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589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案.docx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案.docx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总目录:

阅读

11、邓稼先 杨振宁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我也追“星”

教学分工安排:

两个同学负责一篇课文(自由组合),多出来的一篇由主要负责人讲解,由写总教案计划的同学负责讲解“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部分。

 

11、邓稼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邓稼先、杨振宁两位科学家的科学成就。

     掌握文中出现的成语。

能力目标:

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品味文中平实而感情充沛的语言。

情感目标:

体会科学家攀登科学高峰的执着和坚韧。

     感受科学家之间深厚而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难点:

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

三、课型:

讲读型

四、课前准备:

学生:

预习并查阅资料,了解两位科学家的相关情况。

教师:

两位科学家的人物像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一)导入

一位名人曾说过: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挂出邓稼先、杨振宁两位科学家的人物画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站在科学峰顶的两位科学家。

(二)检查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  截然不同  妇孺皆知  风悲日曛  

兽铤亡群  燕然勒功  马革裹尸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作者和文中表现的人物都是家喻户晓的科学家,他们又是有五十年交情挚友。

谁能简要介绍他们的情况?

(师作总结)

2、课文的六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四)综合探究

1、文中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文章中第二部分写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他被称为“‘两弹’元勋”,文中为什么没有详写他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呢?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要把他俩对比着写?

4、你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句话?

(五)小结

   作者为了表现一位科学家卓越的一生,在近一百多年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接着简单介绍其生平经历和贡献。

然后又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对比着写,以突出邓稼先身上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品质。

(六)作业

   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你觉得朝着心中的目标向前时,现在自己有什么优势?

还需要在哪方面多努力?

用一段话客观地分析一下,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板书设计:

邓稼先

是位影响巨大的历史性人物

是具有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杰出科学家

 

 

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综合探究

1、听说中国的原子弹是自力更生搞出来时,作者为什么会热泪盈眶?

2、朗读第五部分的《吊古战场文》,说说这首诗的现代文意思。

这里引用《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期的一首歌,有何用意?

3、如何理解: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4、第六部分为什么引用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

5、课文六个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6、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试举例说明。

三、小结

  作者以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描述了邓稼先光辉的一生。

表现了他身上所特有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

全文设置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相当于“小引”,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

第三部分对第二部分进行补充延伸,第四、五部分又从不同的角度阐明邓稼先的崇高精神。

四、实践活动

从网上检索或上图书馆查找有关“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合作出一期手抄报。

五、作业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

板书:

邓稼先

引子(1)                   与奥本海默对比(3)

       生平和贡献(2)  另一侧写贡献大(4)                     

总结(6)            中国“男儿”(5)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双音节词和成语的读音与用法。

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精致严谨的结构,过渡语段的作用。

理解艰深语句的作用,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的高尚的人格,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精神实质。

学习文章选材、组材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叙述中的描写的运用及作用。

关键词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

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

(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

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

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烁赶为,言行一致。

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质。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资料交流,资源共享。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引导:

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

“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

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1、教师播放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表情朗读,教师指导。

3、学生齐读课文,而后思考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把这两个方面结合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各写了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五、问题研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设计的问题)

1.研读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讨论下列问题

<1>文章哪句话是对闻先生做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这部分列举了哪些事例?

<3>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术的目的是什么?

哪些词句十分深刻的刻画闻先生学习的目的.态度和精神?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明确<略>

2.研读第二部分

<1>文章哪句话是对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闻先生说了,是怎么说的?

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闻先生说了就做,文中写他做了几件事?

反映闻先生什么精神?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明确

3.文中两个部分之间怎样过渡?

把过渡语言找出来,说说过渡的作用?

     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

4.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

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第二课时

 

一、品读句子,揣摩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运用。

质疑问难,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确切理解句中词语,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二)探究学习,研讨课文的一些写法上的特点。

(问题设计的方面较多,可以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有些问题可不必过细,点到即可。

1.精于剪裁。

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

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

   细节描写: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

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2.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

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