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史 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4036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设计史 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工业设计史 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工业设计史 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工业设计史 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工业设计史 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业设计史 笔记.docx

《工业设计史 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设计史 笔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业设计史 笔记.docx

工业设计史笔记

1.中国部分

石器设计

    人们经过长期探索,开始较普遍地采用石器的磨制技术,即把经过选择的石块打制成石斧、石刀、锛、石铲和石凿等各种工具的粗坯后,再用研磨的方法进一步加工,使器形更加规整,尖端与刃口更加锋利,表面更加光洁,更加符合使用的要求。

在石材的选择上,已十分注意石材的硬度、形状和纹理的选择。

石斧选用长形的石块,以便稍加打磨,石刀是呈片状的,所以多选用片页岩,以便于剥离。

例如制作石斧、石锛的石材硬度很大,器形必须设计成扁平刃利;石镞的硬度较小,镞头必须犀利尖锐。

经过不断地观察、揣摩和实践,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得到了初步的启迪和发展,发现并掌握了诸如对称、节律、均匀、光滑等多种形式美的规律,并自觉地应用于设计活动中。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石器的设计上,是经过艺术思考的。

他们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

原始半坡型彩陶

    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半坡型彩陶的鱼形花纹,起先的写实的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和重新组合,例如,“人面鱼身”盆纹是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一个人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鱼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尖底瓶汲水器,其基本形状为小口、尖底,腹部置有双耳。

双耳除了系绳之用,还具有平衡重心的作用,使注满水后的容器能自动在水中直立,底尖便于下垂入水,也易于注满,造型设计可谓轻巧实用。

马家窑型彩陶

    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特点,可归纳为以下特点:

点和螺旋纹。

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的特点。

在点的外面装饰螺旋纹,有动的感觉。

因此,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风格可用旋动、流畅来形容。

青铜器设计

    商周时期的设计艺术,最有代表性和具有突出艺术成就是青铜工艺,三千多年前出现的中国青铜工艺,它的突出成就表明了中国奴隶社会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有时根据特殊需要也掺一点铅;加入锡铅以后,熔点降低,硬度增高,容易掌握铸造过程;可以铸造需要坚硬的制品,如武器或工具;另外熔铸时减少汽孔,使装饰花纹清晰;增加光泽度。

青铜器的名称,根据生活用途的不同,大体可分烹饰器、食器、酒器、水器、杂器、兵器、乐器、工具等八类。

饕餮纹

    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的主要纹样。

饕餮纹,又称兽面纹,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造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有许多学者曾作过不同的解释。

有人认为饕餮是由双鸡相对组成一个羊头,鸡羊谐音,有“吉祥”之意;有人认为是“通天地(亦即通生死)”;有人认为是“辟邪驱鬼”;有人认为是“戒之在贪”;有人认为是“象征威猛、勇敢、公正”;还有人认为是“祭神”等等。

夔纹。

这是一种近似龙纹的怪兽纹,常见于商代铜器纹饰中。

失蜡法

    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人们开始用失蜡法制作铜器,也称蜡模法。

能浇铸出复杂多变的造型体,它是用蜡来制造模型,然后在模型内外敷泥,成为泥范,再制为陶范,最后再浇入铜熔液进行铸造,蜡则熔化流失。

蜡模比起泥模,可以进一步精雕细刻,失蜡法可以制造极为精细或镂空和各种造型的装饰。

甚至鸟兽象形的容器也铸造得十分准确生动。

湖北随县战国时期曾候乙墓出土的铜尊盘,上有玲珑剔透的装饰,就是用失蜡法铸造的。

所以用失蜡法制造的铜器,层次丰富,精巧细致,具有特殊的立体装饰效果。

唐三彩

    唐三彩,是模仿染缬工艺的装饰效果。

因为它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实际上并不限于三种色釉,它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是用经过精炼的白粘土制胎,两次烧成的。

它首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温烧成陶胎,挂釉后再经900o左右焙烧。

用料精细,制作规整,所以不变形、不裂缝、不脱釉。

宋代瓷器

    宋代瓷器设计高度发展,突出表现在全国各地名窑众多,著名瓷窑有汝窑、官窑、龙泉窑、定窑、景德镇窑、磁州窑、建窑、吉州窑和钧窑等。

掌握了多种烧造技术和装饰技法,产品各具特色。

    例如定窑,此地古属定州,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故名,装饰上有刻花、划花和印花。

刻花的线条洗练流畅。

    例如哥窑主要特征是釉面有裂纹,即开片〔图404〕。

这种裂纹,是由于釉和胎的收缩率不同而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

根据开片的不同形状和大小,又赋予它们以各种名称。

例如,纹片极细小如鱼子的,称为鱼子纹;纹片大而呈弧形的,称为蟹爪纹;纹片大小相同的,称为百圾碎。

青花和釉里红

    元代烧成的青花和釉里红,是景德镇工艺的新成就。

元代青花瓷器,被称为“白地蓝花瓷”。

其制作方法是将钴矿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再加水调成墨汁状,用它在干燥的胎表面上绘制所需要的纹饰,然后施以长石为原料的矿物釉,在1250-1400℃高温下烧成。

当釉开始熔融后,火焰呈还原性,烧到最后阶段要成为中性或略带氧化性,此时釉料形成具有光泽的无色透明釉层,覆于蓝色纹饰之上,显得庄重、美丽、朴素、典雅。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的重要发明,所谓釉里红就是釉下彩瓷,先用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再盖以透明釉,放置在1200℃-1250℃高温中烧制。

它是受宋代钧窑紫红色釉斑的启发而造的。

 

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明式家具讲究选料,选材是设计意匠的重要部分之一。

多用紫檀、花梨、红木等,也采用楠木、樟木、胡桃木及其它硬杂木,所以又通称硬木家具。

明式家具的造型安定,简练质朴,讲究运线,线条雄劲而流利。

明代家具的最大特点,它擅长将选材、制作、使用和审美巧妙的结合起来。

造型显得线型简练、挺拔和轻巧。

例如椅子的靠背和扶手的曲度都基本适合于人体的曲线,触感良好。

    明代家具采用木构架的结构。

结构科学合理。

明代椅子由于造型所产生的比例尺度,以及素雅朴质的美,使家具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家具整体的长、宽和高,整体与局部的权衡比例都非常适宜。

有的椅子座面和扶手都比较高宽,这是和封建统治阶级要求“正襟危坐”,以表示他们的威严分不开的。

《营造法式》

     宋代《营造法式》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监丞李诫。

《营造法式》书中确定了材份制和各种标准规范,还对建筑的设计、规范、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有系统的论述,是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

北宋致力于总结前代建筑经验,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营造法式》中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标准,即木架建筑的用“材”尺寸分成大小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用“材”,“材”一经选定,木构架的所有尺寸都随之而来,不仅设计可以省时,工料估算有统一标准,施工也方便。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

明末清初苏州古典园林设计最为著名的是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和网师园。

假山是园景中的重要因素。

也是表现我国古代园林风格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

明代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是关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专著,是实践的总结,也是理论的概括。

书中主旨是要“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主要是摹仿自然,达到明代计成《园冶》里“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借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

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是沧浪亭。

因为园门外有一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水之景“借”入园内。

素纱禅衣

    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一件素纱禅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只重49克,不到一两重,极为精巧。

可谓“薄如蝉翼”、“轻若鸿毛”。

纱的细韧程度,可想而知,反映出当时缫丝和练丝工艺、设备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漆双凤鼓

    战国时期漆工艺开始发展起来。

漆器已部分取代了粗笨的青铜器。

漆器胎骨也向轻巧的方向发展,战国以纻麻贴在泥或木胎上数层,形成外胎,干后去掉内胎,再加以髹漆,是后世脱胎漆器的前身,美观豪华。

江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都,出土的著名漆器有漆双凤鼓,造形优美,极富装饰性。

以双凤首悬一圆鼓,用双凤作为鼓架,鼓座为两兽。

    汉代漆器多子盒的设计,亦即多件盒〔图268〕,它从实用出发,在一个大的圆盒中,容纳多种不同形式的小盒,既节省位置,又美观协调。

体现了卓越的设计思想。

说唱佣

     说唱佣是东汉代具有时代特色的雕塑,汉代雕塑,具有它独特的风格,这里指的是它样式化的装饰美。

耐人寻味,富有韵味。

它具有古拙、朴质的特点,但古拙而不呆板,朴质而不简陋,使人产生一种动感。

瓦当设计

     瓦当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中国古代瓦当一般都是半圆形和圆形。

是一种富有运动感和韵律美的圆,著称于世的秦始皇陵所出土夔纹“瓦当王”,直径61厘米,高48厘米,边轮宽2.5厘米,其形体庞大、造型独特、纹饰精美,气势宏伟、立体效果极佳具有很高的实用和装饰艺术价值,可谓古代艺术作品中运用圆弧装饰美的典范之作。

设计师运用了“大半圆”的造型,意欲突出的是一种像兵马俑军阵那样的雄奇博大和力度。

以不封闭的曲线给人以一种无限延伸、扩张的联想,再配以屈曲蜿蜒、气魄雄伟的夔龙纹饰,图案左右对称、回旋得体、极好地表达了这种博大的气魄的主题,构思精妙。

     四神纹在汉代极为流行,汉代把四神看成了与辟邪求福有关,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

在石刻、砖瓦等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被广泛应用。

四神纹,也称四灵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汉代瓦当以四灵纹最为出色,可称汉图像瓦当的代表之作。

四神与龙凤一样,也是我国古代人们文化心态的典型代表,有多重含义。

首先是表现了古代人的地理观念,以青龙指东方,朱雀指南方,白虎指西方,玄武指北方,

长信宫灯

     汉代河北满城出土的著名的长信宫灯,灯体成圆形,有两块瓦状的罩板,可以任意调节光照的方向。

一优美的仕女塑象,左手托灯,右手提灯罩,以手袖为虹管,处理得十分自然。

又例如卧羊灯,整个灯为羊形,羊背为活动的盖,翻开即为灯盘,可平置在羊头上。

汉代薰炉

     汉代薰炉和宗教意义联系起来,烧香料用,通称博山炉。

盖高而尖,雕镂成山形,象征仙山“博山”。

炉体呈豆形。

博山炉盖上的山峦群峰,穿插在云气之间。

山间有孔,当香料在炉中燃烧时,烟气可从镂孔冒出。

秦汉时期,都相信海上有仙山的这类神话,炉座成盘形,用以盛水,以助蒸香气。

烟雾飘渺,如同仙境。

唐代舞马衔杯银壶

    1970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中出土的舞马衔杯银壶。

该设计取意唐诗所描写的“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银壶作皮囊造型。

壶体两面各有一匹舞马,颈上系彩带,嘴里衔杯,前腿直立,后腿曲膝,作舞蹈状。

从中可以看出唐玄宗时,舞乐发展到极盛,每当玄宗生日或皇室大典,都要举行盛大宴会,表演各种技艺歌舞,并表演舞马。

《考工记》

曾被后世奉为经典的春秋末年的《考工记》是中国第一部手工业专著,《考工记》总结了我国古代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最可贵的是它第一次提出了朴素的工艺观,即: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不仅在当时是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即使在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考工记》也载有都城设计制度: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一般解释为:

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2.外国部分

哥特式

哥特式又称高直式,它以其垂直向上的动势为设计特点。

哥特式建筑以尖拱取代了罗马式圆拱,宽大的窗子上饰有彩色玻璃宗教画,广泛地运用簇柱、浮雕等层次丰富的装饰。

这种建筑符合教会的要求,高耸的尖塔把人们的目光引向虚渺的天空,使人忘却现实而幻想于来世。

 巴洛克(Baroque)

巴洛克(Baroque)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专指珠宝表面的不平整感。

后来被人们用来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代名词。

这种风格一反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的庄严、含蓄、均衡而追求豪华、浮夸和矫揉做作的表面效果,它突破了古典艺术的常规。

巴洛克式设计刻意追求反常出奇、标新立异的形式。

其建筑设计常采用断裂山花或套叠山花,有意使一些建筑物局部不完整;在构图上节奏不规则地跳跃,常用双柱,甚至以三根柱子为一组,开间的变化也很大。

在装饰上,巴洛克式喜欢用大量的壁画和雕刻,璀璨缤纷,富丽堂皇,富有生命力和动感。

 洛可可(Rococo)

洛可可(Rococo)的原意是指岩石和贝壳的意思,特指盛行于18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艺术风格,主要体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和家具等设计领域。

其基本特征是具有纤细、轻巧的妇女体态的造型,华丽和繁琐的装饰,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

装饰的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最喜欢用的是千变万化地舒卷着、纠缠着的草叶,此外还有蚌壳、蔷薇和棕榈。

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娇艳,如嫩绿、粉红、猩红等,线脚多用金色。

 水晶宫博览会

   1851年,为了炫耀英国工业进步,英国伦敦举办了19世纪最著名的设计展览——水晶宫博览会。

水晶宫的设计采用了玻璃和铁架结构,博览会对设计理念产生根本影响,各种思想争论对设计界形成强大冲击。

终于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引发了一场工艺美术运动。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是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其起因是针对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的工业批量生产所造成的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

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

拉斯金,主要人物则是威廉?

莫里斯。

这场运动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影响主要集中在首饰、书籍装帧等方面。

其特点有:

1、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

2、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

3、提倡哥特风格和其他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功能良好。

4、主张设计的诚实,反对设计上的华而不实趋向。

5、装饰上还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

工艺美术运动产生的根源是当时艺术家们无法解决工业化带来的问题,企图逃避现实,退隐到他们理想化了的中世纪、哥特时期。

运动否定大工业与机械生产,反对机器美学,导致它没有可能成为领导潮流的主要风格,从意识形态上说这场运动是消极的。

但是它的产生去给后来的设计家提供了设计风格参考,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尝试典范,影响遍及美国和欧洲等地区,对后来的“新艺术”运动具有深远的意义。

 拉斯金的思想

他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认为应将现实观察融入设计当中,并提出设计的实用性目的。

他的设计理论具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主义色彩,也非常混乱。

既强调为大众,又主张从自然和哥特风格中找寻出路,这显然不是为大众的;既包含社会主义色彩,又包含对大工业化的不安。

他的实用主义思想与以后的功能主义有很大区别,但他的倡导对当时设计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莫里斯等人都深受其思想影响。

 威廉?

莫里斯

他是在实践中实现拉斯金设计思想的第一个人物。

他强调设计的服务对象为大众,希望振兴工艺美术的传统,一方面否定机械化、工业化风格,另一方面否定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式风格,认为哥特式、中世纪的设计才是诚实的设计。

他反复强调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

一,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二,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

这两个原则在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中发扬光大。

他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设计事务所,其设计的产品采取哥特式和自然主义风格,强调实用性和美观性结合,具有鲜明的特征,同“工艺美术运动”的基本风格完全吻合,促进了英国和世界的设计发展。

代表作有自己在伦敦郊区的住宅“红屋”。

 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有许多相似处:

都是对维多利亚和其他过分装饰风格的反动;都是对工业化风格的反映;都旨在恢复手工艺的重视和热衷;都放弃了传统装饰风格的参照而转向自然的装饰动机;又同时受日本装饰的影响。

但二者又存在区别:

工艺美术运动重视中世纪的哥特风格,而新艺术运动放弃了任何的传统装饰风格,完全走向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平面和直线,在装饰上突出曲线,有机形态,装饰动机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

在意识形态上是一次知识分子在面对工业化和过分装饰风格泛滥双重前提下的一次不成功的改革设计的企图。

虽然新艺术运动在各国间有很大区别,但在追求装饰,探索新风格尚是一致的。

它为20世纪伊始的设计开创崭新的阶段,一直持续到1910年前后,逐步被现代主义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取代,是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间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霍塔旅馆

维克多-霍塔是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大师,霍塔是一位建筑师,他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经常使用葡萄蔓般相互缠绕和螺旋扭曲的线条,这种线条被称为“比利时线条”或“鞭线”,它起伏有力,并成为了比利时新艺术的代表性特征。

 巴黎地铁设计

    吉马德(HectorGuimard,1867-1942)是法国新艺术的代表人物。

法国新艺术运动受到唯美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影响,追求华丽、典雅的装饰效果。

  吉马德最有影响的作品是他为巴黎地铁所作的设计,所有地铁入口的栏杆、灯柱和护柱全都采用起伏卷曲的植物纹样。

这些设计赋予了新艺术最有名的戏称——“地铁风格”。

 高迪

   西班牙新艺术运动以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为代表,他吸取了东方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并结合自然形式,以浪漫主义的幻想,将极力软化的曲线趣味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之中去,巴赛罗那的米拉公寓是一个典范。

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之中去,与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麦金托什

 麦金托什、马克奈、麦当娜姐妹被称为格拉斯哥四人。

其设计的探索成为新艺术运动的一个极具特点的插曲。

他们主张直线、主张简单的几何造型,讲究黑白等中性色彩计划,和新艺术运动的设计主张相反。

这种探索恰为机械化、批量化形式奠定了可能的基础,这种探索在德国青年风格和奥地利分离派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麦金托什将有机形态和几何形态混合采用,其简单而又具高度装饰意味的平面设计特征与奥地利分离派极为相似。

他受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前奏等多种风格影响,是工艺美术时期与现代主义时期重要的环节式人物。

麦金托什设计了格拉斯哥艺术学校大楼及室内陈设,获得了极大成功。

这座建筑的外观带有新哥特式的简练、垂直的线条,体现出植物生长垂直向上的活力。

麦金托斯设计的大量家具、餐具和其他家用产品都具有高直的风格,世界闻名的高靠背椅就极具代表性。

奥地利分离派

19世纪末奥地利的一批设计家公开提出与正宗的学院派分离,他们组织的团体自称分离派。

口号为“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

他们在形式方面的探索和德国青年风格近似,对当时德文国家流行的曲线风格产生了严重冲击,成为一股新的设计运动力量。

分离派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华格纳和霍夫曼等。

华格纳是现代建筑的先驱之一。

他提出了建筑设计应为人的现代生活服务,以促进交流,提供方便的功能为目的。

霍夫曼设计上与华格纳原则一致,风格也较接近,代表作斯托克列宫是向现代设计发展的里程碑式建筑。

 德国青年风格运动

德国的新艺术运动是以“青年风格”来称谓的,艺术家、建筑家以《青年》杂志为中心,希望通过手工艺的传统恢复来挽救颓败的当代设计,思想上也受拉斯金等人的影响。

初始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但于1897年后逐渐摆脱以曲线装饰为中心的法国等新艺术运动主流,开始和格拉斯哥四人相似的探索,从简单的几何造型和直线的运用上找寻新的形式发展方向。

青年风格运动最重要的设计家是贝伦斯,他是德国现代设计的奠基人(德国现代设计之父),早期受新艺术运动影响,也有类似于分离派的探索。

他以慕尼黑为中心进行设计试验,其功能主义和采用简单几何形状的倾向都表明他开始有意识地摆脱新艺术风格,朝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方向发展。

对米斯?

凡德罗和科布西耶等人影响巨大。

代表作有德国电器集团的厂房建筑(现代主义幕墙式建筑的最早模式)。

 装饰艺术运动

    装饰艺术运动它是于1920年在巴黎首度出现的。

装饰艺术风格是一种明确的现代风格,它从各种源泉中吸取了灵感,包括新艺术,俄国芭蕾、美洲印第安艺术。

    艺术装饰运动传入美国,与美国的大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点的“爵士摩登”风格。

它豪华、夸张、迷人、怪诞,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两方面。

在建筑设计上,一系列的大型建筑物都是艺术装饰风格的产物,如克莱斯勒大厦等,这些建筑一方面采用了金属、玻璃等新型材料,一方面采用了金字塔形的台阶式构图和放射状线条来处理装饰。

 现代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是20世纪初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一场对传统意识形态革命,成为20世纪设计的核心。

主要是设计师为找寻代表新时代的形式,为改变设计观念,开始在设计观念、风格、形式及材料等方面进行探索,而集中在德国(始于工业同盟,包豪斯为高潮)、俄国(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进行试验,在30年代中期取得惊人成就。

设计上体现的现代主义内容分为:

民主主义、精英主义、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

现代主义是由小批精英知识分子发动的,对设计长期服务于权贵阶层的一种反动,具有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

虽不提倡为精英服务,但提倡精英领导。

设计形式包括:

1、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中心,不再以形式为出发点,讲究效率、科学性。

2、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受立体主义影响。

具体特征表现:

A、六面建筑。

B、以柱支撑整个建筑的结构特征,结果是幕墙结构的产生。

C、标准化原则。

D、反装饰主义立场。

E、中性色彩计划。

3、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特别是整体设计的考虑。

4、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

二战期间,欧洲大批设计家流亡美国,从而将欧洲的现代主义与美国丰裕的具体市场需求结合,在战后造成空前的国际主义风格高潮,现代主义逐渐变为了形式化的外壳,走向了形式主义的道路。

其局限性在六七十年代受到质疑,垄断的、近乎单调的风格受到挑战而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

 俄国构成主义运动

构成主义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中产生的一次前卫艺术运动。

由于受到斯大林的扼杀而没有达到德国现代主义的影响,俄国构成主义热衷于科学技术,把结构当作建筑设计的起点,以此作为建筑表现的中心,这个立场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原则。

构成主义强烈提出设计为政治服务。

俄国设计家开始探索的最早的建筑方案是塔特林的第三国际塔,它的象征性与实用性很强。

 第三国际纪念塔

   构成主义是一战前后俄罗斯的一个先锋艺术流派。

构成派艺术家力图用表现新材料的空间结构形式,雕塑家塔特林是构成派最重要的代表,构成主义最有名的作品当属建筑师塔特林创作于1919年的第三国际纪念塔。

按照设计,这座塔塔高400米,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高出一半。

纪念塔完全采用钢铁作为主要的结构材料,造型上是简洁的螺旋上升的几何形状,表达了一种坚定向上的政治信念。

 风格派

    风格派(DeStijl)是活跃于1917-1931年间以荷兰中心的一场国际艺术运动。

1917年10月,一批荷兰的设计师,艺术家发行了一本叫“风格”的杂志,风格派由此得名。

这个组织以杜斯博格(TheoVanDoesburg)为领导,风格派认为艺术应该用几何形象的构图和抽象的语言来表现宇宙的基本法则——和谐,在建筑、产品、室内等各个设计领域,风格派都使用着一种和谐的几何秩序来进行艺术创作,这种抽象的倾向,对后来的艺术和设计有着持久的影响。

    风格派艺术以一种几何和精确的方式表达了人类精神支配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胜利,以及寓美于纯粹与简朴之中的思想。

里特维尔德(CerritRietveld)的红蓝椅揭示了风格运动的哲学精髓,他的《红蓝椅》、《柏林椅》和茶几成为现代设计史上经典之作。

 包豪斯(BauHaus,1919-1933)

   “包豪斯”一词由德语的“建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