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特供卷河北省新集中学附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9329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特供卷河北省新集中学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特供卷河北省新集中学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特供卷河北省新集中学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特供卷河北省新集中学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特供卷河北省新集中学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特供卷河北省新集中学附答案.docx

《届高三历史特供卷河北省新集中学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特供卷河北省新集中学附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特供卷河北省新集中学附答案.docx

届高三历史特供卷河北省新集中学附答案

2020届高三历史9月特供卷(河北省新集中学)附答案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3.程颢诗云: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4.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5.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

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

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6.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7.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8.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

“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

9.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

“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

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10.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

该作品()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11.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

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

此举旨在()

A.促进信仰自由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D.落实《权利法案》

12.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

“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A.《哈姆雷特》B.《等待戈多》C.《人间喜剧》D.《西风颂》

13.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

这反映出()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14.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

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加剧了经济恶化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D.放弃了经济自由

15.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

“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D.具有人文精神

16.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

“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

”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17.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18.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19.1989年,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

“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只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这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制度B.追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全盘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D.全面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0.日本国营NHK电视台、联邦德国国营铁路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国营企业或公司,它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哪一主要特点()

A.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大力干预

B.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C.资本主义国家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

D.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重视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

21.《欧洲史》中记载:

“……卢梭认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契约,即‘社会契约’,如果统治者不履行责任,被统治者就有权认为契约已被废除,他们就不必继续忠诚和服从统治者。

”由此可见,卢梭主张()

A.三权分立B.开明专制C.君主立宪D.遵守公共意志

22.1876年费城世博会盛大开幕,这是美国首次举办世界博览会。

在这次展会上,美国要向世界展示一个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证明它已走出欧洲工业强国的阴影。

能证明当时美国成为新兴工业国家、走出欧洲工业强国阴影的最新展品是()

A.机床B.发电机C.汽车D.电话

23.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

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

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源自于劳动实践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24.1898﹣1908年,法国盛行野兽主义绘画,该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

而毕加索改造了原始艺术并用其摧毁了古典绘画传统。

这反映出()

A.返璞归真是现代艺术的追求B.现代画派具有共同源头

C.现代主义有反理性的特征D.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第II卷

本卷共三道大题。

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7.[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6分)

(2020届河北省新集中学入学考试历史试题用稿)

 

高三历史答案

第Ⅰ卷

1.【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

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只是水利工程发展的一个因素,并非主要因素,B选项排除。

交通运输网络畅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也不符合当时的史实,C选项排除。

【答案】D

2.【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汉初期,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解析】根据材料“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可知程颢强调的是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属于道家的思想,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答案】B

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选项排除。

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排除。

【答案】C

5.【解析】根据材料“慈禧太后在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可知体现的是部分西方人反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支持光绪的变法,D选项符合题意。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乏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

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是加强还是削弱,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

列强借口干预中国内政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部分西方人的态度,C选项排除。

【答案】D

6.【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租佃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

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权仍然在地主手里,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

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

【答案】C

7.【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始终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中国社会新的阶层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A选项排除。

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选项排除。

【答案】B

8.【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选项排除。

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选项说法错误。

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选项排除。

【答案】B

9.【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封建”或“半封建社会”的术语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D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在中国的膨胀问题,B选项排除。

“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民众,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答案】D

10.【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勤俭节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结合1953年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可知,漫画倡导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D选项符合题意。

文人画的特征是写意和诗书画印于一体,A选项排除。

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状况,B选项排除。

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C选项排除。

【答案】D

11.【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王强调英国国教的至尊地位,主要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君主专制的目的,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信仰自由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

君主立宪制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BD选项排除。

【答案】C

12.【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的是写实,C选项符合题意。

《哈姆雷特》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A选项排除。

《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文学,B选项排除。

《西风颂》属于浪漫主义文学,D选项排除。

【答案】C

13.【解析】根据材料“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可知关于对印第安人的援助态度上体现了美国的意识形态的对抗,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体制的运行机制,A选项排除。

材料与重塑国家精神无关,C选项排除。

材料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无关,材料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对抗影响美国政府的政策,D选项排除。

【答案】B

14.【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导致出现滞胀的现象。

这一时期密特朗进一步实行国有化措施,必然会恶化经济形势,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物价上涨,BC选项排除。

放弃经济自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

【答案】A

15.【解析】材料中梭伦要求人们关注道德要超过关注财富。

关注道德也就是关注人,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D项正确。

梭伦处于奴隶社会,不可能反对奴隶制度,且材料也无法体现出他反对奴隶制度,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权利平等,只是强调了道德比财富更重要,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梭伦主张宁可贫穷也要有道德,说明他不是在抨击贫富差別,排除C项。

【答案】D

16.【解析】材料中的“共产主义”“财产公有的理论”是马克思有关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内容,说明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以1848年2月《共产党宜言》发表为标志的,此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诞生,排除B项;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此时工人运动处于进一步发展时期,排除C项;当18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之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D项。

【答案】A

17.【解析】材料表明随着时间的发展,研究者将不同的新因素加入到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之中,最初研究者只关注了经济因素,而后期研究者加入了政治因素和资源因素,说明研究的视角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全面,故B项正确。

材料中的观点都合理,但不一定都全面,只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是不正确的,排除A项;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时,欧洲其他国家大多是封建国家,对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的研究不可能参照这些国家,排除C项;后期研究者观点可能更全面,但不一定更可信,对历史研究的可信度来自于历史事实,而不是研究时间上的先后,排除D项。

【答案】B

18.【解析】材料中变化最大的是非洲加入联合国的国家数量,说明联合国成为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的平台,体现了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

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参加联合国国家数量增多不等于世界贸易扩大,排除C项;材料能够说明参加联合国的国家交往或联系增强,但不能说明经济区域化的发展状况,因为参加联合国的国家同样可以实行贸易保护或关税壁垒政策,排除D项。

【答案】A

19.【解析】从戈尔巴乔夫文章意思理解即可得出此题选A。

【答案】A

20.【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选A;B全面实行国有化太绝对,不能选;C、D表述不正确。

【答案】A

21.【解析】理解卢梭观点即可得出答案为D。

【答案】D

22.【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6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话是美国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故D正确。

机床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发动机及汽车的发明者不是美国人,故ABC不正确。

【答案】D

23.【解析】材料反映瓦特发明“万能蒸汽机”是在前人的劳动实践基础上不断改进,故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排除B;C夸大资金对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的作用,排除C;材料并没有揭示社会各阶级广泛参与发明创造,排除D。

【答案】A

24.【解析】从毕加索吸收非洲、大洋洲雕刻风格可以得出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故选D。

【答案】D

第II卷

25.(25分)

【解析】

(1)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信息“宋代……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概括得出:

宋朝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由材料信息“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

(2)问,“历史背景”,由材料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

第(3)问,“意义”,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民主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变化:

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26.(12分)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故事大概的基础上,首先提取一个情节,然后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的历史现象,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

本题的答案具有多样性,考生可以从冒险航海、建立领地、贩卖黑奴等情节指出任意一个历史现象,然后运用所学知识简述此现象的形成,如“冒险航海”可从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冒险家把航海贸易看作发財致富的主要途径,形成了当时欧洲的“航海热之后再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评论,此‘航海热’虽然促进了商业革命的发生和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但同时也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评论时,一定要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答案】

示例:

情节:

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

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

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27.(15分)

【解析】

(1)作用:

结合所学明治维新的背景可得出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为推翻幕府做出了贡献。

根据材料“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得出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

前期:

根据所学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

根据材料“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并结合明治维新改革的相关内容,从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等方面概括。

(2)根据所学可从维护政府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等角度概括。

【答案】

(1)作用:

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

前期:

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

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