细胞个数的函数。

根据对数的定义,这个函数可以写成对数的形式就是

如果用表示自变量,表示函数,这个函数就是

由反函数概念可知,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这一节,我们来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Ⅱ)讲授新课

1.对数函数定义:

一般地,当且时,函数叫做对数函数

这里大家要明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所以,对数函数的解析式可以由指数函数求反函数得到,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也就是指数函数的值域、定义域。

即对数函数的定义域是(0,+∞),值域是R。

由于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所以的图象与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因此,我们只要画出和的图象关于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的图象,然后根据图象特征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

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定义域:

(0,+∞)

(2)值域:

R

(3)过点(1,0),即当时,

(4)在(0,+∞)上是增函数

(4)在(0,+∞)上是减函数

说明:

图中虚线表示的曲线是指数函数的图象

接下来,我们通过例题来看一下对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

3、例题讲解: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3)

分析:

此题主要利用对数函数的定义域(0,+∞)求解。

解:

(1)由>0得。

所以函数的定义域是;

(2)由得。

所以函数的定义域是;

(3)由9-得-3。

所以函数的定义域是

评述:

此题只是对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应强调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为使大家进一步熟悉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我们来做练习。

(Ⅲ)课堂练习:

课本P89练习1,2

要求:

学生板演练习,教师讲评

(Ⅳ)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大家应逐步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能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如求对数形式的复合函数的定义域问题。

(V)课后作业

一、课本P89习题2.81,2;

二、1.预习内容:

P88例题,例3

2、预习提纲:

(1)同底数的两对数如何比较大小?

(2)不同底数的两对数如何比较大小?

板书设计

§2.8.1

3.例题:

(1)4.学生练习

1.对数2.图象

(2)

(1)

定义性质

(3)

(2)

(4)

§2.8.2对数函数性质应用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单调性;2、掌握比较同底数对数大小的方法;3、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对数函数单调性比较对数大小

教学难点:

不同底数的对数比较大小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上一节,大家学习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明确了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即:

当时,在(0,+∞)上是增函数;当时,在(0,+∞)是减函数。

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对数函数单调性的应用。

(Ⅱ)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例2:

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

(2);(3)

分析:

此题主要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同底数的对数值大小。

解:

(1)考查对数函数,因为它的底数2>1,所以它在(0,+∞)上是增函数,于是

(2)考查对数函数,因为它的底数0<0.3<1,所以它在(0,+∞)上是减函数,于是

通过例2

(1)、

(2)的解答,大家可以试着总结两个同底数的对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步骤:

(1)确定所要考查的对数函数;

(2)根据对数底数判断对数函数增减性;

(3)比较真数大小,然后利用对数函数的增减性判断两对数值的大小

解:

(3)当时,在(0,+∞)上是增函数,于是

当时,在(0,+∞)上是减函数,于是

评述:

对数函数的增减性决定于对数的底数是大于是还是小于是。

而已知条件并未指明,因此需要对底数进行讨论,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要求学生逐步掌握。

例3:

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值的大小:

(1);

(2)

分析:

由于两个对数值不同底,故不能直接比较大小,可在两对数值中间插入一个已知数,间接比较两对数的大小。

解:

(1)

(2);;

评述:

例3仍是利用对数函数的增减性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当不能直接比较时,经常在两个对数中间插入1或0等,间接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例3

(2)题也可与1比较。

(Ⅲ)课堂练习:

课本P89练习3

补充:

比较与两个值的大小

要求:

学生板演,教师讲评

(Ⅳ)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大家要掌握利用对数函数的增减性比较两对数大小的方法,并要能逐步掌握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V)课后作业

一、课本P89习题2.83

二、1.预习内容:

函数单调性、奇偶性证明

预习提纲:

(1)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通法;

(2)判断、证明函数奇偶性的通法。

板书设计院

§2.8.2

例2例3学生练习

(1)

(2)1.

(2)

(2)2.

教学后记

§2.8.3对数函数性质应用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单调性;2.掌握比较同底数对数大小的方法;3.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证明通法

教学难点:

对数运算性质、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教学方法:

引导式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上一节,我要求大家预习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证明方法,现在,我们进行一下回顾。

1、判断及证明函数单调性的基本步骤:

假设—作差—变形—判断

说明:

变形目的是为了易于判断;判断有两层含义:

一是对差式正负的判断;二是对增减函数定义的判断。

1、判断及证明函数奇偶性的基本步骤:

1考查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比较与或者的关系;

3根据函数奇偶性定义得出结论。

说明:

考查函数定义域容易被学生忽视,应强调学生注意。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例题

(Ⅱ)讲授新课

例4: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2)

分析:

首先要注意定义域的考查,然后严格按照奇偶性证明基本步骤进行

解:

(1)由可得,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

()关于原点对称

又。

所以函数奇函数

评述:

此题确定定义域即解简单分式不等式,函数解析式恒等变形需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

说明判断对数形式的复合函数的奇偶性,不能轻易直接下结论,而应注意对数式的恒等变形。

解:

(2)由可得,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R关于原点对称

所以函数是奇函数

评述:

此题定义域的确定可能稍有困难,可以讲解此点,而函数解析式的变形用到了分子有理化的技巧,应要求学生掌握。

例5:

(1)证明函数在上是增函数。

(2)问:

函数在上是减函数还是增函数?

分析:

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函数单调性证明通法,同时熟悉上一节利用对数函数单调性比较同底数对数大小的方法。

证明:

设,且

又在上是增函数

∴,即

∴函数在上是增函数

(2)题证明可以依照上述证明过程给出

评述:

此题可引导学生总结函数的增减性与函数的增减性的关系,并可在课堂练习之后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Ⅲ)课堂练习

(1)证明函数在上是减函数;

(2)判断函数在上的增减性

(Ⅳ)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大家能进一步熟悉对数函数的性质应用,并掌握证明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通法,提高数学应用的能力。

(V)课后作业

一、1.求的单调递减区间;

2.求的单调递增区间;

3、已知在[0,1]上是的减函数,求的取值范围

二、1.预习内容:

课本P90例1,P96~P97

2.预习提纲:

(1)什么是数学模型?

(2)什么是数学建模

(3)你认为数学建模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设计

§2.8.3

例4例5学生练习

(1)解答

(1)

(2)解答

(2)

教学后记

§2.9.1函数的应用举例

教学目标:

1.了解数学建模;2.掌握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关系式;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关系式

教学难点:

数学建模意识

教学方法:

读议讲练法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性质以及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并要求大家在课前对本章作系统地归纳整理,接上来,用已学过的知识举例说明函数的应用。

(Ⅱ)讲授新课

大家首先阅读课本P96~P97,来了解一下数学建模的有关知识

1、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

简单地说,数学模型就是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再从数学角度来反映或近似地反映实际问题时,所得出的关于实际问题的数学描述。

数学模型方法,是把实际问题加以抽象概括,建立相当的数学模型,利用这些模型来研究实际问题的一般数学方法。

2、例题讲解:

例1:

用长为m的铁丝弯成下部为矩形,上部为半圆形的框架(如图),若矩形底边长为2,求此框架的面积与的函数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分析:

所求框架面积由矩形和半圆组成,数量关系较为明确,而且题中已设出变量,所以属于函数关系的简单应用。

解:

如图设,则CD弧长=,于是AD

因此

再由解之得

即函数式是:

;定义域是:

评述:

此题虽为函数关系的简单应用,但应让学生通过此题明确应用的能力要求及求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1.数学应用题的能力要求:

(1)阅读理解能力;

(2)抽象概括能力

(3)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

(4)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1)合理、恰当假设;

(2)抽象概括数量关系,并能用数学语言表示;

(3)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4)数学问题的解向实际问题的还原。

有了上述说明,我们在看例2时就应有所注意。

例2:

如图所示,有一块半径为R的半圆形纲板,计划剪裁成等腰梯形ABCD的形状,它的下底AB是⊙O的直径,上底CD的端点在圆周上,写出这个梯形周长和腰长间的函数式,并求出它的定义域。

分析:

要用腰长表示周长的关系式,应该知道等腰梯形各边的长,下底长已知为2R,两腰长为2,因此,只须用已知量(半径R)和腰长的函数式。

解:

如图所示,AB=2R,C、D在⊙O的半圆周上设腰长AD=BC=,作DE⊥AB,垂足为E,墨守成规结BD,那么∠ADB是直角,由此Rt△ADE~△ABD。

∴即∴

所以,即

再由解得

∴周长与腰长的函数式为:

,定义域为:

评述:

例2是实际应用问题,解题过程是从问题出发,引进数学符号,建立函数关系式,再研究函数关系式的定义域,并结合问题的实际意义做出回答,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一种最简单的情形。

(Ⅲ)课堂练习

课本P92练习薄,2

(Ⅳ)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大家应对数学建模有所了解,并能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关系式,逐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V)课后作业

一、课本P93习题2.91,2

二、1.、预习内容:

课本P91例2

2.预习提纲

(1)例2的数学模型和哪种函数有关?

(2)试列举有关平均增长率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2.9.1

1.应用题要求;3.例14.例2例5学生练习

2.基本步骤

教学后记

§2.9.2函数的应用举例

教学目标:

1.继续了解数学建模的方法;2.能够建立有关增长率的数学模型;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数学建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学建模意识

教学方法:

引导式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上一节,我们了解了数学建模的方法和较简单的情形,并总结了解答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