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复习同步训练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9792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复习同步训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届高考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复习同步训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届高考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复习同步训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届高考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复习同步训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届高考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复习同步训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复习同步训练题.docx

《届高考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复习同步训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复习同步训练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复习同步训练题.docx

届高考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复习同步训练题

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课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南疆地区沙漠广袤如海,散布片片绿洲。

南疆铁路东起塞外火州吐鲁番,西到丝路重镇喀什。

读图,回答1~2题。

 1.南疆地区的村镇、农田主要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和绿洲地带,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A.地形与土壤B.地形与水源

C.水源与土壤D.气候与植被

 2.从地形部位看,南疆铁路的大部分路段经过(  )

A.河谷地带B.塔克拉玛干沙漠

C.山麓冲积扇D.吐鲁番盆地

读下表,完成3~4题。

表A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铁路

3%

表B 山区与平原、丘陵地区修建普通铁路的工程量与造价比

项目

土石方

桥梁与隧

道总长度

造价

山区/平原

1.5~2

7~11

2.2~3

山区/丘陵

1以上

2~3

1.5

 3.下列说法不是山区交通运输方式优先选择公路的原因是(  )

A.对最大限制坡度来说,铁路比公路要求高

B.山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修建交通干线,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工程量大,成本高

C.山区经济落后,运输需求小

D.山区修建公路比铁路不仅难度较小,而且工程量较小,成本较低

 4.关于山区公路的分布和走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山区的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间小盆地和山间谷地

②山坡上没有公路分布

③山坡上的公路走向呈“之”字形,以降低坡度

④山区公路为了减小工程量,多呈直线分布 

⑤山区公路要避开陡坡和陡崖

⑥山间谷地的公路多远离聚落分布

A.①②④⑥B.②③④⑤ 

C.①③⑤D.③④⑤

读某地等高线(单位:

米)示意图(阴影表示聚落),回答5~6题。

 5.图中聚落分布在(  )

A.河口三角洲上B.山麓冲积扇上

C.河岸阶地上D.河谷平原上

 6.下列四图为图中从河流上游至下游所捡拾到的河床沉积物,其中最有可能位于河流下游的是(  )

下图为某地区城市规划图,读图,回答第7题。

 7.从城镇规划来看,该地区的地形可能是(  )

A.平原B.山区

C.高原D.丘陵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

米),完成8~9题。

 8.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

A.避开河谷B.避开山脊

C.联系居民点D.避开断层

 9.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  )

①沿河分布 ②沿交通线分布

③沿断层线分布 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白令海峡是连接美洲和亚欧大陆的交通要道。

俄罗斯计划出巨资修建白令海峡海底隧道,打通俄罗斯至美国阿拉斯加的铁路。

据此回答第10题。

 10.下列因素不属于修建隧道两侧铁路的主要自然障碍的是(  )

A.气候寒冷

B.喀斯特地形广布,地下溶洞、暗河众多

C.冻土广布

D.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

11.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我国古代聚落选址及建筑常考虑的一些原则:

“未有宫室之时,因‘陵穴’掘穴而处之;乃圣王虑之,以为掘穴,则冬可避风寒”;“攻位于汭”(汭:

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坐北朝南”等,都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了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操,地灵则人杰。

材料二 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及相关因素图(如下图)。

(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试从聚落安全、农业生产两方面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在“汭位”布局的原因。

 

(2)利用气候知识解释我国东部地区房屋为什么多坐北朝南。

 

(3)凹岸在我国古代聚落选址中是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

但现在我们发现像上海及英国伦敦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

 

12.读“某地区港口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港口A是 天津 。

建港的区位优势:

自然条件:

 河海汇合处、地势平坦 ;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腹地广、交通发达 。

劣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家计划在蓬莱—长岛—旅顺建“南桥北遂”公路、铁路两用交通线,试分析其区位因素。

 

(3)B矿附近沿海有我国最大的煤炭输出港,分析其为终年不冻港的原因。

 

第2课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化主要受气候冷暖干湿变化的控制,而人类活动在特定时段对湖泊环境演变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的大、小分别指示了湖水的咸化与淡化状况,可以间接反映气候的干湿变化情况;质量磁化率可以粗略地反映气候的干湿变化,气候湿润利于磁性矿物的形成与聚集。

读下图完成1~2题。

 1.岩芯是根据地质工作或工程的需要,使用岩芯环状钻头及其他取芯工具从孔内取出的圆柱状岩石样品。

据上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样点岩芯埋藏越浅,距当今时间越远

B.采样点岩芯的沉积年代约为2000年

C.在68.5cm深处磁化率达到最大值,而对应的碳酸盐含量也达到最大值

D.总体来看,磁化率变化曲线和碳酸盐含量变化曲线基本上呈反向变化

 2.关于1910~1930年该湖泊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总体上气候趋于干冷,湖泊蒸发量小于降水量

B.总体上气候趋于暖湿,湖泊得到较多的降水和径流补给

C.总体上湖泊水位较低,水体盐度较高

D.湖泊水位、盐度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下图为1951~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的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1951~2002年,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  )

A.西北、华北、东北地区B.西北、华北、西南地区

C.西北、华北、华东地区  D.西北、华北、华南地区

 4.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个区域气温都在升高。

图中能反映出该道理的地区为(  )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

C.东北平原D.珠江三角洲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将会使泥沙的侵蚀动态、输送过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沉积带中泥沙的沉积速率。

下图为黄河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计算公式:

某一时期大水次数×2/(同一时期大水次数+大旱次数)〕和下游河道沉积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5~6题。

 5.19世纪以前,最能反映黄河中游地区植被严重退化的时间段是(  )

A.公元100~300年B.公元600~1100年

C.公元1100~1300年D.公元1300~1800年 6.关于该图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沉积速率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变化越剧烈,沉积速率的变化也越剧烈

B.下游河道沉积速率的波动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后果

C.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在公元1100年后的波动上升是植树造林导致的

D.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沉积速率基本呈现负相关

下图为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图,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

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

 8.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  )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 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从而加剧全球变暖,带来气候多变、灾害丛生等严重后果。

为此全社会在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

下图示意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回答9~11题。

 9.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10.有关人类活动作用于⑤及可能的后果是(  )

A.人工增雨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

C.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

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

11.据图分析,我们可以把“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  )

A.农村更多地使用沼气来获得绿色能源 

B.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

C.大力开发水能和核电 

D.大规模地发展第三产业

2008~2009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为-2.6°C,较常年偏高1.7°C,为1951~1952年冬季以来历史同期第三高。

据此完成12~14题。

12.暖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在(  )

A.降水量减小,气温偏高,土壤中水分蒸发严重

B.农作物生长速度加快,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C.暖冬使地温升高,使农作物抗寒能力增加

D.暖冬使虫卵更容易越冬生存,有利于农作物品种的更新13.下图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B.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C.冷暖干湿交替    D.气候变化周期稳定

14.遏制气候变暖,必须(  )

A.缩减经济发展规模

B.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

C.发展中国家应承担和发达国家相同的责任

D.将温室气体全部回收利用

15.2009年12月19日,有190多个国家参与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在经历复杂曲折的协商后,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

根据图1、图2及图3,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2和图3描述近百年来不同空间尺度气温变化的差异性。

 

(2)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

 

(3)简要说明气候变暖对图1中甲所在国家的主要影响。

 

第3课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某区域平均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可显示区域产业CO2减排效率。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四地中节能减排任务最紧迫的是(  )

A.京津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

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2.关于图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京津地区科技水平高,减排效率最高

②南部沿海地区因高耗能的重工业比重小,减排压力较小

③我国CO2减排效率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

④CO2减排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能源的利用主要种类有所不同。

读“世界能源替代趋势图”,回答3~4题。

 3.分析各能源替代趋势所占比例的时间发展规律,与K、L、M、N、P5条曲线依次相对应的是(  )

A.石油 煤炭 太阳能 天然气 核能

B.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核能 太阳能

C.太阳能 天然气 石油 煤炭 核能

D.天然气 石油 煤炭 核能 太阳能

 4.有关上述能源叙述正确的是(  )

A.K曲线代表的能源在我国进口的数量逐年增加

B.L曲线代表的能源在我国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C.在我国,N曲线代表的这种能源在我国东南沿海分布最多

D.P曲线代表的这种能源在我国四川盆地分布最多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据我国1998~2004年部分年份的相关数据统计表,回答5~6题。

年份

1998

1999

2002

2003

2004

能源消费增长率%

-4.1

-1.6

9.9

15.4

15.2

GDP增长率%

7.8

7.1

8.3

9.3

9.5

 5.表中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最高的年份是(  )

A.1998年B.1999年

C.2003年  D.2004年

 6.表中所示几年间,引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有上升趋势

②汽车拥有量大幅上涨

③我国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

④我国能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⑤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趋于合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读下图,完成7~8题。

 7.图中箭头表示两种不同矿产的运输方向,这两种矿产是(  )

A.铜矿、石油B.石油、铁矿

C.煤矿、铁矿D.铁矿、铜矿

 8.图中四地工业兴起的主导因素与序号组合正确的是(  )

A.原料—①,知识和技术—③

B.煤铁资源丰富—②,能源—④

C.知识和技术—③,煤铁资源丰富—④

D.原料—①,能源—④

下图示意世界四个国家21世纪初期能源消费情况。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表明上述国家中(  )

A.①国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B.②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

C.③国以煤为主,且核电消费量最大

D.④国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10.四个国家中,能源利用率最高和最低的国家分别是(  )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不均衡,开发与利用形式多样。

读图,回答第11题。

 11.下列关于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东地区的①、②类能源消费总量居各地区之首

B.能源①是世界上储量最大的能源

C.能源②是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D.从对环境的影响来看,亚太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最不合理

12.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

读下图回答问题。

(1)概括世界水资源分布特点。

 

(2)说出大洋洲水资源数量特点,并分析原因。

 

(3)南美洲面积小于北美洲,但南美洲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远多于北美洲。

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南美洲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丰富的主要原因。

 

13.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某地理小组的学生考察了中国与新加坡合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

(1)学生发现,生态城所在地有多项可利用的自然资源。

请据图1列举三项。

 

(2)有学生认为,新加坡重视环保,利用太阳能、风能发电应当很普遍。

经过探究,大家认识到新加坡的太阳能、风能并不丰富。

请参考图2说明原因。

 

第4课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下列选项中,与寒潮天气有关的是(  )

A.甲型H1N1流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B.交通事故减少

C.城市用电、用气量减少

D.病虫害减少,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

2009年8月21日起,10余起山林大火肆虐图中某地,造成数十人伤亡,近百万人被疏散。

读图,回答2~3题。

 2.下列四幅图能反映火灾发生地气候特点的是(  )

 3.导致这场大火难以控制的自然原因是(  )

A.地处背风坡,气温高

B.交通不便,救援设备难以到达

C.正处在旱季,降水较少

D.此时正受西风带控制,风力强劲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

读下图,回答4~5题。

 4.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B.干旱 

C.低温冻害D.滑坡、泥石流

 5.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

A.黄河下游地区B.长江中游地区

C.云贵高原    D.珠江三角洲

2012年5月,一拨接一拨的罕见暴雨侵袭我国华南地区,一些城市出现严重内涝。

据此完成6~7题。

 6.从成因上看,华南地区大范围的暴雨主要属于(  )

A.对流雨B.锋面雨

C.台风雨D.地形雨

 7.我国华南地区一些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其原因不包括(  )

A.城市发展带来的地面“水泥化”、“硬质化”

B.降雨强度过大

C.城市排涝能力不足

D.天气预报不准确

当地时间2012年8月19日,位于南美安第斯山脉的通古拉瓦火山喷发,距离火山较近的居民已经被紧急疏散。

读图,回答8~9题。

 8.该区域多火山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

B.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

C.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

D.位于大西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

 9.当地有许多农民到火山口附近去种地,主要原因是(  )

A.欣赏壮丽的火山爆发景观

B.气候凉爽,适宜居住

C.温泉众多,为疗养胜地 

D.土壤肥沃,利于农作物生长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单位时间出现的次数)图,完成10~11题。

10.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台风

C.洪涝 D.寒潮

11.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7、8月     B.甲—3、4、5月

C.乙—5、6月       D.乙—12、1、2月

12.下图是某省级行政区某高速公路沿线四处道路地质剖面图,其中易发生滑坡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1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5月下旬,我国江南、华南和西南东部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天气,一些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截至2008年5月28日上午9时,湖南省连降三日的暴雨已造成7人死亡,11人失踪,农作物受损面积7万亩,400多栋、2100间房屋倒塌,道路交通中断5条,毁坏路基47千米。

2008年5月25日至27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毕节地区织金县等17个县市遭受洪涝风暴灾害袭击,共造成18人死亡,12人失踪,166人受伤,4600多人被紧急转移安置。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

(1)读图说出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方面分析这样分布的原因。

 

(2)图中A地区为多涝区,试从人为因素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3)图中B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地势方面分析其原因。

 

14.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8月7日23~24时的1小时内,甘肃舟曲的降雨量达77.3mm,位于舟曲的三眼峪沟流域(最高点海拔3828m,最低点海拔1340m)和罗家峪沟流域(最高点海拔3794m,最低点入河口处海拔为1330m),暴雨形成强大洪水依次冲毁两条沟内的天然堆石坝和人工拦挡坝,形成规模巨大的泥石流,冲毁房屋5500余间。

材料二 自1823年至2009年的186年间,三眼峪沟泥石流曾11次给舟曲县城造成危害,但是县城范围仍在不断扩大。

材料三 舟曲泥石流发生区域示意图。

(1)简述舟曲泥石流发生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

 

(2)分析此次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原因。

 

(3)分析此次泥石流对白龙江沿岸居民造成的危害。

 

第五章

第1课

1.B 2.C 第1题,山麓冲积扇和绿洲地带地形平坦,水源较为充足,利于农耕,因而聚落分布较多。

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南疆铁路大多绕经盆地的边缘,这是因为山麓地带地形平坦,利于交通线建设,山麓地带聚落较多,人口密集,经济较为发达,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大。

3.C 4.C 第3题,铁路比公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要求高;山区,由于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修建铁路远比公路难度大;修建同等级的普通铁路,在山区的工程量(包括土石方、桥梁与隧道总长度等)和造价比在平原和丘陵地区高许多。

第4题,山区的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间小盆地和山间谷地;在山坡上公路走向呈“之”字形,以降低坡度,但是必须避开陡坡和陡崖;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方便人们出行,山间谷地的公路应靠近聚落分布。

5.B 6.B 第5题,据图可以判断聚落分布在山麓处的河流冲积扇上。

第6题,根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河流下游,河流的搬运过程最久,应该是颗粒最小的物质,所以选B。

7.A 该地区的城镇呈多边形展开,说明该地区地形平坦,为平原。

8.C 9.A 第8题,该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线走向的主导性因素,图中没有任何信息可以表明该区域有断层,铁路线沿山麓分布,既没有避开河谷,也没有避开山脊,故选C。

第9题,同理图中无断层信息,聚落的分布规模与地形虽有关系,但此图中聚落主要是沿河分布,与河流有关。

10.B 该地区缺少喀斯特地形地貌。

11.

(1)安全:

凸岸天然水面围绕,有利于军事防御。

农业生产:

凸岸一侧河水流速较缓,有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

(2)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利于采光(光照条件好);冬季盛行偏北风,利于避寒。

(3)凹岸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烈,水域较深,有利于修建港口。

12.

(1)天津 河海汇合处、地势平坦 经济腹地广、交通发达

淤泥质海岸,泥沙淤积严重

(2)①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交通需求量大;②科技水平的支撑;③附近资源丰富;④海水较浅,施工难度小;⑤庙岛群岛连续分布,便于施工。

(3)冬季沿岸黄海暖流的增温作用;山地对冬季风的阻挡作用,减轻了其对该港口的影响。

第2课

1.D 2.C 第1题,采样点岩芯埋藏越浅,距当今时间越近;采样点岩芯的沉积年代约为200年;在68.5cm深处磁化率达到最大值,而对应的碳酸盐含量达到最小值;由图可知,磁化率变化曲线和碳酸盐含量变化曲线基本上呈反向变化。

第2题,由图可知,1910~1930年该湖泊的磁化率较小,说明这段时间该湖泊周围的气候干旱,因此湖泊的水位较低,水体盐度较高。

  3.A 4.B 第3题,结合图例,很容易判断出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的气温升高最明显。

第4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50年内气温出现了下降。

5.B 6.B 黄河下游河道沉积主要与中游流水侵蚀有关。

图中泥沙沉积速率上升最快的时期有两个:

公元600~1100年和公元1800年之后,前者是由于气候湿润指数下降,植被退化引起侵蚀加剧;公元1800年之后,气候湿润指数较高,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加速了流水的侵蚀。

7.D 8.B 第7题,结合图示可直接读出答案。

第8题,温室气体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并把热量保存在大气之中使大气温度升高。

9.D 10.C 11.B 第9题,由图可知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循环的过程,故A错;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影响岩石圈物质循环,但不会导致其受阻;⑤环节箭头是双向的,其循环速度如果加快,不会单方面减缓碳排放的速度;再结合题干材料可判断D选项正确。

第10题,人工增雨不能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建设水电站后可以防治洪涝灾害,燃煤取暖会加剧大气污染;火电站要燃烧矿物燃料,产生二氧化碳,加剧全球变暖,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

第11题,要紧抓“节能减排”四个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是燃烧矿物燃料所致,排除A,开发水能和核电与“节能”无关。

12.A 13.C 14.B 第12题,本题考查气候变暖对全球的影响。

暖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体现在降水量减小,气温偏高,土壤中水分蒸发严重,对春耕、春播不利,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出苗率和正常生长。

同时暖冬还会使农业病虫害加重,虫卵更容易越冬生存,并在春天大量繁殖,容易出现大面积虫灾。

暖冬使农作物生长速度加快,但抗寒能力下降。

第13题,本题考查气候变化规律。

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气温在波动中略有下降,降水有增加也有减少,气候变化周期也不一致。

第14题,发达国家应在治理全球环境方面承担更多责任;为遏制全球变暖,各国必须在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上达成共识。

15.

(1)从全球尺度看,世界气温呈明显上升(波动上升)趋势;就某个城市而言气温变化存在差异,有的波动上升,有的甚至波动下降。

(2)由于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