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1503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4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

张怀彬

2015.12.12

谈生命

——冰心

知识目标 :

    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能力目标 :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德育目标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 :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

    1.朗读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

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凋”。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多媒体显示:

挟卷(xié)芳馨(xīn)怡悦(yí)云翳(yì)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

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

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4.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

1.理清行文思路

提问:

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

请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

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

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

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

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

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

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

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多媒体显示: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

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发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

(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3)最后一层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

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的基本旋律。

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出的结论。

四、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

1.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生1:

作者把生命还原成具体的物象,把“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

生2:

本文语言优美,比喻、排比处处皆是。

生3:

本文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生4:

本文富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

教师总结:

大家谈得都很好。

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文。

下面我们将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文的美。

2.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美在形象”赏析:

(1)话说“一江春水”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

雪山、峭壁、嶝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

①清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闲自己的话描述—下这个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②品味相关词句。

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四个“有时候”。

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情怀。

(2)话说“一棵小树”

多媒体播放动漫flash,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

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开出繁花、蜂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

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

①请按照原文思路。

用自己的话描述上小树的生命历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特有的平静和温柔。

②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

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

勇敢快乐、宁静怡悦体现了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情怀。

“美在情感”阐释:

教师提示:

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动人的情思。

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

也没有悲哀。

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总的说来感情基凋是积极乐观的。

学生大声读课文,悉心体味作者的情感。

3.教师总结:

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

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识生命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描绘“一江春水”时,“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切”指什么?

请根据文意回答。

2.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欣赏文章的哲理美、语言美;联系自我,对照反思,总结升华;延伸拓展,类文荐读,开阔视野。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鉴赏哲理美

1.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

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学生自由选句评析,集体交流。

明确:

(1)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

“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

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2)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

(5)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

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襟。

(6)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7)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8)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

2.提问:

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

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示例:

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生命的体验,始而新鲜,继而平静,最终归返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哀。

3.教师总结:

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

质的认识。

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

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

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

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三、鉴赏语言

1.摘句交流

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归纳:

美在灵动、蕴藉。

集中表现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两个层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引人深思。

美在反复。

“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给人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庄重精警,超越了常人面对死亡的畏惧、痛苦。

语言看似平常,实则蕴含邈远的情思,意味深长。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否定生命“轮回”说,理性地对待生命,表现了作者高远的人生情怀。

美在诗意。

“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一句诗句,“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

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

冰心老人诚挚地祝愿,希望我们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

3.仿句练习

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

另写两个句子。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

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

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

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

请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

乐耶?

”为话题说一段话,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学生由于阅历所限,恐怕会为生活中的诸多烦恼所困,教师应相机诱导,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他们从容应对生活,感谢幸福、感谢痛苦。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阅读赵丽宏的《生命》,看看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

生命

赵丽宏

一:

假如生命是花。

花开时是美好的,花落时也是美好的,我要把生命的花瓣,一瓣一瓣撒在人生的旅途上……

二:

假如生命是草。

决不因此自卑!

要联合起所有的同类,毫不吝惜地向世界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星浅绿。

大地将因此而充满青春的活力。

三:

假如生命是树。

要一心一意把根扎向大地深处。

哪怕脚下是一片坚硬的岩石,也要锲而不舍地将根须钻进石缝,汲取生活的源泉。

在森林和沃野做一棵参天大树当然很美妙;在戈壁沙漠和荒山秃岭中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迷路的跋涉者以希望,那就更为光荣。

四:

假如生命是船。

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

我将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过的海域……

五:

假如生命是水。

要成为一股奔腾的活水呵!

哪怕是一眼清泉,哪怕是一条小溪,也要日夜不停地、顽强地流,去冲开拦路的高山,去投奔江河……

六:

假如生命是云。

决不在天空里炫耀自己的姿色,也不只作放浪的飘游。

要化成雨,无声地洒向大地。

七:

假如生命是一段原木。

做一座朴实无华的桥吧,让那些被流水和深壑阻隔的道路重新畅通!

八:

假如生命只是一根枯枝。

那就不必做绿色的美梦了,变成一支火炬吧,在黑夜中劈里啪啦从头燃到脚……

学生思考。

明确:

真实的生命是平凡的。

平凡的外表之下跳动着一颗勇敢地面对挫折、充满自信、扎根现实,激流勇进、谦虚朴实、随时奉献自己的火热的心,那么平凡也就透出几许高贵了。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你喜欢的语句。

2.阅读冰心的散文《霞》(见课本P71),比较《霞》与《谈生命》,说说它们的异同。

提示:

《霞》写于1985年.《谈生命》写于20世纪40年代。

两文写作时间相距近四十年,其间我们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也由中年人变为老年人。

两文主题有相似之处,情调略有不同,课文的情调更加激昂一些,《霞》更加平和一些。

 

板书设计

形象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谈生命哲理美(生命——生长,流动;感谢——快乐、痛苦)

吾言美(灵动、蕴藉、反复、诗意)

教学后记:

 

那树

文章说明:

《那树》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含蓄而深刻的散文。

它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深厚感情和对它最终被伐的深切痛惜,表达了对都市文明发展利弊的深层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慨和忧虑。

作者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客观地叙述大树的故事,用词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意味深长。

读者稍加品味,便可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1)了解王鼎钧其人,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2)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赏析文章凝练而蕴味深刻的语言。

(3)理解本文的立意,把握散文的“神”,把握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和情感。

(4)理解对比的写法。

②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

(2)鼓励学生在分析、品味中质疑解难,发现创造;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散文的主题有自己的心得。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使学生懂得,人类文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和谐的自然环境作保障,没有了青山绿水,没有了鸟语花香,没有了蓝天白云,人类的生命将困难重重,人类文明的进步将变得不可想像。

教学方式

本文是台湾散文名作,曾得到散文界许多专家的好评,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值得认真揣摩品味,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揣摹,探究,品味散文的主旨,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阅读散文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的方法去阅读其他的散文作品,另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王鼎钧散文的创作特色。

总之,本课的教学,应充分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既要把课文当做语文材料来学习,又要把它当做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

(1)通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

(2)采用多种阅读方法。

朗读时注意把握感情分寸。

本文思想深刻,感情不太张露,所以朗读时感情不宜过于强烈、奔放,但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

拟采用下列阅读策略:

朗读——整体感知;默读——了解行文顺序;跳读——发现精彩片断;精读——探究字里行间蕴涵的深层次的内涵;品读——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3)传授散文阅读方法。

散文的结构——形式和内容看似松散,主题却极为集中、深刻。

散文的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

散文的蕴味——婉曲、深刻,可以有多种合乎情理的理解。

(4)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中重点拨,重启发,重视调控思维难度和理解难度。

(5)鼓励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阅读优美的散文,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创造,要创造性的理解文章内容,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模拟课堂):

一、新课导入:

师:

同学们,人与自然既是一对矛盾的主体,又是一对需要和谐发展的统一体。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危及到自然生态的平衡,而自然生态的美好和谐又是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础。

那么在同学们的印象中,有没有为了人类的发展而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呢?

有没有因为保护自然环境而延缓某方面事业发展的事例呢?

生1:

有。

我生活在枝城,那里有密集的工业区,空气质量很差,街边的树已死了十之六七,现在,大量的居民开始迁往陆城。

师:

真是够可怕的!

为了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你能给有关部门写一封信吗?

生1:

我已经在今年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写过了。

师:

你的行为让教师敬佩,你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学生。

生2:

为了改善居住环境,陆城在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和大力发展交通事业的同时,非常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自然环境的美化、绿化、净化工作,使宜都市被评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

生3:

我爸爸在政府工作,我听他说,陆城地区宁愿少赚钱,也不发展那些重污染企业,而是发展以蔬菜加工等为主的轻工业。

师:

确实是这样,看来,你是一个非常关注地方时事的学生,真是不简单啊。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台湾作家王鼎钧写的《那树》,作家用凝练而深刻的语言描写了“那树”坎坷而悲惨的一生,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

同学们,你们了解王鼎钧吗?

生4:

王鼎钧,台湾散文家。

山东临沂人,1927年生。

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

到台湾后,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工作。

王鼎钧的创作内容很广,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小说批评等。

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等。

师:

王鼎钧可是大师级的散文大师哟!

在阅读散文《那树》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散文的相关知识吧!

生5:

散文的结构——形式和内容看似松散,主题却极为集中、深刻。

散文的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

散文的蕴味——婉曲、深刻,可以有多种合乎情理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师:

下面请大家采用朗读的方法,理清作者的行文顺序。

注意朗读要求:

姿态正,吐字清,节奏准,感情真。

(学生朗读课文,准备交流)

生1:

这篇散文以大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描写了大树悲惨的一生。

师:

写了大树的哪些经历?

生2:

开头到“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早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

作者在这部分主要写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的友善;从“但是,这世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叙写现代文明对大树生存的负面影响以及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从“这天”到结束,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浓墨重彩的描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恨之情。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心所在,大致四件事:

醉汉驾车出事、电锯锯倒树身、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挖树根、平路面。

师:

为什么说大树的一生是悲惨的?

生3:

早些时候,大树虽然佝偻,已露出老态,但尚能在台风肆虐中屹立不动,连一片叶子都没有掉下来,夏天里张开巨大的绿盖荫蔽人们,并且,还在黑暗里努力延伸它的树根,加大它所能荫蔽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然而,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延伸得更快,于是所有原来地面上的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大树已经是多余的了,最后,由于喝醉了酒的驾驶者被树干撞死,一直默默奉献的大树被连根拔起,真是悲惨至极,惨不忍睹。

三、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

(过渡语)大树的命运真是很惨,那么文章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请同学们品读这篇散文,咀嚼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读的时候,要注意一些重点语句和语段,要反复地品味那些语言用词凝练、意蕴深刻的词句。

生1: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大树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生2:

人们“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这是一个拟物句,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对绿阴的渴望和感激之情;“情侣止步”,那树在“暗中伸展它的根……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这两处语句分别从侧面和正面描写出大树的高尚品质,它没有向人类索取什么,不管环境怎么变化,它总是一味地追求为人类服务,为人类奉献。

师:

你的发言既理解了语言的内涵,又赏析了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真不简单。

生3: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在这句话里,作者排比的修辞手法,告诉我们,人类的建设活动在飞速发展,自然环境在不断地遭到破坏,同时也暗示了那树最终的悲惨命运。

生4:

“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一句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这样一个哲理,那树生于斯,长于斯,长久在这里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

师:

以上,大家对大树早期的形象和生活经历以及大树近期面临的和人类建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了精彩的品析,下面我们重点对文章最后三段进行品读。

生5: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

“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

”这一段中的“咬”“骨粉”“呻吟”都是描写性词语,描画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

师:

那么,这三个词分别是从人的哪种感官来写的?

生6:

“咬”是诉诸于作者视觉的感受,属于动作描写;“骨粉”也是诉诸于视觉的感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把锯出的粉末比作“骨粉”,突出人类的残忍。

“呻吟”是诉诸于听觉的感受,让人感到凄楚异常。

师:

你分析得很有深度,这几个词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

这一段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来读呢?

请同学们再次品读本段。

生7:

这一段要用一种冷峻、深沉的语调来读。

我是这样读的,请教师和同学们听完后加以指点。

……

生8:

“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一句写出了大树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