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观后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750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42观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942观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942观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942观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942观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42观后感.docx

《1942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42观后感.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42观后感.docx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篇一:

《一九四二》观后感】

  说到1942年,会引得多少经历过这惨痛的人们,回忆起那饿殍遍野,颠沛流离的逃荒生活。

那一年,成了河南人民心中最疼痛的回忆,是不愿回想的噩梦。

那一年,是河南大饥荒。

  在学校的组织下,龙之队的全体成员,在影院观看了,由《温故一九四二》一书,改编的电影《一九四二》。

电影讲述的是河南的灾民在逃荒路上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痛苦和挣扎,希冀和愤怒。

  这部电影中那一个个凄凉悲哀的画面,人物的血泪,命运的波折,无疑不深深地牵动我们的心弦。

  当我看到日军的飞机,从天空中呼啸而过,投下枚枚致命的炸弹时,我的心揪紧了。

炸弹在灾民中炸开时,耳边充斥是孩子撕心裂肺的尖叫声,老人伏在地上,痛苦地哭泣,声声唤着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儿女的名字。

一个年幼的孩子,被炸弹击中,已经气息奄奄,一个神父跪在地上,想用手捂住从伤口涓涓涌出的鲜血,可那血还是溢出他的指缝,神父目光非常惶恐,他又用一本圣经堵住孩子的伤口,可是没有用,孩子的眼睛翻白,举着的手放下了,苍白的小脸痛苦地扭曲了,圣经的书页被染得血迹斑斑……看着日本人如同禽兽一般,操纵着冰冷的武器,攻击着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时,那在心中埋藏已久的,深深的愤怒和仇恨,全部涌上了心头。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们,看到这一幕幕真实、血腥、恐怖的画面时,简直无法可想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摧残,看着生命之花接连凋谢,同学们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情,我听见有同学啜泣的声音,有的同学已经泪流满面。

  这一切,不禁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的我们,和那时的孩子比起来是不是幸运很多?

那我们能做什么?

是在那里冠冕堂皇地谈论报效祖国吗?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又该如何强?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

我们应该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这样的话,大家已经听了许多,可是我们有落实到生活中去吗?

我们是否为祖国昌盛尽到一些绵薄之力?

我们祖国如今是比原来更加繁荣,经济也比从前发达,可是我们如果是强盛无比的大国,又怎会让日本和菲律宾这些国家,对我们的领土蠢蠢欲动?

这一连串的问题,都该深深地烙进我们的心里,时时鞭策着我们。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吧!

从这一分,这一秒做起,开始为我们的祖国,积累我们的点点滴滴!

  【篇二:

电影1942观后感】

  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1942》,不知道这种心情怎么形容,只知道看完之后心里总有种东西在狠狠地纠缠着,似苦,似酸、似辣,唯独没有甜……

  电影放完了,我们不想走坐在那里说着心里的感受,嗯、感慨吧妈妈,孩子说,我说是的心里很复杂,冯导确实做的很好,电影做的从内容到手法和阵容都没的说,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员精湛的表演,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人们很多……。

  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和国家连在一起,和国家的领导人联系在一起,大与小是一样的,当困难出现在眼前时,当孩子需要母亲时,当人们需要帮助时,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稳不稳,那样的政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家散人亡的结局啊。

  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士国人与外国人是一样的,电影中的李主席,外国的记者,他们急人民所及,急生命所及,无奈力量是有限的,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起码在历史上有了他们鲜活的为人的生命而战斗的步伐。

影片朔造了最底层的百姓的实际生活,几个家庭的毁灭几代人的命运最后的结局让人有着无法言说的沧桑感,复杂的心里压抑感和心痛感。

  心里很多观后感,电影清晰的画面,人物极致的表演,丰富的电影内容,敬慕的大师力作,又一朵奇葩让我的心情也随着电影涤荡,谢谢冯导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也谢谢演员们又一次的付出。

还想着再去看一次。

  【篇三:

《1942》观后感作文】

  今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内心有太多的感触,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国的电影太需要有这样的影片出现了。

影片结束时,我哭了。

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耐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

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让自己流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

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

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

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

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

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

“怎么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军队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

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

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

“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

”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

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官僚和城市。

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

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

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

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似乎《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

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

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

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篇四:

《一九四二》观后感900字】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

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

民以食为天,饥荒时期日军放粮,而汤恩伯那溃不成军的部队却以卫国之名义实土匪之行为。

面对一个不保护自己的国家,本身国家观念就不强的中国人在生存和民族大义之间大部分人选择了生存。

帮着日本人打中国军队。

汉奸呼?

非也。

  再说,汉奸本来就只是个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概念罢了。

  清朝亡了,我们可以活在中华民国,民国沦落成了一个小岛,我们活在所谓的共和国。

哪天共和国覆灭了,我们也依然活在这片土地上。

只要是这片土地上的土著,只要是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拥有选择活下的的权利和方式。

  仓廪实而知廉耻,衣食足而知荣辱。

我们都是正常人,若他人不负我,我何故负他人。

  选择给四分是因为很少能看到一部中国电影揭示战争的残酷性。

1942拍的比集结号好,冯导对大片的掌握已然越来越熟悉。

剧本又是由刘震云操刀,保证了下线。

1942的特效和烟花技术团队用的还是上次集结号那帮班底,这次棒子们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特效看起来挺不错。

  片中蒋介石说的那句:

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羡慕的两个人,一个是甘地,一个是毛泽东。

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负担。

可以融合到民众。

说这段话的时机安排的恰到好处。

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第一次轰炸那场戏。

撕心裂肺的呼救,军民互相为生存而打斗。

和烈士子女中打头的那个小女孩的演技。

  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情况下的抉择。

在思考活下去的意义,为了什么活?

信仰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还是就仅仅在活。

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

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义、政府之应所为。

家庭的意义,家庭之可贵。

承诺的意义,承诺之重远高于生命。

  【篇五:

《一九四二》观后感800字】

  看完《一九四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冯小刚这个级别的导演还对影片能否过审战战兢兢。

它的过审是一次电影对意识形态的胜利以及对民族性反思的胜利。

  《一九四二》是这样一部特别的电影:

在抗战和民族灾难之时,我们的党和我军将领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后的主角变成了国民党极其及其军队。

因为意识形态的缘故,这在以前内地的主流电影中绝少出现的。

记忆中,这种我党我军在重大历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让位于国民党的电影,还算是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建国大业》在这方面也做了历史性的进步,国共有了平分银幕的机会,并难能可贵地对蒋介石进行了人性化处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抗战的也只是国民党军官和战士,但却在身份上做了模糊处理,且只作为电影的时代背景。

在《一九四二》中,虽然也表现了蒋鼎文等国民党将领的麻木不仁,国民党政府官员的贪污腐化,但同时,你可以感受到蒋介石在内政外交上的无奈,他也需要向国际力量寻求庇护,也需要向地方财团寻求帮助,影片施与了这个我们传统意识形态中的异端分子以同情。

这种表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也说明我们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正在逐步软化,很多创作禁区正在被逐步打开,需要的只是时间。

而这些正是在以冯小刚为代表的电影人逐步争取下实现的。

  这是一部“在路上”的电影,灾民因饥荒而流徙。

冯小刚和编剧刘震云采取了灾民、军队、政府、宗教、记者五条线索并行推进的叙事手法,让这五类人面对饥荒,从而做出反应。

从剧作的角度来说,19个主角,50个次要角色,这不论在戏剧,还是电影中都是大忌,何况各方面人物又互不交叉,这对影片的戏剧性提出了巨大的考验,风险性极高。

事实也确实如此,多线叙事必然会分散角色的情感力量,让习惯于追随几个人物命运的观众无所适从,而且从成片来看,张涵予和蒂姆。

罗宾斯饰演的两个神父的线索是可以被砍掉的,太游离于故事主线之外,我想,冯小刚在最初的故事设计中应该有更多的想法,但碍于整体结构,无奈剪掉了很多的戏份。

  多线并进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是会形成一种大气的格局。

而这种格局对历史题材来说是提升水准的一个要求。

一位传媒学者曾如此描述过理想化的传媒品格:

“一种仰天俯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

”我无意用这种品格去对应任何一个导演或者是作品,因为那是一种理想。

在《一九四二》中,冯小刚反其道而行,他的立意不在于追求这种理想,更多的是暴露丑恶。

他曾说,《一九四二》就像一面镜子,镜子里面他的脸很丑,不好看,但是最起码它能让他“知丑”,总比糊里糊涂地臭美好。

拍完《一九四二》,他也不会再有盲目的民族自豪感,在向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他学会了“知耻”。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冯小刚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

在面对饥荒的时候,国人的猥琐、自私都呈现出来。

这种批判跟斯皮尔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单》中对犹太人的批判有着相似之处,在那部影片中,犹太人即使是遭遇死亡,依旧不忘记贪财的本性。

  【篇六:

1942观后感】

  今天在XXX影城看了场电影——《1942》,看后心情异常沉重和难过。

天灾、人祸、国难,一系列沉重打击,如暴风雨般倾盆而至,通通砸在河南老百姓头上。

可怜的国人,陷进了人间地狱,真是生不如死。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人相继爆发太平洋战争,全世界陷入一片狼烟战火。

不仅是战争让河南人民置于水火之中,而且一场百年不遇的旱灾又让河南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老百姓们在生死线上挣扎,他们开始大逃荒,行程数百公里,日程达数月之久。

他们忍受着没有粮食带来的无边无际的饥饿、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狂轰乱炸、被国民党军队抢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