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衰及其影响.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009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衰及其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衰及其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衰及其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衰及其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衰及其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衰及其影响.docx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衰及其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衰及其影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衰及其影响.docx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衰及其影响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衰及其影响》

[作者:

杨德明    转贴自:

华岳论坛    点击数:

125    文章录入:

乌有之人]

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抬头及其蔓延是70、80年代西方经济和西方经济学发

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这股思潮对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但对发展

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股思潮的发展源流、理论政策主张及

其后果,是值得研究的。

一、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源流

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前身是盛行于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旧自由主义经济学派。

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历来

存在各种流派的斗争。

这种流派之争分两类,一类是资产阶级正统学派同小资

产阶级异端学派之间的斗争,另一类是资产阶级正统派营垒中国家干预主义学

派同自由主义学派的斗争。

前一类斗争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后一类则主要

是经济政策思想之争。

资产阶级正统学派营垒中两大流派斗争的焦点是争夺主流

派宝座。

主流派是当政派,其理论左右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方向;非主流派

是在野派,其理论对政府经济政策影响不大。

资产阶级正统学派营垒中主流派和非主流派是可互易其位置的,但这种转换是由

时代的性质所决定的,不是可以轻易买现的,更不可能像走与灯似地变动不居。

迄今为止,西方经济学说史上只出现过两次转换,从而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划分

为三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商业垄断资本与封建王权相结合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居

统治地位的重商主义时代,主流派经济学是原始国家干预主义的重商主义经济学

,而经济自由主义学派尚在襁褓之中。

当时,西方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对经济

生活进行严密的控制和管理。

第二个时代是产业资本居统治地位的自由竞争资本

主义时代,主流派经济学是由亚当·斯密开其端而由马歇尔总其成的自由主义经

济学派,国家干预主义学派退居非主流派地位,西方国家政府特别是号称“世界

工厂”的英国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第三个时代是垄断财团居统治地位

的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主流派经济学是现代国家干预主义学

派即凯恩斯主义学派,经济自由主义学派退居非主流派地位。

从30年代起,特别

是战后时期,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政策。

60年代

末期,退居非主流派地位的自由主义学派对陷入困境的凯恩斯主义发起挑战,形

成一股国际性经济思潮。

这股思潮在理论政策主张上与[日自由主义学派一脉相承

,大同小异,通称为新自由主义学派,以区别于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的旧自由

主义学派。

二、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理论政策主张

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从60年代末期起,西方经济由战后初

期的繁荣阶段步入停滞膨胀阶段,当时凯恩斯主义因无法对停滞膨胀现象作出理

论解释而陷入困境。

西方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是继承西方旧自

由主义经济学的衣钵,反对公有制,主张私有制;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

,自由贸易,自由放任。

战后时期,特别是50年代和60年代,西方经历了长达20余年的经济繁荣,年均实

际经济增长率达4—5%。

这样长期.持续增长的原因,除了战后西方经济重建和

第三世界国家廉价石油原材料的供给以外,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在西方

国家的普遍推行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至60年代后期,西方经济增长出现颓势。

70年

代初,以石油危机为导火线,西方经济增长速度陡降,进入以经济发展停滞和

通货膨胀并存、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为特征的滞胀时期。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

有二,一是认为西方经济因有效需求不足,其通例是不能实现宏观经济的充分

就业均衡,从而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必须借助于国家对宏观经济的干预

二是根据所谓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二者之间具有一种此消

彼长的二律背反关系,失业上升则通货膨胀下降,反之亦然。

凯恩斯主义依据菲

利普斯曲线理论,用扩张性宏观财政、金融政策以治理经济萧条,防止失业上升

;用紧缩性宏观财政金融政策以治理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在70年

代的滞胀症即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发症与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相抵触,而菲利普斯

曲线理论是以反危机政策为中心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因此,

凯恩斯主义学派在理论上陷入困境。

战后时期,西方经济自由主义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斗争从未停止过。

其主要流派

有三,一是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二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

义学派。

这一时期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不仅反对凯恩斯主义学派,而且将矛头指

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攻击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走向奴役之路”。

在70年代

和80年代,随着凯恩斯主义陷入理论困境,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迅速形成为一

股国际性经济思潮。

有代表性的流派有三个,即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

派,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

西方新自由主义三大流派在理论上一脉相承地继承了旧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

点,即亚当·斯密宣扬的市场机制和价值法则的自发作用能导致个人经济福利和

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看不见的手”论;李嘉图鼓吹的自由贸易的比较利益理

论;萨伊提出的所谓商品生产能自动创造需求从而否认产品实现因难、否认资本

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萨伊法则”;马歇尔提出的所谓建立在自动稳定器(弹

性价格、弹性工资和弹性利息率)作用的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自动

实现宏观资源的最优配置,无需国家进行干预的市场自动均衡论。

这是三个流派

在理论上的大同。

与此同时,三个流派又各有自己的特色。

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

币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唯一的重要的因素,视控制货币增长率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不

二法门,反对任何其他的国家干预;供给学派依据萨伊法则,主张用减税和废止

各种法律章程以刺激生产,增加供给;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企业、消费者等市场经

济主体消息灵通,能预测到政府将采取的任何经济政策措施,因而政府一切干预

措施均归于无效。

由此可见,西方新自由主义各个流派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的

核心是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鼓吹自由放任。

三、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对西方经济的影响

西方经济在70年代的滞胀困境和与之相联系的凯恩斯的理论困境,给西方新自由

主义经济学派的兴起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而新自由主义志在必得的是取

得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派地位。

在西方国家内部,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的主

要试验地是英国和美国。

70年代末撤切尔政府上台后,主要推行货币主义学派的

经济政策,目标首先是向工党政府的企业国有化、国民经济计划和福利国家政策

宣战,同时反对前任保守党政府的反危机政策。

1980年上台的里根政府宣称推行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实际上与撤切尔政府的政策大同小异。

新自由主义在美、英两国实施的结果,非但没有带来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

在80年代初所预言的西方经济的复兴,反而使西方经济包括美国经济的增长率低

于70年代滞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

里根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虽然勉强维持了80年代

中后期美国经济的低速经济增长,但使美国经济出现高预算赤字、高国际贸易逆

差、低储蓄率、高债务的严重局面,从而为90年代乃至更长时期美国经济的发展

留下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低储蓄率和高财政赤字两大顽症造成美国的高利率

,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延长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并造成发展中国家

的债务危机。

到了1984年,里根政府实际上放弃了供给学派的政策,不仅加强对

国内经济生活的干预,而且同其他工业国家一道对国际经济生活进行联合干预,

从而在实际上回到了凯恩斯主义的轨道。

新自由主义在英国的实验也遭到惨重的失败。

在80年代初期,撤切尔政府采取休

克疗法式的强硬的新自由主义措施,导致17万家企业破产,10%的生产设备被毁

坏,300万人失业,因而在80年代中期被迫采用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货币政策,造

成消费热和投资热,通货膨胀和外贸赤字急剧上升。

80年代后期转而采用高利率

政策以对付经济过热,结果导致更为严重的衰退,1/3的人处于贫困线以下。

四、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因反对国家干预,公开打出“回到亚当,斯密去”的旗帜,鼓

吹“看不见的手”论,不符合现代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因而在西方国家四处碰

壁,受到冷落。

但正因为其主张私有化加自由放任,被西方国家派上了新用场,

即用来对付广大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在某些西方大国及其控制下的某些

国际经济组织的策动下,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演变成所谓市场取向型“改革”

模式。

其要点有三,一是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二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管理自由化

,三是经济发展外向化。

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新自由主义模式又称结构改革

论。

在西方某些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的支持和推动下,新自由主义集中攻击西方

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一些进步经济学家如巴兰、普雷比什、布兰克、阿明、伊曼

纽尔等人的经筋学说和政策主张。

这批进步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

张可归纳为四点:

1.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或世界经济体系是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秩序或体

系,它将世界分为两部分:

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

外围国家,亦称为边缘国家。

前者居于统治地位,后者是前者的附庸,处于依附

地位。

2.西方中心国家挟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通过种种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手段,或

进行不平等商品交换,或按制发展中国家专供向中心国家出口的农矿等初级产品

部门;或通过跨国公司投资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和市场,从而将外围发展中国

家的剩余价值转移到西方中心国家,造成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和西方中心国家

的富裕发达,即造成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

因此,西方中心国家的经济发达建立

在广大外围国家的不发达的基础之上。

3.西方中心国家对广大外围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和剥削,在外围国家形成一个由少

数与西方中心国家有共同利害关系的地主、商人、官僚组成的买办阶级,这一买

办阶级与广大民众相对立,造、成外围国家内部严重的分配不平等。

4,为了摆

脱对西方中心国家的经济附庸地位,实现经济独立,发展中国家在现阶段的办法

是推行进口替代战略。

具体措施是对外商控制的企业实行国有化,扶持民族工业

,保护国内市场,发展内向型经济,与弱肉强食的现行国际经济秩序保持距离。

但在现行国际秩序下,西方中心国家的垄断资本集团与外围国家的买办集团相互

勾结,势力强大,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的推行阻力甚大,经济独立的目标殊难实

现。

只有进行社会革命,彻底改变现行世界经济秩序,才能振兴广大发展中国家

的民族经济。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主义学派所代表的是发展中国家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于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脆弱性和政治上的软弱性,在帝国主义时代,这一学

派所主张的进口替代战略很难实施成功。

这一战略于60、70年代在拉丁美洲诸国

推行,虽曾取得一定的成绩,使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大国获得新兴工业

化国家的称号,但在70年代后期,拉美国家普遍发生债务危机,发展主义战略以

失败告终。

以联合国拉美会员会主席普雷比什为旗帜的拉美发展主义发展模式在70年代后期

的受挫,成为西方国家和某些国际组织在发展中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模式即所谓

结构改革的口实。

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浪潮席卷第三世界,到处

搞国有企业私有化,到处鼓吹破除以保护民族工业、保护国内市场、限制外资进

入为目标的法令规章制度,放开价格,放开汇率,鼓吹发展外向型经济,降低关

税,自由贸易,吸收外资。

结果,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