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docx
《《空城计》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城计》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空城计》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空城计》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材分析:
这是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二十二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三国演义》代表着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
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读懂古文,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与电教相结合。
学法—自主阅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生奇导入
听一听:
欣赏词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生: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小说的卷首
记一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师;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
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的思绪总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三国—空城计。
一睹诸葛的过人智慧和超人胆略。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氅纶笑容可掬遁蜂拥隐匿(大惊)失色旁若无人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目的:
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
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小标题)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
起因-兵临西城;发展-临危施计;
高潮-司马中计;结果-孔明释计。
四、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1、思考:
课文中主要刻画了哪两个人物的形象?
(孔明、司马懿)
2、借助多媒体资料介绍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称“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他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时,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门,成为刘备的军师。
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的主张。
在赤壁之战中,他联合孙权,大破曹兵。
后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刘备称帝后,他担任丞相。
刘禅继承王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
诸葛亮曾六出祈山伐魏。
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忠臣的代表,也是驱者智慧的化身。
司马懿字仲达,魏国的名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魏大都督,权臣。
足智多变,文武双全。
虽然为魏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心却想毁灭魏国,建立自己的王国,以便统一三国,建立新王朝。
3、教师出示要求,小组合作研读文本。
同学们,文中为我们塑造了孔明和司马懿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划也描写人物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的语句。
)
师: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进行品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故事的记叙顺序。
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了课文对孔明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塑造。
下节课我们再通过集体的交流深入领会作者笔下的形象。
六、布置作业
1、练写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小练笔: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之:
(1)助词;
(2)代词,代替人或事物;(3)代词,虚指;(4)文言代词,这,这个;(5)往,到。
1、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
2、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
3、司马懿乃魏之名将。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通过对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等重点语句的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总结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
教师:
很显然,故事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作者笔下刻画的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形象。
二、品读体会、评析人物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看,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孔明。
文中是怎么描述画中的孔明的?
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指名反馈,出示语句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
3、教师指名说说“笑容可掬”的意思。
(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
)
4、孔明的笑在此是一个细节描写。
文中多次写到孔明的笑,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学交流:
每次都因何而笑?
他可能在想什么?
5、集体交流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
(笑容可掬:
这是大兵压境时的笑,孔明故作镇定自若。
为的是迷惑对方,让对方上当。
他可能在想:
“你会上我的当吗?
”
(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
(抚掌而笑:
这是魏军退兵时的笑,司马懿中计了,他觉得如释重负,可能在想:
“你果然中吾计矣!
”)
(3)教师:
一次是计前笑容可掬,一次是计后的抚掌而笑。
通过这两笑,再联系整个故事,你们觉得孔明是个怎样的人?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依据。
6、评析孔明
学生1:
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学生2:
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学生3:
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学生4:
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板书:
孔明:
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老师: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各抒已见,有理有据。
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7、评析司马懿
学生1:
疑心病重,因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他认为孔明想暗算他。
学生2;老谋深算,因为他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
学生3:
我不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司马懿并不是老谋深算,如果他老谋深算,为什么还会在智谋上输给孔明呢?
我倒是觉得他狡诈多端,因为他认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亮生平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
老师:
两位同学的争论非常好!
到底司马懿有没有老谋深算呢,我想要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
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
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请举手!
学生4:
多疑自负,因为他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
”,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
(板书:
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三、研读归纳、塑人手法
思考: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
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
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
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
如文中二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
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
内心不免有些紧张。
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四、拓展训练、计成原因
1、分析完了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你们明白空城计成功的原因了吗?
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生平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死地而后生的道理。
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表达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同学们要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这本名著《三国演义》。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句子。
3、认真阅读名著《国演义》。
七、板书设计
空城计
兵临城下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诸葛亮:
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
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八、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文,全文通过逼计、施计、中计、释计这一脉络生动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运用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精彩场面。
教学时教师必需充分利用文中的注释加之课外搜集的三国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从审题质疑出发,抓住课文脉络,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和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最后通过人物性格的对比,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刘集乡刘阁小学:
范中华
2010年4月16日
个人简历
范中华刘集乡刘阁小学校长,大专学历,小学一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
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努力致力于“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多年来一直坚持实施开放式教学,大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努力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让学生在快乐中轻松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所撰写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等论文获得市级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多次执教县乡公开课观模课;五次被评为县优质课教师;两次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县模范班主任;县“两基”先进工作者;县文明教师。
教学质量在乡学科抽测中取得十连胜的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