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3322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艺术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学艺术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学艺术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学艺术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学艺术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艺术论.docx

《教学艺术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艺术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艺术论.docx

教学艺术论

化学---教学艺术论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一观点不仅已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共识,更是广大从事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的切身体验。

化学教学艺术是化学教师的一种个人才华。

化学教师对教学艺术的探索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虽因人而异,却有着共同的规律。

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

(1971年英国学者汤母生J.J.Thomson)

从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角度出发,化学教学应结合科学特点,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实践能力及科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1)使学生形成关于这些知识的可能性和局限性的明确认识,促使他们所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培养他们适应科技时代生活的需要;

(2)培养学生批判的态度,使他们学会根据实验事实和主题的变化进行概括,形成精确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研究他们周围的物质,不间断地、牢固地发展他们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

中学化学教学的特点:

化学教学过程是一种具有特殊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活动形式的师生间的动态活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一起有计划地解决“为什么教、为什么学”、“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样学”以及“教得怎么样、学得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教师要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师生的统一活动向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发展,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转化、发展。

从教的角度,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点滴成绩和进步,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

(1)是以实验为基础。

这既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也是化学教学

的基本特征

a.学生通过亲手做实验及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思考,是他们获取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

b.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如何通过实验去认识物质变化的实质和规律;

c.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包括技能)设计实验,用来解决一些问题,可使他们在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

*实验的创新与改进

*数字化实验室(手持技术)

(2)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化学教学艺术的特征

1、功能的发展性

教师运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和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明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力得到提高,并在领会化学原理的基础上,在科学态度、价值观、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2、内容的科学性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包括知识、对化学问题的分析及习题、试题等)有科学性缺陷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

3、受众的全体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时,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和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学中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顺利地接受信息,进行思考并作出反应。

4、交流的直接性

提倡“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而这种教学必须有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

在教学中,只有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直接的双向交流,师生间才能在感情上沟通,教学才有感染力,才能形成热烈、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是一种相互反馈,体现了教与学同步和紧密结合。

5、媒体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可起到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增强直观、化难为易等作用,化学教学艺术的这一特点尤为突出。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除用语言、板书向学生传递信息外,演示实验(或学生的随堂实验)传递着重要的教学信息。

当前,现代化视听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大大丰富了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也为进一步提高教学信息的质和量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化学教学艺术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启发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启发学生领会、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2.针对性原则

有明确的指向,即指向教学目标。

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三是针对化学教学内容。

3.激励性原则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吸引和调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和赞许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介绍科学家的业绩和科技发展的成就及展望,或指出有待攻克的科技难关,激励学生树立追求的目标等等,都是教学艺术性的体现。

4.直观性和简化性原则

简化性原则是指化学教学艺术应具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功效,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最重要的直观。

三、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根据一定的目标、要求,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教学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等)的关系,并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预先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常说的备课有差异的,前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

1.意义:

教学设计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架起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

教学设计保证学生主体地位

2.程序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程序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准备阶段、构思与设计阶段以及评估优化阶段。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估阶段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思与设计阶段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准备阶段

效果预测、评估、调整和优化设计方案

分析教材内容特点,确定设计方法,构思与设计,编制教案

熟悉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研究和分析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等

 

3.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准备

(1)分析与研究教材

a熟悉教材

识别教材的内容

把握教材内容的要点或知识点

分析教材内容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分析教材内容的背景

挖掘教材内容的教育功能

b确定教学目标

c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就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的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难点:

就是学生难以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抽象,或复杂、或深奥。

包括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由于学生难学致使教师难教。

确定教学难点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准确把握教材知识内容的难点,

认真研究学生,

重视研究非知识性教育的难点.

(2)分析与研究学生

分析与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

分析与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

分析与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品质

4.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艺术

a.经验归纳法

经验归纳法设计是以大量的化学教育教学经验为依据,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

在高中阶段,稀硫酸的酸性可作为系统性的一部分,但重点应放在浓硫酸的特性上,据此可设计如下系统:

b.理论演绎法

是某种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从教学理论出发,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

每单元的第一节课就给出知识主线。

例如“氮族”:

NH4ClNH3N2NO\NO2HNO3NaNO3\Cu(NO3)2

1知识主线纵向横向都给出学习、研究的顺序。

2由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主线具有相似性,因而可举一反三,有利于各章教学的前后呼应,联系对比。

3知识主线具有两个重要功能:

既给出每一单元的知识系统,又给出研究、学习该系统知识。

四、化学教学的导入艺术

课堂教学导入,是指教师在学生进入新课题学习的时候(新章、新节或一门新课的开始),运用建立“问题情境”的方式将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的教学行为。

功能:

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集中注意、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将学生带入良好学习状态的作用。

化学教学导入的构成要素:

引起注意

激起动机

组织指引

建立联系

1.导入的类型

(1)直接导入。

这是教师以简捷、明确的语言直接向学生提出学习课题和教学目标,以及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程序,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求欲的导入方法。

(2)联系旧知识导入。

以复习、提问或做练习开始。

(3)联系实际导入教师以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或是为学生提供的实例(可能是生产、生活、社会中的实际问题,也可能是新闻媒体的报道或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事情等)出发,通过讲述、谈话或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进入新课题的学习。

(4)运用演示导入。

教学媒体的演示

2.教师在设计和运用导入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指向明确

注意连接

师生交流

注意适度

五、提问(有针对性地获取反馈信息)

1、提问的构成要素

(1)问题的引入

(2)提出问题

(3)停顿

(4)分布

(5)探查指引

(6)反应评价

2、问题的类型

(1)回忆性问题

(2)理解性问题

(3)应用性问题

(4)分析性问题

(5)综合性问题

3、提问的艺术性

(1)定向点拨。

学生对问题感到无从下手时,教师采取渐次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

(2)举一反三。

当学生对问题回答感到困难时,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或举一个与其相似的例子作比较。

例、推断NH4Cl溶液与Na2SiO3溶液混合会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产生现象原因。

教师以学生学习过的泡沫灭火器中的反应原理(硫酸铝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为例,让学生回忆、分析。

当学生明确是因两种盐水解后溶液的酸碱性相反,相混合后各自水解趋于完全的结果后,引导学生考虑NH4Cl与Na2SiO3的性质,学生就能从水解的角度进行分析,做出推断。

(3)联系迁移。

当学生对所提问感到困难或答非所问时,说明学生对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教师采用转换联系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某种思路和方法用于对所提问题的解决。

(4)化整为零,当学生对综合性问题感到理不出头绪时,可将大问题分解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学生逐个解决,再进行综合。

(5)情感激发。

当提问后,学生对能否正确回答没有把握而出现课堂冷场时,教师以充满期待和信任的态度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激励评价”

内涵:

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采取各种方式肯定和赞许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增强学生的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状态下学习。

1、激励评价中教师的行为要素

(1)提供机会

(2)做出判断

(3)表明态度

(4)提示线索

2、激励评价的主要方式

(1)语言激励

(2)动作激励

(3)标志激励

(4)活动激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