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三期末现代文汇编要点.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6165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高三期末现代文汇编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北京高三期末现代文汇编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北京高三期末现代文汇编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北京高三期末现代文汇编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北京高三期末现代文汇编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高三期末现代文汇编要点.docx

《北京高三期末现代文汇编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高三期末现代文汇编要点.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高三期末现代文汇编要点.docx

北京高三期末现代文汇编要点

2016-2017高三期末现代文阅读汇编

(东城)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9-24题。

西方的光,东方的影

①来到爱荷华城后,每天都震撼于此处日落的美。

我很难找到确切的词汇来形容眼前日落的盛况,因为猛然发现自己的中国经验完全无法适用。

②在国内,日落也是美的,你会看到一枚咸鸭蛋般的夕阳缓缓落下,落下后,天边飘荡着绛紫色的襟带。

爱荷华的日落很晚。

夏天,夕阳要到晚上八点才开始依依不舍地退场。

秋天虽早一些,但也得到七点半才见暮色。

并且,日落最初昭示她的存在并非以溏心蛋那样的形状,她早已落到地平线以下,你看到的是整片天空的万道光芒,所有的云朵都是大块大块的金色,奔腾、立体、连绵不绝、充满力量,叫人联想起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镀金浮雕。

我痴痴地望着这金灿灿的天空,有一瞬间简直觉得会有胖嘟嘟的小天使从云朵背后探出脑袋来。

③我总觉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夕阳美景在东西方文化中激起的回响也完全不同。

在东方文化中,日落总使人遗憾,如李商隐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或者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然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却完全不一样。

小时候读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就一直有个困惑:

斯嘉丽在失去女儿邦尼,丈夫瑞德也离开自己之后,究竟是哪来的勇气,独自站上荒原面对夕阳,说出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一天”?

④偶然的一趟路程让我似乎寻到了问题的答案。

那天,我在克林顿街等校车等了近半个小时,眼见着晕染整片天空的耀人金色渐渐被殷红取代。

然而,当我坐校车再耗费半小时光景回到位于西校区的宿舍时,刚下车的我竟然发现:

即使黑夜已降临,那地平线仍是一道炫目的金光,我甚至起了个天真的念头,只要一路向西,或许我能永远看到一道金色的地平线。

此刻,我深切地体会到日落释放的信号,是温暖,是希望,是永恒的光芒。

⑤光这个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其英译就是“点亮”。

光与黑暗的分界也就是文明与愚昧的划分,甚至可以说,光早已决定了西方人眼中的美学标准。

⑥西方人理想的家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玻璃窗要擦得通透,让阳光能够完完全全照进来;客厅里设有壁炉,不仅是为了冬日取暖,也是漫漫长夜光芒的所在。

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公园里是成片的草地,你会看到人们在草地上或坐或躺或野餐,尽情享受阳光的滋养。

⑦常常在这种时候,我会感慨,东西方文化竟是如此不同!

中国人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诸多发明,然而玻璃这东西恰恰不是我们发明的,甚至也不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占据什么重要的位置。

或者可以这么说,玻璃这东西应该是被我们的美学排斥的——太通透,让所有东西一览无余,还有什么意思呢?

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其随笔《阴翳礼赞》中说,他装修房子的时候很苦闷,他讨厌玻璃,倾心的是糊在日式拉门和窗棂上的纸。

可出于安全和应用方便的考虑,他还是在里层糊纸之余,于外层安装了玻璃,结果大煞风景。

确实,在传统的东方,纸才是符合我们生活趣味的发明。

门窗上糊上纸,既,又。

如果说西方人爱的是光,那我们东方人确实更爱阴翳。

⑧如果你醉心于中国的园林,那你恐怕要觉得西方的公园多少是缺乏诗意的。

我们的美源于一个“遮”字,芳草古木要用小桥流水或亭台楼阁掩去一部分,若隐若现,如此,才有了移步换景,才有了曲径通幽。

⑨不仅如此,文艺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女性美的感知,西方和东方也迥然相异。

⑩无论是文艺复兴的画作,还是之后的印象派,西方人眼中女性的美很大程度上由光展现,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德加画中的芭蕾女孩,画家都用心将光引到画上,照亮女性。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呈现艾玛的美,也用了相仿的方式:

11“在一个解冻的日子,院子里的树皮渗水了,房顶上的雪也融化了。

她站在门槛上,把阳伞拿来,并且撑开。

阳伞是闪色绸子的,阳光可以透过,闪烁的反光照亮了她面部白净的皮肤。

天气乍暖,她在伞下微笑,听得见水珠点点滴滴落在绷紧了的波纹绸伞上。

”艾玛明净的肤色是需要通过透过绸伞的阳光来确认的。

12同样是女性的美,在东方的文艺作品中则更多借助被遮掩的部分来显现,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

中国古典戏剧舞台上女性角色手中的扇子,偶尔甩起的长长的水袖,常常会遮去容貌的一部分。

这被遮掩的一部分便脱离了现实的桎梏,任凭各人天马行空的揣想。

日本文坛巨匠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中,岛村初次见到叶子的描写就洋溢着一种东方的情致:

13“(姑娘)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却在姑娘的轮廓周围不断地移动,使人觉得姑娘的脸也像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呢?

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从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的脸的前面流过,定睛一看,却又扑朔迷离,车厢里也不太明亮,窗玻璃上的映像不像真的镜子那样清晰了。

反光没有了,这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

”川端呈现的是阴翳中似幻似真的少女叶子的面庞,正因为模糊不清,才成为想象的对象,成为情感的对象。

最后真作假时假亦真,表面上窗玻璃映出的叶子的脸庞是虚像,但这一刻却是唯独属于岛村的对叶子的“看见”,没有别人可以拥有这样一个叶子。

14再有,在东方人眼里,直视美女的面庞实在于礼不合。

蒲松龄在《婴宁》中写王子服在上元灯会时看婴宁出了神,换来后者一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

所以,女性的美常常只能在匆匆一瞥中捕捉到一个点滴,但一个点滴就已足够唤醒所有的感官细胞了。

15我固然能感到西方的光芒对人的感召和鼓舞,但更喜欢东方人和阴翳玩的游戏,东方强于感官,而西方胜于逻辑,各有所长,但我们似乎不认为“强于感官”是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

而今的我们还剩下多少阴翳可言呢?

我们的公寓、大厦也都安上了玻璃,厕所铺上白色的瓷砖,宛然脱胎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我们也都熟练掌握了西方的礼仪,说话时要和对方保持眼神的交流以示尊重——连对方的脸上有几颗雀斑也能清晰数出的时候,留给美的空间,是否还存在呢?

(取材于钱佳楠的同名散文)

19.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殷红:

“殷”读作“yān”。

B.大煞风景:

“煞”不可以写作“杀”。

C.桎梏:

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D.一瞥:

“瞥”是形声字,上为声旁下为形旁。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的中国经验无法适用于爱荷华落日的主要原因是此处太阳落山太晚。

B.作者认为在美国的文化中,日落和“温暖、希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C.作者对玻璃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且在中国历史上没有重大影响深表遗憾。

D.作者对人与人交流时应目视对方保持眼神交流的西方礼仪持有否定态度。

21.作者写小时候读《飘》的体验,用意是什么?

谈谈你的理解。

(4分)

 

22.为第⑦段横线处各补写一个句子,使文意完整、贯通。

(4分)

 

23.文章以“西方的光,东方的影”为题,有什么妙处?

请简要分析。

(5分)

 

24.第13段中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体现着一种“东方的情致”,请结合其内涵,对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做简要分析。

(6分)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西城)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庄重

①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

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

它的含意太飘渺了,一些场景被放置在过去时上,把玩之下只能听到远来的风声。

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

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

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

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

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

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

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

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

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②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③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

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

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

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

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

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

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④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这是很有道理的。

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

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

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

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

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⑤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

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

她就是我的二姨。

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

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

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

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

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

她常年的胃痛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

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

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

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⑥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

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

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

布莱克说:

“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⑦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

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

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

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

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

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

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⑧放下书本,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

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

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

可惜——没有噱头。

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所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

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

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⑨那么,自问:

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⑩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

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

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

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取材于朱以撒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清癯:

清瘦B.消解:

消除C.慷慨:

不吝啬D.噱头:

引人发笑的事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来省会初期,作者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习俗。

B.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在遵循这些仪式的过程中,人就能体会庄重,懂得敬畏。

C.食物难以下咽,二姨却以庄重的神情用心品尝,甘之如饴,因为她对造物主心怀感恩。

D.繁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失去庄重之心,所以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

21.“庄重”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2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有怎样的作用。

(4分)

 

23.请对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加以赏析。

(5分)

 

24.本文选择了“我”“你”“我们”三种不同的人称。

作者变换不同人称行文,有怎样的效果?

请任选其中两种人称作简要分析。

(6分)

(海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4题。

家山

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

(龚自珍)——题记

①年轻时,我喜欢独自哼唱苏联名歌《喀秋莎》。

只要“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溜出嘴边,一种轻纱薄雾般的温馨感,便导引我返回医巫闾山脚下的故乡。

其实,故乡影像,在我少年时橙色的梦里并不是很清晰、很确切,一切兰因絮果毕落于苍茫之中,只觉得家就是山,山就是家。

只要推开屋舍的后门,闾山清泠泠、水洇洇的翠影,伴着天涯云树,便赫然闪现在眼前。

当然最好是在久雨新晴的夏日,或者气爽天高的初秋,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②我第一次亲近闾山,恰逢梨花开得正闹的时节。

山坡上,原野里,到处泛滥着浩荡的春潮,浮荡起连天的雪浪。

我们乘坐马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穿行于花林树丛中,像是闯进了茫无际涯的香雪海,又仿佛粉白翠绿的万顷花云浮荡在我们的头顶上。

几十年间,这个景象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之窗上,只要闭上眼睛,它便立刻浮现出来,特别是当我听到那首名歌《喀秋莎》的时候。

③盛夏的一天,我同三位文友聚坐在北京地坛的一间小亭子里。

一番豪雨过去,松林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凉爽。

大家谈论的话题是退休后到哪里觅个合意的住所。

一位说,老家烟台最为理想,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春季繁花簇簇,夏天浓荫翳日,冬日又比较暖和。

另一位来自云贵高原,他的首选是春城昆明。

在北京闯荡了二十多年的小魏说他想在地坛附近赁屋小住,风晨月夕,伴着虫吟鸟唱,到地坛信步闲游。

他的这种想法马上遭到了质疑,大家都说他是受了史铁生的影响。

地坛是史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几乎灌注了他全部的情感,可别人未必受得住那份苍凉与寂寞。

大家谈笑风生,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

当三人把目光转向我时,我说,我要回闾山老家。

④我出生在闾山脚下。

父亲望子成龙,希望我有所作为,便给我取了这个名字。

六岁进私塾,校歌头两句就是“闾左辽西我校在,钟灵毓秀作英才”。

及长,读到《湛然居士文集》,发现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在他七百多首的诗作中,忆及闾山的竞有二十来首。

原来,耶律楚材生在北京,祖籍却在闾山西麓,那里也是他父亲及两个哥哥的庐墓所在。

十几岁时,他曾回到闾山读了几年书。

后来辅佐元太祖万里西征,而闾山旧隐仍然时萦梦寐,有诗可证:

“闾山旧隐天涯远,梦里思归梦亦难。

”回到大都之后,日理万机,但家山依然刻刻在念。

他向往着回归退隐:

“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

”只是,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直到五十四岁生命终结之时,他还在宵衣旰食,勤劳王室。

这些颇像当年的卧龙先生,他出山辅佐刘备时嘱托自己的弟弟:

“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谁知命运之神搬了个道岔,出师未捷身先死,星陨秋风五丈原。

生命在卧龙身上停止时,正好也是五十四岁。

⑤早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即有关于全国名山“五岳五镇”的记载,,东北为幽州,其山镇为医巫闾。

“医巫闾”系东胡语音译,意为“大山”,在东北“三大名山”中尤负盛誉,风景绝佳,历代文人骚客登临寄兴,抒写情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

较之于水,山更切近禅关,远于人境,望之辄有潇洒出尘之想。

而此间瘦劲的奇松,幽峭的危岩,以及恍惚迷离、颠倒众生的神话传说,更饶有一种清寒入骨的丰神和超然远引的意蕴。

⑥闾山自东北逶迤西南,绵延百里。

其地为塞外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封建文化交融互汇的结合带。

如果说,“整个内蒙古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呼伦贝尔草原“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语),那么,医巫闾山一线则是他们研习中原文化、接受华风洗礼的大课堂。

辽朝以来,此间文风夙盛,耶律倍和他的八世孙耶律楚材先后在闾山佳胜处建立了读书堂,殿宇岿然,书香袅绕,千载以还,旧貌一直保持完好。

⑦闾山内外,碑碣如林,题刻触目可见,仅北镇庙即有五十六座诗文碑,其中,元代的达十二座。

过去这一带私塾多,读书人多,藏书家多。

现在,文化教育事业仍很发达,民众十分重视人才的教养,学书作画蔚成风气。

山里民风淳朴,似乎较少世故与机心,只是由于过分质直、认真,有时不免透出几分呆气。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趣话:

有个过路人向一位老者问询:

“到大观音阁还得走多长时间?

”老者瞠目不答。

问路人以为遇见个聋子,便顾自向前走去。

不料,刚刚迈出几步,便听老者在后面招呼:

“回来,我告诉你,再有一袋烟工夫就到了。

”那人怪他开始时何以不说,他说:

“因为当时我不知道你的步子多么大。

”逗得问路人噗哧笑了。

⑧不到闾山,已经十几年了。

这次参加《耶律楚材传》研讨会,旧游重到,风物依然。

在商品大潮滚滚滔滔、无远弗届的今天,山上山下仍是清幽雅静,整洁一新,没有看到其他名山胜境常见的香烟缭绕、市声鼎沸的景象,置身其间,确有一种回归自然、陶然忘机的感觉。

东道主嫌游人稀少,希望我能帮助向外宣扬一下。

我说,天生丽质少人识,未必就是坏事。

假如它也像有些景点那样,仕女如云,摩肩接踵,恐怕这块心灵的憩园也就化为乌有了。

⑨最后应该说明,耶律倍的读书堂,这次我并没有蹑履亲登,因为它高踞于闾山绝顶,实在太险峻了。

比不得皇太子、东丹王,他是有肩舆代步的,而且,年龄也小我很多,当时不过二三十岁。

当然,像这类需要仰头方可逼视的事物,毕竟总觉得离平常心太远,因此,不去攀援也好。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18.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宵衣旰食︰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B.搬了个道岔︰改变了人生轨迹

C.无远弗届︰广泛地渗透,深入地影响D.陶然忘机︰悠然闲适得忘了重要事情

19.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使用了《论语·侍坐》中子路等畅谈理想的典故。

B.“三径依然松菊寒”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中的“三径”,都借指已荒芜的家园。

C.“星陨秋风五丈原”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臣相诸葛亮北伐失利,病逝五丈原一事。

D.“骚客”与《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骚人”,均泛指诗人,源自屈原的《离骚》。

20.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喜欢苏联名歌《喀秋莎》中“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这句歌词,因而家乡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记忆中特别清晰。

B.文章写元朝宰相耶律楚材一生勤于政事、忠心尽职,欲晚年退隐家乡而不得愿,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C.闾山地区文风夙盛,读书人多,诗文碑林立,这与历史上它是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相汇的结合带有关。

D.耶律倍的读书堂它高踞于闾山绝顶,殿宇岿然,旧貌完好;但由于山路过于险峻,作者没能登临观览,不免感到遗憾。

21.作者引用诗句“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作者笔下的家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回答。

(5分)

22.有人认为,文章第③自然段删去更好。

你是否同意?

请说明理由。

 

23.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欣赏下列加点的词语和划线的语句。

(5分)

①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②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

 

24.《家山》中说,地坛是史铁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某个地方也与某个人物关联密切。

请从下列提示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理解。

(150字左右)(8分)

提示:

①潇湘馆与林黛玉(《红楼梦》)②未庄与阿Q(《呐喊》)

③茶峒与翠翠(《边城》)④渣滓洞与小萝卜头(《红岩》)

⑤黄原与孙少平(《平凡的世界》)⑥大海与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朝阳)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3题。

《旷世风华——大运河传》序篇

①山影远远的,虽只是天际间的一抹黛色,却作龙马奔腾状,极富于气势和动感。

那是八达岭,燕山山脉西段军都山的主峰,而号称京师“北门锁钥”的居庸关便雄踞于此。

“天门骁开虎狼卧,石鼓昼击云雷张。

”元代诗人萨都剌笔下的那种大场面虽过于久远,但游牧民族的马蹄确曾在关外踢腾出漫天的烟尘。

关山如海,残阳如血,掩映着莽莽苍苍的古长城——那是中华民族最伟硕的雄性徽章。

②我站在昌平城东南凤凰山下的荒野中,脚下是原始的阡陌和披离的衰草,曾相伴过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就在一望之内,而我在寻找——水。

③不,我是在寻找——河,寻找那曾滋润了华夏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情调,世世代代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母亲河——京杭大运河。

④这里有山,有树,有北方黄土地上的一应野趣,偶尔也有几声鸡鸣狗吠,但唯独没有水。

⑤白浮泉这名字原本是与水有关的,至今,那草丛中仍孤傲地伸出九个石雕的龙头,那是水的滥觞。

细细寻去,附近还残存着龙泉岛的石碑,只是字迹已漫漶难辨,但当初那种恣肆奔涌的水势可以想见。

现在,这石雕龙头和古碑已成了荒野中孤独的守望者,它们因守望而孤独,因孤独而矜持。

⑥这就是四千里长河最北端的源头么?

⑦遥望西北,八达岭正逶迤在沉沉暮霭中,此刻,长城上该还有留连观光的游人吧?

他们能不能看到白浮泉,看到这里的石雕龙头和古碑呢?

“老夫聊发少年狂”,我禁不住朝着那边呼喊起来,喊声拖着长长的尾音,在暮色中一波接一波地传送。

少顷,又一波接一波地回过来。

我坚信那声波曾抚摸过长城,因为回声中挟带着苍古的风尘气息,甚至还传递着长城堞口那特有的顿挫有致的质感。

在这一瞬间,我惊栗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大感情溢满胸际:

我站在大运河的源头向着万里长城呼喊,而作为中华民族最具文化生命和魅力的两大工程原来竟靠得这样近,近得几乎一踮脚、一弯腰就可以牵手共舞。

古老的运河与同样古老的长城默默对视了几多春秋。

这是雄迈与坚韧的对视,是高远与深邃的对视,是冷峻与妩媚的对视,是阳刚与阴柔的对视,是铁马秋风与杏花春雨的对视,是石破天惊的伟烈与世俗生活常态的对视。

⑧在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史上,只有它们够资格这么长久地互相对视,因为无论是体魄还是精神上,它们都处于同一档次。

从外形上看,大运河和长城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有一种奔腾向前的动感,对于长城,那是崛起于山脊的伟岸;对于运河,那是穿越于原野的浩荡。

它们的造型中都有一种单纯的成分,单纯得令人一目了然。

单纯是一种美的经典形态,它无须雕琢和修饰,也不屑于卖弄什么。

它突出的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以其粗犷而飞扬流动的轮廓线条,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之美。

你看我们的长城和运河,它们就把那么一大片朴素的原始形态——古拙也罢、残破也罢——展示在你面前,让你在惊悸中叹为观止。

它们和所处的山川大地融为一体,似乎它们原本不是人工所为,而是天生就该在那里,或者说是上苍的安排。

你欣赏它们,就必须和它们周围的一切——天空、阳光、旷野、山梁和风沙——一起欣赏,因为它们原本就是彼此的一部分。

至于它们内在的典雅、华丽和万千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