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市中心城区市政专项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59245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9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增城市中心城区市政专项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增城市中心城区市政专项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增城市中心城区市政专项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增城市中心城区市政专项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增城市中心城区市政专项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增城市中心城区市政专项规划.docx

《增城市中心城区市政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增城市中心城区市政专项规划.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增城市中心城区市政专项规划.docx

增城市中心城区市政专项规划

《增城市中心城区市政专项规划》批前公示

类型:

批前公示

项目名称:

增城市中心城区市政专项规划

审查单位:

增城市城乡规划局

《增城市中心城区市政专项规划》简介

一、规划期限

近期:

2007-2010年

远期:

2011-2020年

二、规划范围

包括荔城街道办、增江街道办、朱村街道办,总面积313.96平方公里。

三、道路工程专项规划

1、规划目标

建立与增城市中心城区相适应的功能结构清晰、布局科学合理、服务水平优良、快速高效的道路网系统;合理组织过境交通,减少过境车辆对镇区交通和环境的影响,处理好中心城区内外交通的衔接,以适应中心城区建设现代化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和城区长远发展的要求。

2、道路网规划设计

1)对外联系道路

增城市对外的道路交通主要有广惠高速、广深高速、广汕公路、荔新公路等几条公路。

其他的公路由于等级及通达性等原因,车流量相对较少。

而荔城大道作为交通性干道穿越中心城区生活密集区,对城区的交通、环境造成较大的干扰,同时也降低了自身的通行能力。

考虑城市整体效益,尽量减少对城市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干扰,为城区内的生产和生活创造便利条件,参照总体规划路网布局,规划对外联系道路如下:

(1)高速公路:

规划北三环高速公路,从中心城区西面,朱村组团东面通过。

规划增从(北四环)高速公路,从中心城区东面通过。

(2)国道:

广汕公路中心城区段道路红线控制130米。

拟建广汕公路外移快速线,从其南部通过,道路红线控制130米,城区的外环路南段作为其辅道设置。

(3)省道:

荔新公路道路红线控制130米;增派公路道路改建为一级公路,道路红线控制90米;增正公路道路改建为一级公路,道路红线控制90米。

2)道路网优化

本次市政专项规划针对总规路网的部分路段进行了设计调整,现详细说明如下:

(1)二环路有部分路段进行了设计调整,调整区域位于二环路西南段,调整范围从增城大道以南到增滩路以西路段。

本次调整的目的是使道路尽量避开水体,减少由于道路跨越水体必须修建的桥梁等造价较高的结构物的长度,从而达到节省工程造价的目的。

(2)金竹新城片区路网中有部分道路路段进行了设计调整,调整区域位于府前路以南约430m处的金星中路和新城环路,金星中路调整的路段长度约720m,新城环路调整的路段长度约260m。

(3)岗尾工业园片区路网中有部分道路路段进行了设计调整,调整区域位于广汕公路外移线东南部,调整的路段总长度约1831m。

本次调整的目的是使道路的走向沿山谷和征地线,以便减少工程挖方量,降低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难度,并达到节省投资的目的,同时有利于道路征地的顺利实施。

(4)外环路进行了设计调整,本次调整的目的是使道路尽量避开水体,减少由于道路跨越水体必须修建的桥梁等造价较高的结构物的长度,从而达到节省工程造价、减少项目投资的目的。

(5)二环路东区工业园路段由于需要穿越山体,且山顶高度较大,山体须予以保留,因此本次规划提出以下方案建议:

第一方案:

建议修改线形以避开山体,此方案在经济方面投资最省,施工难度最小,为推荐方案。

第二方案:

建议此路段修建穿山隧道,此方案在经济方面投资较大,施工存在一定难度,但道路长度最短,行使车辆能方便快捷的通过该路段。

第三方案:

建议修建盘山公路,此方案在经济方面投资中等,施工难度中等,但道路长度较大,线形较复杂,不利于车辆行使,与二环路的功能定位也不匹配。

(6)竹园路由于需要穿越山体,且山顶高度较大,山体须予以保留,因此本次规划提出以下方案建议:

第一方案:

建议修改线形以避开山体,此方案在经济方面投资最省,施工难度最小,为推荐方案。

第二方案:

建议此路段修建穿山隧道,此方案在经济方面投资较大,施工存在一定难度,但道路长度最短,行使车辆能方便快捷的通过该路段。

第三方案:

建议修建盘山公路,此方案在经济方面投资中等,施工难度中等,但道路长度较大,线形较复杂,不利于车辆行使,与二环路的功能定位也不匹配。

第四方案:

建议取消该段道路。

3)道路网布局结构与等级结构

增城市中心区分荔城组团、增江组团和朱村组团三大城市组团。

荔城组团和增江组团道路网规划形成“两环”、“四纵”、“四横”环状方格网的格局。

“两环”——

(1)城市外环:

由二环路组成中心区的外环路,也是中心区的交通性环路,从外围联系两个组团;

(2)城市内环:

由爱民路——增城大道——荔星大道——荔城大道——新桥路——东山路——爱民路,从城区内部有机联系中心区各功能组团。

“四纵”——

(1)西部的荔星大道;

(2)城区中部的荔景大道;(3)城区中部的西园路——增滩大道;(4)城区东部的爱民路——纺织路——东山路。

“四横”——

(1)中部的荔城大道——新桥路——东山路——竹园路;

(2)中部的光明路;(3)中部的增城大道;(4)爱民路的南段。

朱村组团道路网规划形成“四纵”、“四横”环状方格网的格局。

“四纵”——

(1)西部的荔朱西路;

(2)中部的朱村大道;(3)中部的广大路;(4)东部的东升路。

“四横”——

(1)荔华路;

(2)广汕公路;(3)南大路;(4)广汕公路外延线。

3、非机动车与步行系统规划

1)非机动车道路系统规划

为了避免非机动车交通与机动车交通的过多冲突,基本上采用了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及行人交通三大系统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的规划方式。

主要表现为:

(1)在机动车交通量很大的主干道上,将非机动车系统分离出去,减少机动车交通与非机动车的干扰及冲突。

(2)在机动车交通量不大的主、次干道上,利用分隔带将非机动车系统与机动车系统分离,减少机动车交通与非机动车的干扰及冲突。

(3)在机动车交通量小的次干道和支路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道行驶,根据双方高峰小时的不同,双方可以互相借用车道,提高道路使用率。

2)步行系统规划

(1)为建设城市的无障碍环境,提高人民社会生活质量、确保行动不便者能方便、安全使用城市道路和建筑物,城市道路的人行道均应设置盲道,和缘石坡道以满足乘轮椅者、拄盲杖者及使用助行器者的通行和使用要求。

(2)城市道路交叉口处应设置人行横道以供行人过街之用,主干道与主干道交叉口处须在中央分隔带及侧分隔带上设置行人安全岛。

(3)城市滨河步道及林荫道设置在增江两岸,以供游人或市民旅游休闲之用。

建议在步道上设置一定数量的石亭和石椅供人休憩。

4、停车场规划

1)配建停车指标

根据当地管理部门的相关要求,特提出建筑配建停车指标,详见下表11:

表1.建筑配建停车指标

建筑类型

计算单位

标准车位数(小型汽车)

标准车位数

(摩托车)

旧区

新区

郊区

住宅

车位/100㎡建筑面积

0.5-0.8

0.8-1.0

1.0-2.0

1

旅馆

星级宾馆

车位/100㎡建筑面积

0.5

1.0-2.0

0.3

一般旅馆

车位/100㎡建筑面积

0.3

0.5

0.3

饭店

车位/100㎡建筑面积

2.0

3.0

0.5

办公楼

行政办公

车位/100㎡建筑面积

0.8-1.0

1.5-2.0

2

商务办公

车位/100㎡建筑面积

1.0-1.2

1.5-2.0

2

商店

大型商业

车位/100㎡建筑面积

0.8

1.0-1.5

7

超市

车位/100㎡建筑面积

0.8

1.0-1.5

10

农贸市场

车位/100㎡建筑面积

0.5

0.8

10

专业市场

车位/100㎡建筑面积

1.0

2.0

7

体育

场馆

室内≥3千座,室外≥2万座

车位/百座

-

8

30

室内<3千座,室外<2万座

车位/百座

5-6

8

20

公园、休闲广场

车位/10000㎡占地面积

10

30-50

20

图书馆、文化宫、科技馆、等文化设施

车位/100㎡建筑面积

0.5—0.7

1.0-1.5

5

影剧院

市级

车位/百座

4-6

6

20

一般

车位/百座

2-3

3

30

展览馆

车位/100㎡建筑面积

0.4-0.6

1.0

5

医院

综合医院、专科医院

车位/100㎡建筑面积

0.6-0.8

1.0

4

独立门诊

车位/100㎡建筑面积

0.7-0.9

1.2

4

大中专院校

车位/100㎡建筑面积

0.5-0.8

0.8

5

中学

车位/100㎡建筑面积

0.1-0.15

0.15

8

小学

车位/100㎡建筑面积

0.1-0.2

0.15

3

交通

枢纽类

汽车站

泊/1000名设计旅客容量

2-3

4

3

客运码头

泊/1000名设计旅客容量

5-8

8

8

轨道交通车站

泊/100名高峰小时旅客

-

0.2-0.4

3-8

工业

仓储类

工业厂房

泊/100㎡建筑面积

0.2-0.3

0.3

1

仓储设施

泊/100㎡建筑面积

0.2-0.3

0.4

1

2)公共停车场规划

城市公共停车场应分为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和自行车公共停车场三类,其用地总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8-1.0m2计算。

其中:

机动车停车场的用地宜为80%-90%,自行车停车场的用地宜为10%-20%。

中心城区内用地紧张的地段宜建停车楼或地下停车库。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在市中心区不应大于200m,一般地区不应大于300m。

结合增城城区的实际情况,规划小区级以上社会公共停车场(不含停车楼及地下车库)64个,总用地46.41公顷。

3)路边停车规划

路边停车场和路外公共停车场是停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路边停车是路外停车的重要补充,可以弥补路外停车泊位不足,发挥路边停车动态滚动、周期较短的特性。

由于路边停车要占用一定的道路宽度,对道路上的动态交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规划路边停车场时必须考虑道路交通流量、道路宽度、交叉口特性、单双向交通、公共设施及两侧土地使用状况等因素,避免沿街任意停车造成的交通混乱。

具体而言,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为确保道路上车流能以一定的速度畅行,必须控制路边停车场的交通阻碍率R(路边停车所占用车行道的宽度占道路车行道宽度的百分比),国外对R值有明确的控制指标,结合其他城市经验,R取值应小于35%;

(2)利用有条件的次干道和支路设置路边公共停车,并远离交叉口,避免路边停车影响道路交通正常运行。

(3)路边停车应处理好与非机动车及行人交通的关系,允许设置路边停车场的最小道路宽度见表12。

表2.设置路边停车场的道路车行道宽度标准

道路类别

道路宽度

路边停车设置

道路

双向通行

12米以上

容许双侧停车

8-12米

容许单侧停车

不足8米

禁止停车

单向通行

9米以上

容许单侧停车

6-9米

容许单侧停车

不足6米

禁止停车

巷弄

9米以上

容许双侧停车

6-9米

容许单侧停车

不足6米

禁止停车

四、竖向专项规划

1、竖向规划总体布局

根据对规划区的现场踏勘情况,及对现状地形、地貌、现有排水情况的仔细分析,规划区的竖向总体布局可按街道分成三个独立片区,即荔城、增江及朱村片区。

荔城及增江均为北高南低、两边略高、沿江部分略低的地势梯度,同时考虑到增江防洪堤的设置,堤内规划标高将低于防洪标高;朱村片竖向总体布局呈东北高西南低,沿朱村运河及南江河两侧高、中间低的地势坡向。

考虑到三个片区的面积较大,规划将结合排涝规划中的排涝分区进行细分。

城市道路竖向的空间布局结合以下几点进行布置:

1)满足城市防洪排涝的总体要求

增城中心城区区内排渠水系的总体按片区划分,竖向总体布局应满足排洪渠道的需要。

2)满足城市道路纵坡要求

增城中心城区道路类型多样,路网密集,规划结合各种道路类型,按照机动车车行道规划纵坡要求,对道路控制点进行设计。

3)满足城市排水管网布设的需要

结合增城中心城区的防洪排涝规划,对城市排水管网布置所需要的城市高程进行优化,按照该区排涝标准进行城市竖向设计。

4)尽量结合城市景观要求进行

增城中心城区为多丘陵、多渠系、平地集中的城市,其竖向以城市景观为视点,对各河渠及其两边地块的竖向进行合理的规划,力求城市建设发展能够有良好的城市景观相呼应,使成为高标准的生态城区。

2、道路竖向规划

依据规划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规划区内的道路由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组成。

主干道主要有增城大道、荔城大道、爱民路、府前路、广大路、广汕公路等。

在本次道路竖向设计中,结合规划区地形“双盆状”、建设用地相对平坦低洼的特点,尽量满足防洪排涝水位的要求。

竖向规划设计的控制点,主要是区内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上道路交叉口的标高。

防洪排涝规划中明确了增城中心城区的排涝——竖向综合方案为“抽排方式”,因此在道路竖向规划时,结合本次竖向规划总体布局,以满足防洪标准、排水纵坡、道路交通纵坡及综合管线敷设等要求为前提,规划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及原地面标高,对桥梁及道路交叉口的标高进行由现状到规划、由低至高、由里及外逐点推算。

同时,结合规划地块的设计标高进行优化调整,做到道路与地块的高程衔接合理,尽量避免大量填挖土方。

3、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设计

通过对防洪排涝规划的设计成果及规划区现状地形地势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规划范围内,为满足规划用地的要求,地块的改造存在多种可能性。

有些地块可以直接利用原来的地形进行建设开发;有些地块未能满足排涝水位要求,需要填土抬高地坪标高;有些地块则完全从区域景观考虑,需要保留现状的。

本次城市用地竖向规划首先确定各种用地的规划改造类型及地面形式,再结合竖向分区的特点,明确分区的改造方案及控制地面形式,最后与道路确定的控制点标高及控制纵坡衔接,确定各地块的地坪标高及排水坡向。

五、给水工程专项规划

1、需水量预测

近期总人口规模3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8万人,暂住人口7万人;

远期总人口规模5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0万人,暂住人口14万人。

则规划区的综合用水量指标取800L/cap·d,中心城区远期的规划最高日用水量为42万m³/d。

2、水源规划

1)供水水源规划

增城水系属东江水系,流域面积超过500km2的河流有东江、增江和西福河,超过100km2的河流有6条,故地表水资源相当丰富。

多年平均过境客水量179.5亿m3,主客水合计200亿m3,人均占有量为2万多m3,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4.5倍,据全省的前列。

因此我们拟选定增江作为本规划的供水水源(即第二、第三水厂水源地),水源地选在柯灯山水厂水源地的上游。

2)应急备用水源规划

为解决突发性污染事件对增城市中心城区居民生活用水可能造成的威胁,应对中心城区制定应急备用水源规划。

近期以东江为应急备用水源,将荔城柯灯山水厂一条DN1200的供水主干管沿荔新公路向南延伸,与新塘镇的新河水厂供水主管连接实现增江和东江水源互为备用,解决增城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应急备用水源。

远期以增城市西北部的联安水库为备用水源。

联安水库可利用水量为4000万

,因此在此基础上,可计划建造一总规模为10万

(近期规模为5万

)的水厂,并由该水厂为中心水源,建立一小型管网供周围镇区的使用。

远期将作为增城市的备用水源供水,让各个系统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可以相互供给,实现区域性的联网。

3、水厂规划

荔城第二水厂总规模为15万m3/d,厂址在原柯灯山水厂山下,占地为7.44公顷。

荔城第三水厂总规模为40万m3/d,一期20万m3/d。

厂址拟定在增派大道西侧的下布(地名),取水点在增江廖村河段,占地面积20公顷。

4、管网规划

增城市区内采用生活、生产、消防共用给水管网,给水管网按最高日最高时水量进行管网平差计算,并按事故时和消防时的流量进行校核。

原有管网已经不适应城区的快速发展,因此规划对片区的管网重新铺设,分期实施。

但增城市中心城区的开发属于逐步开发,其开发过程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完成,而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因此管网在建设的初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管网,以免造成浪费。

对于现有的不合理管网,可以通过调整相近的管道的管径来加以弥补。

规划近期由柯灯山水厂及荔城第二水厂供水,铺设DN1400、DN1200等供水主干管(已完成),供应中心城区、镇龙、宁西、中新、石滩用水,以满足该地区的建设发展所需。

规划远期增加第三水厂。

铺设DN1600供水管,供应以上地区及福和、三江、沙庄等地区的发展用水。

整个供水系统建成后,三间水厂的管网相互连通,供水主干管为环状布置,确保区内供水系统的水量、水质和水压。

整个管网系统的管径范围为DN300~DN1600。

六、防洪排涝专项规划

1、防洪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广东省防洪(潮)标准和治涝标准(试行)》,荔城街、增江街规划建设区(含规划区增博围)堤围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设计,朱村街规划建设区按50年一遇设计;荔城街、增江街、朱村街非规划建设区的堤围(除丰湖围和角牛围外)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设计,朱村街丰湖围、角牛围按10年一遇设计;规划区山洪的防洪标准均为20年一遇。

2、排涝标准

根据《广东省防洪(潮)标准和治涝标准(试行)》的规定,规划建设区治涝标准按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所产生的迳流量1天排干设计;非规划建设区(农田等)则采用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所产生的迳流量2天排干的标准。

3、排涝分区

排涝规划范围包括荔城街、增江街(含部分石滩镇)、朱村街,其中牵涉到排涝的面积有123.97km2(荔城街55.77km2、增江街49.62km2、朱村街18.58km2)。

根据地形、水系特征,并兼顾考虑行政区划,将规划区划分为以下50个片区:

1)荔城街共19片:

罗岗排涝区、雁塔排涝区、夏街排涝区、附城河排涝区、何屋排涝区、廖村排涝区、桥头排涝区、莲塘排涝区、联合排涝区等。

2)增江街共19片:

陆村排涝区、南山排涝区、西山排涝区、光辉排涝区、深坑排涝区、初溪排涝区等。

3)朱村街共12片:

黄塘排涝区、朱村运河排涝区、南江河排涝区、横塱排涝区、黄明排涝区、丰湖排涝区、角牛排涝区等。

4、河涌蓝线控制要求

根据《广东省河道堤防管理条例》和《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并考虑到增城市地处广州东部板块,其河涌也是广州市中心区水环境的重要部分,堤地宽度按照河涌堤防的保护范围大小确定。

一、二类河涌规划控制范围:

河涌上口宽度加4m堤顶宽度以及10m护堤宽度,即河涌两岸上各14m宽度;二类河涌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但河涌两岸控制宽度不小于10m,此范围内可进行绿化美化。

三类河涌的控制要求可适当放宽,建议河涌两岸控制宽度不小于10m。

七、排水专项规划

1、排水体制规划

目前,荔城、增江及朱村已建的现状排水管(渠)基本上为合流管,收集的雨水和污废水根据自然地势就近排入河涌。

根据现场实地调查,区内街道狭窄,建筑密度大,若将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为完全分流制,需面临大量拆迁房屋,大面积破坏道路等难题,工程投资大,施工的时间长,同时还会影响道路交通,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

根据旧城区的实际情况,市政排水管道的排水体制采用截流式合流制,已经实施或近期实施的对现有合流制管道进行改造截污,截流倍数取No=1,重点地区的截流倍数取No=2~3。

原采用完全分流制的区域如大型生活小区,则保留完全分流制,荔城街、增江街和朱村街的待建、新建的区域采用完全分流制。

雨水管有条件的就近排入附近河涌,无条件的则排入市政合流制管道。

综上所述,中心城区的排水体制确定为:

旧城区为截流式合流制区域;荔城街的其他区域、增江街和朱村街为分流制区域。

2、污水系统规划

1)污水处理设施规划

对荔城-增江街污水系统和朱村街污水系统2020年的污水量进行预测,得出荔城-增江街污水系统污水量为20万m3/d,朱村街污水系统污水系统的污水量为4.5万m3/d。

(1)荔城-增江街污水系统2020年污水处理厂规模为20万m3/d,规划控制用地为15ha,目前,荔城污水处理厂规模为5万m3/d,现已建成2.5万m3/d并投入使用。

厂址位于荔城罗岗村三条石,占地面积约200亩(约13.3ha),尾水由管道排放至初溪水利枢纽工程下游增江河段,根据增城市水功能区划,增江下游(荔城-观海口段)水质目标为III类,因此尾水排放标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I级B标准,并不低于《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广东省标准)中的一级标准。

(2)朱村街污水系统2020年污水处理厂规模为4.5万m3/d,规划控制用地为6.8ha,规划在朱村街道办城建区域南侧朱村运河边黄塘村附近建污水处理厂,处理朱村街道办(含横塱工业区)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

尾水排放至排入西福河支流朱村运河,最终排入西福河。

根据增城市水功能区划,西福河(鹧鸪山-仙村段)水质目标为IV类,尾水排放标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II级标准,并不低于《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广东省标准)中的二级标准。

2)污水分区收集系统

《增城市中心城区市政专项规划》(2003年)的规划范围为二环路以内的区域,该专项污水管网系统布局合理,目前增城市市政部门已按该版专项的指导在增江西岸敷设了截污主干管,设计起止点为何屋村至荔城污水处理厂,而“夏街出水口-污水处理厂段”已建成通水,管径为d1200-d1400,“何屋村-夏街出水口段”截污主干管正在筹备建设阶段。

2004年增城规划管理部门对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规划范围比之前有所扩大,用地性质和规划路网也有所调整。

因此,本次市政专项规划以最新总体规划为编制依据,荔城街污水分区和增江街污水分区参考2003年版专项的系统布局,根据旧城区和新规划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各个分区的污水收集系统进行优化调整。

3)污泥处理处置方案

增城市中心区的污泥处理处置规划推荐方案是湿污泥经干化减容、无害化处理后,近期外运至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利用增城市垃圾焚烧厂正在备建的有利条件,把干污泥运至焚烧厂焚烧,待增城市垃圾焚烧厂建成后,污泥运至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处理。

污泥的运输方式采用污泥脱水后车运至垃圾焚烧厂的方式。

3、雨水系统规划

1)雨水系统分区布局

雨水系统排水分区结合排涝分区进行划分,以“分片排涝,适度集中”为原则,结合城市道路规划、河涌、景观水体进行规划设计。

由于地形地势及江河的分隔,荔城街、增江街及朱村街三个片区排水相对独立,各片区内根据区内地形、河涌及泵站的布局,又划分为几个小的排水分区。

荔城街片区:

何屋排水分区、夏街排水分区、附城河-雁塔排水分区、罗岗北排水分区;

增江街片区:

光辉排水分区、西山排水分区、南山排水分区;

朱村街片区:

广汕路北排水分区、广汕路南排水分区。

由于部分地区地势平坦,且比增江百年一遇洪水位低,因此,当遭遇增江百年一遇的洪水时,须加设排涝泵站辅助排水。

其中,何屋、夏街、雁塔、西山、广汕路南排水分区现状均设有排涝泵站,但由于部分排涝泵站建设年限久远,设计标准偏,因此需要重建或扩建;光辉、南山排水分区规划新建排涝泵站。

2)雨水管道规划

规划主干道(红线宽度大于40m)在道路两侧各敷设1条雨水管道,以减少管道穿越道路的次数,有利于管道维护。

一般干道(红线宽度小于40m)只敷设1条管道。

雨水管道尽量采用顺坡敷设,同时避免与污水管道交叉的情况出现。

八、电力工程专项规划

1、负荷预测

负荷密度法预测2020年增城市中心城区的用电负荷:

36万kW;

综合用电水平法预测2020年增城市中心城区的用电负荷:

65万kW;

弹性系数法预测2020年增城市中心城区电力负荷为30万kW。

综合以上三种负荷预测方法所得出的预测结果,结合近年增城市工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