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9566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7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元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广元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广元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广元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广元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元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

《广元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元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元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

广元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广元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2017年6月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规划背景2

一、发展基础2

二、面临形势8

第二章总体要求13

一、指导思想13

二、基本原则13

三、发展目标15

第三章夯实农业基础保障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24

一、强化农田水利建设24

二、提升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25

三、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26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27

第四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30

一、优化农业区域布局30

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32

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41

四、推进“三园联动”发展45

五、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46

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48

七、提高农业开放合作水平49

第五章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52

一、巩固完善农业经营体制52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2

三、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54

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55

第六章坚持绿色发展,发展绿色高效生态农业57

一、加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57

二、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58

三、发展绿色高效生态农业59

第七章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2

一、精准实施贫困人口“五个一批”62

二、集中解决突出问题64

三、创新脱贫攻坚长效机制66

第八章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推进城乡协调发展70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70

二、发展农村公共事业71

三、建设幸福美丽新村73

第九章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增添农村发展活力76

一、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76

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77

三、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78

四、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79

五、深化水利和林业改革79

第十章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强化规划实施保障81

一、加强组织领导81

二、推进依法治农81

三、强化项目实施82

四、推动规划执行82

名词解释…………………………………………………………………………………84

附件:

广元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项目表…………………………89

序言

“十三五”是广元实现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的决胜阶段,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补齐“四化同步”和全面小康中的农业农村短板,是实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为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根据《广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部署,树立发展新理念,厚植农业发展新优势,开辟农村发展新气象,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立足广元市情实际,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对“十三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等作出具体部署。

本规划是“十三五”时期广元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规划背景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加快破解发展难题。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市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农业农村工作方针政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三五”时期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高。

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实施粮油高产创建提升行动。

开展高标准农田提升建设74.22万亩,发展优质放心粮油播种面积131万亩。

“十二五”末,全市粮食总产量139.94万吨,比“十一五”末增加13.2万吨,实现“九连增”。

油料产量21.43万吨,比“十一五”末增加2.3万吨。

全市累计收购粮油622万吨,较“十一五”时期增加农民粮油收入18.7亿元。

储备粮油规模较“十一五”末增长6.2倍。

全市各类粮食经营户350余户,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36家,工商注册粮油专业合作组织78个,建成放心粮油配送中心11家、放心粮油超市44个、乡村放心粮油连锁店98个、放心粮油专柜205个,培育全国放心粮油企业3家,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认证企业14家,建立粮油供求平衡调查点56个和粮油价格监测点24个,搭建起从田间到餐桌完整的粮油安全保障体系。

(二)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量。

实施农业“3+5”产业发展战略,稳定发展、巩固提升粮油、生猪、劳务三大百亿传统产业;统筹规划、大力发展红心猕猴桃、木本油料、蔬菜(含食用菌)、茶叶烟叶、土鸡五大百亿产业;做大做强“广元七绝”“剑门关土鸡”等特色农产品。

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产品量增质升。

“十二五”末,全市农、林、牧、渔、服占比由2010年的53.9:

3.6:

35.4:

4.5:

2.6调整为48.68:

3.35:

41.74:

4.10:

2.13,粮经比由65:

35调整为60.16:

39.84。

优势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82万亩,累计新发展猕猴桃31万亩、茶园34.48万亩、蔬菜(含食用菌)98.58万亩、核桃184万亩、油橄榄16.3万亩、桑园19万亩、药材11.86万亩、烟叶6万亩。

2015年全市生产水果48万吨、茶叶7310吨、蔬菜(含食用菌)231万吨、核桃6.72万吨、蚕茧0.32万吨、药材4.25万吨、烟叶0.77万吨;水产品总量达到5.59万吨;出栏生猪364.28万头、牛7.03万头、羊32.44万只、小家禽1762.3万只、兔68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29.24万吨。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

坚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产业基地“三位一体”,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创新“户改场、场入社、社接企、企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初步形成以家庭农场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领军人、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为依托的“1+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4家、农民合作组织1696个、家庭农场896个、社会化服务超市251个。

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食品饮料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1.02:

1,食品饮料业产值达到221.86亿元;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动营销模式多元化、信息化,各类经营服务网点总数达到5095个,“广供天下”农产品电子商城创建“网上交易、网下配送”农产品销售新模式。

推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2个,认定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65.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30万亩、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1万亩,其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个数位居全省第一;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02个,创建国家地理标志及原产地保护产品26个、有机产品64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我市被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四川省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化市”,成功创建的“广元七绝”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被评为“四川20个最具影响力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全市品牌农业发展迈入崭新阶段。

(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效明显。

坚持主推“产村一体、园村相融”的“生态小康型”建设模式,统筹推进民居建设改造、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探索出以“三园一区”为载体的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路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共建成幸福美丽新村935个、生态小康新村1987个、新型农村社区363个、新村聚居点748个、新农村综合体43个、“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478个,改造农村危房8.5万户,搬迁农村贫困户9268户;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85个、特色产业专业村316个;建成省级新农村示范县4个、示范片8个,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庄50个、省级示范片8个,15个镇入选省级“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14个镇入选国家级重点镇。

全市80%以上的村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90%的村建成村两委活动场所和“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新村生产生活垃圾收集率和处理率达到95%以上。

(五)现代农业园区综合建设加快推进。

突出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组织建设“五位一体”综合配套,创新农业项目、产业、科技、品牌、改革“五进园区”建设举措,大力推行园套园、园带园、园联园“群园发展”,每年新建7个万亩亿元现代农业园区、每个县区每年至少提升1个已建园区,促进产村一体、园村相融、统筹发展,探索出适应山区特点的“一园一主业、多园一主业、块状覆盖”的园区建设推进模式,彰显了“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产业基地、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亿元企业、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一个园区就是一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园区建设特点。

全市累计建成万亩亿元现代农业园区78个,改造提升71个,实现产值80.6亿元,园区农户人均纯收入9140元。

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功创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3个,培育休闲农庄、休闲农家、休闲农园和休闲农业企业48个,培育各种星级农家乐100余家,其中3个休闲农庄被省农业厅命名为省级休闲农庄。

(六)农业基础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着力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美化农村环境面貌,以“三大建设”(农田水利、园区、新村)为抓手,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现田成方、土成型,田、水、路、电“四网”配套,灌、排、蓄功能齐全,旱涝保收。

大力实施农村公路、沼气、面源污染整治和植树造林等工程,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抓好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倡导推广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新改建农村公路9260公里,实现100%的乡镇和92%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

亭子口、上石盘枢纽蓄水发电;武引二期加快建设,苍溪乐园、青川曲河、朝天双峡湖等一批中型水库开工建设;各类水利工程保有量达到7.2万处,解决了138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达72%。

总灌溉面积13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3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61万亩,总蓄引提水能力7.9亿立方米(不含亭子口)。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0.9平方千米。

农电“两改一同价”深入推进,乡村通电率达到100%。

农村通宽带村1511个。

拥有各类农业机械67.6万台套,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7.99%,农机总动力达到269.61万千瓦。

沼气池保有量39.06万口,基本实现宜建农户全覆盖。

化肥施用量(折纯)12.31万吨。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森林覆盖率达到55.3%。

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初步建立。

(七)农村民生保障切实改善。

大力推进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20.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常年保持在95万人。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参合率达到99.2%;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2.92%;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提高到112元。

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农村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三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营养餐”实现全覆盖。

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690所,分级诊疗制度初步建立,大病统筹实现全覆盖。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5%,宽带进村覆盖率达到66.96%,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70%,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覆盖率达到100%。

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4456”工作方略,组装配套“3+12”政策,277个贫困村实现脱贫解困,减少贫困人口40.06万人,累计近9万持证残疾人得到“量体裁衣”式服务,6万多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贫困发生率下降16.54个百分点。

(八)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农村产权“七权同确”和“1+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农村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全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率均达到99%以上。

有序流转承包地经营权120万亩、林权173万亩。

农村金融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推行经营权入股、抵(质)押贷款和林权抵(质)押贷款,累计实现农村产权质(抵)押贷款8.62亿元。

省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农业专项资金打捆下达、全省农村资金互助社改革、农村房屋所有权和集体财产权、政策性农业保险等39项(国家3项、省级16项、市级20项)农村改革试点任务分类有序推进。

(九)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农业增加值达到99.76亿元(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比“十一五”末净增加23.24亿元、年均增长4.2%,与全国年均增速持平,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均较快增长。

农村劳务输出472.39万人次、实现劳务总收入583.94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时期增长22.61%、169.7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39元、年均增长17.2%,实现“十二连快”。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92︰1缩小到2.61︰1。

城镇化率达到40.83%。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要实现农村全面脱贫和同步全面小康,既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也有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

(一)面临的挑战

1.农业转型发展面临诸多制约。

与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我市连续多年增产增收之后,长期支撑农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在消减、制约因素在增多。

农业发展高成本、高风险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劳动力趋紧的“双高双紧”矛盾日益凸显。

尤其是随着农民外出就业规模的扩大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地无人耕种、管理粗放,甚至撂荒。

农业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极为艰巨。

2.城乡“二元”体制尚未消除。

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就‘三农’抓‘三农’”的思维定势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道路漫长。

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后管理”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难以扭转,城乡收入差距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和川东北片区部分市州,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任重道远。

3.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虽然在“5·12”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中得到较大改善,但因面广底薄、投入有限,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加之地震次生灾害、洪涝等灾害频发,农业设施损毁较大,特别是边远山区、贫困相对集中区、移民安置区的乡村道路、水利、电力、环保等基础仍然较差,防灾抗灾减灾能力较弱,靠天吃饭、种“望天田”的历史尚在延续,一些基层群众行路难、买难卖难、用电难、饮水难及“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仍然存在。

4.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我市7个县区均属川陕革命老区县和国家秦巴山区特殊困难片区,有739个贫困村、35.3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9万农村低保对象和2.4万农村贫困残疾人需要帮扶,农村贫困“面大、人多、程度深”特点突出,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和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突出,集中连片和“插花”贫困问题并存。

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

我市农业弱质产业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大部分产业仍处于产业化经营初级阶段,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较弱。

农业专合组织规范化程度不高,家庭农场与职业农民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农业社会化服务仍然滞后,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任重道远。

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和科技支撑不强,示范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6.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较大困难。

农民增收总体上呈现出靠种植业解决吃饭问题,以务工、养殖和从事二、三产业为致富手段的主体格局。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农民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加之对农民工技能培训仍然滞后,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

一些产业结构调整难展现规模效益,农业生产资料、劳动力等成本价格上涨过快,农产品消费持续低迷,影响农民经营性收入。

农业补贴增长空间有限,影响农民转移性收入。

农村产权制度等改革还处于起步推进阶段,政策红利释放处于滞后期,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

(二)面临的机遇

1.宏观政策支持的机遇。

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国家财政将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业现代化投资重点转向中西部地区。

省委“两个重中之重”要求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家和四川省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快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加快发展川东北经济区、实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省级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县建设等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叠加释放,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2.经济转型发展的机遇。

当前,我市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双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农业已由自然经济再生产,扩展到适度规模化再生产,已由单纯的种养业生产,发展到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价值开发,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出现高层次化、高加工化、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趋势,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产品产地加工、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较强,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

我市地处秦岭南麓、川陕甘三省结合部,位于成都、重庆、西安、兰州四大省会城市中心地带,也是国家成渝经济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连接纽带,农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随着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在产业相关性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必然蕴含许多新的发展机遇。

四川省《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将广元农业定位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必将对我市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拓展农产品销售空间、寻求互利共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同时,广元作为川东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也为广元农业“走出去”实现“互联互通”打下坚实基础。

4.消费需求升级的机遇。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高附加值农产品需求旺盛,对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社会消费正加速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

对食品的需求已由“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为优质农产品提供了市场空间,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将会极大提高,加之我市生态环境优美,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为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有可为。

5.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

广元市作为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承担了30余项国家、省、市改革试点任务,具有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创新优势。

其中以“七权同确”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元化的户籍制度改革、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集体土地“三权并置”等改革措施,正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

“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将陆续出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不断推进,政府、市场的关系将进一步理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将进一步化解,城乡发展活力必将进一步激活。

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仍处于补齐短板、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树立发展信心,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落实发展新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有关“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现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目标,坚持“一主一园三突破”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开放合作为动力,以加快农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加快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民主体。

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引导传统农户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紧密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切实保障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

——坚持加快发展。

紧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快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实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省级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县建设等机遇,把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四化同步”作为主要途径,以“农业+”“种养业+”催生农村经济发展新业态,在新常态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努力缩小发展差距。

——坚持绿色发展。

依托广元自身资源禀赋和生态、区位优势,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相协调,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发展优势,突出生态、休闲、康养功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低碳农业、循环农业、景观农业和文创农业等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推进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富市、绿色惠民。

——坚持市场导向。

从源头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消费进行生产和调整的观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与先进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及农业现代化先进地区在人力资源开发、技术交流、试验示范和农业商贸合作等农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融合发展。

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以现代工业物质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农业,以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升级,以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三次产业科学布局、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引导产业专业化、特色化、电商化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和合理布局,强化产业互动,形成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的产业体系。

——坚持优化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型多功能转变,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六次产业”。

巩固提升农业食品保障功能,扩大农业增收和就业功能,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发挥农业文化传承功能,开发农业生物质能源功能,拓展农业休闲、娱乐、文化功能。

——坚持城乡统筹。

积极探索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坚持区域攻坚与精准施策双轮驱动,找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扶贫工作结合点,统筹推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均衡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力布局,加强公共服务、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突破发展“瓶颈”,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破解我市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功能充分发挥,生态、生活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全域新农村建设目标。

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稳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幅缩小。

——农业基础保障条件持续改善,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