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7870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77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docx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docx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新)

第一部分:

热学(备课人:

芝溪小学何为洪)

《热学》复习教案

一教学内容:

复习初中物理热学部分

二、重、难点知识分析

  1、晶体与非晶体熔化过程2、晶体熔化、凝固的条件和液体沸腾的必要条件及应用 3、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的计算 4、能量的转化和转移5、根据比热容分析问题6、物态变化

三、复习时数: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知识网络

 

 

 

1、晶体与非晶体熔化过程分析

   晶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但状态不变,直到达到熔点;达到熔点后,继续吸热,开始熔化,但温度不变,直到全部熔化。

非晶体在整个吸热过程,温度逐渐上升,物体状态逐渐由固态变为液态。

二者主要区别是:

熔化时,晶体温度不变,非晶体温度上升;越来越多的晶体迅速变为液态,所有受热非晶体缓慢地由固态变为液态(相对),要经历半固半液的中间状态。

  2、晶体熔化、凝固的条件和液体沸腾的必要条件及应用

   晶体熔化的必要条件:

①达到熔点,②吸热;晶体凝固的必要条件:

①达到凝固点点,②放热;液体沸腾的必要条件:

①达到沸点,②吸热。

具体应用例题:

   

(1)把正在熔化的0℃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问冰能不能熔化?

  分析:

冰要熔化,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①达到熔点,②吸热,温度为0℃,达到熔点,但周围温度也为0℃,冰不能从外界吸热(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所以不能熔化。

   

(2)如图所示,在大烧杯内盛一定量水,在试管内放有少量水,

当烧杯内水被加热沸腾后,问试管内水能不能达到沸点,能不能沸腾?

 分析:

当烧杯内水沸腾后,试管内水的温度与外界一致,也达到沸点,

但由于不能从外界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3、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的计算

  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放出热量;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

如何计算物体吸、放热的多少呢?

公式:

Q=cmΔt,符号意义:

Q──吸收(或放出)的热量──J;c──比热容──J/(kg?

℃);m──吸(或放)热物体的质量──kg;Δt──变化的温度──℃。

计算中须注意:

  

(1)m的单位一定用kg;

(2)Δt不是某一时刻的温度,而是变化的温度:

升高的温度:

Δt=t-t0;降低的温度:

Δt=t0-t。

(3)如果没有热损失,对于两个发生热传递的物体来说,Q吸=Q放。

   4、能量的转化和转移例子

  在本部分,能量的转化和转移例子较多,主要是内能与其它形式能的相互转化和内能在不同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的转移。

常见例子: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中,对物体做功,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对外做功,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燃料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等等。

   5、根据比热容分析问题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放热能力的一种特性,通常根据比热容分析问题有两类:

   

(1)根据物体吸、放热情况判断物质的比热容,例如:

如图所示,是一位同学给两个物体加热时,所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已知给两个加热的热源完全相同,假设物体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相等,且两物体的质量相等,试分析组成两物体的物质的比热容大小关系。

   分析:

因为在相等时间内物体吸收的热量相等,且物体的质量相等,所以可根据Q=cmΔt,通过比较升高的温度的多少来判断两物体的比热容大小,温度升高的越多,物体的比热容越小。

根据图中虚线所标,在相等时间内甲的温度升高的多,所以甲的比热容较小。

(2)根据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分析物体吸、放热情况和温度变化。

   例1:

为什么沿海地区的温差比内陆地区小?

   分析:

水的比热容大于干泥土的比热容,当沿海地区和内

陆地区在相同的日照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比热容大

的物体温度变化较小,因此沿海地区的温差比内陆地区小。

  例2:

汽车发动机常用循环水来冷却,请问为什么用水做冷却物质?

  分析:

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温度变化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适合于做冷却剂。

   6、关于物态变化的分析

  判断物态变化主要分析变化前后的状态,例如:

用铁水浇铸铸件。

分析:

物体原来的状态为液体,铸件为固体,这一过程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所以为凝固;有时物体的状态没有明确说出,需要分析具体的状态,例如:

夏天清晨,植物上常有露水。

分析:

这一过程最终的状态是液态,可原来的状态却不清楚,到底是固态,还是气态?

因为是夏天,所以不可能是固态,因此是由气态变为液态,为液化过程。

  特别是生活中“白气”的形成过程,首先分析“白气”的状态,它不可能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是透明的,而“白气”是不透明的,所以“白气”一般是小液滴,为液态,也有时候为小冰晶,为固态;然后分析原来的状态,一般为气态,从而可确定物态变化。

夏天的“白气”一般为液化,例如:

开水锅冒的“白气”;冰棒冒的“白气”;雾;等等。

冬天的“白气”比较复杂,液化、凝固、凝华都有可能。

   三、相似辨析

   1、热量、内能、温度

  三个量是热学中常见的三个量,有时容易混淆。

它们之间的联系是:

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会增加(或减小),同时物体的温度一般会升高(或降低),也就是三个量中某一量在变化时,可能会伴随着其它两个量的变化。

三个量的区别:

温度是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反映了物体内部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具有的动能就越大,温度只能说“是”或“升高”、“降低”多少度;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物理量,实质是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移的数量,热量只能说“吸收”、“放出”,不能说“具有”多少热量,也就是说,热量只有物体在温度或状态发生变化时才有意义;内能是物体内大量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2、蒸发、沸腾

   相同点:

都是汽化过程,都需要吸热。

   不同点:

(1)发生的温度不同: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而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发生;

(2)发生的位置不同:

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而沸腾是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3)发生的程度不同:

蒸发是缓慢的汽化,而沸腾是剧烈的汽化。

  3、冰、雪

  相同点:

都是同一种物质的同一状态。

  不同点:

一般情况下,冰是由液体(水)凝固形成的,雪是由气态(水蒸汽)直接凝华形成的。

辨别方法:

如果透明,则为冰,凝固形成;如果不透明,则为雪,凝华形成。

4、热值、比热容

   相同点:

它们都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但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多少无关。

  不同点:

热值是燃料的特性,反映燃料燃烧放热能力的性质,起其单位是:

J/kg;比热容是所有物质都具有的特性,反映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放热能力的性质,其单位是:

J/(kg.℃)。

课后作业:

1.生产和生活类

例1.(2004年宜昌)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在循环过程中水的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

(1)请根据图1所示的水循环示意图,简单描述水的循环过程。

图1

(2)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请你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要求写出两条)。

2.实验与探究类

例2.(2004年大连)小明在烈日当空的海边玩耍,发现沙子烫脚,而海水却很凉。

同样的太阳光照射,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

小明想:

是不是沙子和海水吸热升温快慢不同呢?

于是他从海边取了一些沙子和海水带回家进行探究。

小明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中分别装入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各用一只100W的白炽灯同时照射它们,并用温度计测出它们不同时刻的温度值。

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小明探究的物理问题是什么?

(2)小明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已经画出了海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2所示。

请你在同一方格纸上画出沙子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图2

(3)分析小明探究中收集到的数据或根据数据画出的两个图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小明发现“夏天海边的沙子烫脚而海水却很凉”,请你用简略的语言从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举一个类似的现象。

3.跨学科综合题

例3.(2004年淮安)“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对此应用物理学知识进行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只能暂时止沸B.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D.“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4.开放性试题

例4.(2004年河南)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想象一下“神舟”五号发射时的图景,请你根据图景提出一个你想探究的物理问题,并根据物理知识作出简要解释。

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力学-----力和运动(备课人:

宝庆小学何洪彬)

[中考目标聚焦]

课表解读

考点盘点

命题预测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2.理解物体的惯性,能描述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4.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并能应用其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力和运动所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与生活紧密相关,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年来中考试卷中相关知识点出现的几率较多,如二力平衡及平衡力的判断、惯性及惯性现象的解释、力与运动的关系及应用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等都是考试的热点问题.

1.力和运动的关系常以填空、选择及简答题的形式

2.惯性定律、摩擦力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常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出现,主要围绕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实验过程和结论来编制问题

3.本章中考题型中,多为填空、选择、实验及作图题。

占分5分-10

1、基础知识回顾:

1、物体的叫做机械运动。

宇宙中的物体都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没有绝对静止不动的东西。

2、研究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

运动或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人们通常以地面为参照物。

同一物体所选参照物不同,研究的结果也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速度是表示物体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在内通过的距离,公式,主单位是,1m/s=km/h。

4、速度不变,方向不变的运动叫做,平均速度计算

公式。

5、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长度的主单位是,1km=m

1m=mm=um=nm

6、测量时间常用,主单位是。

7、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挤压、吸引、排斥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个物体。

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不一定要相互接触。

8、力的单位是,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

9、力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和。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只要有一个因素变了,运动状态就变了。

10、我们把力的、和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由三要素同时决定,只要有一个因素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就不同。

11、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样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1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推理总结出来的,不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原来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原来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时仍保持静止状态。

13、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一切物体在仍何时候都具有惯性,物体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有关,与物体的速度大小无关。

14、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

,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两个力合力为零。

15、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都叫做平衡状态,物体受平衡力一定处于平衡状态,受不平衡力运动状态一定改变;但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却不一定受力,可能不受力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