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写作之源扬写作个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5592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写作之源扬写作个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开写作之源扬写作个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开写作之源扬写作个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开写作之源扬写作个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开写作之源扬写作个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写作之源扬写作个性.docx

《开写作之源扬写作个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写作之源扬写作个性.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写作之源扬写作个性.docx

开写作之源扬写作个性

开写作之源扬写作个性

《“体验生活·自主作文”训练体式构建研究》结题报告

贺家坪镇中心学校语文课题实验组执笔:

胡士平

一、问题的提出

流行的作文训练方式的共同弱点是把十分复杂的训练简单化,企图通过自然学科的训练程式让学生成批地生产出好作品。

实践证明,这是不符合作文教学的认知规律的。

作文教学本身也是一门科学,有一定的原理和规律可循。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把学习写作与学习做人联系在一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写作将更加体现出其重要的意义。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说:

“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的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他的话说明了造成目前这种写作教学现状的根本原因是:

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科,不关注人。

现在的中学生厌恶写作文,写不好作文、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作文教学的文学活动化,强化作文的动态机制和作文教学的实践意识,激励学生热爱作文,自主作文,我们创建了“体验生活·自主作文”训练体式。

以期在作文教学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

二、“体验生活·自主作文”训练体式建构

(一)课题的界定:

“体验生活·自主作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担负着学生写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的重要任务。

但多年以来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很不尽人意的,因此它一直是课程、教材、教法改革的重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的写作教学,说到底就是写作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它要求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体验生活·自主作文”课题实验是以培养学生将来参与社会所必需的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其核心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

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甚至是冲动)。

它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及中学生年龄、心理、生理特征,通过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力求表述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二)实验自变量

1、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周围事物,欣赏大自然美的风韵;了解社会的风土人情,参加社会实践,体验接受新的信息,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

2、开展读书读报活动,要求学生作适当的摘抄,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3、让学生写随笔,写日记,培养学生良好的练笔习惯。

(三)实验因变量

开展“体验生活·自主作文”训练体式的构建研究,不仅能让学生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实验原则

1、体验性原则。

“体验”是主体借助经验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客体时所感受到的无穷意味的心灵战栗。

体验型作文教学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真情地体验,体验活动的外部行为一定要引起学生内部心理变化,从而愉快自主作文。

2、自主性原则。

作文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主体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激情是作文成功的前提。

脱离了学生这个主体的客观实际的任何作文要求和作法,必然带来学生兴趣的丧失和畏难情绪的产生。

为此,实验本着体验自主、命题自主、立意自主、体裁自主、题材自主、字数自主、评改自主、投稿自主的原则。

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觉产生写作的欲望,达到我们实验的目的。

3、情意性原则。

学生能否进行自主作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对写作的情感。

因此,在注重教师“导”的技巧手段和学生“作”的策略方法研究的同时,必须重视调动学生的内在写作动机和写作情感,并将形成发展这种动机和情感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4、开放性原则。

教育不应该用疆化的形式作用于人,作文教学思想首先要开放,教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自主体验;在写作实践中也应做到形式和内容上的开放。

减少命题作文,提倡学生自命题作文。

“我手写我心”,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充分展示开放式作文下学生的个性。

5、实践性原则。

要实现学生自主体验,兴趣作文的目标,必须把学生主体实验活动摆在首要位置,要让学生在生活体验及语言实际应用中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感及兴趣作文的内驱力、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整个作文训练体式中,以育人为总目标,以“情(情感)”为纽带,以“悟(感悟)”为核心,以“技(技巧)”为支点,以“活(自主、开放)”为特征,促进学生主动、自由、持续、全面的发展。

集生活阅历、知识修养、认识能力、创造才华、语言表达于一炉的作文教学,自始自终都要以人为本,追求人人爱作文,人人能作文,人人作好文;实现叶老概括的“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教;自能改文,不待教师改”的理想境界。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观察法、个案法和经验总结法。

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问题出发形成思路,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反馈、调整研究方案。

加强学生个性化写作的研究,收集、学习近几年来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文章,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

研究过程:

(一)启动阶段(2001年12月至2002年9月)

1、选择课题:

在调查、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诸多问题,通过鉴别、筛选,分析研究实验对象,宣传、发动、组织实验,收集、学习有关资料,确定出本课题。

成立课题组论证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2、明确阶段目标。

具体来说,初一学生侧重激发写作兴趣,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明白生活与写作的联系,能真实地反映生活;初二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个性化写作,传授写作技法,注意区分借鉴、模仿与抄袭的不同;初三年级侧重创新能力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感受生活中的人性美、人情美,艺术地反映生活。

(二)运作阶段(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

对学生的作文现状进行调查,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要求,结合本校学生实际,认真组织研究。

围绕阅读体验、实践体验组织写作教学活动,把自主作文品质培养贯穿始终,让学生多渠道关注生活,融入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广泛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爱观察、会思考、勤积累、乐表达的良好习惯,能自主进行写作,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

通过实践,进行听课、评课、座谈、收集各方位反馈信息,及时分析总结,调整修改方案,形成初步经验。

1、注入“源头活水”。

我们是一所农村中学,条件有限。

学校为我们的课题研究作了大量工作:

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学校、家庭、社会三线齐上,通过阅读、欣赏、参观、实践等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生活。

我校每年春季举办球类运动会,秋季举办田径运动会,学校还利用“五·四”、“十·一”、“元旦”等重大节日开展活动,或举办歌咏、演讲比赛,或举办征文、书画展览等。

这些活动学生十分乐意参加,既丰富了学生学校生活,又为其写作提供了素材。

阅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我们学校更显规范:

辟有专门的阅览室,派专人管理,初一、初二每周拿出一课时开设阅读课。

学校还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野游、夏令营等活动,调查厂矿企业,了解自然环境、风土人情。

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参与生活、感知生活,为学生的写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2、突出研究重点。

我们认为这一课题研究的着力点是如何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甚至是冲动)。

作文完全是出于一种需要。

没有书面表达的需要,就不可能有书面的表达。

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地创设一种书面表达需要的情境,包括组织学生参与某种活动,包括假设的某种需要的情境。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作文的主体。

教师不要因希望提高学生的某一篇作文水平而“拔苗助长”,或者“越俎代庖”。

学生也不要怕写不好作文、完不成作业而“找窍门”,指望别人辅导,或者摘抄别人的文章。

真实就是说真话,写真话,真心真意,真情实感。

创新的东西,有新意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个性化的东西。

创新,有新意,这是个性化的核心。

(三)深入开展阶段(2003年1月至2005年7月)

通过实验运作阶段的探索和实践,在分析总结调整修改的基础上,在教材、内容、方法等方面形成完整规范的课程教学体系。

进一步重视社会实践统一规范地开展文学社团活动。

1、规范教学模式。

围绕“体验、自主”这一着力点,我们规定了作文个性化指导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创境生情——引动体验——感悟内化——自主作文”四步教学法。

其具体构想是:

教师创设生活情景和问题情境、或让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在兴趣和好奇的趋动下,激活情感,让学生有选择性地摄入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充分体验,形成表象记忆,教师借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归纳等思索加工,悟出生活之真谛,从而将表象内化为体验,真正完善对生活的感悟,变“眼中之竹”为“心中之竹”。

有了生活,更有了对生活感悟,学生将会产生写作的强烈热情与欲望,有一种“欲吐而后快”之感,这时,学生将会自觉地把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等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通过剪辑编组,按需组合,用语言或文字加以倾诉。

实现“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这一质飞跃,达到我们“自主作文”课题实验研究的目的。

整个训练过程始终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离不开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性贯穿作文训练的始终,在训练中教师要适时地导情、导理、导法、导行。

其常规流程可用如下图式:

选择摄入思索加工剪辑编组语言表述

自主

自主

自主

自主

生活情景形成表象内化体验按需组合写成作文

导情导理导法导行

2、搭建展示平台。

兴趣是作文的内在动力,是一种长效的兴奋剂。

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成就感,增加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我们觉得仅仅班内交流、评赏是不够的,还必须为学生搭建起展翅的舞台。

一是作文竞赛。

为了充分展示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每学期举行一次作文竞赛。

要求新颖独到,体现作文个性化特色。

竞赛后,评出获奖等级,学校从微薄的办公经费中挤出一点对获奖学生进行表彰奖励。

同时,我们还积极参加各级举行了作文竞赛和征文活动,连年来,一大批学生脱颖而出,他们的作文或获奖或发表。

二是长期不懈地办好文学社刊《芳草》,让更多的学生尝试“发表”的瘾。

我校芳草花文学社成立较早,也有一定的知名度,2005年,社刊《芳草》被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授予一等奖。

芳草花文学社在长阳县第三届文学社团评比中被评为“优秀文学社”,社刊《芳草》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全体师生,面向中等以上学生,面向语文教学改革。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我们缜密组织,认真工作,以社刊《芳草》为平台,在作文自主化研究实验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每年出刊一期,每期刊登优秀习作30多篇。

文章选编放宽标准,体现激励性,只要学生作文有特色,有闪光点,有个性,我们都把它刊登出来,并要求指导老师用简短评语指出特色、凸现个性。

同时,我们还坚持办好一月一期的芳草文学社专栏,三年来,我们的社刊、专栏累计发表学生习作1000余篇,容量大,周期短,涉及面广,鼓励性强。

也正因为如此,每期出刊学生争相阅读,既增强了学生作文的成就感,又直接促进了学生写作积极性,也增强了教师作文教学的成就感。

3、提倡教师“下水”作文。

给学生起一个示范作用。

这样,既让老师体味到了作文的甘苦、写作的得失,又增强了学生的对教师的信任度。

此外,学校每周两次通过校园之声广播站广播学生的优秀习作,不定期通过宣传橱窗公布发表学生习作的情况,加大对学生写作的宣传力度,效果十分明显。

(四)总结阶段(2005年7月至2005年12月)

通过交流座谈,听课,观摩展示等方式,收集多方信息,实验各块负责人对各自的实验研究进行总结,形成论文;然后由实验课题组汇总写出实验结题报告;成果结集并展示,整编学生习作,教师教学典型案例。

请专家组鉴定,形成经验;结题。

(五)发展阶段

推广经验,跟踪了解实验对象初中毕业后发展情况,做好研究,加强宣传,让后继学生受到模范例子的熏陶,推进实验不断向前发展。

五、实验研究的成果

三年的试验研究,我们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绩,对影响作文教学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认真的探索,总结了学生自主作文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深化了学校写作教学实践工作。

教师完成了一批作文教学研究论文,部分研究文章在省市级发表或获奖。

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教师作文教学能力明显提高。

2003年3月,全县“体验—探究式语文学习”实验现场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方自洁、赵翠银主讲的作文指导课,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笔,学生充分自主,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2004年5月,在“全县语文课程标准培训研讨会”上,胡士平老师结合我校课题实验作的“以人为本,张扬个性——新课标作文解读与思考”的报告,所有与会者赞赏有加。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学生写作能力与生活认识水平有所提高,学生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作品增多,多篇习作在《宜昌招考》、《宜昌日报》(科教版)上发表。

总结几年来的《体验生活·自主作文训练体式构建研究》课题实验工作,我们主要有以下经验和体会。

学生方面:

(一)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是学生自主作文的途径。

生活是作文的广阔天地,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先丰富其生活。

如果学生没有生活经历、感受,教给他们再多的写作技巧,那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写出比较完美的反映生活的文章,必须以生活为师,观察,观察,再观察。

学生在留意生活的同时也学会了观察生活。

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某一事物进行系统观察时,要求学生做到全面、细致、深入。

在观察中参与积极的思维,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

经过训练,学生养成了留意生活的习惯,提高了观察事物的能力。

如观察人物中,外貌,能抓住他与众不同之处,一个动作能反映此人特有的性格特征。

观察的植物,每天细小的变化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了生活的第一手材料。

在他们的作文中也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有体育课上为骨折小狗治腿伤的滑稽,有费尽心思捉泥鳅的尴尬,也有与伙伴野炊时的乐趣。

作文成了他们与人交流,倾吐心声的乐园。

另外,要求学生抽出时间收看一些时事新闻类、科技类、综合类的电视节目。

如央视的《新闻联播》、《科技博览》、《走近科学》、《地球故事》、《人与自然》等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现实生活。

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求知欲,还使他们积累了创作的素材,增强了他们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

(二)勤于积累、乐于表达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

莎士比亚说过: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了翅膀。

”高尔基也说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学生在学校开设的阅览室,在自己节假休闲之余,广开书源,与好书交朋友。

在阅读中,边读边思边记。

时而想想他人谴词造句的妙法;时而写写自己读书后的感受。

一学期下来,学生平均每人都能阅读10几本以上的好书,有的还多达20几本。

随时摘录优美词句的摘抄本也有了厚厚的几本。

(三)走出课堂、深入社会是增强作文综合素质的方法。

在素材的收集中,通过活动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走进家庭,走向社会,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开阔了视野,学会了合作,懂得了交流,锻炼了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让学生在家给父母剪指甲、梳头、理解父母为家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对自己的无私关爱。

学生既获得了亲身感受,写作时便能说真话、诉真情。

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心。

这些都是学生参加活动后带来的可喜变化。

教师方面:

(一)注重引导,形式多样是我们作文指导的模式。

对于初中生而言,作文教学仍不能脱离课堂,一般都是“导”、“写”、“评”的方式,这使得学生没有兴趣,写作能力永远无法提高。

依据作文教学的规律,结合我们的实验的自身特点以及农村中学这一实际,我们在实验中研究了作文教学的多种课型,既要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又要充分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在兴趣的趋动下自主的、自由的进行写作。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以下课型:

1、社会实践课。

组织一些语文活动,让学生于别开生面的活动中去捕取素材。

就活动性质、范围而言具体有⑴课堂场境。

如举行读书笔记评比交流会。

⑵语文场境。

如把学生带到学校的“生物地理园”,让他们仔细观察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抓住事物特征,写一点文字,抄在自己设计的卡片上,署上自己的班级、姓名,然后分别放置在各自所歌咏的景点或实物上展览,让参观者品评。

⑶实践场境。

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

(4)活动场境。

教师运用媒体展示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生活矛盾等,诱发学生兴奋点,然后让学生趁热打铁,记下自己所见、所闻、所感。

2、阅读吸收课。

学生摄取写作素材,除观察体验生活外,更重要的途径就是靠阅读。

为了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我们特开设阅读吸收课。

在这方面,我们是这样做的:

⑴成立阅读小组。

组织学生到图书阅览室阅读一些通俗易懂的短文或杂志,读一点中外名著。

规定每生第学期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

对有益的,感兴趣的要摘录,加强记忆。

⑵开展知识竞赛。

采用抢答、笔答等形式进行语文知识竞赛,促进学生加强阅读。

⑶举行读书报告会。

评价影剧、书刊,指导课外问题。

⑷开展“我来推荐一本书”的交流会。

让学生争相读书,形成读书热潮。

3、写作练笔课。

作文是一种反复练习才能得以提高的技能,不写上几千万字,是难以收到实效的。

这里,我们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并且要把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初中学段写作的始终。

为此,我们重点应抓好以下几点:

⑴坚持日记练笔。

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增加写作量,积累写作素材,练写作方法,养成经常写作的习惯。

这里,我校印制了“今日观察体验思考练笔本”,供学生练笔用。

⑵办墙报、手抄报、组织文学社。

教学生审稿,办小报,出版自己的刊物,激发写作兴趣。

⑶写收视笔记。

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紧密结合教材,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适应学生需求的收视内容,如收看“新闻联播”、“东方时空”、“人与自然”、“今日说法”等,引导学生写收视笔记,或简要评析、或人物述评、或观后感、体裁不限,是在教师宏观指导下的自主写作。

⑷互相评议,练习写评语。

这也是加强练笔的有效手段。

⑸给定一个话题,限时作文。

对初中学生而言,“40分钟600字”就是写作量的目标,“快速优质高效”,正是限时作文追求的最佳境界。

坚持“写、改、评”一条龙,全程自主。

⑹口头作文。

课前5分钟听说训练,开展讲故事、说相声、演小品、演课本剧及其它说唱节目等活动。

4、汇报展评课。

开展诸如“爱我家乡”说写主题会,读书笔记、生活札记交流会,作文竞赛,手抄报展品,诗词名句荟萃等,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写作交流;或朗诵自己的佳作,或述说自己的写作历程,或发表自己创作经验,或建构自己的创作理论……,耳濡目染,相互影响。

5、写作技能课。

这类课型要求通过师生同读、同写、同讲、同议、同评的课内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实用而有效的知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师生一起品评精美文章,从字、词、句到篇、章、段,到构思、立意、布局,畅谈自己阅读体会,从中悟出作文之法;

(2)遇到写作困难,师生共同商议解决,这校既提高了学生写作技能,又体现了合作效益,拉近了师生距离,加深师生感情;(3)开展“我来设计一堂作文课”的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组内讲解,提高写作技能;(4)师生同写,为学生引好路,搭好桥,同时又对学生以熏陶感染;(5)选择学生习作(好、中、差)制作成投影片,师生共同修改,通过分析,弄清成功或失误之处,从中掌握相应写作技法。

(二)多元并举,张扬个性是我们作文评价的目标。

我们的实验理念是:

习作评价的主要准则是真情实感;习作评价的主要依据是纵横比较。

习作评价的主要标尺是注重过程。

具体操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打破常规,改革评价方式。

新课程标准下的写作教学,要求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因而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标准。

(1)对学生写作情感态度的评价应用“主动、积极”定性。

(2)对学生写作品质应用“优、良、差”等次定性。

(3)对学生写作习惯的评价应用“爱观察、勤积累、乐表达”定性。

(4)对学生修改作文应用“态度积极、过程到位、内容充实、方法精当”定性。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适时地对学生作一些评价是应当的,但要注意,要尽量多给鼓励,基础好的要“玉中指瑕”,指出不足,基础差的要“沙里淘金”,择起进步大的地方给予肯定鼓励,以激发起写作兴趣。

另外,对学生写作水平的评价应是:

(1)综合评价,绘制学生作文能力发展变量表。

学生在一阶段的写作成绩按测试成绩(占50%)、平时作文成绩(占30%)、活动表现成绩(占20%)进行综合评价。

(2)分层评价。

作文因个体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水平,我们在评价时,不能沿用传统的“一把刀子”,“统一标准”的评价模式,而应用不同层次的标准衡量不同层次学生的作文。

在系列作文教学中(包括日记、周记、大作文、生活随笔等),根据学生作文达到要求的程度可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根据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对照给作文打上进步的等级:

A级、B级、C级。

到期末作文成绩单中有两项指数:

一是作文能力指数,它反映学生作文的真实状况;二是作文进步指数,它反映学生作文进步的幅度。

这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作文能力是三星级的,而进步指数却为C级;作文能力虽是一星级的,但作文进步却是A级的。

2、搭建展示平台,体验习作乐趣。

“人的深层需要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

”因此,教师要搭建一个以展示交流活动为平台,让每名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以往讲评课主角常常是优等生,中下等生往往难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而每一名学生又都有进步、被人欣赏、被人肯定的愿望,都有主动发展的潜能,他们缺少的是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

我们一方面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把讲台让给学生,尤其是提供给中下等生,让他们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地方,可以是一个优美的句子,可以是一个精彩有片断,甚至可以是一个好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绘声绘色地说一说,让学生在交流评改活动中,去亲身体验感受,揣摩品味,欣赏辨析,从而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能够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使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媒介,借助校刊、广播、墙报乃至公开发行的报刊,多途径地展示学生的习作。

3、在赏评中导“改”,让教师解放出来。

创设修改平台,把作文批改与讲评的专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尽量去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在自改和互改等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①集体赏改,示范引路。

教师选择一两篇有代表性的习作,促使学生去读一读,议一议,评一评,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受到启发,为互评互改打下基础。

②互评互改,生生合作。

学生在明确本次评改重点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进行赏评,学生之间交换作文,自己动手评改他人文章,按照教师提出的各项要求进行批改。

③自评自改,再展风采。

自评自改是提高学生自由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训练的目的。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亲身参与,亲身活动,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得到充分尊重,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情了!

(三)勤于思考、笔耕不辍,是教师研究水平提高的途径。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老师们的教学观念更新了,开发资源的意识增强了,教研水平有了显著的进步。

三年来,课题组老师共撰写教学论文、案例50多篇,有许多论文在国家、省级获奖和发表。

如覃政老师的作文课堂实录《体验·演练·表达》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发表;胡士平老师的论文《让评价成为学生作文的催化剂》被刊登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上。

刘海林老师辅导学生习作在《语文周报》上发表,胡士平老师辅导的“芳草”文学社社员有10多人次的作品分别在《宜昌招考》、《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