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下科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9901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下科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6下科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6下科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6下科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6下科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下科学.docx

《6下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下科学.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下科学.docx

6下科学

课题

1、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重点难点

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出示课件:

猜猜我是谁。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

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

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4.学生进行排序。

5.汇报:

你是怎样排的?

为什么这样排?

6.小结:

同学们刚才通过观察相片,感觉自己的身高、体重变化了;比较了衣服、鞋子的大小,知道自己在长大。

(二)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等

讲述:

刚才有同学说,自己今年比去年长高了,长高了多少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测量后就知道自己的变化了吗?

2.小结:

对,同学们真聪明,要从数据上知道自己身体的变化,一定要进行“测量——记录——比较”。

3.谈话:

你们想测量吗?

那测量前我们是不是该讨论一下,制订好方案呢?

下面就请每一小组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制订好方案。

4.出示思考题:

(1)如果测量身高、体重,应该注意什么?

(2)除了身高、体重,你还喜欢测量什么项目,准备怎样测量?

5.汇报:

你们小组想测量什么?

怎样测量?

6.小结:

同学们想测量的项目可真多,那老师就给你们充足的时间去测量,测量要认真,测好后要记录。

身高、体重每个同学都要测的,测完后可测量其它项目,请组长负责。

三、绘制身高、体重的曲线图

1.提出要求:

你能将自己从入学到现在的身高、体重绘制成曲线图吗?

2.学生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3.谈话: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曲线图,你发现了什么?

4.提问: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向家长了解了自己出生第一年的生长情况,你觉得自己现在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出生第一年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如果按照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速度一直长下去,会怎样?

四、总结、拓展

1、谈话: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自己的成长情况,通过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

2、悄悄发生的变化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交谈、查阅资料了解青春期特点;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

知道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重点难点

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

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青春期特点的录像和相关资料制作成网页。

课前让学生分男、女生坐或和好朋友一起坐。

教学过程

一、了解青春期的变化

1.讲述:

无论是在学习、运动还是在睡觉,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生长变化。

我们六年级的同学马上要告别童年,向成年人进行过渡,这一段过渡期我们叫它青春期。

在这段时期,我想大家在身体上都会有一些变化。

2.谈话:

你愿意和好朋友或老师说说悄悄话,交流一下近来你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3.同学自由交流,并将讨论结果作简单的记录。

4.教师针对性小结。

我国7——18岁青少年的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性别年龄789101112131415161718

男身高121126131135141145154160165168169171

女120125131136143148153156157158158158

6.谈话:

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看看我国青少年的身高从多大年龄开始增长比较快?

男生和女生有没有差异?

7.小结:

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时期,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进入青春期,相比之下男孩要晚些。

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8.播放青春期特点的录像。

9.谈话:

青春期除了生理上会发生变化,我们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

10.出示“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读一读。

11.提问:

近来你有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变化?

12.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说到的、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十分正常的生理现象,同学们不用害羞、不用害怕,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事情。

二、讨论如何对待青春期变化

1.谈话:

青春期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青春期我们要注意些什幺?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教师对学生提到的问题进行小结,没有提到的方面进行补充,并板书。

(青春期注意点:

加强营养保证睡眠注意卫生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穿戴合适的衣物保持良好的情绪)

四、总结延伸

1.谈话: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

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就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大人”了,你觉得当孩子好,还是成人好?

为什么?

课题

3、人生之旅

教学目标

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知道怎样划分人的一生。

重点难点

重点:

能够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难点:

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教学准备

狮身人面像图片;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图片;有提示语的记录单。

课前问一问自己爸爸妈妈的身高;收集婴幼儿和老年人生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

1.谈话:

老师先给大家讲个神话故事,听完后猜一猜,这种动物是什么。

你们想听吗?

2.教师讲解“斯芬克司之谜”的故事,同时出现狮身人面像图片。

3.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二、讨论人的一生可以划分成几个时期

人生之旅

我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个阶段

分别为:

学生自己填写记录单。

三、预测自己的身高

1.出示P8上面的一组照片,谈话:

这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和父亲的合影,有趣吗?

从他们两人不同阶段的合影中,你有什么发现?

他们的身高为什么越来越接近?

长得为什么很像?

2.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1)提出问题:

老师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长得也很快很高,那是不是会越来越高无休止地长下去呢?

而也有的同学却长得很慢,他们是不是就长不高了呢?

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长大后身高多少?

(2)学生自学书上几种预测身高的方法。

(3)汇报书上介绍了哪些预测身高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及时告诉3.小结:

预测结果并不是绝对的,有很多因素会改变身高,如后天的生活环境、锻炼和营养等。

我们只有积极健康地生活,才能长得更好。

四、讨论、交流

1.谈话:

我们都是从婴儿到长大到成熟然后慢慢老去,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去收集资料和观察了,你家里或邻居家有婴儿吗?

他们的父母是怎样照顾他们的?

还有老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我们见到有困难的老人应该怎么做?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4.思考:

请你想象一下,自己60年后会怎样生活?

课题

4、踏上健康之路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做统计图的方法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

2、能够根据统计图对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作出解释;

3、能够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做出评价。

重点难点

重点:

用做统计图的方法了解事物的状况。

难点:

能够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做出评价。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各种影响健康生活的资料,统计好全班同学的身高。

教学过程

一、研究数据,制作身高统计图

(一)研究身高规律

1.出示教材第11页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讲述:

上面这一张是一组12岁儿童的身高统计表,下面是根据这组数据所做的统计图。

2.谈话: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数据和相关的统计图,看看大家有什么发现?

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4.汇报:

谁愿意把从这张统计图上了解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二)制作班级身高统计图表

1.提问:

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是怎样的呢?

你们想不想也来制作这样一张统计图?

(1)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统计了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把统计表拿出来,谁来汇报一下统计结果?

(2)学生汇报统计结果。

2.(教师出示一张空白统计图)谈话:

下面就请大家菘吻巴臣频慕峁谡庹趴瞻淄臣仆忌戏直鹬谱魑颐前嗟哪小⑴砀咄臣仆肌?

lt;SPANlang=EN-US>

3.学生制作统计图,并展示自己制作的班级身高统计图。

二、了解等级价表,进行自我评价

1.谈话: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生长发育在班级中的状况了,下面,我们再来根据书上为我们提供的身高等级评价表,来评价一下自己的生长发育。

2.教师指导学生看表。

3.学生活动:

找一找自己的身高在等级表中所处的位置,同时评价一下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

三、讨论、交流,了解健康生活方式

1.谈话:

那么,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都应该怎样做?

2.学生交流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思考:

自己有哪些好的生活方式?

还有哪些需要改变的生活方式?

5.小结:

我们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对提高自身的健康水有着极大的作用。

四、应用拓展,养成良好的习惯

1.谈话: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

你能根据今天学到的知识,为自己制作一张健康作息表吗?

3.布置作业:

课后继续收集有关影响身体生长发育的其他资料,与同学交流。

课题

1、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目标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所具有的相似点;

·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型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解释;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重点难点

重点:

什么是遗传现象

难点: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位学生的全家福照片作成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查找有关遗传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动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样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

(板书课题)

2、 我们先来看看书上P42,大家帮这三位同学找找他们的父母是谁

3、 学生讨论后回答

4、 为什么他们是他的父母呢?

你从哪知道的?

(让学生找找这几位父母与孩子的相似特征)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孩子和父母之间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科学上称为“遗传”。

(2)你有没有被妈妈或者爸爸的同事说过很像你妈妈或者爸爸?

(3)我这里在课前请几位同学带来了他们的全家福,我们就来找找他们的父母。

(4)不少同学也带来了父母的照片,那小组间混合一下,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动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3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2)小组讨论回答

3、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4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2)小组讨论回答

4、总结

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遗传现象的推测

1、观察图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小组讨论后汇报 

课题

2、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重点难点

重点:

什么是变异现象

难点:

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教学准备

多张有关玉米、康乃馨和金鱼的图片作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如果说克隆技术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那是不是子代和父母都一模一样呢?

2、 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再说说差别。

3、 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

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学习新课

1、了解同学间的差异

(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2)比较P45页一张全家福的子代与父代之间的不同。

6、班级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大拇指能否后翘”等。

(2)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解释清楚每个标准的定义。

(3)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果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

7、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观察P46图片,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

(2)小组讨论回答

8、总结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变异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

“一猪生九仔,连母是个样”等 

五、变异现象的拓展

1、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有条件可以到校园中找找“幸运的四叶草”

2、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我调查一下,有没有同学的父母都是带近视眼镜的?

近视这个现象是变异吗?

3、你来设计一种有关四叶草的纪念品 

课题

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教学目标

●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善了人类生活并促进了生产;

●知道生活中很多的农作物也是变异的结果。

●提供自己获得的资料,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

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探索过程

难点:

采用人工进行变异的好与坏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材料,孟德尔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学生准备小报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后代长的既像父母,又稍有不同呢?

我们一起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吧!

(板书课题)

二、了解孟德尔的故事

1.你知道现在遗传学之父是谁吗?

2.学生讲故事。

3.你听了孟德尔的故事有什么想法呢?

试着对实验结果作出你的解释

4.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全班讨论。

5.但是后来的研究者又发现,用孟德尔的研究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现象,究竟是什么现象呢?

请一个同学继续讲故事。

6.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解释?

7.教师小结:

孟德尔的研究理论只解释了生物间的遗传现象,并没有提到生物自己也可能会产生变异的现象。

三、了解袁隆平的故事

1.我们国家有一位水稻专家,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难题,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

2.谁知道袁隆平的故事?

请同学给大家说说。

3.袁隆平在他的实验中求的是遗传还是变异?

为什么说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的难题?

4.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者阅读教材49页的资料——这些食物跟我们平时吃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回答

6.这些都是经过改良的品种,你还了解哪些农作物的新品种?

 

五、编辑有关遗传与变异的小报

1、要求:

小组为单位,分工合理,时间为一星期,在全班评出最优秀奖给予表扬。

并且利用墙报进行展示。

课题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能够提出有关进化的问题,并设法找到答案。

·运用多种方法查阅信息源,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

·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化石的成因。

·通过观察、比较,研究恐龙头骨化石,了解化石告诉我们的重要信息。

重点难点

本课在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化石的成因

教学准备

化石实物或模型、课件、石膏粉、肥皂水。

教学过程

一、认识化石。

除了教材提供的图片,教9币最好能为学生提供化石的实物、模型,或补充更多的化石图片。

在观察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说说它们分别是远古生物的什么形成的——是遗体、遗物还是遗迹?

以使学生对化石的种类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了解化石的成因。

在四年级时,学生们已学过煤的成因,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并非难点。

教师应先请学生谈谈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再利用课件补充纠正。

在这一部分,教师要启发学生想一想,化石会保存在哪种地层中——是岩浆岩、沉积岩还是变质岩?

 

三、拓展活动:

制作化石模型。

在六年级上学期,学生已做过石膏模型,因此这个活动的难度不大,耗时也不会太多,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这个动手的机会。

教材中介绍的是制作恐龙骨骼化石模型的方法:

a)做模具。

先揉出一长截橡皮泥,使它成为大约l厘米厚的扁平状的表面光滑的状态。

将恐龙骨骼复印图盖在橡皮泥上,用针扎点描出恐龙骨骼的轮廓,然后揭开复印纸,用铅笔等工具细致刻画恐龙骨骼的细部。

最后用纸板围出5厘米深的长方形外框,再在橡皮泥上刷些肥皂水(以利脱模)。

b)注模。

浇入调好的石膏液体,大约1~2厘米。

c)脱模。

待石膏充分干燥后取下橡皮泥,恐龙骨骼化石的模型就做好了。

四、探究化石的作用。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

科学家会怎样研究化石,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呢?

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观察、讨论时间。

除了教材中展示的恐龙头骨化石,教师还应适当补充一些化石资料让学生试作分析。

 

五、认识活化石。

课前应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

为什么这些生物被称为“活化石”?

它们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

你还认识哪些活化石?

上课时由学生进行汇报,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

以上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反思:

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

——要使学生知道:

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我们研究远古生物的重要线索 

课题

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教学目标

·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运用想像对未来人类的演化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

·知道自然淘汰、物竞天择的道理。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难点是知道自然淘汰、物竞天择的道理。

教学准备

红、黄、绿、黑四色豆子各20颗,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做捡豆子的实验。

为让适者生存的主题更鲜明,教师可创设有趣的情境:

“草地上有很多豆子,假如我们都是吃豆子的鸟,现在去草地上找食吧!

”——可以事先不要告诉学生豆子的种类和数量,待统计结束后再告诉他们各色的豆子都是20粒。

如果班级人数较多,可将各色豆子增加相同的数量。

这个活动很简单,建议连统计在内用10分钟做完,然后将主要时间用于相关讨论。

可替代的实验有:

在草地或塑料草皮上插数量相等的各色牙签,让学生扮演“吃牙签的鸟”;在树干上贴好数量相等的用褐、白、红、绿、黑等颜色纸剪成的昆虫,让学生当啄木鸟吃虫。

如果是用豆子做实验,活动结束后提醒学生要把豆子都捡回来,不要浪费粮食。

二、讨论:

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

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教师整理出有代表性的观点,学生中一定会有人认为,长颈鹿为了吃到树梢的树叶,一代代演化,长出了长脖子。

也许有的同学会根据前一单元学到的遗传与变异的知识,推测是由于遗传优势,使长脖子的长颈鹿有了更多的生存与繁衍机会,从而使这一优势逐渐强化,使后代的脖子越来越长。

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辩论,不要急于公布答案,因为在19世纪初,科学家们也曾争论不休。

这样为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做好铺垫。

补充例子:

达尔文在马德拉群岛科格伦海岛上发现,550多种昆虫中有200种无翅或翅不发达(包括蝴蝶类、蚊类、蝇类等23个属)。

经过研究,他得出结论,这种奇异的现象的形成是昆虫在与强大的海风进行生存斗争中,海风对它们进行选择与淘汰的结果。

教师演示实验:

用两块同样大小、同样重量的软木做成翅膀大小不同的蝴蝶模型,用扇子扇一扇,看哪只“蝴蝶”容易被风吹走。

三、揭示自然选择规律

四、人类的进化历程,建议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上课时汇报交流,教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

五、人类的未来演化趋向,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像,还让学生尽量细致地把自己设想的人类未来的形象画出来。

学生在汇报交流时,教师要提醒他们说明这样设想的理由。

课题

1.寻找生物的家园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讨论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能够观察、记录身边的生物、讨论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能够例举事例解释生物间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

 知道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

知道生物栖息地的概念。

了解生物的伙伴和敌对关系。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去发现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揭示环境对于生物的意义,难点是要突出同一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

教学准备

有关生物生存之间有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的图片与录像。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观察周围环境里的生物,揭示栖息地的概念。

(1)出示P26页的图片,认识图上的动物。

(2)提问:

它们应该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3)学生看图辨析。

2.观察周围环境里的生物,揭示栖息地的概念。

(1)出示一张包含丰富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风光图片或录像。

(2)提问:

图片中有哪些生物?

又有哪些非生物?

(3)师生交流。

(4)在图片上有两种颜色笔分别写出上面的生物和非生物名称。

(5)讨论:

这些生物为什么愿意长期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

这些自然环境为生活在这儿的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

3.引导学生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

(1)提问:

在同一个栖息地,这些不同的生物又是怎样共同生活呢?

它们之间是朋友还是敌人呢?

(2)看28页图片,或提供有关生物间合作关系的录像。

(3)提问:

图上是什么动物?

它生活在哪里?

与什么生物生活在一起?

(4)讨论:

这些动物能离开与它们一起生活着的其它生物吗?

为什么?

你能举例说说图上的这些生物它们之间是怎么合作生存的?

(5)谈话:

向自然界中这些生物相互合作生存,你觉得它们的关系像什么?

(伙伴、朋友)

(6)你还能举出一些其它生物伙伴相互合作生存的例子吗?

(7)谈话:

大自然中的生物在生存中都是这样合作的伙伴关系吗?

你知道还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

(8)出示生物之间敌对关系的图片或录像。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树上非洲大草原的图:

图上有哪些生物?

它们之间的生存是哪种关系?

仅仅是一对一的敌对关系吗?

2.请学生把图上有敌对关系的动物列举出来。

3.师生交流结果。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课题

2.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教学目标

能结合查阅资料,例举同类生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

能设计实验验证对仙人掌耐旱原因的解释。

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重点难点

本课在研究生物的生存环境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环境对生物省长、生活习性等多

方面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教学准备

纸巾、蜡纸、保鲜膜、彩色透明纸、水彩笔、鱼的图案。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发现植物和动物在形态上和生活习性上对环境的适应。

1.认识沙漠环境中生物生存的本领。

(1)讲述:

大家都知道沙漠是一个条件很恶劣的环境,那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2)沙漠里有生物生存吗?

最常见的动植物是什么?

(3)谈话:

仙人掌是沙漠中的典型植物,在沙漠中大约有2000种仙人掌和仙人球。

(4)观察仙人掌,它有什么特点?

你认为它为什么能适应沙漠这种环境?

(5)怎么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

(6)看书上得30页实验:

这是用了一种什么实验方法?

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比较的是什么条件?

(7)学生分组实验。

(8)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能证明什么问题?

2.认识海洋环境中生物的生存本领。

(1)出示水母和鱼的图:

一些海洋中的动物也有各自的生存本领。

图上是什么动物?

(2)提问:

它们的体色有什么特点?

不同部位的体色有何不同?

为什么这样?

(3)学生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假设。

(4)学生操作活动:

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用黄色笔在白纸上画条鱼,覆上一张黄色的透明纸,观察,有什么现象?

(5)交流活动结果。

3.认识草原环境中生物生存的本领。

(1)谈话:

斑马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典型动物,你知道它身上的条纹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4)讲述:

让我们看看书上科学家研究的结论。

(5)提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