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作业本单元测评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7464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作业本单元测评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作业本单元测评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作业本单元测评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作业本单元测评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作业本单元测评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作业本单元测评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作业本单元测评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作业本单元测评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作业本单元测评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作业本单元测评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测评四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50分,第Ⅱ卷5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❶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历史性变革”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

❷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因急于向更高级形式过渡,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从而造成重大失误的事件是(  )

A.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

❸1954年到1957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4261个教学大纲、4587项工业制品的国家标准,以及按优惠出口价格为中国设计和制造的221个仪器、设施、设备样品。

苏联这一做法(  )

A.加快了新中国工业化基础的奠定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C.促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一边倒”

D.推动了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❹针对下表所示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

人均产量(1952年)

中国

美国

印度

钢产量(千克)

2.37

538.3

4

发电量(千瓦时)

2.76

2949

10.9

A.实行三大改造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开展“大跃进”运动

❺“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这些“大跃进”时期的宣传语(  )

A.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农业生产成就

B.表明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取得了巨大进步

C.说明“大跃进”时期农民生活非常富裕

D.违背客观规律,是不切实际的浮夸表现

❻小说《重生之生在农村》第六章记述道:

“1960年秋,我的外公将积攒了近两年的5元钱交给了外婆,让她在坐月子时买点猪肉补补身子,但外婆在大队(农村的基层组织)上怎么也弄不到肉票,5元钱也始终花不出去,结果外婆在月子里没吃上一片肉。

”导致当时外婆没吃上肉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物资匮乏,没有猪肉

B.肉类专营,不准买卖

C.工业优先,忽视农业

D.计划经济,生活受限

❼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

该表说明(  )

   成分

比例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

经济

公私合营

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

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

B.人民公社广泛建立

C.公有制成为单一经济成分

D.“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❽“毫无疑问,我国人民还必须为‘解放台湾’而斗争,还必须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还必须为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与材料内容相对应的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❾1960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应该主要归生产队。

这项政策在当时(  )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形式

C.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D.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198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标志之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原有经济体制尚未得到突破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遭到排斥

C.发展计划经济是唯一方式

D.经济体制改革在稳步推进

20世纪70年代,中美外交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但进入80年代,双方签订《经贸协定》,互办贸易展览会,经贸关系日益密切。

这主要取决于我国(  )

A.经济体制的改革

B.外交政策的调整

C.全面进行拨乱反正

D.工作重心的转移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

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

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

材料强调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

B.使农业耕作方式出现了倒退

C.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单干模式

D.充分调动了小农的生产积极性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就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次探索,其中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两次较为突出的代表。

对这两次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

A.所有制性质完全相反

B.农民都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

C.后者对前者彻底否定

D.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指出: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是(  )

A.借鉴资本主义经验

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实现资源的宏观调控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有学者在评述20世纪的一段中国农村制度变革史时说:

“在生产管理上,由‘大兵团作战’转变为‘各自为战’,农村社会实现了生活单元与生产单元的统一。

”该制度变革的核心内容是(  )

A.建立人民公社

B.“包产到户”

C.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D.“耕者有其田”

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自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

这说明(  )

A.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崩溃

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C.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

D.企业经营管理出现混乱

下表所列内容是某学习小组在研究中国某省的区域历史时写下的关键词,这个省份是(  )

“青铜时代”的杰出代表 古代货币形制改革的推动者

民主革命的诱导因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A.安徽B.四川

C.陕西D.河南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这段报告应该出自(  )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美国学者威廉·奥弗霍尔特指出,邓小平最初的农村改革使中国农民的收入翻了一番,赢得8亿农民的支持,以此为契机,他又为小企业主的崛起提供了方便,刺激了轻工业起飞,从而又赢得了几千万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支持。

材料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A.以农村实效推动城市变革

B.主要集中于农业和轻工业

C.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D.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否定

下图所示的城市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里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①设立的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B.对②的开发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C.对③的开发带动了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

D.在④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79年7月,中央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3月将“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

特区名称的转变反映了(  )

A.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

B.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

C.对外开放的力度扩大

D.出口特区不适合国情

1984年,邓小平指出: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为扩大开放,中国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某学习小组开展关于“现代中国服饰”的研究性学习。

根据“一定时期的服饰反映当时的经济和政治状况”的研究方法,由下列各项服饰现象可以直接推断出其结论的是(  )

选项

现象

结论

A

 新中国成立初期,带有苏联风情的“布拉吉”广受青年女性的欢迎

 是照搬苏联模式的体现

B

 十年探索时期,衣着朴素,凭布票购买衣料

 经济相对落后,物资比较匮乏

C

 “文革”时期,绿色成为流行色

 “大跃进”对环境的破坏使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

D

 改革开放后,服饰多样,颜色多彩

 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

下面是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这表明(  )

     年代(年)

比例  

择偶标准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8.8%

12.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23.5%

15.5%

13.9%

学历

11.7%

12.6%

25.3%

A.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

B.时代发展影响择偶标准

C.西方文化影响婚姻习俗

D.家庭社会因素不断下降

根据下图所示,判断下列选项中哪个是错误的(  )

A.20世纪50年代末人口迁移数量的突增与“大跃进”有关

B.20世纪60年代初人口迁移数量的突减与三年困难时期有关

C.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人口迁移数量的稳定主要是因为计划经济的限制

D.1984年以后人口迁移数量持续迅速增长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单位:

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

材料二 我国小麦的总产量已经超过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

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4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是否真实?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

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6分)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

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2分)

 

(16分)嘉兴绢纺厂是嘉兴最早的现代丝绸厂,它的曲折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嘉兴绢纺厂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12年

 朱光焘筹办纬成丝织公司,随后业务迅速发展

1918年

 “纬成缎”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

1921年

 纬成公司在南湖东畔开办纬成公司嘉兴裕嘉分厂(绢纺厂的前身)

1928年底

 纬成公司解散嘉兴裕嘉厂力织部,后全部停业

1936年

 纬成利记绢纺厂成立

1938年

 侵华日军对纬成利记绢纺厂进行军事管理,称为“海衣第五工场”,后被日商强行收购,改名“钟渊公大实业株式会社公大第八厂”

1946年

 国民政府经济部派员接管钟渊公大实业株式会社公大第八厂,后改名“中国蚕丝公司第二实验绢纺厂”

1949年

 第二实验绢纺厂作为国营企业隶属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中国蚕丝公司领导,次年改名为“国营嘉兴绢纺厂”

1984年

 国营嘉兴绢纺厂成为嘉兴首批实行厂长负责制试点单位

1994年

 国营嘉兴绢纺厂改制成七个分厂、八个公司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述近代史上嘉兴绢纺厂发展所经历的重要阶段。

(8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984年和1994年嘉兴绢纺厂实行改革的历史条件。

(8分)

 

(16分)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二、国民经济发展的受挫和经济政策的调整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次探索

2.人民公社化和国民经济的困境

3.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和国民经济最严重的挫折

1.“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社会经济

2.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次转折和受挫

四、新时期的经济建设

1.国民经济的前进和徘徊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深化改革、推进开放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16分)

 

单元测评(四)

1.B [解析]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故A项错误;广大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相符,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坚持土地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之后,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故D项错误。

2.D [解析]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是在1958年开始实行的,其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三大改造的内容之一,实质是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倡“一大二公”,是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表现,故D项正确。

3.A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社会主义国家交好,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得到苏联的大量援助,推动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故A项正确。

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是1949—195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苏联援助中国是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执行的结果而非原因,故C项错误;三大改造是指1953—1956年政府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与材料时间相符,但苏联援建与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4.B [解析]三大改造是政府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图表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从图表可知,中国的人均钢产量和人均发电量低于美国和印度,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故采取的相应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中国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出现于1958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不是解决材料所示现象的相应措施,故D项错误。

5.D [解析]宣传语未反映“大跃进”时期的现实状况,故A项错误;宣传语与农业科技水平无关,故B项错误;“大跃进”时期农民生活并不富裕,1959—1961年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故C项错误;该宣传语是不切实际的浮夸现象,违背客观规律,故D项正确。

6.D [解析]材料反映的现象是物资匮乏,猪肉很少且难买,并不是没有猪肉,故A项错误;由材料“1960年秋,我的外公将积攒了近两年的5元钱交给了外婆,让她在坐月子时买点猪肉补补身子,但外婆在大队(农村的基层组织)上怎么也弄不到肉票”可知,当时肉类是允许买卖的,只是由于数量有限,供应不足,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政府对工业和农业的政策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5元钱也始终花不出去”反映的现象是物资供应严重不足,人民的生活用品受到计划经济的限制,由政府计划供应,故D项正确。

7.A [解析]依据表格内容可知,1956年公有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此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确立,故A项正确。

人民公社广泛建立的时间是在1958年以后,与表格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表格信息表明依然存在个体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因此当时我国并不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时间是1957年,而并非1956年,故D项错误。

8.C

9.A [解析]题干中“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应该主要归生产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对农民的束缚,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

题干中并未提到农村所有制形式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文件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故C项错误;1960年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并未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D项错误。

10.D [解析]1984年,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原有经济体制已开始进行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计划经济的优越性,未强调其是唯一方式,故C项错误;材料坚持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之处——计划经济,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在稳步推进,故D项正确。

11.D [解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与中美外交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外交政策的调整是指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全面进行拨乱反正是指我国为了治理和消除“文革”期间的混乱,走上实事求是的正常轨道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工作重心的转移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这必然导致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故D项正确。

12.D [解析]“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C两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要内容,故排除;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体现了“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

13.D [解析]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的目标是要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革土地的所有权,依然是公有制,因此所有制性质是一样的,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下,农民没有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故B项错误;1978年的农村改革是在1953年改革基础上的创新,并不是完全否定,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D项正确。

14.D [解析]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选D项。

15.B [解析]人民公社在生产管理上属于大兵团作战,与此题所指不符,故A项错误;由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个体经营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包产到户,故B项正确;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改造时出现的,其并没有实现从“大兵团作战”到“各自为战”的转变,故C项错误;“耕者有其田”是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方面的主张,并未真正实行,故D项错误。

16.C [解析]“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说明当时仍然有“计划”,不能说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崩溃,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85年这一目标还没有提出,故B项错误;“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自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说明国家允许企业拥有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产品的权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企业经营管理出现混乱,故D项错误。

17.B [解析]三星堆遗址是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位于四川广汉;北宋时期,四川成都地区的商人们推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近代清政府实行的“铁路国有”政策,实质上是出卖国家权益,激起了四川地区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发生作了铺垫;20世纪70年代后期,面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四川省的农民自发地在农村地区掀起了经济体制改革。

B项符合题意。

18.D [解析]由题干材料“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知,我国已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当时中共的目标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决定进行改革开放,但改革开放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当时还没有定下来,即要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前行,故B项错误;中共“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没有提出改革的目标,故C项错误;中共“十四大”召开于1992年,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19.A [解析]材料“以此为契机,他又为小企业主的崛起提供了方便”反映出农村实效推动城市变革,故A项正确。

材料只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农业和轻工业,故B项错误;C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否定,故D项错误。

20.C [解析]①是深圳,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故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②是上海浦东,上海浦东的开发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故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③是在湖北,属于内地,上海浦东开发带动了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④是北京,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21.C [解析]出口特区的试办表明我国已经开始奉行对外开放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外开放政策调整,而不是国内经济体制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出口特区”体现了对外开放的单一性,而“经济特区”的内涵更丰富、更广泛,因而其变化说明了此时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广度更大,故C项正确;“出口特区”到“经济特区”的转变说明出口特区适应了中国国情,只不过是对外开放的力度较小而已,故D项错误。

22.B [解析]1980年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区域,1984年我国作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决策,故B项正确;1985年我国作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决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92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3.B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带有苏联风情的“布拉吉”受到青年女性的欢迎,说明了当时中苏关系友好,照搬苏联模式主要体现在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方面,故A项错误;衣着朴素、凭票购买体现了当时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物资匮乏,故B项正确;“文革”时期,绿色成为流行色主要是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后,服饰多样,颜色多彩”是经济发展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