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剖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321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剖析.docx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剖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剖析.docx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剖析

月如无恨月常圆-谈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与林徽因的《那一晚》二诗

廖锺庆

一、

1798年10月4日是英国近代文学史非常重要的一个日子,这是诗人华兹华斯与诗人科尔律治的诗歌合集《抒情歌谣集》(LyricalBallads)出版的日子。

两年后,1800年诗集再版,华兹华斯加写了一篇《序文》(Preface),这一集一序,开启了英国浪漫主义的来临,并且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历久不衰。

虽然江山代有才人出,到了20世纪初叶与中叶,现代主义诗人叶慈(W.B.Yeats)与艾略特(T.S.Eliot)出来各领风骚,但是,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所开创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却依然持续着。

尽管艾略特对华兹华斯诗歌的定义“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Thespontaneousoverflowofpowerfulfeelings.)与“导源于宁静中回忆所得来的情感。

”(Ittakesitsoriginfromemotionrecollectedintranquillity.)”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华兹华斯的说法是“一个不精准的公式”(aninexactformula),进一步,他更指出,诗歌“既不是情感,也不是回忆,更不是(如果不曲解其意义的话)宁静!

”诗是什么?

艾略特说:

“诗是许许多多经验的集中,由于这种集中而造成一件新东西,而对于老练的和积极主动的人来说,这些经验也许根本就不算是什么经验;这种集中的发生,并不是自觉地发生,亦不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发生的。

这些经验并不是‘回忆所得’的,这些经验之所以最终会在一种‘宁静’的氛围中结合起来,只是由于它于事件乃被动参与。

诚然,这并不完全就是这么一回事。

在诗歌创作中,有许多时候是需要自觉和沉思。

”(注一)事实上,艾略特这一整段话对华兹华斯“沉思”理论的批评,严格言之,与其说是对华兹华斯“沉思”理论的批评,倒不如说是对华兹华斯“沉思”理论基本精神的接受。

艾略特摆出这种批评的架式,很可能仅仅反映出他对华兹华斯的一种“影响之焦虑”罢了(注二)。

而《抒情歌谣集》的问世,一方面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崛起,另一方面以“自然”与“人”为歌咏对象这一特色的抒情诗歌已然确立。

华兹华斯结识了柯尔律治之后,到1798年的亲密交往,直到1808年这十一年中,是他的诗歌创作生命的高峰期,华兹华斯大部分的好诗都是在这期间完成的。

由于柯尔律治本身也拥有横溢的诗才,同时亦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所以,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不管在精神上与实质上都从柯尔律治那里获得了无法估计的助益。

1808年这两位诗人彼此关系疏远后,华兹华斯似乎已失去了创作好诗的能力,这当然是诗坛的一大损失。

1920年11月19日,在英国伦敦国际联盟协会席上,徐志摩结识了林宗孟先生和他当时只有十六岁半的女儿林徽因。

据徐志摩后来在《爱的灵感》一诗中的描述说,他对林徽因可说是一见钟情(注三)。

但是,他们发展成为彼此相爱却在1921年四、五月间林徽因到访剑桥之后,这在林徽因的好几首诗里都有所描述(注四)。

徐志摩在他的诗集《猛虎集•序文》中说:

“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

”但是,林徽因在她的散文《究竟怎么一回事》中则说:

“我们仅听到写诗人自己说一阵奇异的风吹过,或是一片澄清的月色,一个惊讶,一次心灵的振荡,便开始他写诗的尝试,迷于意境文字音乐的搏斗,但是究竟这灵异的风和月、心灵的振荡和惊讶是什么?

是不是仍为那可以追踪到内心直觉的活动;到潜意识后面那综错交流的情感与意象;那意识上理智的感念思想;以及要求表现的本能冲动?

灵异的风和月所指的当是外界的一种偶然现象,同时却也是指它们是内心活动的一种引火线。

诗人说话没有不打比喻的。

”(注五)林徽因的“追踪”当然是点到即止,让徐志摩成为诗人的主要原因是发自徐志摩的内心,事实上,深入去探究却是因为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

1924年林徽因选择了与梁思成赴美留学,可说已彻底地结束了她与徐志摩在英国的初恋,1928年与梁思成在北美结婚更为徐林二人的初恋故事画下了句点。

然而,当徐志摩在1928年12月在北平与林徽因重逢后,没多久他又向林徽因展开他的爱情攻势,他把他们当年在剑桥拜伦潭前的两点盟誓“一、创作诗歌,二、落实爱情”重新提出(注六)。

但是,林徽因在她的诗中已非常明确地告诉徐志摩,关于第一点,她会戮力以赴,至于“爱情”,很抱歉,她就不奉陪了。

我们可从1930年年底徐志摩写出他的最好的一首长诗《爱的灵感》清楚地见出他对林徽因的爱情从未改变过。

1931年4月写的《山中》、《两个月亮》、7月写的《你去》及《云游》,这一系列的诗歌背后的真意亦都异常明确。

我们也可以从林徽因在1931年所写的九首诗(当时徐志摩还在世)一方面看出这些诗歌风格也和徐志摩一样深受英国浪漫派奠基人诗人华兹华斯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亦可以看出林徽因非常委婉地拒绝了徐志摩的再次的爱情追求。

《两个月亮》与《那一晚》这两首诗正代表着这一时期徐林二人的诗歌特色与真实寄意。

在我们诠释这两首诗之前,先让我们来欣赏这两首诗。

《两个月亮》

徐志摩

我望见有两个月亮:

一般的样,不同的相。

一个这时正在天上,

披敞着雀毛的衣裳;

她不吝惜她的恩情,

满地全是她的金银。

她不忘故宫的琉璃,

三海间有她的清丽。

她跳出云头,跳上树,

又躲进新绿的藤萝。

她那样玲珑,那样美,

水底的鱼儿也得醉!

但她有一点子不好,

她老爱向瘦小里耗;

有时满天只见星点,

没了那迷人的圆脸,

虽则到时候照样回来,

但这份相思有些难挨!

还有那个你看不见,

虽则不提有多么艳!

她也有她醉涡的笑,

还有转动时的灵妙;

说慷慨她也从不让人,

可惜你望不到我的园林!

可贵是她无边的法力,

常把我灵波向高里提:

我最爱那银涛的汹涌,

浪花里有音乐的银钟;

就那些马尾似的白沫,

也比得珠宝经过雕琢。

一轮完美的明月,

又况是永不残缺!

只要我闭上这一双眼,

她就婷婷的升上了天!

写于1931年四月二日月圆深夜,刊登于1931年4月《诗刊》2期

《那一晚》

林徽因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的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凌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刊登于1931年4月《诗刊》第2期,署名:

尺棰

二、

《两个月亮》是一首英诗里英雄诗体对句诗歌(HeroicCouplet)。

Couplet是二行节诗歌,而HeroicCouplet盛行于英国18世纪(注七),像Pope,Dr.Johnson,Goldsmith,Crabbe等诗人都擅长于写此种体裁的诗歌。

HeroicCouplet的特色是把很多押韵二行节(Rhymedcouplets)继续连立成为一篇诗或一诗节(stanza),律格(metre)通常都是抑扬五步格(iambicpantametre),韵脚是aa,bb,cc,dd,ee,ff......。

徐志摩的《两个月亮》一诗在形式上与英诗二行节英雄诗体相符顺,只是在律格上采用意顿去贴近抑扬五步格,这主要当然是因为中文非拼音文字之故。

在英国诗人当中,Goldsmith应该是写这种体材写得最平易而优雅的一位,我们就拿他的著名的TheDesertedVillage来看看这种体裁的特点:

︶-/︶-/︶-/︶-/︶-

Sweetsmilingvillage,loveliestofthelawn,a

Thysportsarefled,andallthycharmswithdrawn;a

Amidstthybowersthetyrant'shandisseen,b

AndDesolationsaddensallthygreen:

b

Oneonlymastergraspsthewholedomain,c

Andhalfatillagestintsthysmilingplain.c

Nomorethyglassybrookreflectstheday,d

But,chokedwithsedges,worksitsweedyway;d

Alongthyglades,asolitaryguest,e

Thehollow-soundingbitternguardsitsnest;e

Amidstthydesertwalksthelapwingflies,f

Andtirestheirechoeswithunvariedcries:

f

Sunkarethybowersinshapelessruinall,g

Andthelonggrasso'ertopsthemoulderingwallg

And,trembling,shrinkingfromthespoiler'shand,h

Far,farawaythychildrenleavetheland.h

-Goldsmith:

TheDesertedVillage,ST.ii.1770

《两个月亮》是一首以“自然”与“人”为歌咏对象的抒情诗,主题则是颂赞月亮的美以及表述月亮对诗歌主述人的真切意义。

全诗以“我”与“她”的对偶性来展开诗意。

起首第一段只有一个二行节,这个二行节开宗明义即已分判出两个月亮,她们是大家见到的,所以说是“一般的样”,但是,她们却有不同的“相”,尤其是后者,更不是普通人所能分辨得出来,于是诗歌主述人便展开下面的表述。

诗的第二段讲的是当前自然界的月亮,徐志摩写这首诗时是在1931年4月2日,正好是农历二月十五日圆月之夜,所以他就直接说“一个这时正在天上”,由于她光华四射,如同披上了一件五彩缤纷的雀毛衣裳;她慷慨地将她的光华像恩情一样布施给大地,于是,大地便均享着她的金光银光。

她无所不在,故宫的琉璃瓦上、北海、中海、南海这三海都有她的清新丽影。

云头上、树上以及新绿的藤萝背后都有她踪影。

玲珑、美丽,连水里的鱼儿也为她痴迷。

可惜的是,对诗歌主述人来说,她就有一点儿不好,那就是她常常失踪,不见丽影!

常常变得小小的,常常只看到星星的光辉而见不到她迷人的圆脸!

虽然她到时候还是会回来,可是,诗歌主述人说,对她的思念却真是一种煎熬!

诗的第三段讲的是一个具体的人,而诗歌主述人称之为“月亮”,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的手法,诗歌主述人说“还有那个你看不见”,试问她既然不是真正的月亮,究竟又有谁能看得出来?

又有谁能看得见?

这个别人看不见的月亮,她有两个特征,第一是美丽(艳),第二是“她也有她醉涡的笑,还有转动时的灵妙”。

也就是说,她一笑起来她的脸上便呈现出灵妙的、醉人的梨涡在转动。

谁有这迷人的梨涡呢?

1928年12月13日,徐志摩重逢阔别已整整四年多的林徽因,他从北平写给陆小曼的信上有这样的话:

“林大小姐则不然,风度无改,涡媚犹圆,谈锋尤健,兴致亦豪。

”事实上,我在《谈林徽因的〈笑〉与〈深笑〉二诗》一文中的第二节已清晰地指出梨涡是林徽因的一大特征。

诗歌继续写林徽因的性格,照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