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课时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30339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8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课时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全国卷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课时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全国卷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课时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全国卷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课时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全国卷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课时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卷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课时练.docx

《全国卷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课时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卷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课时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卷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课时练.docx

全国卷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课时练

第1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

 (建议用时:

10分钟)

1.(2017湖南长沙明德中学开学测试,27)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2.(2017湖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3.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4.(2017河北定州中学周练,17)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图中b=h+c+d+e+f+i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

C.“草→兔→狼”这一关系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建议用时:

25分钟)

5.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约202种,以矮小的草本和垫状植物为主,木本植物极少;另外,还生活着藏羚羊、岩羊、野驴、白唇鹿、狼、雪豹、棕熊、秃鹫、猎隼、细菌、真菌等。

关于以上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它们中的植物属于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它们中的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D.它们中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6.(2017河北定州二中月考,33)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Ⅰ和Ⅱ,Ⅰ和Ⅱ的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相同,据图分析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Ⅰ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Ⅱ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

B.Ⅰ、Ⅱ中的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C.Ⅰ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Ⅱ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Ⅰ中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大于消费者的总能量,但Ⅱ中的则相反

7.(2017湖南衡阳八中六科联赛,4)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C.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8.(2017江西鹰潭一中期中,34)科学家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kJ·m-2·a-1)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能量数值

动物种类   

摄取量

(I)

同化量

(A)

呼吸量

(R)

生产量

(P)

收割蚁(食植)

34.50

31.00

30.90

0.10

小蜘蛛(食肉)

12.60

11.90

10.00

1.90

盐沼蝗(食植)

3.71

1.37

0.86

0.51

黄鼠(食植)

5.60

3.80

3.69

0.11

A.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B.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

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

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9.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Z1、Z2和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

D.X1过程需要通过绿色植物、蓝藻和化能自养细菌共同完成

10.下图1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据图1回答:

(1)从营养功能的角度来填写成分:

B.________、C.________。

(2)B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和________(填字母)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

据图2回答:

(4)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5)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蛇绝种,鹰的数量可能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哪种生物数量将锐减?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

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流动途径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

请据图作答:

(1)图1中,M2表示的能量形式为________。

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

第2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

传递及其稳定性

 (建议用时:

10分钟)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阐述中,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需要能量的驱动

B.信息传递伴随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

C.大豆与根瘤菌间的种间关系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D.物质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进行,能量流动只能在生物群落内部进行

2.(2017河北武邑中学周练,14)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

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

3.下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做肥料的粪便中的能量可以流向植物,从而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能量流入狼体内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D.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数量一定越少

 

 (建议用时:

25分钟)

5.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主要是绿色植物,丙是食肉动物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甲、乙、丙、丁之间

D.该生态系统中贮存的能量主要以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的形式存在

6.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

7.下表是科研人员研究“施加秸秆和蚯蚓活动对麦田氮元素释放的影响”实验结果。

其中表施处理是将秸秆均匀覆盖于土层表面,混施处理是将秸秆与0~20cm土壤均匀混合。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处理

有机碳/

g·kg-1

全氮/

g·kg-1

铵态氮/

mg·kg-1

硝态氮/

mg·kg-1

对照

6.88

0.69

3.59

16.69

秸秆表施

8.71

0.85

3.86

17.59

秸秆表

施+蚯蚓

8.61

0.83

4.09

21.13

秸秆混施

9.24

0.92

4.29

18.98

秸秆混施+

蚯蚓

9.39

0.91

4.21

21.21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农作物秸秆回田体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再生原理

C.蚯蚓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有机氮向各种无机氮的转化

D.混施秸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可能是低氧导致分解作用减弱

8.(2017河北阜城中学月考,31)下图是人们设想的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B、C、D可表示宇航员所需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

B.密封飞船中的能量循环利用,可以使飞船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

C.分解罐的分解产物E可以向藻类植物提供多种无机盐和二氧化碳

D.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

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某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如果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会使实验所得数比实际值偏小

B.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总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植食性或肉食性的鸟类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10.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

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图甲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______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

(4)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是________kJ。

(5)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_______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

1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1:

“稻鱼共生系统”中,鲤鱼通过冲撞稻秧导致稻飞虱等害虫落入水中并食之,同时使清晨水稻叶片上的露水坠入水中,减少稻瘟病病原孢子产生和菌丝体生长;鲤鱼的游动,又可引起水浑浊,抑制水中杂草的生长;水稻在给鲤鱼提供食物(水稻叶片)的同时,还能够抵挡烈日照射,降低表层水温;水稻能够利用氮素,降低水中铵盐浓度,为鲤鱼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材料2:

科研人员对稻鱼共生系统、水稻单种系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处理

调查农

户(户)

农药投入

(kg/hm2)

农药使用

次数(次)

水稻产量

(kg/hm2)

鱼产量

(kg/hm2)

稻鱼共

生系统

123

7.36

3.1

6364.51

438.34

水稻单

种系统

111

10.49

6.5

6458.66

(1)在该“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杂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鲤鱼与稻飞虱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相应位置用箭头表示该“稻鱼共生系统”中图示成分之间的碳元素流动途径。

(3)与水稻单种系统相比,稻鱼共生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对该“稻鱼共生系统”进行了调查后,提出了在稻田中适当增加肉食性鱼数量,减少植食性鱼数量的建议。

请分析,他们提出此建议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建议用时:

10分钟)

1.下面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绿萝有吸收甲醛、净化空气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外来物种的入侵是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C.用于吸收环境中的重金属、分解泄漏石油的工程菌可通过基因工程获得

D.赤潮的发生与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使得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2.2016年7月11日是第27个世界人口日,中国的宣传主题是:

“关心女性幸福,关爱妇幼健康。

”由于人口增长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所以如果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则造成(  )

①水资源短缺

②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③生物多样性锐减

④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4.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地有机物浓度低于B地

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

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

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

 

 (建议用时:

25分钟)

5.根据2007年美国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国生物乙醇产量将达到1.36×1011L,按此推算玉米种植面积要增加1.52×1010m2,将占用大面积草地、森林等土地。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能造成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单一化,物种丰富度减少

B.当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途径不会发生改变

C.利用玉米为原料生产乙醇作为能源,可部分替代化学燃料

D.若合理规划能源植物的种植,有利于优化农田生态环境

6.下图甲为某清洁水体在遭受一次性有机物轻度污染后污染物含量的变化。

水体中好氧性微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最可能接近于图乙中的曲线(  )

A.ⅠB.ⅡC.ⅢD.Ⅳ

7.自然界中,有些新植物或动物物种的出现会打破原来固有的生态循环系统,有时甚至给当地环境带来压力和灾难,造成生态系统退化。

典型的入侵物种有能和鳄鱼搏斗的缅甸蟒蛇、疯狂繁殖的亚洲鲤鱼、数量惊人的八哥等。

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入侵会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B.生物入侵会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

D.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

8.如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

其中,甲和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人工湿地受到轻微污染后很快恢复原样,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若没有丙,该人工湿地易产生水华等生态危害

C.在水域中增设一些搅拌装置,去污效率会更高

D.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

9.人工湿地是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放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上,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

A.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B.尽量使用本地物种以减少外来物种的入侵

C.选择合适的人工介质以利于好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为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

10.我国环境形势的基本状况是: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1)“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

①导致大范围雾霾天气形成的人为因素很多,如大量________燃烧后排出的废气和粉尘;汽车尾气的排放;建筑工地的扬尘等。

②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空气质量准则认为,如长期暴露在超过空气质量准则值PM2.5——即每立方米微粒超过10μg的空气中,人类总死亡率、心肺疾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都会增加,这将可能直接导致________下降。

(2)沼气是清洁能源之一,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使用粪便、秸秆、杂草等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能量流动方面考虑两点)。

(3)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

①写出图中的营养结构:

________,其中与蛇不构成捕食关系的生物是________。

②从理论上说,1000kg的水稻最少可使蛇增重______。

(4)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如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植树造林、不乱砍滥伐等,坚持走________道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

11.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

大规模的蓝藻暴发,被称为绿潮。

绿潮会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温带湖泊浮游藻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影响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表示对受到轻度污染的湖泊的调查结果。

结果表明,湖泊生态系统具有相当高的________________性。

(3)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沉水植物的死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答出两点主要原因)

(4)我国许多景区水域都受到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透明度减小,从而导致景致大为减色。

相关部门为了使湖水还清,曾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做紧急处理。

此种处理方法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并可能危害到____________生物。

(5)某些景区采纳专家建议,在水域内种植图3所示植物,同时投放鲫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

在修复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中,上述措施发挥的作用:

图3

①利用了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________关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

②植食性鱼类可以________,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

第十一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第1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

 基础小题 

1.D 【解析】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丁因甲的增加而减少,A错误;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丁因甲的增加而减少,B错误;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丙因丁的减少而增加,C错误;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丙因丁的减少而增加,D正确。

2.B 【解析】太阳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A错误;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正确;病毒无细胞结构,不是原核生物。

由于病毒严格寄生在活细胞内,因此其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C错误;蚯蚓是真核生物,从土壤中的残枝败叶中获得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错误。

3.D 【解析】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逐渐增加,甲、丙的降低,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蝌蚪间的竞争受捕食者影响,A、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存活率极低,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增加,获得的资源增加,D错误。

4.C 【解析】首先,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应该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因此c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h为粪便中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因此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f是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i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e是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所以b=h+c=f+d+h=f+e+g,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间的比值,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B错误;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狼粪便中的能量应该属于初级消费者兔子的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

 综合进阶 

5.D 【解析】矮小的草本、垫状植物、木本植物是生产者,藏羚羊、岩羊、野驴、白唇鹿、狼、雪豹、棕熊、猎隼等是消费者,秃鹫、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与真菌等是分解者,但是,生态系统除包括上述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