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养生法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58512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坐养生法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静坐养生法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静坐养生法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静坐养生法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静坐养生法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静坐养生法全.docx

《静坐养生法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坐养生法全.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静坐养生法全.docx

静坐养生法全

《静坐养生法》全

 

注:

本书包含了《因是子静坐法》《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因是子静坐法续篇》,并在最后附有袁了凡先生的《静坐要诀》

作者蒋维乔(1873--1958),民国时期历任教育部秘书长,江苏教育厅长,东南大学校长等职,曾参与编辑《辞源》。

  静坐法,即古之所谓内功也。

古者养生之术,本有外功内功二者。

医术之药饵针砭,治于已病;养生之外功内功,治于未病者也。

自后世失其传,习外功者多椎鲁而无学;而内功又专为方士所用,附会阴阳五行坎离铅汞诸说,其术遂涉于神秘,为搢绅先生所不道。

夫世间事物,苟能积日力以研究之,必有真理存乎其间,本无神秘之可言。

所谓神秘者,皆吾人为智识所限,又不肯加以研究,人人神秘之,我亦神秘之耳。

余自幼多病,屡濒于死,弱冠以前,即研究是术。

庚子之岁,乃实行之。

以迄于今,未尝间断。

盖十八年矣。

不特痼疾竟瘳,而精神日益健康。

久欲以科学之方法,说明是术之效用;顾以未肯自信、操笔辄止;非敢自秘,将有待也。

近闻日本冈田虎二郎,藤田灵斋,均倡导静坐法,其徒皆有数万人。

冈田之徒,盖冈田式静坐法;藤田自著息心调和法、身心强健秘诀二书;风行一时,重板皆数十次。

余取而读之,则慨然曰:

"是吾国固有之术也。

冈田藤田之书,平实说理,不为神秘之谈耳。

惟其说能本乎科哲诸学,乃异于吾国古书所云。

余于是乃不能自己矣。

"间尝默察吾国民之根性;凡一切学术,以及百工技艺,苟有超绝恒蹊者,往往自视为秘法,私诸一己,不肯示人,以为公同研究。

自古至今,卓绝之艺术,坐是而不传者,盖亦夥矣。

东邻之民则不然,得吾一术,必公同研究之。

其结果且远胜于我,我方且转而取法之矣。

如吾国之外功,其粗者为八段锦,精者为拳艺。

然以自秘之故,不肯公同研究,卒至习者无学,学者又莫之能习。

迨明季有陈元赟其人者,流亡至日本;以是术传福野七郎左卫门等。

彼国人起而研究之,至今蔚成柔术。

而我国之拳艺如故也。

内功,其粗者为可却病,精者乃可成道。

然亦以自秘之故,不肯公同研究,卒至流为怪诞,趋入异端。

今日本人得其术,加以研究,创为静坐法。

彼国人自大学讲师学生军人老幼男妇,多起而效法之。

且学校有以之加入课程;大学学生,更有联合为静坐会者。

嘻!

何其盛欤!

而我国人则何如也。

夫非以自秘之故而失其传耶!

亦可慨矣。

余之为是书,一扫向者怪异之谈,而以心理的生理的说明之。

凡书中之言,皆实验所得,于正呼吸法,亦兼采冈田之说。

至于精之成道,则屏而不言。

以余尚未深造,不敢以空言欺人也。

抑吾国之民性,至今日浮动甚矣;一书当前,多不能体察其理,为盲从,为被动;一閧之市,有初鲜终;民性如此,国几不国矣。

以静坐之术救之,其诸为扁卢之良药欤!

吾将以是书卜之也。

                                                                                                                                                                           一九一七年冬月因是子识

生命与呼吸

  凡是一个人,从呱呱堕地开始,就必需呼吸,可见有生命就有呼吸,有呼吸也有生命,这两者的关系,正像形影的不能分离一样。

  掌握呼吸的主要器官是肺,肺部能够一张一缩,缩的时候,把身体内的浊气(二氧化碳)从鼻孔里呼出来;张的时候,把空气(氧气)从鼻孔里吸进去,这个一呼一吹,叫做鼻息。

这种呼吸,生理学上称它为外呼吸。

它是从空气中摄取氧气给予血液,同时把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放出于空气中,在肺里面完成气体的交换。

  另外,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从心脏发动,由动脉管将动脉血(红血)输出,把从肺里吸收来的氧气,运送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分配给全身的各部份组织;又接受各部份组织所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成为静脉血(紫血),由静脉管输回心脏,再由肺动脉输送到肺部,释出二氧化碳,吸收氧气,成为动脉血,由肺静脉输回心脏,如此周而复始,称为血液循环。

生理学上把人体各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内呼吸。

因此呼吸的主要功能,即在于保证身体内氧的供给,并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

  人体里面这种微妙的、有条不紊的呼吸运动,必需很多器官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而其中特别重要的,是高级神经中枢和呼吸中枢的调节作用。

  呼吸对人们生命的关系如此密切,道理也十分明确,然而一般人只以为维持生命最需要的是饮食,不饮不食,就要饥渴,甚至死亡。

殊不知道呼吸比饮食更加迫切;人们若断了饮食,可挨到几天,若一旦闭塞口鼻,断绝了呼吸,只要几分钟就要死的;这就是呼吸比饮食更迫切的证据。

但是,由于人们要得饮食必需用金钱去买,要得金钱,必需靠劳力去换,至于空气,可任意在大自然中随时取得,不费一些劳力和金钱,所以相对的只知饮食的需求,而忘却呼吸的重要了。

疾病的来源

  人生在世,不无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任何人都可能遭到疾病。

疾病有内伤外感两种来源:

内伤是脏腑不调和,或者局部有损害;外感是气候的变化,或受寒,或受暑;然不论内伤和外感,总不免要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影响内外呼吸的气体交换,所以就容易生病。

  应该说明,疾病的来源当然不能简单地用内伤外感来概括一切,即便是内伤外感,也还应该注意其他因素。

总之,如果能在平常时候小心预防,比病起以后去求医治疗,好得多了。

疾病的预防

  中国自古相传的呼吸习静养生法,在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方面,却有它独到之处,它的微妙,也就是针对呼吸着手。

  人们一般的运动不外四种。

一种叫做"行":

就是下肢的行动;一种叫做"住":

就是立定在那里;一种叫做"坐":

就是依靠坐位固定肌肉;一种叫做"卧";只是全身肌肉松弛。

但是练习呼吸以坐的时候最相宜,因为行时立时,身体和精神不容易安定,卧时身体和精神又易入于昏昧,只有坐时可以安静,所以通常称之为"静坐"。

这种静坐在中国流传下来有几千年,最大目的,就是使血行保持正常,无病时候,可以防病,有病时候,可以治病;只要有耐心,每天不断的练习,就能获得很大的效果。

甲身体的姿势

  ㈠两脚的安放

  图一双盘膝:

少年筋骨柔软,可用此法,就是把左脚小腿架在右股上面,使左脚掌和右股略齐,再把右脚小腿牵上,架在左股上面;这时候两脚掌向上,两股交叉,好像三角形,这叫做"双盘膝",它的好处:

是两膝盖必定紧贴坐垫上,坐的姿势自然端正,不会向前后左右歪斜。

但这种双盘膝姿势,不容易学,中年以上的人,学起来更难,不必勉强。

  图二单盘膝:

坐时把左脚小腿,架在右股上面,右脚放在左股下就得了。

这比双盘膝容易得多。

它的缺点,是左膝盖不能够紧贴坐垫,入坐稍久,身体要向左边歪斜;只要你自已觉得歪斜,慢慢改正,也没有妨碍的。

  图三下盘法:

倘若老年的人,连单盘也做不到,那就把两小腿向下面盘,也可以的。

不过两膝盖都落了空,更容易歪斜,应随时注意改正。

  图四平坐法:

还有两腿有毛病的人,连向下盘也做不到,那就把两脚垂下平坐也可。

但须把左脚跟靠在右脚背上。

叫做"四肢团结";或两脚底平放地面也可,但腿与脚掌,要保持九十度直角。

  初学盘腿时,入坐略为长久,必感觉两脚麻木,此时可以徐徐放开,等到不麻木时再盘;或就此起身徐行,等到第二次再坐,都可以。

  ㈡两手的安放

  两手应该宽松,丝毫不可着力,把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面,轻轻搁在两小腿上,贴近小腹。

但如在平坐时,也可以将两手放在两大腿上部,掌心向下,自然的放平,如图四所示。

  ㈢头部的姿势

  练习时,头颈,面孔,眼睛,嘴巴的动作都要注意:

头颈要平直,面孔朝前,眼睛轻轻闭合,嘴巴也要闭,不可张开,舌头抵住上颚。

  ㈣卧式的姿势

  图五平常仰卧法:

行、住、坐、卧,是人们举止的四种威仪,都可以用习静的功夫。

当然,行时习静为最难,住时也不容易,非到功夫很深时办不到,坐时行功最合标准,所以把它作为主要的练习方法,卧时虽易致昏沉,然在不便坐或不能坐时,就不妨以卧式来作代替。

卧式如人们睡卧一样,有仰卧侧卧两种。

仰卧姿势与平常仰卧一样。

但须记得将头肩等部略事垫高到自已觉得最舒服的程度,耳目口鼻等等的姿垫均同前述。

  图六狮子王卧法:

此法是侧卧,侧卧虽然左右都可,但以作者的研究,当以右侧为宜。

因左侧卧则心脏常受压迫,不是顶好;右侧卧的耳目口鼻等等的姿垫也同前述,但头及上身须略前俯,上面的腿比较下面的应更加稍弯曲些,使达最舒适的程度,自膝盖以上的大腿叠于下面的腿上,膝盖以下的小腿和脚就很自然的贴放于下面小腿和脚的後面,下面的腿自然伸出,微微弯曲,上面的手也自然的伸出,掌心向下,轻轻放于髋关节上面,下面的手,把掌心向上,自然伸开,放于头畔枕上,距离头部少许,须看你怎样觉得最舒适为准。

这个卧法,在功夫上有个名字,叫做"狮子王卧法"。

乙精神的集中

  静坐的时候,要把精神集中在小腹部(即脐下约一寸三分的部位,称"下丹田")。

初学的人,对这种工夫,极难下手。

人们的妄念,一起一灭,没有一秒钟停止,所以说:

"心猿意马",最不容易调伏。

静坐的最后工夫,就是能够调伏这些胡思乱想的妄念,妄念一旦消除,就能够出现一种无念境界。

那么怎样下手呢?

应该平常行动做事时候,时刻当心,不要乱想,到静坐时候,把一切事物放下,拿全副精神集中在小腹,如果妄念又起,就再放下,这样反覆练习,久而久之,妄念自然会逐渐减少。

以达到无念的境界。

这是最上乘的方法。

如初学者觉得这种定力的根基不够,可以轻闭两眼至微露一线之光,而目观鼻准,这叫做"目若垂帘"。

静静的自然以鼻呼吸,以至不闻不觉,口也须自然闭合,遇有口津多的时候,可缓缓分小口咽下。

最要紧的仍在自然的意守下丹田,其方法一如上述,这样可以得到帮助不少。

  还有一种方法,仍将两眼轻轻闭合而用"数息"的方法,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使精神自然集中,这叫做"心息相依"。

其他姿势一如前述,而最重要点,仍是在于"意守下丹"。

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还有最紧要的一句话,就是要请读者记住这一个方法:

因这几种方法,都是最妥善安全的方法,可以没有流弊,读者但择哪一种方法在实地练习时经常觉得最舒服者,就是那一种方法于他最为合宜。

  初学静坐的人,常常说:

"我没有学静坐的时候,妄念倒还少,一入坐后,妄念反而格外多,不知是什么缘故?

"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要知道人们妄念,本来随时都能有,平常时因和外面环境的接触,把注意力分散了,故不觉得多;习静以后,精神集中于内部,才觉得妄念忽起忽灭,不可捉摸,这是一种初步的自觉。

能够从这下手,返观自心,妄念是怎样生起来的,练习久之。

它自然渐渐会减少,不必怕它。

  初学的人,又有两种境象:

一是散乱,没有法子把情绪安定下来;一是昏沉,时时要打瞌睡。

大概初学的人,起先都是容易散乱,无法收敛,练习的时日稍久,妄念减少,就容易昏沉。

这是学静坐者的通病,不必奇怪。

治散乱的毛病,应该把一切念头,完全放下,空空洞洞,什么也没有,专一注意在小腹中间,自然能够徐徐安定。

治昏沉的毛病,应该把念头提起,专注意在鼻头尖端,把精神振作起来。

大概说来,人们因为白天劳累的缘故,夜里入坐,就容易昏沉;早上起来入坐,因为夜里眠已足,就不至于昏沉了。

丙呼吸的练习

  上面说到人们的生命寄托于呼吸,呼吸习静法就在对准呼吸下手,那么呼吸的练习很是重要,应该详细谈谈。

  一般人的呼吸往往短而浅,不能尽肺部张缩的力量,因此也不能尽量吸入氧气吐出炭酸气,以致血液不清,易致疾病。

这里举出练习方法如下:

  一、呼吸气息的出入,应该极轻极细,连自己的耳朵也听不见出入的声音。

  二、气息应该慢慢的加长,叫它达到小腹;但要纯乎自然,不可用力。

耐心练习,久后就能够达到。

  三、人们胸中,在肺的下面,胃的上面,有横膈膜(也叫隔肌)。

开始练习呼吸的人,往往会觉得胸中气闷,这因为没有推动膈肌的缘故。

推动的方法,是吸气时候从鼻中徐徐吸进新鲜空气,使肺底舒张,膈肌下降;呼气的时候,吐出浊气,下腹部收缩,使隔肌向上升,这样一上一下地膈肌的运动就会灵活,于是觉得胸部空松,一点也不气闷了。

  四、腹中的大小肠,最为柔软,血液容易到此滞留,呼吸的气,渐渐深而且长,达到小腹,腹部就有弹力,能够把滞留在腹腔内的郁血逼出去,达于四肢。

  五、呼吸的气,必须从鼻腔出入,不可用口;为什么呢?

因为鼻子是专司呼吸的器官,鼻孔里有毛,可以阻止灰尘和微生物进入呼吸道,倘呼吸的时候,把嘴张开,一则侵夺鼻子的功用;二则灰尘和微生物容易入口,发生疾病,所以不但静坐时候要闭口,在平常动作时也以闭口为合宜。

丁治病与防病的功效

  呼吸习静法,对于治病防病的功效是说不尽的,大凡慢性的内症,药物所不能治疗的,此法可能奏效,如今不说空话,举出实例:

如我本人,少年患严重的肺病,没有方药可以医治,就用这法,根本治好。

  我现在已是八十三岁的老翁,尚耳聪目明,手轻脚健,终年没有疾病。

近数年来,连伤风感冒也很少;碰到气候突变或阴雨潮湿时候,别人都感到不快,我则依旧一样,胸襟十分宽舒。

这是我本身对呼吸习静治病防病的体验。

人类之根本

  老子之言曰: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此言万物之各有根本也。

相彼草木,由胚而芽,由芽而干枝茎叶;畅茂条达,小者寻丈;大者千霄。

问其何以致此?

孰不曰根本之深固乎。

盖草木之根本敷畅,斯能吹收土中之养料,以运行于干枝茎叶,而遂其生成,此人人所能知也。

然则人类之生,几万亿年,发达至今;自其大者观之,亦万物之一耳,既有生命,必有根本,无可疑也。

草木之根本,人人能知之能道之;人类之根本何在?

则知之者鲜矣。

虽然,不难知也;物之生,其始皆为细胞,人由女子之卵细胞,与男子之精细胞,结合而成胎;犹草木之胚也。

胎在母体中,其初生也,一端为胎儿,一端为胞衣,而中间联以脐带;孕育十月,至脱胎以后,而脐带方落;以此推之,可知人类胎生之始,必始于脐,脐即为其根本。

培养草木之根本,则以肥料溉壅之;培养人生之根本,当以心意之作用溉壅之。

静坐者,即使吾心意得行其灌溉之时也。

全身之重心

  人生之根本在脐,吾即言之矣。

古之有道之士,盖早知之,故有修养丹田之法。

丹田者,亦名气海,在脐下腹部是也。

顾吾之为是书,意在发挥平素之心得,以论理的记述之,绝不愿参以道家铅汞之说,故不取向者丹田之名称,而名之曰重心。

物理学之公例,凡物重心定则安;重心偏则倾;百尺之塔,凌云之阁,巍然独峙而不欹者葛故?

曰惟循重心之公例故。

悲哉世俗之人,不知反求其根本,而安定其重心;终日营营,神明憧扰,致心性失其和平,官骸不能从令,疾病灾厄,于焉乘之,殊可悯已。

静坐之法,浅言之,乃凝集吾之心意,注于重心之一点,使之安定。

行持既久,由勉强几于自然,于是全身细胞,悉皆听命,烦恼不生,悦怿无量。

儒家之主静,老氏之抱一,佛家之禅观,命名各异,究其实,罔非求重心之安定而已。

静坐与生理的关系

  人体之构造,复杂精妙,实有不可思议者。

今日科学虽发达,于此学尚只窥其途径,未能造其极也。

请就生理学上言之:

吾人全体机关之最大作用,首在生活。

即摄取体外之滋养质,供给于体内各机关;排泄体内之废料于体外而已;是名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之作用,无一息停止;司其枢纽者,厥惟循环器。

循环器,包括心脏、脉管、淋巴腺而言。

所以运行血液于全身,循环不已者也。

心脏有四房,为发血器官;脉管有动脉、有静脉;淋巴腺遍布全身,与静脉并行;一面吸收营养物,输送于动脉管;一面摄取老废物,达于静脉管。

血液之循环,全恃呼吸;呼出炭酸气,吸进养气,使静脉中紫血,变为红血输入动脉。

此循环约二十四秒时,全体一周;一昼夜三千六百周。

吾人呼吸次数,一昼夜二万余次;所吸清气,共三百八十余方尺;每人体中血液,平均以二升五合计。

所澄之血,有一万五千余斤;如此伟大之工作,吾人初不自觉也。

运行之速如此。

若呼吸合法,血液无阻滞,则身体健康;一有阻滞,则各机关受其病;各机关或有损伤,亦能使血液阻滞而生病。

  血液停滞,百病遂生;其原因有种种:

一、呼吸不合法,不能尽吸养吐炭之功用。

二、常人全身血量,半储于腹部;腹力不紧,恒多郁血,使他部失调。

三、内脏器官,属交感神经所管辖,不能直接达于大脑,在生理学上谓之不随意筋;言其作用,虽在人之睡卧时,全身静止,亦不稍停,不能以人之心意左右之;故其阻滞而病,人每不及预防。

四、心脏跳动时,于动脉之发血接近而有力;至静脉管,则自头部及四肢,回血入心,心脏跳动之力,所及甚微,故亦易停滞。

  是故人身之血液,正犹社会之金融,利于流通。

金融停滞,社会必起恐慌;血液停滞,人身必生疾病。

然吾人每不及预防。

卫生家只能用清洁、运动、多得日光空气等法,辅助其运行而已。

惟静坐之法,使重心安定于下部,宛如强固之中央政府,得以指挥各机关。

呼吸因练习而调和。

藉呼吸之功用,使横隔膜上下动作,腹力紧凑,可逐出腹部之郁血,使返心脏;复由心脏逼出鲜血,输送全身。

呼吸功深,增加内脏感觉,使不随意筋,亦能尽其作用;而心脏之跳动,亦自然循序而有力。

如是血液循环,十分优良(详后经验篇),新陈代谢作用圆满,即不致生病。

偶有疾病,亦能预先知之,使之不久复元。

治病于未发之先,较诸已病而汲汲求治者,其效不可同日而语也。

静坐与心理的关系

  人身有肉体与精神两方面,而其不可思议处,多在精神方面,此宗教及哲学所由起也。

持极端惟物论者,则谓吾人心意之作用,不过有生以来经验之迹象,印于脑中者,恒随肉体以俱尽,殆不承认有精神界;持极端惟心论者反,谓世界一切,皆由心造,无心则无物;是皆陷于一偏之见。

究之心身两方面,不可偏废,而心意尤能影响于肉体,概而论之,其例实多:

愧耻内蕴,则颜为之赤;沉愁终夜,则发为之白;此精神之影响于形体一也。

愉快时则五官之所见所闻皆美,悲哀时则否;此精神之影响于形体二也。

快感起时,则食欲增进,不快之时则食欲减少;此精神之影响于肠胃也。

忿怒嫉妒等不正感情起时,能使血液及各部组织中,发生毒素;此精神之影响于血液也。

至若催眠术之利用暗示,使被术者执热之火箸,而告之曰:

"不热;"执者即不觉其苦,并肌肤不少变者,其例又不胜枚举也,精神之能左右肉体,从可知矣。

  世人不知此义,心战于内,物诱于外,全体精神,既妄想颠倒,涣散而不统一,不能宰制肉体。

于是肉体则狥种种嗜好,戕贼其生机。

心与形日点,遂生百病,甚且夭折,比比然也。

静坐者能萃全身精神而统于一,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自然体气和平,却病延年。

一者何?

即重心之谓也。

重心即身心一致之根本

  重心于心理方面,能使血液运行优良;在心理方面,能使精神统一;是知身之重心,不能有所区别。

是故重心安,则身之健康,心之平和,同时并得;重心不安,则身之健康,心之平和,同时胥失。

世人妄生分别,锻炼肉体者,忽于精神之修养;修养精神者,则又轻视夫肉体之锻炼;皆不察之过也。

盍于身心一致之根本,加之意乎。

静字之真义

  地球绕日以行,动而不息,吾人栖息于地球之上,亦随地之动以为动,然则宇宙万有,惟一动字可以概之,安所谓静耶?

故动静之真义,未可以常说解之。

吾之所谓动者,住吾人自己有所动作,反乎地球行动方向之谓;吾人之所谓静者,即吾人自己无所动作,合乎地球行动方向之谓;盖地球之行动,吾人毫不能感觉者也。

静之至,斯能造乎毫不感觉之域,而与地之动一辙矣。

静坐中安定重心之现象

  重心之安定,前既言之;然静坐时如何现象,不可不一述。

重心安定在脐下之腹部,其初藉调息之法(详方法篇),俾全身血液运行之力,集中于兹;脐下腹部膨胀,富于韧性之弹力;是为重心安定之外形。

至其内界,则体气和平,无思无虑,心意寂然,注于一点,如皓月悬空,洁净无滓;是为重心安定之内象。

惟静坐可以得之,其妙有不可言喻者。

形骸之我与精神之我

  人身有肉体精神两方面,故有形骸之我,与精神之我。

常人牵于耳目口体之欲,只知形骸之我,遂不见精神之我。

重心扰乱,上浮于胸,全身机关,失于调节,轻则罹病,重则死,死时气必逆壅,即重心上塞也。

从事修养者,肉体与精神,固宜兼顾。

然吾见世之体育家,锻炼筋骨,极其强固,一旦罹不测之病,莫之能御,甚且成为废人者有之。

而禅师或哲学家,锻练心意,能藉修养之作用,驱除病魔;虽躯体孱弱,而卒能寿及期颐者,往往而然。

可知精神之我,其能力有远过于形骸之我者矣。

静坐之法,使重心安定,可以合形神为一致,而实则能以神役形。

每日按时行之,毋使间断,亦可名之为精神体操。

静坐之方法

原理既明,宜详方法。

静坐之方法,有两大要件:

一端整姿势;二调节呼吸;此为入门之紧要关键,今以次说明之:

甲姿势

  静坐前后之注意

  ㈠备静室一间,或即用卧室,开窗阖户,不使他人来扰。

  ㈡制软厚之褥或垫,备久坐之用。

  ㈢入坐前解衣宽带,使筋肉不受拘束。

  ㈣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就坐。

  ㈤静坐毕,宜徐徐张眼,及舒受手足切勿匆遽。

  静坐时之两足

  ㈠盘足而坐,既以左胫加于右胫之上,复以右胫互加于左胫之上。

(卷首第一图)

  右式俗称双膝盘,佛家谓之趺坐,乃盘膝之最完全者。

论其作用,则如此姿势,两膝盖必皆紧着于褥,全身筋肉,如弓之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致前后左右欹斜。

然初学者不易仿效,年龄较长,学之更难;故不必勉强。

  ㈡盘时或以左胫加于右胫之上,或以右胫加于左胫之上,均可随人之习惯。

(卷首第二图)

  右式俗称为单盘膝。

此式较双盘膝有缺点:

如左胫加于右胫之上,则左膝盖必落空,不能紧着于褥,坐者身易向右倾斜;右胫加于左胫之上,则右膝盖必落空,不能紧着于褥,坐时向左倾斜。

初学者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惟须注意姿势端直,身不倾斜,其功效一也。

  ㈢两股交叉如三角形,股之外侧,紧着于褥上,重心自然安定于脐下。

(此指双盘言之,若单盘,只有一边紧着于褥。

  ㈣初习盘足时,必觉麻木,可忍耐之,久则渐臻自然。

  ㈤麻木不能忍者,可上下交换其足;如再不能忍,则暂弛之,待麻木既去,再返坐。

  ㈥如能十分忍耐,任其极端麻木;则麻木之后,自然能恢复原状。

若经过此阶级者,盘坐时即永不再麻矣。

  静坐时之胸部、臀部、腹部

  ㈠胸部微向前俯,使心窝下降。

  心窝降下者,即使横膈膜弛缓也。

胸内腹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当外部两肋间凹下处,称为心窝。

常人之重心,不能安定,其气上浮于心窝。

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即心窝不能降下之证。

必时时注意于下腹,使横膈膜弛缓,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久之自能降下,而重心方得安定。

  ㈡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

  脊骨之形,本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故坐时臀部宜凸出。

然不可有意用力外凸,循其自然之姿势可也。

  ㈢腹之下部宜镇定。

  镇定下腹,即所以安定重心。

然亦非有意运力入腹,乃集中心意于下腹部也。

宜先扫除他种杂念,而专注一念于脐下一寸三分之地位,重心自然镇定。

  静坐时之两手

  ㈠两手轻轻交握,贴于小腹之前,垂置小腿上。

  ㈡交握之法,以一手轻握他手四指,两拇指结成交叉之形。

  ㈢或以左手握右手,右手握左手,均各随意。

  ㈣两手交握垂下处所,各随人之肢体所宜,或在腹下,或在股上,不必一定。

  ㈤两手下垂及交握之指尖,当悉任自然,不宜些须着力。

  静坐时之颜面、耳、目、口、及呼吸

  ㈠头颈正直,面宜向前。

  ㈡两耳宜如不闻。

  ㈢眼宜轻闭。

  亦有主张两眼微开者,此名垂帘。

大抵坐时易于昏睡者,宜用此法。

若不昏睡,以闭为宜;盖闭则心静也。

  ㈣口宜噤,舌抵上腭。

  舌抵上腭,亦是使筋肉团结之意。

  ㈤呼吸宜用鼻,不可开口。

(详后)

  静坐时之心境

  ㈠宜一切放下,勿起妄念。

  吾人之意识界,恰如舞台,各个观念,恰如优伶,倏起倏灭时时隐现于舞台中,无刹那之停止。

故欲妄念之不起,极为难事。

惟注意之一离愈明显,则其他之观念愈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