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课时作业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作业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候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A.甲和丙B.乙和丁
C.甲和丁D.乙和丙
7.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6~7.【解析】 人类对湿地破坏后,气候的大陆性会有所增强,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会增大;
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也会增大。
三江平原原来是北大荒,后来被开垦成为北大仓,就是建立在湿地被开垦的基础上的。
【答案】 6.B 7.D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森林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8~9题。
8.判断下图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
【解析】 修建水库直接造成两个结果,一是使库区蒸发量增大,二是使土壤水增多,进而使植被覆盖率增加,蒸腾加强。
【答案】 C
9.大面积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森林砍伐使森林吸收CO2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CO2增加,同时使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但不会造成臭氧层空洞。
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 )
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
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
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11.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 )
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
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
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
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
10~11.【解析】 第10题,根据关联图中的信息可知,“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并不会导致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等现象的发生,只能造成海进与海退;
图中Ⅲ对Ⅱ产生影响,且Ⅱ受现代季风形成的影响,故Ⅱ为区域干旱化趋向、Ⅲ为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第11题,气候暖湿增加了降水量,造成黄土高原的黄土侵蚀加强,而气候冷干则有利于黄土堆积;
温暖期有利于冰雪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
气温降低使我国的温度带向南移动。
【答案】 10.B 11.C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12~14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草本植物
l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
物量
1.09
1.10
1.12
1.11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
1.01
0.99
0.98
0.97
1.29
1.42
1.58
12.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表中信息显示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除灌木地下生物量略有减少外,其他均有明显的增加,故生物量提高,①正确;
表中草本植物数量明显增加,密度增大,而灌木数量没有变化,故③正确。
【答案】 A
13.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
【解析】 对比表格中的数据,表中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下降,草本植物则大幅上升,出现此消彼长的竞争。
14.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 根系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自2011年开始明显低于2009年,说明根系出现萎缩,草本植物相反,故未来变化趋势是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
15.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
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到图中相应的空白框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风力作用为主
b.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解析】 本题以我国土地资源退化为背景考查了与之相关的地理知识。
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造成了土地退化,但人为原因是主要的,特别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或城镇建设致使植被破坏等。
为此国家推行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既有利于保护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
(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
a、b、d、c
(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或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等原因造成土地退化。
1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
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
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降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
”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
____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如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____岩;
按地质年代,该区域较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_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
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区应为_______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________。
(4)考察结论:
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至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
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____环境向________环境的演变。
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
地壳经历了_______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
【解析】 解答该题应从地球演化、化石与地层的关系、古生物环境的特征及其成因等基础知识入手,通过理解所反映的相关古生物化石的内容,针对性地解答各小题。
解决该题的关键应抓住以下几点:
(1)图中古生物新老关系:
三叶虫(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
(2)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及地壳的运动过程;
(3)化石形成的岩层——沉积岩;
(4)古生物的生存环境:
三叶虫(海洋)、恐龙(陆地)。
【答案】
(1)生物化石
(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
(只要合理即可) (3)①沉积 古生 ②海洋 陆地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4)①海洋 陆地 ②抬升
4.2课时作业
1.下图是13世纪和现代亚热带北界分布示意图,从图中可推测( )
A.13世纪比现代暖
B.13世纪比现代冷
C.13世纪的南京位于温带地区
D.13世纪的郑州位于亚热带地区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图示亚热带北界13世纪较现代位置偏北,说明13世纪比现代温暖。
图示13世纪的郑州位于温带地区,南京位于亚热带地区。
2015年12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达成新的全球气候协议,为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以内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表示辐射的方向),完成2~3题。
2.①②③④中,能表示温室效应过程的是( )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3.CO2是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下列会导致CO2浓度上升的是( )
A.利用太阳能、风能
B.植树造林,增加植被
C.采用节能技术
D.大量使用矿物能源
2~3.【解析】 本题组考查气候变暖的原理、原因。
第2题,温室效应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以逆辐射的形式偿还、保存热量的现象。
图中②表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
第3题,CO2浓度上升,主要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毁林有关。
植树造林、利用新能源、采用节能技术,均会降低CO2浓度。
【答案】 2.C 3.D
读图,回答4~5题。
4.与由a到b的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A.地震频发
B.华北旱情加重
C.地中海海面缩小
D.斯里兰卡国土面积扩大
5.人类应对上述变化的正确思路是( )
A.推行低碳生产消费
B.改变大气环流
C.改变太阳辐射状况
D.淘汰化石燃料
4~5.【解析】 本题组通过景观图的变化考查气候变化及其解决措施。
图示由a到b,植被景观向较高纬方向偏移,说明气候变暖。
第4题,气候变暖,使我国华北地区旱情加重,海洋面积增大,陆地面积减少。
气候变暖与地震无关。
第5题,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原因,因此应针对人为原因提出解决措施——推行低碳消费。
淘汰化石燃料不现实,目前只能是减少其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读表,回答6~8题。
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对比表
温室
气体浓度/mg·
m-3
年增长率/%
生存期/年
温室效应强度(CO2=1)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有贡献率/%
1750年
1990年
CO2
280
353
0.5
50~200
55
氟氯烃
0.00085
2.2
50~102
3400~15000
24
CH4
0.8
1.72
0.9
12~17
11
15
N2O
0.00029
0.00031
0.25
120
270
6
6.表中所列四种温室气体中,CO2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最大,主要原因是( )
A.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
B.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比其他温室气体短
C.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
D.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
【解析】 从表中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因此其“贡献”最大。
7.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
A.使地面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多
B.使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加
C.使太阳活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
D.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解析】 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其实质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了,究其原因是大气的逆辐射增强。
8.有利于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合理措施是( )
A.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量
B.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
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
D.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
【解析】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所占的比重很大,今后可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下图是某地区年干燥度等值线图,年干燥度为年可能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
读图回答9~11题。
9.M点的值可能是( )
A.0.4 B.0.8 C.1.2 D.1.6
【解析】 从等值线的变化趋势来看,M外的等值线小于1.5,且该处为大兴安岭山脉,海拔较高,蒸发量较小,故M处的数值在0.5~1.0之间。
10.导致图中①②两地年干燥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热量
C.降水D.土壤
【解析】 ①②两地分别在长白山的东西两侧,其中①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②地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从而导致降水存在差异。
11.N地年干燥度等值线圈向南凸出,其主要原因是N地( )
A.海拔高于同纬度地区
B.年降水量小于同纬度地区
C.光照大于同纬度地区
D.受西北季风影响大于同纬度地区
【解析】 N地位于大兴安岭山脉,海拔相对周边地区较高,蒸发量相对较小,干燥度也比周边小,使得等值线向南凸。
读下图,回答12~13题。
注:
圆形大小表示的是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大小。
1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排放,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大是经济发展速度过快造成的
B.印度城市人口比重过高,汽车数量过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C.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原因主要是能源消耗量大
D.造成俄罗斯与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的原因相同
【解析】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且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
印度的城市化水平为30%左右,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美国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俄罗斯的重化工业规模大,能源消耗多。
日本的经济规模总量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13.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气候变暖的原因是( )
①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增强 ②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 ③大气反射地面辐射增强 ④大气逆辐射增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近地面大气吸收热量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汽。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吸收地面辐射的效率提高,同样的地面辐射使得大气的温度提高,大气逆辐射也随之增强。
14.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万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图。
材料二 喜马拉雅地区共有15万条冰川,除两极地区的冰冠外,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
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
其中长约5千米的巴尔纳克冰川,自1990年以来后退了近800米。
国际冰雪研究委员会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1)漫长的地质时期,气候总体状况表现为冰川广布的________期和相对温暖的________期的交替。
当前地球气候正处在温暖的________中。
(2)造成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快速后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冰川快速融化,对喜马拉雅山地区造成的后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至少列举2条)
(4)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此种现象的发生?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以及近现代气候变化的危害、原因和对策。
第
(1)题,冰期时,气候寒冷,冰川广布;
间冰期时,气候温暖。
图中的虚线是冰期与间冰期的温度界限,高于此线气候温暖,为间冰期,低于此线气候寒冷,为冰期。
明确了这些知识,据图回答即可。
第
(2)题,冰川退缩的原因在于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在于碳排放和毁林。
第(3)题,山区冰川融化会造成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沿海地区会造成海平面上升,进而造成沿海低地被淹没,影响沿海设施功能、陆地排污受阻、土地盐碱化、风暴潮加剧、海岸线遭侵蚀等现象。
第(4)题,此现象是气候变暖造成的,因此所采取的措施应针对变暖的原因分析。
【答案】
(1)冰 间冰 间冰期
(2)一方面是由于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使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变暖;
另一方面是因为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3)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任答2点)
(4)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采用新能源;
(任答1点)大力植树造林,停止对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中指出:
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将在21世纪继续变暖。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①②③④表示下表中四个字母所代表的内容,将数字填在相应位置。
①沿海低地被淹没 ②燃烧矿物燃料 ③毁林 ④极地冰川融化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这将会对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生影响。
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我们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近现代气候变化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第
(1)题,注意前后因果关系自左向右为③②④①。
第
(2)题,我国能源消耗量大,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CO2排放量大。
第(3)题,预防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害要标本兼治,一方面要预防海平面上升(优化能源结构,推广节能技术,减少碳的排放,植树造林等),另一方面要应对海平面上升(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可修建防洪大堤等工程,另外还要疏浚河道以防内涝)。
【答案】
(1)③ ② ④ ①
(2)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
矿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高。
(3)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开发利用新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
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
植树造林;
加强国际合作等。
(任答2点)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
修建防洪大堤;
疏浚河道防止内涝等。
(任答2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