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校本.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57696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五年级校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1五年级校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1五年级校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1五年级校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1五年级校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五年级校本.docx

《1五年级校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五年级校本.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五年级校本.docx

1五年级校本

科目

校本

教学

班级

五年级

教科书

名称及

册数

古诗文赏析

上课

日期

8.28

每周

节数

1节

总授课

节数

16节

测试

次数

1次

周次

时间

预定进度

备注

1

8月28日

9月1日

2

9月4日

9月8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

9月11日

9月15日

题西林壁

4

9月18日

9月22日

书湖阴先生壁

5

9月25日

9月29日

送友人

6

10月3日

10月7日

7

10月10日

10月14日

浪淘沙令

8

10月17日

10月21日

雨霖铃

9

10月24日

10月28日

八声甘州

10

10月31日

11月4日

水调歌头

11

11月7日

11月11日

阅金经.春

12

11月14日

11月18日

水仙子.夜雨

13

11月21日

11月25日

天净沙.离愁

14

11月28日

12月2日

千荷叶.南高峰

15

12月5日

12月9日

揠苗助长

16

12月12日

12月16日

画蛇添足

17

12月19日

12月23日

人有亡斧者

18-19

12月26日

1月6日

曾子杀彘、监测

20

1月9日

1月13日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校本教学进度表教者:

魏烈桂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

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这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小结:

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

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

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

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猜猜,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

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

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

2.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

(指名两生,评价)

3.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

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

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

(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

到底。

  四时: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

与天相接。

  映日:

映照着太阳。

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

(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

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

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

注意读出诗的味道。

(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

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同学们,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闭上眼睛去听,去想。

(老师范读第三、第四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板书:

蓝天、碧叶、赤日、红花

  3.同学们,那不是一片荷叶,而是一池荷叶;那不是小池塘里的荷叶,而是西湖里的荷叶。

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吗?

 

(1)重点理解:

无穷碧

  理解一:

照应接天,指范围广。

  理解二:

指绿的程度。

很绿很绿,绿得难以形容。

  理解三:

也许是指有很多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

深绿、浅绿、淡绿、草绿    

(2)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样的美景?

课件欣赏(远景),读好“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小结:

是啊,满池的叶啊,满眼的绿呀,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

  4.六月,正是盛夏,虽然是早晨,可是太阳已经是火辣辣的。

在骄阳的映衬下,怒放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可以说说荷花在阳光下的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1)重点理解:

别样红

   理解一:

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

   理解二:

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

突出映日、红。

)这荷花红得多美啊!

谁能用比喻或者拟人手法来描绘一下?

 (3)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这一美景?

  5.看哪,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

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6.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说——(引读,课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这是诗人由衷地赞美,谁来赞一赞?

你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吗?

(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人会产生疑问呢?

(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是啊,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

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

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

说得真好,有道是: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

以景寄情(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

(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预设:

  祝愿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

(我感受到了祝福之情)

  你前程似锦,我真为你高兴。

(我感受到了高兴之情)

  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

(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六月西湖的景色在是这样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今天的送别之情。

(我感受到了惜别之情)

  六、背诵古诗,演唱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

让我们把这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记下来吧!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

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

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

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

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

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

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

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

  5.议一议:

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说一说:

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

  七、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

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

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八、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

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

(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

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

]

  九、默写古诗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

  十、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

(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

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

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

(板书:

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十一、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

生:

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

(课件出示: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看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书湖阴先生壁

教材简析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

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

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

(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2.汇报交流:

 

(1)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2)湖阴先生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

你感受到了吗?

说说吧!

(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5.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

(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6.再次,感情朗读。

  7.尝试背诵。

  

送友人

一、内容理解

1.请根据诗歌的意境,理解加线的词句,并和同学交流

2.班级交流

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白水——白亮亮的河水。

孤蓬——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

浮云游子意——意,心绪。

落日故人情——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兹——此。

萧萧班马鸣——萧萧,马鸣声;班马,离群的马。

化用:

《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

3.请用散文语言,改写这首诗(进一步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和错位性)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二、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讨论,准备班级发言

1.有人说,这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有画面,有声色,请分析其画面和声色。

(画面:

青山横亘在城上,白水绕城潺潺流淌,天上的浮云,地上的飞蓬,西斜的落日,离别的马鸣。

颜色:

青、白、红;声音:

流水声,马鸣声。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最是名句,请从修辞手法和情感的角度赏析。

(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对偶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浮云”、“落日”又作比,形成拟人和象征手法,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3.挥手离别,诗人不写泪眼,而写“萧萧班马鸣”,这是什么手法?

你在其他地方见过这种手法的运用吗?

(这是一种曲折含蓄的手法:

马因分离而嘶鸣,难舍难分,这声音更叫到人心里,马都不愿分离,更何况是人,表情达意宛转含蓄,别是一番风味。

(列车启动了,姐姐走了。

车轮在铁轨上碾过,在我心上碾过……我的面前,两条铁轨,延伸到越来越远的地方……)

浪淘沙令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身世及背景

2.学习诗歌的表现技法

3.背诵、默写此诗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身世背景

二、整体感知

这是李煜最负盛名的名作之一,读来令人心颤。

身为臣虏,李煜的晚景实在是太暗淡太绝望了,整天在屈辱和悲伤中煎熬,生活没有丝毫的欢乐与快慰。

只有在梦里才能忘掉自己囚“客”的身份,暂时放纵一下情绪。

梦中贪欢,()出现实中的极端无奈和痛苦。

晚清端木埰曾说李后主梦里贪欢,“正陈叔宝之全无心肝,亡国之君千古一辙也”(张惠言《词选》),实在是苛刻的“酷评”,完全不体会古人的用心和处境。

此词以()的手法先写梦醒后的环境和感受,然后写梦境。

不过我们可以把上片看作是同一时空中叠映的室内室外两组镜头。

室外春雨淅沥,本来就短暂的春光即将在风雨的摧残之下丧失。

昏暗的外景更衬托出“春意将阑”时的悲凉冷清。

室内五更时分,主人公一梦醒来,耳听帘外春雨,身觉寒意逼人。

“不暖”而“寒”,似嫌重复,其实各有侧重。

“不暖”,是写罗衾的单薄,反映生活处境的可怜。

而“寒”字,是侧重表现心理的凄凉悲苦。

在现实生活中,时时都处在高度的压抑、禁锢、恐惧、屈辱、悲伤的状态,只能在梦中一晌贪欢,他怎能不绝望,不心灰意冷!

下片写()情景。

长夜难熬,白天是否好过一些?

长年软禁孤室,想登楼远眺,散散心思。

“独自莫凭栏”,是先有凭栏远眺的愿望,后又自我否定。

“独自”凭栏,没有了当年游上苑时“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喧哗热闹,也没有了“花月正春风”的良辰美景,更看不到无限美好的故国江山,只能更添()而已。

“莫”字,用得坚决,用得伤心。

“别时容易见时难”淡淡的语言中包含了无比丰富的人生感受,意蕴远比李商隐《无题》诗“———————————”要复杂得多。

李诗是指男女恋人之间因受外力的掣肘而难以随时相见,有怨愤,但不失望。

而李煜这里是指江山的丧失和故国的分离。

江山一失,永难回归,其中包含着悔恨、无奈和绝望。

词末以“———”、“————”、“————”三个流逝不复返的意象,进一步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的绝望。

“天上”与“人间”,是天堂与地狱、欢乐与痛苦对立的两极世界,也是李煜过去与现在生活境况、心态情感的写照。

全词以()开篇,以()结束,首尾照应,结构完整,意境浑成。

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曾在《李后主评传》中说此首“一片血肉模糊之词,惨淡已极。

深更三夜的啼鹃,巫峡两岸的猿啸,怕没有这样哀罢”。

“后来词人,或刻意音律,或卖弄典故,或堆垛色彩,像后主这样纯任性灵的作品,真是万中无一”。

三、巩固练习

雨霖铃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

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

脑中要有画面。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

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

(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

寒蝉晚长亭骤雨兰舟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暮霭楚天

作用:

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

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

什么季节?

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

《礼记》中说:

“孟秋之月,寒蝉鸣。

”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

(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

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想象,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