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人生经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58620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清照人生经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李清照人生经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李清照人生经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李清照人生经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李清照人生经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清照人生经历.docx

《李清照人生经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人生经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清照人生经历.docx

李清照人生经历

李清照人生经历

 

 

———————————————————————————————— 作者:

————————————————————————————————日期:

 

一、人生经历

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

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

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后因列于元佑党籍(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罢官。

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或为汉国公王准孙女),也知书善文。

可谓书香门第、生活优裕。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开封)、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

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

在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

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

明诚当时21岁,是太学生,喜好收藏前代石刻,后成为著名金石家。

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

他们极力打击旧党,“籍记元佑党人姓名,不得与差遣”。

李格非时为提点京东刑狱,竟因在党籍而被罢官。

李清照当时曾献诗给赵挺之试图救援其父,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话,可见在她婚后李家曾经遭到政治上的不幸,她对赵挺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的。

ﻫ约在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开始出仕,曾任鸿胪少卿。

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

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

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随即也遭受了政治上的灾祸。

当时蔡京为左仆射,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

但因查无实据,所以只追夺了赵挺之的官职。

赵明诚弟兄可能即因此而失官。

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赵氏的故里。

 赵明诚屏居乡里的时间在10年以上。

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

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

先是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

任满后,改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

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靖康元年(1126),金人围攻汴京。

次年,金兵攻陷青州,北方大乱,李清照与丈夫南渡避难,仓促之下放弃了大量文物。

《金石录后序》: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

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南京)。

”这些来不及带上的书册什物,被留在赵家青州故第,堆满了十余间屋子,最后被乱兵所焚。

行至镇江时,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

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宁府(南京)。

南渡后,李清照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

1129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

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去世。

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并为文祭之:

“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建康形势紧急,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

李清照派人先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

但洪州又失陷,道路不通。

并且大部分文物又在战乱中散失。

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

这件事竟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颂金,并听说有人已向朝廷告发。

这样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她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

之后,她便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

其中,在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绍兴),在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

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

最后,在绍兴二年(1132),又从越州移居杭州。

传说此年,李清照再嫁张汝舟,但婚姻并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

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晚景颇为凄凉。

朱彧《萍洲可谈》说她:

“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载:

“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

”《碧鸡漫志》中说:

“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

最终卒于1155年前后。

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夫人幼有淑质。

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

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

‘才藻非女子事也。

’”孙氏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卒,卒年五十三,她十岁时即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由此可知,李清照当卒于1151年之后。

二、词学成就

1.词学理论。

早年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因称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又称柳永词,“变旧声作新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是宋代的重要词论。

而她的诗、文讲历史,谈世事,论文艺,题材范围比较宽广。

南宋时期,诗文的思想性提高了,表现出密切关怀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

如《咏史》诗和《夏日绝句》,通过对嵇康“至死薄殷周”、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的赞扬,批判了伪楚政权,指责了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

绍兴三年(1133)写的《上枢密韩公诗》,表现了作者对北方的家乡和人民的怀念,并勉励使者充分估计使命的艰劬,勇敢地维护朝廷的尊严。

她在绍兴四年写的《打马图经自序》和《打马赋》,真实地记录了人们在战乱中的流离迁徙,表现了主张秣马砺兵、抗击金人、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

这一时期她创作的很多诗、文都是针对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2.前后期词作

(1)前期

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

如〔如梦令〕(PPT)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PPT)、〔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

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王灼说:

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

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

”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

(2)后期

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暮年飘零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转为凄怆沉郁,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

她更留恋以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ﻫ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

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宋史·艺文志》中说她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八卷,但已经遗失。

现有《漱玉词》辑本,现存约五十首左右。

3.词的艺术成就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她的《词论》极重视词的特殊格调和协律性,所以能够独辟门径,在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李清照是抒情的能手,她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抒情词,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闺中生活和流落异乡的思想情感。

她巧于构思,常常选取一些生活片段写入词中,极具体、细致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如〔武陵春〕通过“也拟泛轻舟”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矛盾,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处境。

她又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写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将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如〔永遇乐〕中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自己情怀之恶;〔一翦梅〕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状来写相思之深。

她的抒情既委婉、含蓄,又极其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毛病。

她的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象〔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即被称赞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黄了翁《蓼园词选》),很值得重视。

ﻫ 李清照词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

她在遣词造句上很有创造性,象她笔下的花树是“宠柳娇花”,“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又以“黄花瘦”比人,都十分新颖、清丽。

她还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正像彭孙□所说:

“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

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

李清照的词富有音乐美,她极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

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的连续运用,像〔声声慢〕的开头一连用了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历来评论者所盛赞。

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起就不断有人学习和效仿。

 

窗体底端

1、导入

豪放派——男性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与超脱放达情怀。

婉约派——女性词人遭逢国难、几经飘零之后的浓重愁绪。

二、朗诵

请大家预习,讲解拼音和难解的字词(PPT),了解全诗大概内容。

一齐朗诵。

讲解朗诵要点:

低沉、缓慢。

示范朗诵。

一齐朗诵。

三、解词

问:

找出“词眼”:

“眼”,传神之所。

“词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答:

学生自由回答然后确定--“愁”字。

  这首词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但综观全词,一字一句、满是悲愁。

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

让我们将词句一一解读。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此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

教师引导:

挖掘“寻寻觅觅”这四字后面隐含的信息;挖掘“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后面隐含的丰富情感。

这14个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细细地体味,开篇的“寻寻觅觅”是寻找的动作,词人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

这东西是什么呢?

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金石拓片?

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

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

然而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

“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

一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

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感情逐层深入:

动作(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冷清孤寂)——心情(凄冷惨愁)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这两句,要说的是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

然而这里

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看到写酒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愁,本要说的是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

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

用意含蓄,言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以至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

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比较少女时的醉酒,见PPT)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引导:

古诗词“雁”意象的固定内涵。

借“雁”之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愁苦。

雁到秋天,由北向南,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所以说是“旧时相识”。

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古有雁足传书之说,而此时见雁,却无亲人的音讯,那份思乡之愁绪怎能不油然而生。

真是“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菩萨蛮》)。

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非指菊花枯萎凋谢。

古人有九九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但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

可现在呢?

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

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

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渗透着深刻的生命悲哀。

憔悴损的只是菊花么?

更是词人自己。

古人在菊花盛开的重阳佳节,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

词人丈夫在世时,他们夫妻诗词唱和,共同搜集、整理金石拓片,十分幸福美满。

面对鲜润亮丽的菊花,词人也曾“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过着雅致轻松的生活。

如今经历过国破家亡的惨事,良人已逝、晚年孤寂,千万愁绪无人倾诉时,曾经娇嫩的花也憔悴不堪了。

正是以菊花的萎败、零落,暗喻如今生活的凄凉、孤寂。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日长难熬,度日如年,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

极写愁苦已极,寂寞难耐的痛苦。

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

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

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

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

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 ,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以口语入词,脱口道:

这情形、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

 “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

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

这结尾,即是收,又是放;即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

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四、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

 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

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

1、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声声慢》写的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黄昏的生活感受,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2、以明白如话的语言与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

五、结语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

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

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

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富有韵律美,为全词奠定哀婉凄凉基调;又借助淡酒、晚风、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悲凉景物,抒发了作者亡国之恨、亡夫之痛、流离之苦、孤独之凄。

六、诗词鉴赏方法

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找词眼,悟主旨//赏析意象//联想想象//缘境明情

知人论世:

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以及他的思想感情,这对我们很好地赏析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说杜甫,知道安史之乱后他过着颠沛流离、贫困潦倒的生活,就会明白他为什么把自己比做远浮天边的一片孤云,悬挂于长夜中的一轮孤月--“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也就理解了当他在浣花溪搭建起一座简陋的茅屋时他何以会如此欣喜。

当秋风卷走屋上的茅草,雨水漏湿了屋内的地面,作者彻夜难眠,面对艰苦的处境,杜甫发出的却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又是多么难能可贵。

历史上多少豪宅大院比起杜甫的茅屋,不知坚固豪华多少倍,可早已湮没于历史中。

而杜甫的茅屋,却得到世人的敬重,被一代代保存下来,成为一处陶冶人们情操的著名旅游景点--杜甫草堂。

那是人格的坚固、精神的坚固,穿越时空,胜过单纯的物质的坚固。

找词眼,悟主旨:

“词眼”是一首中最精练传神、最能够表情达意的一个字活或词。

抓住了“词眼”,领悟了主旨,也就掌握了作者的情感脉搏。

赏析意象、联想想象:

意境是由意象及意象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组成的,品味意境要从意象上入手。

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较稳定的含义。

柳--惜别之情,月--寄托相思,雁--鸿雁传书、盼望亲人的消息,鹤--君子的象征,蜜蜂--勤劳,菊花--恬淡自然的胸襟,梅花--孤傲、高洁、绝不同流合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